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
搜索文档
首度折戟港交所后火速再战 思格新能源的百亿营收与对赌危局
中国能源网· 2025-10-10 18:34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在首次招股书失效18天后更新财务数据并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成立仅三年,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 [1] 创始团队与资本背景 - 公司创始团队拥有深厚华为背景,创始人许映童曾在华为任职近23年并执掌智能光伏业务 [2] - 核心高管团队包括总裁张先淼、软件部负责人刘秦维、全球品牌总监杨顺霞等均出自华为体系 [2] - 公司在成立后19个月内完成6轮融资,引入高瓴创投、华登国际、钟鼎资本等知名机构 [2] - 公司估值从最初2.2亿元飙升至近43亿元 [2] - 高瓴创投持股14.89%为外部第一大股东,股东阵容包括华登国际、云晖资本、钟鼎资本等 [5]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3年5月开始商业化销售,当年营收5830.2万元且处于亏损状态 [3] - 2024年营收猛增近22倍至13.30亿元,并实现扭亏为盈 [3]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达12.06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的91% [3] - 2025年前四个月经调整后净利润高达4.04亿元 [3] 产品与市场风险 - 公司业绩高度依赖旗舰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该产品销售额占总收入比例均超过90% [3] - SigenStor产品平均售价从2023年3.17元/瓦时降至2025年前四个月2.54元/瓦时 [3] - 公司面临艾罗能源、沃太能源等竞争对手的激烈市场竞争 [3] - 公司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已超过99% [4] - 公司计划推出工商业专用储能解决方案等新产品丰富产品线,并深化欧洲市场渗透,扩张亚太、非洲和北美业务 [6] 运营与财务状况 - 公司存货规模从2023年底1.9亿元增至2025年4月底9.06亿元 [4] - 截至2025年7月末存货规模激增至19.03亿元,超过过去几年总和 [4]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023年2030万元增至2025年4月底5.06亿元 [4] - 截至2025年1月底账面现金3.8亿元,即期贷款3.57亿元,流动负债总额33.14亿元 [4] - 客户集中度波动较大,2023年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72.5%,2024年回落至37.1%,2025年前四个月回升至42.2% [4] 上市对赌协议 - 公司与投资机构签订上市对赌合约,若撤回IPO或上市遭拒绝/退回,或未在提交申请后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可能触发赎回、撤资条款 [6]
华为系高管辞职去海外卖户储 公司毛利率超50%急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7:17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2年至2024年全球光伏与储能行业出现由华为数字能源体系内总裁级高管主导的“人才迁徙”潮,创业方向集中于光储融合领域 [1] - 代表性创业者包括2022年5月离职创立思格新能源的许映童、2024年1月创办摩瓦新能源的陈国光,以及创立极光云能、度能科技的史耀宏和陈永强 [1] 思格新能源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倍,2025年前4个月营收达12.06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2] - 核心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平均售价从2024年1-4月的3.37元/Wh降至2025年同期的2.54元/Wh,但毛利率从47.0%升至51.2% [4] - 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31.3%跃升至2025年前4个月的50.9%,显著高于行业40%的平均水平 [4] - 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储能电池利用率从2023年的68.2%升至2025年前4个月的92.8%,逆变器从70.8%升至83.8% [4] - 产量大幅增长,逆变器从2023年的超8400台增至2025年前4个月的超42000台,电池从超70MWh增至超700MWh,增幅达5至10倍 [4] 思格新能源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成立19个月内完成6轮融资,累计获7亿元资金支持,估值从种子轮的2.2亿元飙升至B1轮的44亿元,每股价格涨幅超19倍 [3] - 成立仅2个月即获得高瓴创投、华登国际数亿元天使轮投资,当时核心产品尚未量产 [3] - 公司正急于谋求港股上市,与投资机构签订对赌合约,若未在提交申请后18个月内完成上市可能触发赎回、撤资条款 [6] 公司运营与财务状况 - 2025年前4个月库存从3.58亿元增至5.06亿元,存货总规模升至19.03亿元,超过过去几年总和 [5][6] - 总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5.6%,流动负债达33.14亿元,账面现金3.8亿元,即期贷款3.57亿元 [5][6] - 经营现金流从2024年的-9580万元转为2025年前4个月的2.99亿元,但三年累计亏损仍超4.5亿元 [5] - 销售费用率达15%,远高于同行固德威的7.89%和锦浪科技的6.57,显示公司处于高投入换市场阶段 [6]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成立初期存在大规模股权代持安排,初始1000万元注册资本对应的股权结构完全通过代持实现 [7] - 创始人许映童通过岳母、配偶及控股实体间接代持75%股权,总裁张先淼通过家庭成员代持15%权益,该代持于2023年7-10月期间陆续终止 [7] - 代持期间覆盖公司前四轮融资,证监会问询函要求彻查代持链条是否涉及对前雇主华为的竞业禁止条款 [7]
