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

搜索文档
四维图新:上半年芯片板块表现亮眼
环球网· 2025-08-22 13:5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公司营收总计17.61亿元[1] - 智芯板块收入为2.59亿元[1] 智芯业务发展 - 智芯业务形成SoC与MCU双轮驱动的产品矩阵[1] - SoC与MCU两大核心产品线在技术创新、客户拓展及生态构建等维度取得关键突破[1] - 杰发科技通过ISO/SAE 21434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认证[1] 芯片出货数据 - 芯片累计出货量超3亿颗[1] - SoC累计出货量9000万套片[1] - MCU累计出货量8000万颗[1]
半导体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2025-08-21 23:05
半导体行业研究框架培训关键要点 行业与公司概述 - 半导体行业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及设备材料等领域 核心公司包括英伟达(市值4.5万亿美元) 寒武纪 海光 龙芯等设计公司 以及晶圆制造和封测企业如长电科技[1][8][26] - 行业下游应用以消费电子为主(手机占比30% 家电和3C产品占15%-20% PC占15%) 合计占比60%-70% 其余为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16]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2022年为5800亿美元 2025年预计突破7600亿美元 2030年可能超1万亿美元[15] - 增长主要由集成电路(IC)驱动 占行业价值80% 其中数字芯片占集成电路80%[1][8][15] - AI相关半导体占比快速提升 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占全球半导体市场25% AI半导体比例接近30%[1][16] 技术结构与分类 - 半导体芯片按功能分为五类:信息采集(如摄像头芯片) 传输(如基带芯片) 处理(如CPU、GPU) 存储(如DRAM、Flash) 输出(如屏幕驱动芯片)[7] - 按特性分为四类:集成电路(狭义芯片) 分立器件(功率半导体) 光电器件(LED、激光元器件) 微机电结构(传感器、滤波器)[7] - 数字芯片包括CPU(核心计算) MCU(末端场景控制) FPGA(可编程) GPU(图形处理/AI) DRAM/Flash(内存/存储) ASIC/SoC(专用/系统级芯片)[1][10][11] - 模拟芯片包括信号链(声、光、电信号转换)和电源管理(电流电压分配)[9][12] 制造工艺与产业链 - 制造环节包括设计(使用EDA软件和IP) 晶圆制造(光刻、刻蚀、沉积、离子注入等核心工艺) 封测(20多道工艺)[4][17][18] - 产业链呈大三角模式:底部为产品层(数字、模拟等芯片) 纵向为制造层(晶圆制造、封测) 两侧为设备和材料供应商[4][20][21] - 光刻胶和光刻机是关键设备 光刻胶对特定波长光敏感 光刻机通过EUV等技术实现高精度图形转移[18][19] 商业模式与盈利驱动 - 设计公司收入=销量×单价 轻资产运营 主要成本为研发费用(如寒武纪通过销售AI芯片获利)[22] - 晶圆厂盈利=产能×稼动率×单价 工艺提升(如从90纳米到7纳米)带动单价上涨[23] - 封测公司类似晶圆厂 但偏向后道工序 新封装技术推动发展[24] - EDA工具按授权费盈利 设备公司依赖晶圆厂资本开支 材料公司受耗材用量影响[25] 创新周期与投资逻辑 - 行业周期分为:8-10年创新大周期(产品创新) 3-5年产能扩张周期(资本开支转产能) 3-5季度库存短周期(受手机发布影响)[32] - AI创新推动价值量提升 AI服务器中GPU卡价值占比从普通服务器的10%-20%升至70%-80%[28] - 投资需关注终端增速(如新能源车、光伏带动功率半导体)和芯片价值变化 筛选优质公司(如石四达、宏威、东威等)[29][30] - 国产化逐步推进 部分环节已完成国产化并走向国际化(如长电科技) 结合创新与国产化寻找成长性品种(如GPU领域)[34] 风险与跟踪指标 - 需跟踪需求侧终端出货量(手机、服务器、汽车等) 中国台湾电子产业链PMI数据[33] - 供给端关注晶圆厂产能开支及稼动率 库存端跟踪日韩库存变化和上市公司财务库存[33] - 量价维度使用WSTS数据拆解全球半导体金额 观察价格或数量驱动 以及日度存储价格数据[33]
全球半导体迎增长新契机,国内厂商借AI与国产替代抢占高地
36氪· 2025-08-20 18:52
