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位
icon
搜索文档
AI五小时发现MoE新算法,比人类算法快5倍,成本狂降26%
量子位· 2025-10-24 15:50
文章核心观点 - AI已从单纯使用算法发展到能够自主创造新算法的阶段,其创造的算法在性能上显著超越人类设计[1][2]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的ADRS系统通过"生成-评估-改进"的迭代循环实现算法持续优化,其发现的算法比人类设计算法快5倍或降低成本26%[2][4] - 在专家并行负载均衡等具体案例中,AI创造的算法实现了运行时间从19.6毫秒缩短至3.7毫秒的5倍性能提升[25] ADRS系统研究方法 - ADRS系统采用"生成—评估—改进"的迭代循环实现算法持续优化[2] - 基于开源框架OpenEvolve在多个领域案例研究表明,发现的算法显著优于人类设计算法[4] - 在专家并行负载均衡器优化案例中,通过300次迭代耗时约5小时,成本低于10美元即发现更优算法[19] 算法性能提升案例 - 专家并行负载均衡器优化:运行时间从19.6毫秒缩短至3.7毫秒,性能提升达5倍[14][25] - 全局模型放置优化:成本比已发布解决方案降低18.5%[5] - LLM-SQL优化:运行速度提升3.9倍[5] - 多区域实例调度:成本比单区域基线降低26%[5] - 事务调度优化:比贪心算法性能提升20%[5] 专家并行负载均衡技术细节 - 混合专家架构中路由器将输入文本token动态分配给特定专家网络,仅使用模型总参数的一小部分提升推理效率[6] - 专家并行负载均衡器通过动态调整专家在GPU间分布,最小化负载不均、最大化系统吞吐量[9] - 基础版EPLB算法分三阶段:确定专家副本数量、映射副本到GPU、优化负载均衡[10][12] - AI发现的新算法采用"之字形"张量操作在高负载与低负载GPU间交错分配专家,替代传统的线性for循环[20][23] 相关研究进展 - Nature报道的元学习算法能发现新型强化学习算法,在多项陌生任务中表现超越人类设计算法[34][35][38] - 该研究的元学习层采用神经网络充当强化学习算法,命名为元网络[36] - AI在算法创新领域的突破表明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可能自主产生下一个重大突破[39][40]
5个大疆离职员工,把3D打印带回风口
量子位· 2025-10-24 15:50
行业趋势 - 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突破100万台,同比增长15%,中国供应商贡献了95%的份额[10]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收入同比增长21%,分析师普遍认为增长主要归功于拓竹科技[36] - 当前3D打印热潮由"性价比+新消费+低门槛"共同推动,主流机型价格已腰斩至两三千元,入门级甚至低于千元,同时打印速度提升至每秒200毫米以上,误差缩小到±0.1mm[59][61][62] 公司表现 - 拓竹科技出货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暴涨64%,2023年全年出货量约120万台,市场份额达29%,首次超越创想三维成为国内消费级3D打印领军企业[11][31] - 公司2022年发布首款产品X1,首月即获得近5000万人民币全球订单,刷新Kickstarter初创企业首款产品众筹纪录[14][16] - 2023年推出UGC平台MakerWorld,通过积分兑换耗材或整机的激励机制激发双边网络效应,用户创作模型可获积分并兑换实物[18][23][24][27] 市场推广 - 拓竹科技新产品A1在YouTube上演示视频观看量超1500万,显示其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33] - 公司在深圳开设线下3D打印体验店,店内展台均采用3D打印组件组装,旨在通过线下体验推动3D打印从极客圈向主流消费市场破圈[38][41][44] - 社交平台上大量用户使用拓竹标签分享内容,视频播放量轻松破百万,反映品牌热度持续攀升[8] 技术演进 - AI多模态技术如Luma AI的NeRF to 3D功能简化3D建模流程,用户上传照片或视频即可快速生成可打印模型,大幅降低设计门槛[28][30] - 3D打印技术历经工业级高成本阶段、开源RepRap运动推动桌面化,至2017年后FDM精度和树脂光固化技术普及,当前阶段主要解决打印速度慢和失败率高的问题[47][52][56][57] 团队背景 - 拓竹科技创始团队5人均来自大疆,CEO陶冶曾担任大疆消费级无人机部门负责人,CTO高修峰专长嵌入式系统与AI,COO刘怀宇具软硬件整合经验,首席工程师陈子寒在运动控制领域有技术突破[69][70][73][75][77][80] - 团队凭借硬件技术基因,仅用五年时间通过产品创新和社区生态构建,在3D打印行业迅速崛起[86]
1599元起售!雷鸟把万元电视屏搬上了AI眼镜
量子位· 2025-10-24 14:23
