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

搜索文档
逆向还原代码,这是大模型最好的用处了吧~
菜鸟教程· 2025-09-05 11:30
产品概述 - Humanify是一个基于Node.js开发的开源JavaScript工具 采用MIT许可证 结合LLM智能命名建议与Babel AST重命名技术 使代码逻辑一致且语义清晰[3] - 核心功能是通过LLM根据上下文为变量/函数提供智能命名 将混淆代码转换为可读性高的正常人写法[4] - 支持三种运行模式:openai云端模式 gemini云端模式 以及local本地模式 满足不同使用场景需求[7] 技术实现 - 实际重命名工作由Babel完成 确保语法结构安全不变[11] - 云端模式运行在专用硬件上 准确率更高 费用根据代码长度收取[12] - 本地模式使用预训练模型 免费但准确率较低 运行速度取决于GPU性能(Apple M系列芯片有原生支持)[12][15] 安装与配置 - 可通过npm全局安装:npm install -g humanifyjs 安装后可直接在命令行运行[6] - 支持npx临时试用:npx humanifyjs 无需安装即可体验[6] - 使用前需配置API密钥 可通过命令行参数或环境变量设置(OPENAI_API_KEY或GEMINI_API_KEY)[8][9][10] 模型管理 - 本地模式需下载2B参数规模的预训练模型 仅需下载一次[13] - 支持根据硬件资源选择不同模型 通过humanify download命令查看可用模型[14] - 无GPU时会自动降级到CPU模式 但运行速度会显著下降[14] 应用案例 - 可将压缩代码如function a(e,t){var n=[];...}转换为人类可读版本function splitString(inputString, chunkSize){var chunks=[];...}[16][17] - 输出结果包含语义清晰的变量命名(chunks, stringLength, startIndex等)大幅提升代码可维护性[17]
年薪 15 万程序员下班送外卖,自称解压放松。网友:工作不饱和了吧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8-25 14:35
职业与副业模式 - 央企程序员通过跑外卖作为解压方式 年薪约15万元[1] - 副业活动包括自媒体内容创作 部分网友质疑其动机为吸引流量[3][4] - 职业发展潜力被讨论 认为专注主业可能获得更高薪酬(如30万年薪)[5] 社会舆论反应 - 部分网友批评其占用外卖行业就业机会[3] - 舆论对其解压说法存在争议 认为实质是自媒体营销策略[4] - 对比有退路副业与无退路全职工作的心态差异[5] 行业现象关联 - 互联网行业出现多种非传统职业组合模式[1][4] - 科技企业相关新闻引发关注(如钉钉巡查、Meta侵权、鸿蒙系统争议)[6] - 开源技术领域存在高级别技术争议(如Linus批评谷歌工程师)[6]
赛道Hyper | GitHub Spark:零代码AI工具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8-04 15:57
核心观点 - GitHub推出AI应用制作工具GitHub Spark 允许开发者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构建全栈应用程序 无需编写代码 该工具使用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 4模型 核心价值体现在简化操作及拓展开发行为边界 [1] 自然语言到代码转译机制 - 工具通过"需求解析-逻辑拆解-代码映射"三阶转换实现自然语言到代码的转译 依赖Claude Sonnet 4模型处理自然语言模糊性 例如需识别"会议纪要"功能包含文本输入和时间戳 "自动提取行动项"涉及关键词识别与结构化输出 [2] - 逻辑拆解环节将需求转化为计算机可执行步骤 以全栈应用为例 前端布局 后端存储 交互接口的拆分方式与人类开发者常规思路接近 [3][4] - 代码映射阶段将抽象逻辑转为具体语法 模型依据需求选择技术栈 如网页应用倾向React框架 后端可能用Node.js 选择基于GitHub开源项目的技术组合习惯保证代码兼容性 [4] - 工具保留"撤销操作"和"切换模型"设计 表明AI生成代码不完美 用户需多次调整描述 这是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适配过程 [5] 非专业开发者使用场景 - 缺乏编程经验的用户可借助工具实现从0到1突破 例如市场运营人员制作"用户反馈收集工具" 描述包含文本输入框 评分星级 提交按钮 数据保存到表格即可生成基础代码 [6] - 非专业用户经常遇到描述精度不足问题 例如未说明"评分星级是否允许半星"需反复调整 且代码维护难 新增功能仍需依赖开发者 [6] - 核心价值在于快速验证创意可行性 无需理解数据库结构或API调用即可看到想法具象化成果 降低创意试错成本 [6] 专业开发者使用场景 - 专业开发者多在原型开发阶段使用工具 例如开发电商应用时通过描述生成商品列表页 购物车组件等基础模块 再手动优化 能减少约30%重复性编码工作 [7][8] - 生成代码无法替代核心业务逻辑开发 专业开发者更关注代码可扩展性 例如工具生成的数据库查询语句可能未考虑索引优化 数据量大时会出现性能问题 [8] - 使用过程采用"AI生成-人工审计-二次开发"模式而非完全依赖工具 在大型项目中可快速搭建功能模块原型验证技术可行性 例如开发地理信息处理应用时先生成地图展示 定位获取等基础模块 [8] 工具链融合与行业影响 - 工具是代码托管平台向开发全流程渗透的延续 此前Copilot实现代码补全 Spark将干预节点前移至"需求定义阶段" 形成从创意到部署的完整工具链 [9] - 对协作模式产生影响 产品经理可直接将新创意转化为初步应用框架交开发团队完善 缩短需求提出到开发启动时间 减少传统流程中产品经理与开发者间的信息损耗 [9] - 自然语言直接生成代码缩短了从需求到实现的路径 产品经理需做更精确描述 开发者需多花时间审核AI输出 [9] 竞争格局变化 - 与低代码平台如Mendix OutSystems相比 GitHub Spark优势在于与开源生态深度绑定 生成代码可直接提交至GitHub仓库 低代码平台优势在可视化组件与行业模板 [10] - 低代码平台适合企业级标准化应用 GitHub Spark适配创新型 非标准化需求 [10] - 工具普及可能加剧代码同质化 相似代码片段会增加漏洞传播风险 这是GitHub在预览阶段限制使用范围的原因之一 [10] 能力边界与局限 - 复杂逻辑处理有限 涉及多角色权限控制 分布式事务等场景 自然语言描述难穷尽细节 生成代码需大幅修改 例如生成含三种角色的系统效率可能低于手动开发 金融交易系统等企业级开发目前难直接生成可用代码 [11] - 技术栈依赖明显 代码依赖训练数据中的常见技术组合 对新兴或小众框架支持不足 如特定边缘计算框架 量子计算相关框架短期内难支持 [11] - 部署环境存在约束 生成应用主要部署在GitHub云环境 部署至自有服务器需手动配置依赖 对非专业用户是障碍 政府 医疗等对数据安全要求高的行业面临困难 [11] 未来优化方向 - 提升需求理解精度 通过分析用户修改记录学习更精准描述方式 例如区分保存数据与实时同步数据 [11] - 扩大技术栈适配范围 支持更多开发语言与框架 如新兴区块链开发框架以拓展应用场景 [12] - 与开发工具深度整合 例如对接测试工具生成基础测试用例 结合代码审查工具做规范性审查 [12]
高管中位年薪13.9万美元领跑,工程经理位居第二,AI Agent尚未成主流,Stack Overflow年度报告出炉
36氪· 2025-07-31 17:53