半导体板块市场表现 - 8月20日半导体板块整体上涨2.74% 8月以来累计涨幅达14.19% [1][6] - 盛科通信单日涨停20% 艾为电子涨15.85% 芯原股份涨15.52% 成都华微涨12.62% 上海合晶涨12.46% [1][6] AI驱动半导体需求增长 - 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2023-2033年预计年增30% 带动GPU/CPU/存储需求提升 [2] - 2024年AI手机出货量1.19亿部(渗透率10%) 2028年达6.06亿部(渗透率47%) 年复合增长率38% [2] - 2024年AI PC出货量0.48亿台(渗透率18%) 2028年达2.04亿台(渗透率70%) 年复合增长率43.58% [2] - 2023-2030年智能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11% ADAS渗透率从65.6%升至96.7% 推动自动驾驶芯片/存储芯片/CIS需求 [3] 半导体产业技术升级 - AI推动先进制程与先进封装需求 高性能计算/智能设备/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升级 [3] -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2024年预计增16% 2025年增13% AI成为核心成长驱动力 [3] 中国半导体国产化进展 - 集成电路进口自美国占比从2019年4.4%降至2023年2.4% [4] - 芯片制造突破7nm工艺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部分领域达30% [4] - 上海微电子交付28nm浸没式DUV光刻机 国产化率70% 支持7nm多重曝光工艺 [4] - 九峰山实验室开发6英寸磷化铟基探测器/激光器外延工艺 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 [4] - 国家电投掌握功率半导体高能氢离子注入技术 实现设备与工艺国产替代 [5] - 扬帆新材实现光引发剂907/184/TPO等产品规模化 强化光刻胶领域竞争优势 [5]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国家大基金二期(2019)与三期(2024)成立 扶持范围从制造扩展至设备/材料/软件 [4] - 政府通过政策/税收/人才支持推动晶圆制造及配套产业链发展 [5]
汽车芯片,竞争激烈
半导体芯闻· 2025-08-01 18:30
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增长趋势 - 全球汽车市场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但汽车半导体市场增速是其五倍,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68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1320亿美元 [2] - 每辆汽车的半导体价值将从2024年759美元增至2030年1332美元,半导体数量从824个增至1158个 [2] - 中国市场保持活力,欧美市场稳定或下降,前4个月增长以价格下跌为代价导致供应链利润下降 [2] 驱动半导体增长的三股结构性力量 - 内燃机向混动/纯电转型推动电力电子需求,SiC和GaN宽带隙开关应用使电源/模拟领域成为最大增量收入贡献者 [3] - 全球安全法规(Euro-NCAP 2026、美国AEB、中国C-NCAP)强制入门车型配备更多摄像头/雷达/域控制器,中国厂商推动ADAS民主化提升平价SoC和图像传感器使用率 [3] - E/E架构集中化和48V电网演进需要先进MCU和新型PMIC组,AI技术在多模态界面、ADAS模型及制造营销环节加速渗透 [3] 市场竞争格局与区域动态 - 英飞凌(80亿美元销售额)、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和瑞萨电子占据50%市场份额,主导车载网络、77GHz雷达和SiC FET应用 [6] - 中国政策推动25%半导体本地化目标,地平线、芯擎科技、黑芝麻填补ADAS/驾驶舱空白,比亚迪半导体和斯达半导体在Si IGBT/SiC MOSFET市场份额提升 [6] - 车企垂直整合趋势明显:蔚来采用台积电5nm工艺实现1000 TOPS域控制器,比亚迪自研MCU/SiC MOSFET匹配电池组 [6] 半导体制造与技术演进 - 成熟节点产能扩张:中芯国际建设4座12英寸晶圆厂(28/40nm,月产能10万片),欧美日持续扩充200mm模拟产线 [7] - 先进制程两强争霸:台积电N5A和三星SF5A是仅有的AEC-Q100认证5nm工艺,NVIDIA Thor/高通Ride/Mobileye EyeQ7已占据初期产能 [7] - 消费电子厂商跨界冲击:小米、华为、索尼等新进入者重塑行业格局 [7] 电动化与高压技术发展 - 纯电动车(BEV)2024-2030年CAGR 14%,插电混动(PHEV)CAGR 19%,欧洲排放法规推动BEV,中国双电机PHEV方案或成全球趋势 [10] - SiC MOSFET因衬底降价加速应用于逆变器,800V平台普及,比亚迪推出首款1000V+平台需1500V击穿电压功率器件 [10] - 中国车企在SiC应用领先但差距将缩小 [10] 智能座舱与ADAS技术升级 - 座舱标配5nm SoC、LPDDR大内存、4K/8K流媒体(吉利Galaxy E8),NVIDIA/高通/联发科生成式AI模型支持离线语音/翻译 [11] - ADAS传感器价值向"大脑"转移,区域控制器(ASP超1000美元)取代边缘单元,7/8nm处理器算力254 TOPS,5nm芯片(2025年)将提升4倍 [11][12] - 3nm芯片进入2028-29年RFQ阶段,5nm以下节点是实现L3+自动驾驶数据融合的必要条件 [12]
