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link(星链)
搜索文档
2025年国防军工行业新时代的中国航天:卫星互联网产业――以星织网路,天堑变通途(附下载)
搜狐财经· 2025-09-11 00:40
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卫星通信行业进入以高通量卫星和非静止轨道星座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发展阶段 [1] - 卫星互联网在特种领域和商用宽带通信领域存在较大应用价值 卫星轨道及频谱资源具有稀缺性 [1] - 高通量卫星技术和可回收运载火箭技术发展使卫星互联网性能提升且用户成本快速下降 [1] - SpaceX星链已累计发射超过8000颗卫星 柯伊伯计划首批运营卫星于2025年发射 目前在轨总数达102颗 [1] - 老牌运营商Viasat、Telesat和新锐企业SpaceX、OneWeb及亚马逊等跨界企业纷纷入局 [1]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2024年以来中国"国网星座"已展开批量组网发射 截至2025年8月底成功发射3颗高轨和10组低轨组网卫星 [2] - 商业组网卫星"千帆星座"实现5次一箭18星发射 卫星发射总数量达90颗 [2] - 中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超3万颗卫星计划 包括国网"GW"、"千帆星座"和"鸿鹄三号"等 [10]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 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到将商业航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 -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商业航天 2024-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将商业航天纳入新兴产业布局 [3] 卫星互联网的战略价值 - 作为"制天权"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战略价值 [3] - 太空频谱资源遵循先到先得的国际政策约定 地球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10万颗卫星 [10] - 星链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商业化价值得到有效验证 [3] - 手机直连卫星和低空经济联动有望拓宽商业化发展道路 [3] 星链军事应用潜力 - 为乌克兰情侦监活动提供保障 目标信息在1小时内出现在导航地图上 [6] - 为指挥控制与对外联络提供稳定网络通信 降低基础设施打击效果 [6] - 建立无人机与地面打击力量联系 提高对重要目标的打击效果 [7] - 可形成太空"无人蜂群"反卫作战体系 实现廉价军用卫星控制其他航天器 [7] - 构建全球全天候无缝侦查探测体系 24小时不间断对全球实施侦察 [8] - 建立通量更大、时延更低的军用通信网络 网络弹性显著增强 [8] - 增强GPS卫星信号并独立构建导航定位系统 提升精确制导能力 [9] - 具备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潜力 2018年测试显示所有飞向美国导弹都能被拦截 [9] 轨道资源竞争格局 - 国际电信联盟对频谱和轨道分配遵循"先登先占、先到先得"原则 [10] - 全球申报卫星总量已超10万颗 星链截至2024年底在轨数量超7000颗 占全球低轨卫星总量超80% [10] - SpaceX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 抢占近70%的轨道容量 [10] -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 14年内必须全部发射完成 [10] - 中国目前处于部署初期阶段 实际在轨卫星数量与SpaceX差距较大 [10] 主要星座建设进度 - 美国Starlink第一代申报1.2万颗(4425颗获批) 第二代申报3万颗(7500颗获批) 在轨8113颗 完成率68% [12] - 英国OneWeb计划第一阶段716颗 第二阶段6372颗 在轨654颗 一代组网已完成 [12] - 美国Kuiper计划3236颗 在轨102颗 完成率3% [12] - 中国GW计划12992颗 完成10批组网发射 具体数量未公开 [12] - 中国G60计划1.5万颗 在轨90颗 完成率0.60% [12] 星链商业化验证 - 用户数量从2021年1万人增长到2024年460万人 其中住宅用户440万 [15] - 每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海事服务每用户平均收入3.4万美元 航空服务每用户平均收入30万美元 [15] - 收入来源多元化:消费者服务62% 政府合同28% 海事市场8% 航空市场2% [15] - 已连接450架飞机和7.5万多艘船只 包括300多艘游轮 [15] - 计划2025年为350架联合航空飞机提供服务 月费高达25000美元 [15] - 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和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使发射成本大幅下降 [16]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适用现有4G LTE手机 无需更改硬件 [17] - 2024年1月发射星链V2.0版卫星可实现手机直连功能 7月在轨卫星超100颗 [17] - 计划2025年实现面向物联网通信服务 [17] - 低空经济可融合卫星互联网资源 解决300-1000米空域通信盲区 [18] - 通过5G非地面网络技术构建"地面-低空-空天"三维网络 [18] - 高通量卫星技术实现数据传输能力飞跃 提供与地面网络相当的体验 [19] - 可回收运载火箭技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轨道级可复用火箭的国家 [20] - 电推进系统提升轨道控制精度 多波束天线技术确保通信质量与稳定性 [21]
商业航天高密度发射,火箭链和卫星链双受益
2025-09-01 00:21