开发者人口结构与职业画像 - 25-34岁开发者占比33.6%仍为最大群体但比例较去年下降 同时35岁以上开发者呈现增长趋势[4] - 18-24岁群体占AI辅助学习开发者近70% 成为最积极尝试AI工具的年龄层[6] - 从事编程不足10年的开发者占比45% 其中6-10年经验者占比最高达21.1%[10] - 拥有学士学位的编程学习者比例从24%升至30% 显示高学历人群参与度提升[8] - 架构师角色首次进入调查即成为第四大热门岗位 全栈开发者(27%)和后端开发者(14.2%)仍居前两位[17] 编程语言与技术趋势 - JavaScript连续15年保持使用率榜首 Python在2024-2025年间使用率提升7个百分点增长显著[1][20] - Rust以72%的持续使用意愿成为最受喜爱语言 新语言Gleam以70.8%的喜爱度位列第二[22] - PostgreSQL以55.6%使用率成为最常用数据库 Redis使用率大幅上升8%[24][25] - Docker使用率激增17个百分点达71.1% 成为所有技术中增幅最大工具[27] - Node.js(48.7%)和React(44.7%)领跑Web框架 FastAPI使用率增长5个百分点表现突出[30][31] 开发生态与工具偏好 - Visual Studio Code以75.9%使用率稳居IDE榜首 传统IDE仍主导市场 AI功能多为付费插件形式[32][33] - GitHub以81.1%使用率成为绝对主导的协作平台 Notion和Miro在AI使用者中更受欢迎[38][39] - 54%开发者工作中使用6种及以上工具 但个人项目时65%仅使用5种以内工具[82][85] - 开发者最重视工作自主性与信任(排名第1)、有竞争力薪酬(排名第2)和解决实际问题(排名第3) 人际关系因素排名较低[89] 人工智能应用现状 - 84%开发者正在或计划使用AI工具 其中51%专业开发者几乎每日使用[42] - OpenAI GPT模型以82%使用率遥遥领先 Anthropic Claude Sonnet获67.5%好评率成最受喜爱模型[1][34][36] - 国产模型DeepSeek推理模型(25.6%)和通用模型(14.3%)进入大模型使用率前十[34] - 66%开发者认为AI最大问题是生成"几乎正确但不完全正确"的结果 45%认为调试AI生成代码更耗时[2][58] - 仅3%开发者高度信任AI输出结果 46%明确表示不信任 经验丰富开发者信任度更低[3][46][47] AI代理发展态势 - 38%开发者暂无AI Agent使用计划 52%仅使用简单AI工具 尚未成为主流[1][64] - 69%用户认为AI Agent提升个人生产力 但仅17%认为改善了团队协作[69] - 准确性担忧(87%)和数据安全(81%)是AI Agent主要采用障碍[70][71] - Ollama(51.1%)和LangChain(32.9%)是最常用开源AI Agent框架[73] - ChatGPT(82%)和GitHub Copilot(68%)是最受欢迎开箱即用型AI助手[75] 薪酬与职业满意度 - 高级管理者(13.9万美元)和工程经理(13万美元)薪酬中位数最高 创始人/架构师/产品经理在9.2-10.4万美元之间[77][79] - 美国工程经理年薪中位数达20万美元 显著高于德国(11.8万美元)和印度(5.2万美元)[77] - 工作满意度从20%升至24% 48%开发者过去一年推动公司引入新技术[87][80] - 64%开发者不认为AI对工作构成威胁 较去年68%略有下降但整体威胁感减弱[90]
2 万程序员签名!Node.js 之父炮轰 Oracle,这事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网友直呼:它就是寄生虫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6-29 19:31