半导体行业:代工设备材料等板块自主可控提速,存储SoC等领域持续复苏
2025-07-09 10:4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半导体行业、模拟芯片行业、充电宝行业、射频行业、功率半导体市场、半导体代工行业、封测行业、消费电子市场、服务器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利基型存储市场、工业半导体市场 - **公司**:沐曦、摩尔线程、龙芯、瑞芯微、乐鑫、天德钰、二维、蓝星、雅创电子、上海类比、英集芯、南芯、安吉科技、轻易路、龙图、美光科技、佳梦龙、百威、TI、AD、MPs、英诺赛科、of speed、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日月光、永熙、通富、伟测、长川科技、精怡、中微电子、华创、中微、福创、康帕、新代应材正帆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半导体行业整体表现及预期**:二季度国内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先进制程产能提升,供应链基本自主可控,设备和材料厂商签单与业绩增长良好,存储等细分领域回暖,6月全球半导体股票表现优,需求端稳定增长,二季度后下游需求温和复苏[1][2][3] 2. **模拟芯片公司收入情况**: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显著,如天德钰前五月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近56%,多家公司推创新产品,收购活动持续[4] 3. **充电宝市场变化**:3C认证要求带来充电宝置换需求,英集芯和南芯有一定比例充电宝业务营收[5] 4. **射频行业挑战与机遇**:竞争压力大,但国产替代机遇值得关注,CS领域是市场增长核心因素,高端产品线集中在手机和汽车市场[6] 5. **功率半导体市场现状**:整体平稳,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好,IGBT等产品价格竞争短期内存在,2025年降价不猛,如凯威特二季度营收环比增22%[7] 6. **半导体代工行业动态**:显影制程需求旺盛,成熟制程稼动率复苏,大陆代工厂交付率上升,部分产品线提价[8] 7. **封测行业发展趋势**:先进封装需求和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国际大厂审慎乐观,国内公司收入增长,部分公司有资本开支和收入增长计划[9][32] 8. **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发展**:自主可控是重要主题,二季度国内设备厂商签单和收入增长良好,新品加速拓展,美国可能加强管控,国内公司业绩增长,部分公司技术突破和新品布局丰富[10][33] 9. **光刻机及相关材料产业现状**:光刻机产业受关注,部分公司将受益,美国解除出口限制影响板块情绪,需关注实质发展,掩膜板公司业绩获供给端支持[12] 10. **投资建议**:投资方向为自主可控和景气周期边际变化,推荐板块排序为上游设备材料零部件、存储类芯片模组及主控等[13] 11. **消费电子市场表现**:近一个月整体稳定,手机和PC销售变化不大,618未如预期下滑,智能眼镜有新产品发布但销量有限,SR和XR设备需求和新品发布少[14][15] 12. **服务器市场趋势**:整体出货量持续增长,云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指引乐观,英伟达和ASIC体系表现良好,ASIC产业链值得关注[16] 13.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6月销量增速平稳,小米发布会点燃市场热情,特色汽车产品获认可,需求持续向好[17] 14. **半导体行业库存及产能利用率**:功率半导体厂商二季度库存达顶点,后续将改善,全球先进制程产能利用率良好,大陆成熟制程厂商表现更佳,存储原厂主要投资HBM和高端存储,新建产能少[18] 15. **存储器价格走势及销售**:5月存储器价格上涨,DRAM和DDR4涨幅明显,未来上涨动能减弱,NAND闪存价格恢复,其他细分领域价格稳定,4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22.7%,中国和美洲增长快[19] 16. **国产GPU及AI计算企业发展**:沐曦推出多款GPU系列产品,C600芯片完成流片,GPU板卡营收可观;摩尔线程业务上量迅速,依靠国内封测公司完成业务[20] 