华为系高管辞职去海外卖户储,公司毛利率超50%急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6:09
行业人才趋势 - 2022年至2024年全球光伏与储能行业出现一场由华为数字能源体系内总裁级高管离职创业引领的“人才迁徙” [1] - 创业者名单包括思格新能源许映童、摩瓦新能源陈国光、极光云能史耀宏、度能科技陈永强等均出自华为系 [1] - 创业方向高度集中于光储融合领域成为行业风向标 [1] 公司背景与领导团队 - 思格新能源掌舵者许映童在华为深耕23年是华为光伏逆变器全球“七连冠”的缔造者离职时带走十余名核心团队 [3] - 总裁张先淼在华为工作超过11年软件部负责人刘秦维等也出自华为系 [3] - 华为在逆变器业务上的全球影响力为“小华为”们提供了技术支点 [3] 财务业绩与增长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13.3亿元同比暴增22倍 [3] - 2025年前4个月营收达12.06亿元逼近2024年全年水平 [3] - 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31.3%2025年前4个月跃升至50.9%大幅高于行业40%的平均水平 [5] - 公司三年累计亏损仍超4.5亿元 [6] 产品与市场定位 - 核心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和模块化设计是征战海外的利器 [3] - 公司核心市场锁定在户用赛道避免了与华为光伏聚焦大型电站、宁德时代主攻大储的红海竞争 [4] - SigenStor即插即用设计让普通用户15分钟可完成安装适配欧洲高人工成本与澳洲偏远地区电工稀缺的现状 [4] - 2024年思格全球堆叠式分布式储能系统市占率达28.6%成为该领域冠军 [4] 产能与运营效率 - 上海金桥基地从试产到量产仅用1个月创造“18天首批产线投产、22天首台储能PACK下线、38天全面量产”的纪录 [5] - 2023年公司储能电池、逆变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2%、70.8%2024年升至90.0%、83.4%2025年前4个月再提至92.8%、83.8% [5] - 逆变器产量从2023年超8400台增至2025年前4个月超42000台电池产量从超70MWh增至超700MWh增幅达5至10倍 [5] 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成立19个月完成6轮融资累计获7亿元资金支持估值从种子轮2.2亿元飙升至B1轮44亿元每股价格涨幅超19倍 [4] - 成立仅2个月核心产品尚未量产时就获得高瓴创投、华登国际的数亿元天使轮投资 [4] - 公司与投资机构签订上市对赌合约若未在提交上市申请后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可能触发赎回、撤资条款 [6] 财务状况与风险 - 2025年前4个月库存从3.58亿元增至5.06亿元总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5.6% [6] - 经营现金流从2024年的-9580万元转为2025年前4个月的2.99亿元 [6] - 销售费用率达15%远超同行固德威7.89%、锦浪科技6.57% [6] - 存货规模已升至19.03亿元超过过去几年总和流动负债攀升至33.14亿元 [6] - 截至2025年1月底公司账面现金有3.8亿元即期贷款达3.57亿元 [6]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成立初期存在大规模股权代持安排初始1000万元注册资本对应的股权结构完全通过代持实现 [7] - 核心创始人许映童通过其岳母、配偶杨婷及控股实体间接持有75%股权总裁张先淼通过家庭成员代持权益 [7] - 代持于2023年7-10月陆续终止但代持期间覆盖前四轮融资 [7] - 证监会问询函要求彻查代持链条是否影响早期股权定价公允性及是否涉及对前雇主华为的竞业禁止条款 [8]
单一产品严重依赖 成立三年的思格新能源二次急闯IPO
经济观察报· 2025-09-18 18:34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于2025年2月21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因未能在6个月内完成上市聆讯,招股书于8月21日失效 [1] - 公司在招股书失效18天后,更新财务数据并重新提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与投资机构签订对赌合约,若未能在提交上市申请后的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可能触发赎回、撤资条款 [5] 公司背景与团队 - 公司由前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许映童于2022年5月创立,专注于分布式光伏储能解决方案,核心产品为可堆叠式光储一体机 [1] - 核心团队具有深厚华为背景,创始人许映童在华为任职近23年,总裁张先淼在华为工作超过11年,多位高管出自华为体系 [2] - 公司成立后19个月内完成6轮融资,估值从2.2亿元飙升至43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华登国际等知名机构 [2] 股权结构与监管关注 - 自公司成立至2023年10月,创始人许映童的全部股权通过其岳母、配偶代持,公司总裁张先淼也有类似安排 [2] - 监管机构对此发出质疑,要求披露完整代持链条,核查是否违反华为竞业禁止协议 [2] 产品与营收结构 - 