行业与公司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商业航天行业 特别是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1] * 中国国家队主导的星网项目和民间资本参与的G60项目[1][4] * 美国SpaceX公司的Starlink项目[6][9][11] * 欧洲OneWeb公司[9] * 中国民营企业如蓝箭、天兵、中科宇航和星际荣耀[14] * 产业链相关公司上海瀚讯、曾雷、陈冲、航天动力、超捷和铂力特[19] * 获得卫星通信业务牌照的中国电信、卫通、中交信通[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 * 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激烈 各国需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先到先得原则抢占有限频段资源 全球低轨道卫星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6] * 美国SpaceX的Starlink已申请4.2万颗卫星 截至近期已发射9237颗卫星 其中7983颗在轨运行 其第一代和1.5代基本完成组网[9] * 中国商业航天在2017年后加速发展 目前主要有星网和G60两个项目 两者规划总数超过27000颗卫星[12] * 截至2025年8月28日 星网已发射100多颗卫星且均在轨工作 G60已发射90颗卫星 大几十颗在轨工作[12] * 欧洲通过OneWeb合并成为最大的商业卫星公司 但其累计发射数量仅几百颗 欧盟计划到2030年提供相应服务[9][10]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 低轨卫星相较于地面基站具有高覆盖、低延时、宽带化和低成本优势[1][5] * 其优势在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和航空通信等传统基站难以覆盖的特殊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能提供稳定高速通信服务[1][5] * 商业卫星星座已被纳入军事作战体系 例如在俄乌冲突中Starlink为乌克兰提供了显著战场优势 帮助乌军使用无人机摧毁俄军坦克[1][8] 市场前景与规模 * 商业航天正向宽带互联网方向发展 从早期语音和物联网服务转向高通量宽带服务[1][7] * 当前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 主要集中在卫星和地面设备制造环节[3][16] * 预计到2030年 全球下游卫星市场空间将超过12000亿元人民币[3][16] * 地面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将从2025年开始的五年内快速扩张[3][16] 政策与牌照支持 * 2025年中国政府密集发布多项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包括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15] * 2025年8月 工信部强调要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 有序扩大卫星互联网市场[15] * 上海和广东在2025年4月和7月分别提出支持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15] * 截至2025年8月27日 中国电信、卫通、中交信通三家公司获得了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中的A13类卫星通信业务牌照 标志着商业化运营迈出重要一步[17] 产业链与关键环节 * 高密度发射推动卫星互联网组网进程 使得火箭链和卫星链双双受益[2] * 火箭运力是影响低轨道卫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主流推进方式仍以化学推进为主[13] * 中国正在努力突破液体可回收技术方向 已研制出较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不断取得技术突破[13] * 发射场地、成本及火箭运力是目前国内低轨道卫星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发射场集中在太原、文昌及山东等地[12] 近期动态与突破 * 2025年7月27日至8月26日期间 星网进行了连续六次密集发射[2] * SpaceX在同期也连续完成六次升空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射密集度[11] * 2025年8月26日 SpaceX第十次试射成功 标志着其新一代火箭Starship取得重大突破[11] * 2025年8月28日 Starlink第三代卫星模拟器已发射30颗用于测试性能[9] * 2025年7月24日 Starlink发生了一次持续2.5小时的全球性网络中断事件[11]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商业航天注重国际合作 例如通过建设热厂或地面试验站与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与攻关[18] * 欧盟资助乌克兰使用欧盟商业化供应商的卫星通信服务 以减少对Starlink和OneWeb的依赖[10] * 中国民营企业火箭发射起步较晚 经验相对不足 目前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但已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14] * 国内近期发布了关于地面端及卫星手机直连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的文件 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16]
星座建设加速,卫星互联网应用静待花开
国投证券· 2025-08-10 17:31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领先大市-A [7] 核心观点 - 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支持大规模灵活通信、建设成本低等优点,能够弥补地面互联网的覆盖盲点 [2][12] - 卫星互联网涉及通信、材料、电子、半导体、软件等多个产业,技术难度高且带动产业规模大 [2][12] - 以"Starlink"为代表的低轨卫星是科技竞争的新方向,SpaceX计划建造4.2万颗卫星,并启动"星盾"计划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 [3][13] - 国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加速,"GW"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93亿元,预计2025年达447亿元,CAGR为11.2% [4][14] - 卫星互联网应用前景广阔,特种领域(如军事)和消费电子(如手机卫星直连)是重要下游 [5][15] 市场行情回顾 - 本周计算机行业指数上涨0.03%,跑输上证综指2.08pct,跑输深证成指1.22pct,跑输创业板指0.46pct [17] - 计算机行业指数在中信30个行业中排名第28,在TMT四大行业中排名第4 [20] - 本周计算机个股表现分化,佳缘科技周涨幅63.29%,万兴科技周跌幅-13.93% [22] 行业重要新闻 - OpenAI发布GPT-5模型,在编程、数学、写作等领域具备顶尖性能 [24]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允许美国退休金投资加密货币 [24]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聚焦机器人前沿技术 [24] - 英伟达将深度参与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物理AI与通用机器人布局 [24] - RWA注册登记平台在香港上线,推动资产代币化 [24] 建议关注公司 - 太空资产管理厂商:星图测控 [16] - 卫星通信测试仪器厂商:坤恒顺维 [16] - 卫星载荷与器件测试厂商:霍莱沃 [16] - 卫星应用厂商:中科星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