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hiplet
icon
搜索文档
Arm财报逊预期,或将转型完整芯片制造商,盘后大跌8.5%
美股IPO· 2025-07-31 07:54
财务表现 - 第一财季营收10.5亿美元,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0.6亿美元 [1][2] - 第一财季净利润1.3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23亿美元 [3] - 调整后每股收益0.35美元,与预期一致 [3] - 预计第二财季营收10.1-11.1亿美元,符合预期10.6亿美元 [3] - 预计第二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0.29-0.37美元,中值略低于预期0.36美元 [3] - 财报公布后股价盘后大跌8.5% [1][3][4] 商业模式转型 - 公司正加大对自研芯片的投资,可能转型为更完整的芯片制造商 [1] - 计划开发自有芯片,标志着商业模式重大转变 [4] - 可能从芯片设计转向构建chiplet甚至完整解决方案 [7] - 已开始从客户中挖角组建生产团队 [7] - 业务扩展可能导致与现有客户直接竞争 [6][8] - 将考虑开发chiplet、实体芯片、主板和系统等全套产品 [7] 市场与行业动态 - 智能手机需求不振影响业绩指引 [10]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025年4-6月仅增长1% [11] - 智能手机处理器市场占有率达99% [10] - 数据中心使用量增加带动版税收入增长25% [11] - 尝试多元化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数据中心市场 [12] - 有机会向美国"星际之门"项目提供解决方案 [9] 估值与股价表现 - 自2023年上市以来股价已飙升约150% [3] - 当前股价相当于预期收益的80多倍 [3] - 市盈率远高于英伟达、AMD等AI芯片制造商 [3]
Chiplet封装,新革命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从SoC到多芯片集成的转变 - 行业正从传统平面SoC向多芯片集成转变,封装内部需布置更多智能控制器以确保性能最优、信号完整且无宕机 [1] - 逻辑电路被拆解成多个小芯片(chiplet),通过TSV、混合键合或铜线连接,内部交互复杂度显著提升 [1] - 制程变化、不均匀老化、不同负载及热噪声等物理效应使任务管理难度加大 [1] - 高度定制AI芯片开发成本超1亿美元,需平衡性能提升、功耗节省与共性设计复用 [1] 系统调优与生命周期管理 - 系统需根据实时状态自我调优,依赖虚拟模型或硬件在环(HIL)模型进行软件栈演进 [2] - 芯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设计增添新维度,高端物理接口(如224G以太网、PCIe Gen7)内置微处理器用于控制、认证及固件更新 [2] - 热管理成为多芯片设计核心难题,源于晶体管密度提升、计算单元利用率增加及电阻升高 [2][3] 热管理与可测性挑战 - 3D封装中热密度是关键问题,需设计复杂散热架构应对逻辑单元与HBM、共封光学组件的热影响 [3] - 可测性被忽视,封装后die故障可能导致整个SiP报废,需将测试前移至晶圆阶段并优化chiplet搭配 [3][4] 智能控制单元部署策略 - 外部调控:通过集中式仪表盘或数字孪生模型管理数据,EDA和设备商视其为巨大机会 [5] - 内部自决:芯片内置传感器实现实时决策,但需牺牲面积与功耗且难以追踪逻辑 [5] - 芯片需内置电压、温度等传感器形成实时监控网络,解决chiplet架构中"无法复现"问题 [5] 标准化与弹性设计 - 行业推动统一chiplet部署框架,如UCIe接口、身份认证等,但安全挑战尚未解决 [6] - 内建自测试(BiST)在封装中压力较小,适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但AI数据中心等"永远在线"场景受限 [6] - 冗余设计提升可靠性,需智能开关系统监测并重定向流量 [7][8] 多芯片封装的优势与需求 - 多芯片封装可容纳更多逻辑与存储单元,实现功耗更低、性能数量级提升 [9] - 异构计算结构需更高实时监控能力,以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9]
汽车芯片行业,大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8 11:39
汽车行业技术变革与供应链重构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正经历从硬件驱动向软件定义车辆(SDV)的转型,涉及芯片、软件、电气架构及供应链关系的全面重构 [1][13][14] - OEM厂商采取差异化策略应对变革,包括垂直整合、供应商合作模式创新及chiplet技术应用 [1][3][6] - 电动汽车半导体含量达传统燃油车2倍以上,成为半导体增长关键驱动力 [7][8] 技术架构演进 - 传统分布式ECU架构(单车150个ECU)正向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单元转型,新势力车企更易实现架构跃迁 [5] - Chiplet技术兴起:OEM可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3nm等先进工艺成本,PHY等非核心部件采用28nm成熟工艺 [3] - 软件复杂度激增: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等需求使汽车软件开发生态面临完整性、安全性挑战 [4][12] 供应链关系重塑 - OEM直接介入芯片设计:部分厂商自研SoC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一级供应商角色被重构 [10][11] - 新型共生关系案例:ADI与塔塔集团合作晶圆厂建设与ECU定制,实现资源互补 [10] - 半导体IP供应商与OEM建立直接沟通机制,提前5年对接技术路线图 [11] 电动汽车与半导体 - 全球EV渗透率梯度:中国领先(未披露具体数据),欧洲次之,美国当前仅10%但2035年有望达60-80% [7] - EV专属技术需求: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机控制芯片成为OEM差异化竞争焦点 [8] - 半导体价值量:EV/HEV半导体含量较燃油车提升100%以上 [7] 开发模式转型 - 硬件开发周期需从5-7年压缩至3-4年,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软硬件并行开发 [16] - 软件定义车辆(SDV)推动商业模式变革:功能订阅制、OTA升级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16] - 组织架构挑战:打破传统职能孤岛,需同步推进技术、方法论与组织变革 [15] 区域市场动态 - 中国EV市场引领全球技术迭代节奏,欧洲OEM面临传统架构转型压力 [7][15] - 美国供应链本土化趋势明显,电池技术路线(固态vs锂离子)与回收体系正在重构 [17] 行业关键瓶颈 - 系统集成复杂度:需协调7-10家供应商的硬件/软件组合,确保功能安全与实时性 [6] - 人才缺口:传统汽车厂商缺乏AI、先进半导体设计等前沿技术储备 [4][12] - 标准滞后性:ISO 26262等传统标准难以覆盖机器学习等新型控制系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