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U19

搜索文档
Cell重磅:全球首例!启函生物iPSC-CAR-NK细胞疗法成功治疗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6-25 07:52
系统性硬化症治疗突破 - 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徐沪济团队联合启函生物在Cell发表全球首个iPSC来源的CD19/BCMA双靶点CAR-NK疗法QN-139b治疗弥漫性皮肤系统性硬化症(dcSSc)的成功案例 [2][3] - QN-139b实现"现货型、低毒性、广谱靶向"的自身免疫疾病精准治疗新范式,展现启函生物在现货型细胞治疗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4] QN-139b技术细节 - 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工程化改造,通过9个基因编辑(敲入6个/敲除3个)实现双靶点清除致病B细胞和浆细胞 [6] - 创新性使用非剪切型胞嘧啶碱基编辑器确保基因组安全,引入tEGFR安全开关和CD16敲除降低毒性风险 [6] - 自主知识产权NK存续元件增强体内扩增能力,单次治疗剂量为6×10^8个细胞,分四次给药 [9] 临床效果 - 36岁重症dcSSc患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显示:mRSS评分显著降低,ACR-CRISS评分改善,自身抗体下降50%以上,补体恢复正常 [9] - 外周血分析证实病理性B细胞清除,皮肤微血管重构,实现免疫重置 [9][10] 行业技术进展 - 启函生物同步开发CD70靶向iPSC-NK细胞(70CAR-iNK),可抵抗同种异体T细胞排斥并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 [23] - 徐沪济团队此前通过邦耀生物开发的异体通用型CAR-T(TyU19)成功治疗3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6个月随访显示深度缓解 [15][17] - 同种异体CAR-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实现持久缓解,3名患者均达到SRI-4临床标准 [19] 专家评价 - 徐沪济指出iPSC-CAR-NK具备通用性、iPSC和NK细胞三大优势,安全性特征显著优于传统疗法 [12] - 裴钢院士强调启函生物的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为通用型细胞治疗开辟新方向 [12] - 启函生物CEO杨璐菡表示技术平台可延伸至iPSC-T细胞及通用型CAR-T开发 [13][14]
Cell子刊:徐沪济/孙凌云/杜冰团队使用通用型CAR-T细胞成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物世界· 2025-06-02 09:29
核心观点 - 邦耀生物开发的同种异体CD19靶向CAR-T细胞产品TyU19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和弥漫性皮肤系统性硬化症,实现长期缓解[2] - TyU19在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显示出显著安全性和临床疗效,3名患者均达到SRI-4标准定义的临床持久缓解[3][6][7] - 该疗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TRAC、HLA-A、HLA-B、CIITA及PD-1基因进行系统性敲除,创新性突破显著[11] - 研究尝试了"不清淋回输"的全新治疗模式,即便不进行清淋预处理仍展现卓越效果[11] 技术突破 - TyU19是健康供体来源、多重基因组编辑的同种异体CD19靶向CAR-T细胞产品[2] - 通过CRISPR-Cas9技术系统性敲除TRAC、HLA-A、HLA-B、CIITA及PD-1基因[11] - 采用极低强度淋巴细胞清除方案,甚至尝试"不清淋回输"新模式[11] - CAR-T细胞在体内扩增旺盛,第14天达到峰值,有效清除B细胞[6][7] 临床效果 - 3名难治性SLE患者接受100万细胞/千克体剂量输注,完成12个月随访[5][6] - 未出现GvHD、CRS或ICANS等严重不良事件[6][9] - 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显著减少,B细胞百分比和绝对计数显著降低[6][7] - 所有患者在最终评估时均达到SRI-4临床缓解标准[3][7][9] 研究意义 - 标志着通用型CAR-T治疗从探索走向转化应用的关键跨越[4] -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开辟全新路径[11] - 同种异体CAR-T疗法在SLE治疗中显示出重大潜力[3][7][9] - 相关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Cell、Cell Med和Cell Research等顶级期刊[2][3][9][10]
生物医药ETF(512290)当日上涨1.40%,创新药出海与治疗技术突破驱动行业复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0 12:23
生物医药ETF表现 - 生物医药ETF(512290)今日开盘涨幅1.40% [1] - 该ETF跟踪CS生医指数(930726),覆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上市公司 [1] - 指数具有高行业集中度和成长性特征,能有效追踪生物医疗产业发展趋势 [1] 生物医药行业动态 - 三生国健等生物制品企业表现活跃 [1] - 迈威生物推进差异化创新研发,核心品种已开展多项关键注册临床研究 [1] - 新产业生物获得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医疗器械注册证,丰富生化检测产品线 [1] 医药生物出口与创新 - 2025年Q1医药出口额达266.32亿美元,同比增长4.39%,其中对美出口增长9.6% [2] - 2024年约31%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合作项目偏向早期阶段 [2] - 中国企业研发效率和质量快速提升,为持续出海创造机遇 [2] 细分领域发展 - 痛风治疗市场潜力大,全球患者预计2030年达14.2亿人,中国将达2.4亿人 [2] - URAT1靶点新药如SHR4640、AR882进入关键临床阶段,展现Best in Class潜力 [2] - 减重领域中国企业在小分子和多肽载体研发取得突破,部分品种已对外授权 [2] - 通用型CAR-T技术如CT0596和TyU19在疗效和经济性上取得突破 [2] 行业发展趋势 - 医药生物行业呈现"创新与内需共振,科技与消费交织"特点 [3] - 生物制品领域需求预期稳增长,供给创新待放量 [3] - 疫苗板块新品种如带状疱疹、RSV疫苗有望驱动下一轮成长周期 [3] - 血液制品行业政策门槛高,"十四五"规划浆站开采推动采浆量提升 [3] 医疗器械升级 - 脉冲电场消融(PFA)等新技术提升手术安全性及效率 [3] - 手术机器人引领临床变革,行业从"制造"向"智造"升级 [3] -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设备更新和招采复苏推动行业回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