Workflow
Kronos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AI模型超美国模型,靠AI炒股的时代来了吗?
36氪· 2025-10-26 17:20
实验概述 - 全球首次AI炒币实盘对决在Alpha Arena平台进行,六大中美顶级AI模型各获1万美元实盘资金,自由买卖BTC、ETH、SOL等主流加密货币[1] - 实验旨在测试AI模型在最真实、不可预测的金融市场中的表现,而非静态知识评估,模型需分析数据和市场情绪,如同真实交易员[2] - 实验提供了观察AI在真实市场中博弈的窗口,重点在于分析其买卖标的、持仓时长及止盈止损策略,而非仅关注收益结果[11] 参赛模型表现 - 开赛6天后,Qwen3 Max以20倍杠杆、近乎全仓的激进策略实现总收益13.41%,现金余额一度仅剩96.8美元,领先其他模型一天多[7] - DeepSeek Chat v3.1收益率曾接近40%,盈利超4000美元,后随大盘下跌回吐部分收益,收益率稳定在10%左右,位列前两名[3] - GPT-5亏损高达68.9%,表现持续下行;Grok-4因高频激进、涨跌均不割肉的策略,在实现超40%盈利后迅速跳水;Claude因理性保守、仓位轻、止损严,总收益为负17.46%[4] 模型能力背景分析 - DeepSeek由幻方量化团队训练,在金融和数学方面有积累,但此次大赛前的小规模测试中,GPT和Grok实现盈利,DeepSeek反而出现亏损[7] - 实验作为基准测试仍缺乏大样本、长时间、跨市场的数据积累,以及透明可复现的设置,存在较大随机性和不可靠性[9] AI在投资领域的应用现状 - 据路透社消息,至少十分之一的散户投资者已开始依赖ChatGPT或Gemini等聊天机器人筛选投资标的[12] - 券商eToro指出,使用AI选股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否则试错成本高昂,且目前并无市场公允推荐的能高成功率预测市场的模型[12] - 多家券商已推出收费AI选股服务,如中国银河证券的“财富星AI投顾”包含AI选股、数据等功能;东方财富“妙想”模型分体验版、进阶版和专业版,季度费用从518元至818元不等[16][18] 金融大模型发展历程 - 2023年彭博社发布500亿参数的BloombergGPT,但其成本高昂、系统封闭,普通开发者无法触及,模型为黑箱运作,金融预测性提升感知不强[14] - 2025年8月清华大学发布开源项目Kronos,旨在利用时间序列大模型预测K线走势,但使用者反馈其观点判断过于平均市场化或臆造,预测结果难以信服[14] AI投资的局限性 - 大模型往往从市面挖掘有效因子,对矛盾之处缺乏深入推理,导致策略趋同,难以跑赢资金体量更大、信息调研更强的量化机构[15] - AI更擅长技术面分析,如趋势、成交量等;基本面分析多重复新闻和研报,仍需用户自行分析行业前景和盈利能力[21] - AI难以判断“黑天鹅”风险,对“灰犀牛”事件认知滞后,面对全新商业模式或颠覆性技术等“未知的未知”时可能犯灾难性错误[23][24] - 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将AI投资定义为“高级的看图看线”,认为其是在优化“猜人心”的游戏,而非实践“估价值”的投资[23] 有效使用AI投资的要点 - 用户需比AI更懂投资,明确自身炒股目标和纪律,并注意AI数据的可靠性,具备被投资行业的常识[20][22][23] - AI输出质量高度取决于数据质量和提示词设计,用户需反复与AI解释强调以达成定义共识,例如对价值投资和“护城河”的理解[20][21] - 利用AI进行上市公司财报总结和行情基本分析是高效趋势,可将繁琐的文本图表任务交给AI,但选择模型不应以名气判断,而应根据自身目标考察完成度准确性,并保持频繁使用和调换[18][22]
AI卷疯了,唯独炒股不灵
36氪· 2025-09-05 12:06
大模型在金融预测领域的失效 - 2025年8月A股市场出现显著上涨行情 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 北证指数创历史纪录 单日成交额达2.8万亿元[1] - 主流金融大模型均未能预测此轮行情 BloombergGPT及国内量化模型未作出反应 K线预测工具集体失灵[1] - 用户按大模型炒股教程操作反而加速亏损 实际应用效果与回测表现出现严重背离[1][3] 金融大模型的发展历程 - 行业始于2023年BloombergGPT发布 该模型使用彭博数十年积累的金融文档训练 具备专业金融语言理解能力[2] - 2024年开源浪潮推动金融大模型普及 出现中文金融模型和K线预测框架 功能从新闻分析扩展至代码生成与趋势预测[2] - Kronos等预测模型上线初期引发关注 