产品发布与核心定位 - 雷鸟发布全球首款HDR10 AR眼镜雷鸟Air 4,起售价1599元[2] - 公司定位该产品画质表现可领先万元级专业显示屏[9] 画质技术突破 - 产品采用与Pixelworks联合定制的AR画质芯片Vision 4000[8] - 实现硬件HDR10支持,并首次在AR行业实现AI动态HDR技术,具备SDR转HDR能力[11][16][17] - Vision 4000芯片支持10bit色彩显示,较之前提升64倍,色彩更自然过渡更柔和[22][23] - 画质参数显著提升:亮度达1200 nits(传统解码为600 nits),支持白平衡、画质增强、对比度控制等功能[22] - 新增AI 3D转换和3D SBS功能,可模拟IMAX级立体空间感,不挑内容分辨率[29][30][32] 音质系统升级 - 雷鸟Air 4成为全球首款支持B&O调音的AR眼镜,配备4颗扬声器[34] - 采用超大面积高分子振膜单元,输出更干净有层次的声音,支持环绕立体声和轻语模式[35][37] - 全新导音鳍配件减少80%声音损耗,实现音质跨越式提升[39] 佩戴舒适性与设计 - 产品重量仅76g,比行业平均轻10g,长时间佩戴可多坚持2小时以上[41][42] - 经过专业团队调校前后配重,解决佩戴压鼻、压耳问题,镜腿和鼻托支持多档可调[44][45] - 采用婴儿级亲肤材料,支持近视、远视、散光一站式配镜,老款镜片可复用[45][46] 市场验证与行业前景 - 通过王自如组织的测评,雷鸟Air 4在画质主观投票中小胜亮度破千尼特的176英寸工业级大屏[25][26][27] - 公司高管认为AR行业处于大爆发前夜,有超过100家企业跃跃欲试,但能把体验和产品力做好的品牌不超过3家[48] - 雷鸟透露后续还将发布4款重磅新品[49]
田渊栋被裁后新offer排到法国!原来Llama 4.5训完后被卸磨杀驴了
量子位· 2025-10-24 14:23
裁员事件概述 - Meta近期裁撤约600名员工,裁员执行迅速,员工被通知后立即失去内部系统访问权限[1] - 此次裁员被视为公司年度中期精简计划推迟实施的结果,裁员名单早在2025年6-7月就已确定[18] - 公司内部未公开宣布被裁人员名单,导致内部员工需通过私下交流确认去留情况[11][12] 裁员背景与动机 - 官方备忘录显示裁员目的是使团队"更精、更快、更有影响力",通过缩小团队规模减少决策对话,使员工承担更多责任[15][16] - 实际背景可能与Llama 4项目表现未达预期有关,有观点认为裁员是为项目失利寻找负责人[2][3] - 裁员时机选择在Llama 4.5训练接近完成后,被形容为"卸磨杀驴"[9][19][20][22] 受影响团队与人员构成 - FAIR研究院的田渊栋整个团队被裁,该团队在Llama 4发布前两个月被转向GenAI部门处理后期训练工作,并在发布后负责修复bug[4] - 匿名平台统计显示产品应用研究软件工程师占比最高达31.9%,基础设施软件工程师占27.7%,FAIR研究院的软件工程师和研究科学家各占4.3%[15] - FAIR London团队预计将被整体裁撤,欧盟地区裁员情况尚不明确[13] 遣散方案与后续安排 - 被裁员工正式离职日期定为2025年11月21日,之前处于"非工作通知期",保留薪资但无系统访问权限,被鼓励内部转岗[23][24] - 遣散费包括16周基本薪资,并按工龄每满一年额外支付2周薪资,但需扣除通知期对应部分[26] - 资深员工田渊栋获得8个月薪资赔偿,并迅速收到多家头部AI公司的工作邀请[30][32][33] 公司战略调整迹象 - Llama项目领导权发生变更,从2023年初由GenAI组织负责,现已移交至新成立的TBD Lab[9] - 公司宣布将裁撤风控部门,转向使用人工智能自动化合规审查流程[50][51] - 有迹象表明裁员可能持续,非TBD部门的员工可能在明年2月面临新一轮裁员[27]
OpenAI收购macOS供应商,剑指GPT操作系统!微软也不装了
量子位· 2025-10-24 14:23
收购事件概述 - OpenAI收购了为Mac开发自然语言交互界面Sky的公司SAI(Software Applications Incorporated)[2] -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OpenAI将整合Sky的技术至ChatGPT并吸纳约12人的团队[4] - 收购金额未公开,但SAI此前已从包括OpenAI在内的投资方筹得约650万美元[5] Sky的技术价值与战略意义 - Sky是一款AI助手,采用悬浮界面形式覆盖在Mac桌面,能“看懂”屏幕内容并代表用户完成操作,如打开文件、总结内容或执行系统命令[9][10] - 该技术被视为嵌入操作系统的AI UX层,与OpenAI让ChatGPT直接操作用户本地App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11][12] - OpenAI高管在演示Sky后受到“震撼”,认为其将公司的一些想法变成了现实[6][7] 创始团队背景与行业影响 - SAI三位联合创始人均出身苹果,其中CEO与CTO曾共同创立Workflow并出售给苹果,最终演化为Shortcuts技术[13] - 此次收购被解读为OpenAI为ChatGPT入局操作系统铺路,可能加剧与苹果及主要投资方微软的竞争[14][17] - 微软作为OpenAI最大投资方,近期发布了新版Copilot并推出12项新功能,其AI CEO公开批评OpenAI在成人服务方面“没底线”[23][26]