17. **MCU及SoC行业状况**:MCU行业需求稳定,部分细分领域竞争激烈,SoC公司业绩普遍向好,多家MCU公司对下游需求乐观[21] 18. **美光科技财报信息**:业绩超预期,下季度收入环比预计增15%,毛利率环比提升3个百分点,小型PC和手机存储出货量小幅增长,AI服务器存储需求强劲,部分汽车OEM库存调整尾声[22] 19. **HBM市场竞争情况**:由三家国际大厂主导,美光推出12层HBM4并送样,预计2026年三家大厂HBM4批量出货,资本开支集中在HBM领域,NAND减产[23] 20. **利基型存储市场现状和前景**:出货量有改善或增长,价格表现分化,部分公司二季度可能迎收入增速和盈利拐点,台系模组厂商收入同比增速恢复,景气度改善[24] 21. **模拟芯片行业发展趋势**:国际大厂二季度营收同比预计增10%-20%以上,国内公司二季度营收和盈利环比改善,关税影响不大,关注基本面[25] 22. **射频及CS领域发展现状**:射频领域竞争压力大,CS领域国内厂商向高端产品发展,汽车智能驾驶领域带来市场成长[28] 23. **工业半导体及功率半导体市场表现**:工业半导体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平稳,关注AI需求增量市场,功率半导体国产化率高,增速稳定,消费需求平稳,汽车需求好,光储去库存,新能客户恢复节奏待察[2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境外上市公司动态:英诺赛科禁售期延长至2026年6月29日,of speed达成重组协议获2.75亿美元新融资有望恢复运营[30] - 台积电技术进展和规划:在2025中国技术论坛展示3纳米、2纳米等技术,数据表现好,但成熟制程厂商5月收入同比略下滑[31] - 零部件动态:福创收购康帕补齐气体控制业务,新代应材正帆产品迭代升级,CMP掩膜板环节景气度旺盛,特气价格竞争激烈[33][34]
手机芯片:从SoC到Multi Die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9 09:26
先进封装技术趋势 - 高端手机市场正采用多芯片组件实现更高性能、灵活性和更快上市时间,而中低端移动设备仍以单片SoC为主[2] - 多芯片方案支持AI推理需求,适应快速变化的AI模型和通信标准,3D/2.5D技术在HPC领域已部署多达12个芯片,但移动领域因成本限制进展较慢[2][5] - 2.5D封装通过中介层连接芯片,具备高效短距离通信优势,允许不同工艺节点(如2nm基础芯片+其他制程AI加速器)混合集成[6][8] 单片SoC的竞争力 - 单片SoC集成微控制器、内存、无线通信等组件,凭借短信号路径实现低功耗和高效率,是物联网设备首选方案[2][3] - 单芯片方案降低客户封装集成成本,Synaptics通过单芯片整合多技术构建竞争优势,而竞品采用多芯片封装伪装单芯片方案[3] 高端移动市场的技术演进 - 高端手机转向2nm GAA工艺,但流片周期长且成本高,多芯片架构可灵活应对参数需求变化(如AI参数从70亿增至140亿)[8] - 3D堆叠支持异构集成(CPU+GPU+专用加速器),UCIe互连实现水平连接,不同工艺节点组合优化性能与成本[5] - 可折叠设备推动模拟/数字芯片分离设计,Synaptics采用RISC-V内核E7处理复杂触摸数据,搭配矢量协处理器提升AI检测精度[10] AI与能效优化 - 手机厂商通过模块化设计(基础芯片+AI加速器)覆盖功能机到高端市场,灵活配置硬件组合[8] - Imagination重构GPU流水线设计,SRAM访问减少50%,两级流水线提升AI处理能效,功耗节省可转化为更高性能或续航[15][16] - 英飞凌28nm eSIM降低功耗,支持无物理切换运营商,提升设计灵活性[16] 通信与内存挑战 - 5G/6G协议兼容性要求芯片高效处理多网络带宽,需专用处理器应对功耗和散热限制[11][12] - LPDDR6/UFS5.0等内存标准迭代推动多芯片方案,避免重复流片成本[11] 行业竞争格局 - 垂直整合厂商可自定义接口实现高度集成,而新进入者聚焦特定用例优化硬件[18] - 苹果、NVIDIA、亚马逊等均在硅片级集成AI硬件,Arm Zen5协调AI加速,移动与超算技术路径趋同[14]
中国车载芯片自主化进程提速,从“25%”到“100%”
新浪财经· 2025-06-24 15:02
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 - 中国汽车企业加速车载芯片国产化进程,目标2027年实现100%本土化 [1] - 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推动车企打破"卡脖子"困境,对全球芯片格局影响显著 [1] 车载芯片分类与现状 - 整车需搭载数百颗芯片,覆盖感知、控制、通信、执行等多个维度 [5] - 芯片分为五类:主控类、通信类、功率类、传感器类及功能安全类 [6] - 中国厂商在主控与通信类产品取得突破,其他类别仍处起步阶段 [6] 国产芯片技术进展 - MCU领域:东软载波、杰发科技、华大半导体推出车规AEC-Q100认证产品,频率32MHz至300MHz,支持ASIL-B功能安全等级 [8] - 通信芯片:星舆科技、芯翼信息等实现国产CAN、以太网PHY芯片小规模量产,基于40nm及以上制程 [8] - 高算力SoC芯片:地平线征程5采用16nm工艺,集成16TOPS AI算力,已在长安、理想等车型部署 [9] 车企自研与合作模式 - 小鹏自研AI芯片图灵,基于7nm工艺,算力超500TOPS,目标对标英伟达Orin X [10] - 吉利亿咖通与黑芝麻联合开发智能驾驶平台,广汽与芯擎科技合作座舱芯片定义 [14] - 比亚迪全栈自研功率器件、BMS芯片等核心模块 [15]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国产芯片在自动驾驶SoC、图像处理ISP等领域与国际供应商存在代际差距 [9] - 高端SoC依赖EDA工具、IP授权与先进制程,封测需满足AEC-Q100等车规标准 [16] - 验证周期长达18-24个月,需模拟极限温度、震动等复杂工况 [16]
电子行业2025年中期展望:AI浪潮推动电子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大核心领域增长动能值得关注
东兴证券· 2025-06-12 11:00
报告核心观点 硬件创新周期叠加 AI 浪潮推动电子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大核心领域(晶圆代工、SoC、热管理材料)增长动能明确 [4][33] 各部分总结 年初至 2025 年 6 月 4 日 A 股电子板块表现及基金持仓情况 - 年初至 2025 年 6 月 4 日,电子行业指数(中信)跑赢创业板指数,电子板块指数涨幅在全行业指数(中信)中居前,2025 年初至 2025 年 6 月 3 日,电子行业指数(中信)上涨 0.87%,沪深 300 指数上涨 1.27%,创业板指数下跌 1.72% [4][14] - 2025 年 Q1 基金持有电子行业总市值为 5705.58 亿元,占流通 A 股市值比重下降至 4.78%,电子板块基金持仓市值前十的公司中半导体领域的标的占比高达 90%,电子板块基金持仓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二 [4][20][23] 晶圆代工 - 晶圆代工是半导体产业重要环节,代工厂负责晶圆制造全流程,能为芯片设计公司节省成本和资源 [34] - 芯片需求上升带动全球半导体晶圆厂产能持续增长,2024 年及 2025 年增长率分别为 6%和 7%,2025 年全球晶圆月需求量预计达 11.2 百万片,到 2030 年增至 15.1 百万片 [4][41][47] - 受益于 AI 发展,服务器、数据中心与存储成增长最快细分市场,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到 2030 年总额将超 1 万亿美元,预计 2025 - 2030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 [44] - 受 AI 需求推动,全球晶圆代工行业有望持续增长,消费电子等非 AI 半导体应用需求预计逐步复苏,受益标的有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 [52] SoC - SoC 是将系统所需全部组件集成于同一芯片的集成电路解决方案,集成度高、功耗低、性能全面,是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主流方向 [53] - AI 技术成为 SoC 架构重要组成部分,为边缘设备提供强大智能处理能力,AI 应用向多领域渗透,推动 SoC 在各细分领域需求高涨 [5][55] - 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5 年将突破 8000 亿元,设备对核心芯片算力要求攀升;智能座舱 SoC 国产化进程加速,面向 AI 的座舱 SoC 将成未来 2 - 3 年主流;“SoC + 智能穿戴”推动端侧 SoC 向先进制程迭代,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61][62][71] - 预计到 2029 年全球 SoC 市场规模有望达 2059.7 亿美元,2024 - 2029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8.3%,受益标的有瑞芯微、恒玄科技等 [5][80] 热管理材料 - 热管理材料导热、散热性能影响消费电子产品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是消费电子终端散热效能的核心基石 [86][88] - 自 2024 年以来,AI 终端器件算力增长,消费电子产品内部器件发热量及散热需求提升,AI 手机和 AIPC 市场发展迅速 [96] - 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约 159.8 亿美元增长到 2028 年的 264.3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0.5%,热管理材料需求有望快速增长,受益标的有思泉新材、领益制造等 [5][107] 投资建议 - 晶圆代工受益标的为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 [52][114] - SoC 方向受益标的为瑞芯微、恒玄科技、全志科技、乐鑫科技、芯原股份等 [5][85][114] - 热管理材料方向受益标的为思泉新材、领益制造、苏州天脉、飞荣达、中石科技等 [5][111][114]