但两周内即因预测不准问题被用户反馈淹没[3] 金融数据的本质特征 - 金融市场每日产生数十亿条价格变动和新闻数据 但有效信号占比极低 99%信息属于噪声[6][7] - 金融规律存在自毁特性 任何有效信号被识别后会被迅速套利直至失效 即Alpha衰减现象[8][9][12] - 历史K线数据已被全球开发者深度挖掘 缺乏预测未来的剩余价值 导致模型仅能进行历史数据拟合[9][10] 金融AI的应用转向 - 行业从预测转向研究辅助 重点应用于财报分析 公告解读 数据清洗和回测代码生成[4][15][16] - BloombergGPT实际定位为数据处理器 将非结构化金融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供研究员使用[15] - 开源领域转向开发数据助手工具 通过AutoGPT抓取市场情绪 用LangChain整合财报 接入n8n实现工作流自动化[15]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 有效模式为"人类策略+AI效率"组合 AI承担信息处理等基础工作 人类专注认知判断与决策[16][17][18] - 大模型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信息处理速度 实现秒级财报查询 公告解读和策略回测[16] - 金融核心能力仍依赖对不确定性的判断和市场博弈感知 这些能力尚未被AI取代[19]
大模型炒股,靠谱吗 ?
36氪· 2025-08-29 15:14
A股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A股市场表现强势 多个指数创多年新高 上证指数上涨0.85%报3728.03点 盘中最高3745.94点创近十年新高 深证成指涨1.73%盘中最高11919.57点创两年新高 创业板指涨2.84% 北证50涨6.79%刷新历史新高 科创50涨2.14% 全天成交2.81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大幅放量 [1] 金融大模型发展历程 - 金融大模型发展始于2023年大模型开元之年 彭博社BloombergGPT成为行业标杆 利用数十年积累高质量专有金融数据开发 包括金融新闻 财务文件 市场研究报告和终端用户匿名数据 [1][2] - BloombergGPT具备金融语境深度理解能力 能精准识别金融术语 理解实体复杂关系 准确判断市场情绪 执行细粒度情绪分析 命名实体识别 新闻深度分类和财务报表智能问答等专业任务 [2] - 模型存在成本高昂 系统封闭缺陷 个人开发者和小型机构无法触及 模型运作机制黑箱化 无法定制研究 限制量化研究者策略透明度和自主性 [3] 技术演进与市场应用 - 2024年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 上下文长度 内容一致性和逻辑推理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巨头开源基础模型降低技术门槛 金融大模型开发进入百花齐放阶段 [5] - 模型在文本处理 代码生成等能力提高 但金融预测能力提升有限 因金融数据低信噪比特性 价格序列包含大量随机噪声 微弱信号易被误判导致过拟合 历史数据规律在真实预测中失效 [5] - 2025年AI智能体技术成熟 金融预测转向自动化分析工作流 使用n8n等无代码平台构建分析流程 智能体执行分解问题 搜集信息 分析推理的专家工作模式 [6] - 智能体工作流响应时间达秒级或分钟级 专业量化基金可实现纳秒级反应 结论产出即过时 正确性不再重要 [6] 行业焦点转变 - 2025年业界从市场预测转向工作流增强 大模型定位为赋能专业人士的超级工具插件 深度集成研究流程 协助数据处理 代码生成 想法验证和报告撰写 解放人类重复性劳动专注于策略创新 [7] 开源项目案例 - 2025年8月清华大学发布Kronos开源项目 使用时间序列大模型预测金融市场K线走势 输入开盘价 收盘价 最高价 最低价和成交量数据 输出未来价格走势概率预测 [8] - 项目GitHub issue显示用户对K线分析结果普遍不满意 模型基于历史K线训练但预测结果无效 开源金融工具未能帮助程序员赚钱 [9] Alpha衰减理论 - 金融市场存在Alpha衰减法则 Alpha指投资组合相对市场基准的超额回报 Alpha因子是预测价格走势带来超额收益的信号变量 如市盈率价值因子或涨幅动量因子 [10][12] - 量化交易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利用Alpha因子构建策略 有效策略利用未被察觉的市场无效性规律 但规律一旦公开会被快速套利直至盈利空间消失 [12] - 策略公开导致交易竞争激烈 买盘涌入瞬间抹平潜在涨幅 预测能力趋零 Alpha彻底衰减 市场学习能力是公开策略天敌 [13] - Kronos模型分析最公开的K线数据 所有简单稳定模式已被百年研究挖掘 Alpha衰减殆尽 大模型可能找到虚假关联或微弱短暂模式 预测时虚假关联失效 真实模式因市场学习快速消失 [14] - 基于大模型的策略容易受Alpha衰减影响 核心逻辑公开后能被快速复制验证执行 生命周期极大缩短 [14] 成功模型特征 - BloombergGPT成功因提供高质量及时专有数据处理服务 而非直接提供必胜策略 机构投资者结合自有保密策略逻辑寻找未衰减Alpha [15] - 真正Alpha来源于独有数据 行业认知 创新策略逻辑和市场结构理解 无法通过开源模型获得 网上售卖大模型金融工具教程不可信 [15][16]
Ouster (OUST)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8-12 22:55
**行业与公司概述** - **公司**:Ouster (OUST) 是一家专注于物理AI(Physical AI)领域的领先企业,提供数字激光雷达(LiDAR)技术及感知系统[2][3] - **核心业务**:数字LiDAR硬件、感知与传感软件平台、物理AI应用集成[2][5] - **市场定位**:非ADAS领域(机器人、工业、智能基础设施)的领导者,汽车领域(ADAS)处于早期拓展阶段[5][20] - **总市场规模(TAM)**:超过700亿美元(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基础设施)[3] - **客户与出货量**:合并Velodyne后拥有超1000家客户,累计出货超10万传感器[3] --- **技术与产品进展** 1. **数字LiDAR技术** - 首创从模拟转向数字LiDAR的技术路径,基于硅芯片设计(遵循摩尔定律)[4] - 当前芯片迭代:L3(OS Rev7),下一代L4芯片开发中,每代芯片成本降低50%、性能(探测距离与容量)翻倍[4][58] - L4芯片预计将扩大可寻址市场近一倍,并提升竞争力(尤其对标中国厂商)[58] 2. **物理AI平台** - 三大核心模块:感知与传感(LiDAR)、决策与执行(软件)、数据分析与应用集成[15][64] - 软件收入占比显著增长,硬件与软件协同形成“良性循环”(硬件性能提升驱动软件算法优化,反之亦然)[38][43] 3. **重点应用场景** - **工业与机器人**:仓储物流自动化(如机器人分拣)、农业机械(自动驾驶播种/收割)、采矿/建筑车辆[21][22] - **智能基础设施**:交通管理(如美国犹他州全境智能交叉口部署)、商店人流分析(已覆盖全球500+门店)[17][44] - **国防**:通过美国国防部“Blue UAS”认证,成为唯一获批的3D LiDAR供应商,拓展军方及盟友市场[53][54] --- **财务与运营表现** 1. **增长目标** - 年化增长目标30%-50%,2025年预计实现低端(30%)[6] - 设计订单(Design Wins)储备支撑未来18-24个月收入[42][58] 2. **利润率与成本控制** - 毛利率目标35%-40%,当前受一次性税收优惠(+5%)和关税影响(需持续管理)[48][49] - 运营优化:整合制造基地、降低供应链成本、全球化低成本区域扩张[7][48] 3.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表** - 现金及等价物2.29亿美元,可支撑5年以上运营[60] - 保持战略灵活性,可能通过ATM(按需融资)或并购加速市场占领[61][65] --- **战略与风险** 1. **市场机会** - 非ADAS领域(工业/机器人/基础设施)为增长核心,渗透率仍低(多数客户处于原型阶段)[25][28] - 国防与政府合作(如NASA、国家实验室)推动长期需求[53][54] 2. **竞争壁垒** - 技术领先性:数字LiDAR专利、传感器融合能力(多数据源实时处理)[27][32] - 先发优势:硅芯片设计经验与快速迭代能力[4][58] 3. **风险与挑战** - 关税压力:供应链成本可能上升[49] - 产品过渡:L4芯片发布需平衡新旧产品线需求,避免收入波动[58][59] --- **其他关键信息** - **并购方向**:优先关注技术补强(感知/软件/应用场景),但以有机增长为主[65] - **行业阶段**:物理AI处于“第一局”(早期),需长期投入市场教育[26][28] **注**:所有数据与观点均来自电话会议记录原文,引用标注为[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