公司营收存在显著的单一产品依赖风险,核心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的销售额在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及2025年前四个月占总收入比例均超过90% [3] - 为维持产品竞争力,公司在2024年对SigenStor实施降价并提供更高比例销售返利,2025年前四个月该产品再次降价 [3] 客户集中度与市场竞争 - 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波动明显,2023年高达72.5%,2024年回落至37.1%,2025年前四个月又回升至42.2% [3] - 随着可堆叠光储一体机市场火爆,艾罗能源、沃太能源、派能科技等企业纷纷推出类似产品,小厂商的产品性价比优势突出,公司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3] 财务表现 - 公司2023年营收为5830.2万元,年内亏损3.73亿元,调整后亏损2.49亿元 [4] - 2024年营收飙涨近22倍至13.3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年内利润8384.5万元,经调整后净利润1.50亿元 [4]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高达12.06亿元,同比增长561.32%,达到2024年全年的91.36%,毛利率提升至50.9%,年内利润1.87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4.04亿元,经调整后利润率高达33.53% [4] 财务状况与运营压力 - 公司存货规模已升至19.03亿元,超过过去几年总和,流动负债攀升至33.14亿元 [4] - 截至2025年1月底,公司账面现金有3.8亿元,而即期贷款已达3.57亿元 [4] - 公司成立时间较短,而户用储能产品生命周期极长,对其考验刚刚开始 [4]
思格大单品撑起90%收入,“华为老兵”创业3年存货飙涨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15 08:02
公司概况与成长轨迹 - 公司由前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许映童于2022年5月创立,核心团队来自华为,专注于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6] - 公司成立当年完成5.4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并于2023年推出核心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 [6] - 公司收入实现爆发式增长,从2023年的5830万元人民币跃升至2024年的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2倍 [8] - 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从2023年的31.3%升至2024年的46.9%,并进一步在2025年前四个月达到50.9%,净利润实现显著增长 [8] - 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收入已达12.06亿元人民币 [8] 产品与市场策略 - 公司增长高度依赖单一大单品SigenStor,该产品在2024年贡献了超过90%的营收和毛利 [3][9] - SigenStor产品销量急剧增长,能源容量销售从2023年的18MWh跃升至2024年的447MWh [9] - 公司市场高度集中于海外,2024年欧洲市场贡献60%收入,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占近20%,非洲约13%,中国内地仅占4.8% [11] - 为支持扩张,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大幅增加,从2023年的5342万元人民币升至2024年的1.69亿元人民币,海外分销商数量大幅增加 [11] 财务状况与现金流 - 公司经营现金流在2025年前四个月首次转正,为2.99亿元人民币 [15] - 截至2025年4月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为8.63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7月底(未审计)现金及银行结余增至11.34亿元人民币 [15] - 公司面临偿债压力,截至2025年7月底,即期计息银行借款约6.19亿元人民币,非即期计息银行借款约1.86亿元人民币 [15] - 公司存货规模急速上升,从2023年的1.89亿元人民币升至2025年4月底的9.05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7月底(未审计)进一步飙升至19.03亿元人民币 [16] - 公司应收账款显著攀升,从2023年末的2026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4月底的5.06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7月底(未审计)达15.55亿元人民币 [16] 产能扩张与行业竞争 - 公司计划投资约4.2亿港元在江苏南通建设新工厂,预计2026年第四季度竣工,设计年产能为储能电池约1.4GWh及逆变器约19万个 [5][18] - 行业竞争激烈,面临华为、阳光电源、固德威、特斯拉Powerwall等强大对手的竞争 [12] - 公司增长模式存在脆弱性风险,包括对海外市场政策、补贴变化的依赖以及竞争者压价等挑战 [12] 公司治理与潜在关注点 - 公司实际控制人许映童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掌握控制权,但公司在早期融资阶段存在由配偶和岳母代持股份的安排 [19] - 作为“华为系”创业者,公司控股股东及核心管理团队已签署竞业禁止承诺,但潜在的竞业限制或利益冲突仍是市场关注焦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