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

搜索文档
Linus Torvalds 称谷歌工程师的 RISC-V 代码是垃圾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1 09:11
Linux内核开发事件 - Linux创始人Linus Torvalds公开拒绝谷歌工程师提交的RISC-V代码补丁,称其为"垃圾"并批评其质量低劣且提交时间过晚 [2] - Torvalds指出代码中存在非RISC-V特有的通用头文件污染问题,并举例批评make_u32_from_two_u16()函数使代码更难以理解 [6][7] - Torvalds强调提交规则:要求早期提交高质量代码,禁止在合并窗口后期提交垃圾代码,并警告开发者需在Linux 6.18合并窗口早期重新提交 [9][10] 技术争议细节 - Torvalds认为直接使用"(a << 16) + b"的代码形式比封装helper函数更清晰易懂,后者反而增加了理解难度 [8] - 批评指出该补丁不仅存在技术问题,还违反了内核开发流程,在合并窗口关闭前一天才提交大型请求 [9] - Torvalds的批评虽然尖锐但具有技术依据,未涉及人身攻击,社交媒体对其沟通方式反应不一 [3] 行业影响 - 该事件凸显开源社区严格的技术审核标准,特别是对硬件相关代码(RISC-V)的质量控制 [2][6] - 反映出科技巨头(谷歌)与开源领袖在开发流程和代码质量认知上可能存在差异 [2][10] - 事件引发对技术领导者沟通方式的讨论,平衡效率与协作关系的管理艺术 [3][4]
炸裂!70 岁盖茨与 56 岁 Linus 首次同框,一张照片引爆技术圈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6-24 22:55
科技行业领袖聚会 -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与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首次会面,引发技术圈广泛关注 [2][3] - 聚会由微软Azure首席技术官Mark Russinovich组织,参与者还包括操作系统专家David Cutler [4][8] - 此次聚会汇集了影响现代计算机发展的四位关键人物,虽未达成具体技术决策,但具有象征意义 [4] 比尔·盖茨 - 1955年出生,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主导开发Windows系统推动个人计算机普及 [5] - 1975年与保罗·艾伦共同创立微软,曾任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 [5] Linus Torvalds - 1969年出生,芬兰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Linux内核和Git版本控制系统创始人 [6] - 1991年在赫尔辛基大学就读期间开发Linux内核并开源,推动全球开源运动发展 [6] - 2005年因不满现有工具开发Git,现Linux已成为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核心系统 [6] Mark Russinovich - 1966年出生,微软Azure首席技术官,Windows系统内部专家 [8][9] - 著有《Windows Internals》系列书籍,创立Sysinternals工具套件 [9][10] - 1996年共同创立Sysinternals,2006年被微软收购后加入公司 [11] - 领导Azure平台技术创新,推动云服务高可靠性与安全性发展 [11] David Cutler - 1942年出生,被誉为"现代操作系统之父",主导开发三大操作系统 [13] - 开发DEC的VAX/VMS、微软Windows NT和Azure云系统 [13] - 1988年加入微软,耗时5年投入15亿美元带领200人团队完成Windows NT内核 [14] - 83岁仍以高级技术顾问身份在微软工作,专注Azure云平台架构 [15]
330个“假补丁”差点混入主线?Linus Torvalds暴怒开喷:立即封号,不可能是“无心之过”
36氪· 2025-06-04 20:30
Linux内核开发流程事件 - Linux 6 16合并窗口期间出现异常提交 长期贡献者Kees Cook提交了330个被Linus Torvalds指控为"伪造"的补丁 这些补丁篡改作者信息并伪造合并历史 [2][3] - 伪造提交的SHA-1签名与原始提交不符 例如真实补丁SHA1为9d230d500b0e 伪造版本为f8b59a0f90a2 [4] - Linus Torvalds认为这是恶意行为 要求立即禁用Kees Cook的kernel org账号 并同步给基础设施维护者Konstantin Ryabitsev [6] 事件原因调查 - Kees Cook初步解释为SSD故障导致数据传输出错 生成损坏的代码树和异常合并记录 承诺删除受影响代码树并重建补丁集 [7] - 最终确认问题源于b4工具的历史重写操作 bug 该工具调用git-filter-repo时意外篡改提交元数据 导致提交者信息被错误重写 [8][9] - Konstantin Ryabitsev证实非人为攻击 解封Kees Cook账号 并承诺修复b4工具防止未来重写提交者信息 [9] 社区反应与影响 - 部分开发者批评Linus Torvalds反应过激 认为其指控方式可能吓退潜在贡献者 [10] - 支持者认为严格审查机制是Linux内核稳定运行的关键 Linus作为"看门人"对流程和责任感要求合理 [10] - 事件暴露开发工具链潜在风险 b4工具的自动化操作可能引发大规模元数据错误 [8][9]
历史首次!o3找到Linux内核零日漏洞,12000行代码看100遍揪出,无需调用任何工具
量子位· 2025-05-25 11:40
AI在漏洞研究领域的突破 - OpenAI的o3模型成功发现Linux内核SMB实现中的远程零日漏洞CVE-2025-37899,这是首次公开讨论的由大模型发现的此类漏洞[1][2][4][5] - 整个发现过程仅使用o3 API本身,未借助复杂工具或智能体框架[3][6] - 漏洞类型为SMB"注销"命令处理程序中的释放后使用漏洞,涉及内核内存损坏和任意代码执行风险[4][24] 实验方法与技术细节 - 研究员Sean Heelan为o3提供约3300行代码的上下文,包括命令处理器、连接建立/拆除等完整调用链[12] - 提示词明确要求寻找use-after-free漏洞,并包含KSMBD架构说明,每个实验运行100次以统计成功率[13][14] - 在12000行代码量测试中,o3发现全新漏洞的成功率降至1%,但仍识别出会话注销处理程序中的新漏洞[20][21][22] AI模型性能对比 - o3在100次测试中生成结构化漏洞报告,表现优于Claude 3.7(发现3次)和Claude 3.5(未发现)[16][17][18] - o3的修复方案比人类更完善,例如指出Kerberos漏洞修复中指针置空方案的同步缺陷[25][26][27] - 当前AI误报比例较高(信噪比约1:50),但技术发展有望持续优化[28][29][3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OpenAI首席研究官预测,类似o3的推理模型将在深度技术工作和科学发现中发挥更大作用[8] - 大模型在程序分析领域展现出接近人类审计员的创造力与灵活性,尤其适用于10000行以内的代码问题[30][32] - 该技术可提升专家级研究员效率,但需警惕潜在滥用风险[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