最新进展 - 商标审判和上诉委员会(TTAB)驳回了对甲骨文公司的欺诈指控,但相关方对此裁决持不同意见 [3] - 指控称甲骨文在2019年商标续展时故意提交Nodejs网站截图作为JavaScript商标使用证据,而Nodejs与甲骨文无任何关联 [4] - 案件核心主张转向商标的通用性和放弃使用,而非欺诈指控 [5] - JavaScript已成为全球通用的编程语言名称,而非特定品牌或甲骨文产品 [6] - 案件加速推进,甲骨文需在8月7日前回应撤销申请,9月6日启动证据开示程序 [7][8] - 已有20455人在javascripttm网站联署支持撤销商标 [8] JS商标恩怨由来 - 2024年11月Deno Land公司向USPTO提交请愿书要求撤销甲骨文对JavaScript商标的所有权 [12] - 商标最初由Sun Microsystems于1995年注册,2009年随Sun被甲骨文收购而转移 [14][15] - 甲骨文被指控长期闲置商标且未用于实际产品开发,唯一关联产品JET工具包市场影响力微弱 [15] - 2019年甲骨文商标续展时使用Nodejs官网截图作为证据,而Nodejs是独立开源项目与甲骨文无关 [17][18] - 2024年9月行业领袖发起联名公开信,联署人数从2024年11月的14万增至2025年6月的20万 [20][21] 法律程序与行业影响 - Deno Land指控甲骨文三项违规:商标通用化、欺诈行为和放弃使用 [22] - 技术命名混乱导致业界被迫使用ECMAScript替代JavaScript,部分企业收到甲骨文律师函 [25] - 甲骨文坚持商标被解读为法律威慑策略,类似其对Java商标的长期诉讼历史 [26] - 开源社区认为JavaScript应作为公共产品而非企业资产,Nodejs和Deno项目的成功佐证这一观点 [27] - 案件结果将决定JavaScript是否成为首个回归公共领域的主流编程语言名称 [28] 网友观点 - 网友质疑甲骨文在JavaScript商标上无实际利益却坚持诉讼的合理性 [32][33]
不到 2 个月,OpenAI 火速用 Rust 重写 AI 编程工具。尤雨溪也觉得 Rust 香!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6-06 08:32
OpenAI 用 Rust 重写 Codex CLI - OpenAI 已用 Rust 语言重写其 AI 命令行编程工具 Codex CLI,目的是提升性能、安全性并避免对 Node.js 的依赖 [1] - Codex 是一款实验性编程代理工具,可在 ChatGPT 网页浏览器环境或本地通过 CLI 运行,支持交互式和非交互式模式 [1] - 2025 年 4 月 17 日 Codex CLI 在 GitHub 上开源,支持 macOS、Linux 和 Windows 系统 [1] - 原版本基于 TypeScript 和 Node.js,现已用 Rust 完成重写,但 TypeScript 版本仍会维护至 Rust 版本功能对等 [1] 选择 Rust 重写的原因 - 零依赖安装:原版本要求 Node.js 22 及以上,可能成为用户门槛 [2][4] - 沙盒化需求:macOS 使用 Apple Seatbelt,Linux 默认不启用沙盒,Rust 版本实现了 macOS 的 sandbox-exec 和 Linux 的 Landlock 沙盒机制 [4] - 性能优化:Rust 无垃圾回收机制,内存需求更低 [5] - 可复用现有 Rust 版 MCP 实现:Codex CLI 将同时具备 MCP 客户端和服务器功能 [5] - 截至 6 月 6 日,Rust 在项目中占比 46.7%,超过 TypeScript 的 44.7% [5] 行业对 Rust 的认可 - Vue 创作者尤雨溪推出基于 Rust 的 Rolldown-Vite,替代原 Rollup.js 打包工具 [6] - 采用 Rust 后生产构建时间缩短 3 到 16 倍,内存使用量最多减少 100 倍 [6]
没有防御性编程,Rust服务稳定到不需要维护,然后老板说不需要我们了...