2025年中期策略会速递:半导体:需求分化,关注AI、先进制造演进
华泰证券· 2025-06-09 09:35
制造封测 - 国内多家产业链公司布局Chiplet与立体先进封装技术,有望缩窄与国际龙头技术代差[2] - 1Q25封测行业稼动率同比逐步恢复、环比季节性下降,封测价格触底,后续压力或减弱[13] - 海外IDM大厂转单有望为国内封测厂带来增量订单,国内2.5D/3D封装平台进入量产阶段[13] 半导体设备 - 预计2025全球WFE为1000亿美金,同比增长4%-5%,国产设备厂商新签订单有望维持增长[3][16] - 1Q25设备板块营收同比增长39%、环比下降2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16] - 拓荆科技新产品毛利率有望改善,中微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有下降空间,华海清科持续投入研发[17] 存储 - 存储价格拐点显现,TrendForce预计2Q25 Server与PC DDR4模组价格环比分别增长18 - 23%和13 - 18%,NAND整体价格环比增长3 - 8%[18] - 预计2028年全球企业级存储SSD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34亿美金增长至490亿美金,年复合增速达16%[25] - 国内互联网厂商诉求及原厂颗粒国产化加速,将带动模组、主控芯片、封测等环节国产替代[25] 半导体设计 - 1Q25国补和抢出口拉动SoC需求,2Q25业绩或分化,下半年关注端侧AI趋势[26] - 2025上半年模拟板块收入和盈利能力修复,下游订单反弹,库存水位健康[29] - 国内射频前端芯片厂商产品与海外差距减小,海外品牌客户拓展顺利[33] 功率半导体 - 欧美5家海外传统半导体大厂指引2Q25收入环比增长7%,全球汽车半导体去库存结束,工业需求分化但整体复苏[35] - 中国区功率半导体去库存快,步入温和上行周期,汽车是主要增长动能,1 - 4M25国内乘用车产量同比增长14.5%[38] - 1Q25功率板块企业收入企稳,价格竞争趋缓,毛利率部分企稳回升,新增产线有望25年满产[38]
汽车芯片的未来,挑战在这10000个点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8 09:16
汽车行业计算需求升级 - 现代汽车正迅速成为"车轮上的数据中心",需要满足自主性、安全性和持续软件更新的高性能计算需求,且必须在10-15年使用寿命内承受高温、振动等恶劣条件[1] - 汽车将成为用户拥有的最高端计算设备,但运行环境与数据中心或智能手机存在根本差异,需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运行[1] 欧洲半导体与汽车产业融合优势 - 欧洲凭借丰富的汽车传统和《欧洲芯片法案》等政策支持,在移动出行与微电子融合领域具备独特优势[2] - 欧洲拥有众多汽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及悠久的行业历史,imec通过先进封装、芯片架构和系统集成技术推动转型[2] Chiplet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 传统SoC面临自动驾驶计算需求激增的局限性,Chiplet模块化设计可提供更高良率、成本效益和架构灵活性[3] - imec通过汽车Chiplet计划(ACP)推动技术落地,重点验证10,000个连接在恶劣环境下15年稳定性的关键问题[3] - 德国海尔布隆的芯片设计加速器正在构建基于Chiplet的ECU参考模型,为汽车制造商提供A级样品验证[3] 汽车传感器技术发展 - 当前汽车传感器缺乏统一标准,imec通过SENSAI项目开发CMOS摄像头、短波红外成像和固态硅光子激光雷达等下一代技术[4] - 建立传感器架构数字孪生系统,可虚拟测试配置方案,降低开发成本并加速迭代[4] - 研发重点包括广域虚拟孔径雷达系统和固态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以提升精度并克服机械弱点[5] 行业协作与标准化 - 需要建立跨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和半导体公司的协作生态系统,避免技术孤岛[5] - imec的STAR计划通过研讨会和技术焦点小组推动接口、协议和互操作性层标准化,为规模经济奠定基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