菜鸟教程· 2025-06-05 20:05
技术选型与性能表现 - 公司原有技术栈以Ruby和Node.js为主,面临支持10万并发用户的实时服务需求时,Ruby被确认不适合该场景 [2][3] - 团队进行四种语言概念验证(Elixir、Rust、Ruby、Node.js),Rust版本由新手开发者编写但仍以显著性能优势胜出:速度最快、内存占用最少 [5][8] - Elixir在并发处理中表现优异,Node.js受限于单线程需分布式部署,Ruby性能垫底 [9][10] Rust的采纳与开发过程 - 团队最终选择Rust因其通用性潜力,包括网络编程、Web服务及多语言SDK开发等战略价值 [10] - 项目时间紧张,由单一开发者采用极简架构实现:基于WebSocket的API,内存哈希表存储,事件推送至Kafka [13][14] - 开发效率极高:2周完成第一版,1-2周部署,一个月内扩展功能,稳定运行零故障 [15][18] 性能优化与管理层冲突 - 服务在50万并发用户活动前招聘3名Rust开发者优化,最终单台64核机器支持100万并发(P99延迟10ms)、200万并发(P99延迟25ms) [19][21] - 管理层因服务过于稳定质疑团队价值,强制要求转用Ruby/Node.js,导致3名Rust开发者离职 [20][22] - 禁用Rust后尝试Node.js重写失败,因单线程无法处理高负载,最终依赖第三方服务仍性能不足 [24][25][26] 结果与行业启示 - 原Rust服务持续在生产环境稳定运行但无人维护,成为"被遗忘的英雄" [28][29] - 技术决策受管理层变动显著影响,人力资源倾向主流技术栈(如Node.js/Ruby)与性能需求存在矛盾 [22][23] - 极端稳定性反成团队风险,揭示技术成功与管理预期错位的悖论 [1][29]
程序员:在 8 家公司当工具人后,终于明白“有用”和“被重视”差了 10 条街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6-04 10:13
职场价值认知 - 职场中"有用"与"被重视"存在本质差异:"有用"指高效完成特定任务,成为可靠执行者,但工作内容可能非战略核心[6];"被重视"则体现为参与战略决策和核心对话,获得明确晋升路径[6] - 两者外在信号相似(晋升/奖金/股票奖励),但"被重视"在危机时刻更显著(如裁员时获得留任奖金)[5][10] - "有用"可能导致角色停滞:案例显示员工虽持续获得奖金,但长期未被赋予战略职责或成长机会[12] 行业案例实证 - 数字化转型中技术人才价值凸显:某数据分析师在裁员期间因技能契合公司数字化方向,获得50%年薪的留任奖金[10] - 科技行业普遍现象:资深技术人员反映多数情况下仅被视为"有用"资源,仅少数获得战略角色机会[14][16] - 行业波动性影响:即使曾受重视的技术骨干(如10年TypeScript开发者)也可能因业务调整被裁[19] 职业发展模式 - 个人贡献者(IC)定位:工程师/分析师等专业岗位可通过技术能力获得认可,但需主动突破执行者角色[9] - 外包模式选择:部分技术人员倾向合同工形式,规避公司政治,专注技术问题解决[17] - 职业路径分异:商业导向者易获晋升,而纯技术导向者可能面临成长瓶颈[16][17] 行业现状观察 - 科技企业人才管理现实:多数员工被视为可替换资源,真正战略重视案例罕见[14][15] - 技能价值动态变化:数字化技术等新兴领域人才短期内更受重视[10][19] - 绩效评价局限性:高绩效执行者可能长期未被纳入战略梯队,反映人才评估机制缺陷[12][18]
公司Rust团队全员被裁,只因把服务写得「太稳定」:“项目0故障、0报警,那养着3个Rust工程师没用啊”
猿大侠· 2025-06-02 12:22
项目背景与技术选型 - 一家快速成长的独角兽初创公司主力应用采用Ruby on Rails和Node.js,未使用高性能编译型语言如Rust或Go [3] - 公司计划开发实时在线状态服务,初期需支撑10万并发用户,团队认为Ruby不适合此场景 [3] - 技术选型阶段,团队用Elixir、Rust、Ruby和Node.js编写原型进行性能测试,Rust因灵活性和性能脱颖而出 [4][6][7] Rust项目开发与性能表现 - Rust版本在基准测试中速度最快、内存占用最低,Elixir次之,Node.js受限于单线程,Ruby最慢 [10] - MVP版本仅用两周开发完成,两周部署上线,采用内存哈希表和Kafka事件推送的极简设计 [8][9] - 服务稳定支撑10万并发用户,后续扩展功能也未出现故障 [11] - 优化后性能显著提升:支持100万并发(p99延迟10ms)和200万并发(p99延迟25ms) [12] 管理决策与Rust团队解散 - 公司战略调整导致实时功能搁置,Rust团队解散,服务转入低维护状态 [12] - 新管理层认为Rust工程师"冗余",要求其转岗至Ruby/Node.js或离职,3名Rust开发者全部离开 [14][15] - 决策层未采纳推广Rust的建议,尽管已有成熟服务、工程师和多个适用业务场景 [15] 技术重写与后续影响 - 管理层强制用Node.js重写Rust服务,首次尝试因架构复杂性失败,需依赖第三方平台Ably但性能不达标 [16] - 最终Rust服务虽仍在运行,但因缺乏维护团队,扩展需求被放弃或采用次优方案 [17] - 开发者社区反馈此类事件普遍存在,管理层常因不理解技术价值而抵触非主流技术 [18] 行业现象与开发者观点 - 类似案例常见:技术成功反导致团队被裁,因"无维护需求"难以向管理层证明价值 [17][18] - 企业扩张中管理更替易破坏技术创新,决策者倾向选择主流技术而非最优方案 [18] - Rust等高性能语言面临推广困境,尤其在非技术驱动型组织中 [15][18]
公司Rust团队全员被裁,只因把服务写得「太稳定」:“项目0故障、0报警,那养着3个Rust工程师没用啊”
36氪· 2025-05-30 17:32
技术选型与项目背景 - 公司是一家疫情期间快速成长的独角兽初创公司,主力应用采用Ruby on Rails编写,视频处理工具使用Node.js实现,初期未采用高性能编译型语言如Rust或Go [2] - 公司计划开发实时服务以显示用户在线状态和操作行为,初期需支撑10万并发用户,团队普遍认为Ruby不适合实现此类系统 [2] - 技术选型阶段团队倾向Rust,但管理层要求进行多语言原型对比测试,最终测试语言包括Elixir、Rust、Ruby和Node.js [3] Rust技术表现 - 基准测试结果显示Rust版本速度最快、内存占用最低,Elixir次之,Node.js受限于单线程运行时,Ruby表现最慢 [3] - Rust原型虽存在小bug(高负载下阻塞运行时几秒),但对熟悉Rust的开发者来说易于修复 [3] - 团队综合考虑性能、易用性和公司适配性后最终选择Rust实现实时服务,原本偏好Elixir的开发者实际使用后也投票支持Rust [4] - Rust服务MVP版本仅用两周完成,再花两周部署上线,稳定支撑10万并发用户无压力,后续功能扩展也未出现故障 [5] 项目发展与团队变动 - 公司战略调整导致实时功能被搁置,Rust服务转入维护模式,原开发团队解散 [6] - 公司筹备大型活动时预计需支撑50万并发用户,管理层招聘3名Rust工程师优化服务,调整系统配置后性能显著提升:支持100万并发(p99延迟10ms)和200万并发(p99延迟25ms) [6] - 服务过于稳定导致Rust工程师无事可做,新管理层上任后认为团队冗余,强制要求Rust工程师转岗或离职 [7][8] - 3名Rust开发者全部离职,公司放弃推广Rust的宝贵机会,尽管存在多个业务场景亟需高性能组件 [8] 技术重写与行业反响 - 管理层决定将Rust服务重写为Node.js版本以便现有团队维护,但首次重写尝试失败 [9] - Node.js受限于单线程运行时,需重构架构(多进程、多节点、队列或数据库中转)才能支撑百万连接,实现复杂度远高于Rust方案 [9][10] - 目前Rust服务仍在运行但缺乏维护团队,扩展需求被放弃或改用次优方案替代 [10] - 开发者社区普遍反映类似情况在各公司常见,新管理层常因不理解技术价值而做出破坏创新能力的决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