AI在线强化学习“边做边学”,斯坦福团队让7B小模型性能飙升,甚至超越GPT-4o
量子位· 2025-10-24 11:53
文章核心观点 - AgentFlow是一种通过在线强化学习优化智能体系统的新范式,其核心创新在于由四个专业化智能体通过共享内存协作,并利用Flow-GRPO算法对规划器进行实时优化,从而显著提升复杂问题的推理能力[1] - 基于Qwen-2.5-7B-Instruct小模型的AgentFlow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卓越,甚至在部分任务上超越了参数规模大50倍的GPT-4o(约200B)和Llama3.1-405B等超大模型,证明了通过系统设计和训练方法创新可以实现“以小搏大”[3][4][23][27] - 实验结果表明,“在流中学习”(在线优化)是实现高效推理的关键,对比离线监督学习(SFT)性能平均降低19%,而Flow-GRPO训练能使系统自主发现新的工具使用模式并动态调整推理深度,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28][29][33][35] 技术框架与创新 - AgentFlow框架由四个具备记忆能力的专门化智能体组成:规划器(分析任务、选择工具)、执行器(调用工具)、验证器(评估中间结果)和生成器(生成最终答案),它们通过共享内存进行协作[14][17][18] - 关键技术创新是Flow-GRPO算法,该算法通过将轨迹最终结果的成功或失败信号广播至每一步,将复杂的多轮强化学习问题转化为可处理的单轮策略更新,有效解决了长时跨度、奖励稀疏条件下的多轮信用分配挑战[20] - 系统实现了“流中强化学习”,规划器能在智能体交互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及其他智能体的反馈进行实时on-policy优化,决策过程随之自适应进化,优化结果被整合到系统记忆形成闭环[16][19] 性能表现与基准测试 - 在10个基准测试中,以7B参数模型为基础的AgentFlow相比基线在搜索任务提升14.9%、智能体任务提升14.0%、数学任务提升14.5%、科学任务提升4.1%[3][25] - 具体数据表现:在搜索密集型任务(Bamboogle、2Wiki、HotpotQA、Musique)上,AgentFlow(w/ Flow-GRPO)平均得分达57.3,显著高于GPT-4o的49.1;在智能体任务(GAIA)上得分为33.1,高于GPT-4o的17.3[26][27] - 在数学推理任务(AIME24、AMC23、GameOf24)上,AgentFlow(w/ Flow-GRPO)平均得分达51.5,超越GPT-4o的35.1;在科学推理任务(GPQA、MedQA)上平均得分为63.5,也高于GPT-4o的45.5[26] 行业意义与影响 - 该研究标志着智能体系统的发展重点可能从单纯追求模型参数规模转向更注重合理的系统设计、专业化智能体协作以及持续在线学习能力,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27][37][38] - 多智能体流(multi-agent flow)所体现的“协同能力”有望取代“规模”成为衡量智能的新指标,模块化协作与流中强化学习的结合为构建更稳定、高效的多轮智能体系统提供了可行路径[9][30] - 尽管从研究到实际应用仍有距离,但AgentFlow展示了智能体AI在复杂决策与持续优化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垂直领域与通用场景的智能体应用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39]
干家务一小时挣1000元,具身智能时代人类新岗位
量子位· 2025-10-24 11:53
机器人行业投资与数据需求 - 机器人领域是当前人工智能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被预测将迎来其"ChatGPT时刻" [10] - 截至文章发布时,该领域的风险投资已激增至121亿美元 [10] 机器人训练数据挑战 - 机器人行业面临数据荒,缺乏现成的互联网数据集,必须从零开始在现实世界中生成训练数据 [11] - 真实数据(如通过专业设备记录人类活动或物理数据)质量高但规模有限、成本高 [12][13][14] - 合成数据(如在虚拟环境中生成)成本较低,能实现数据自由,例如NVIDIA Cosmos可生成逼真训练环境 [16] - 为兼顾真实性与规模性,行业普遍采用结合真实与合成数据的策略 [18] 数据服务市场动态 - 数据标注服务商(如Encord、Micro1、Scale AI)高价回收人类执行日常任务(如做家务)的视频作为训练素材 [7] - Encord对高技术性任务视频(如操作设备)提供的报酬最高可达每小时150美元 [19] - Micro1提供的报酬在每小时25至50美元之间 [20] - Scale AI已生成超过10万小时的训练影像 [21] - 有机器人初创公司以每小时10-20美元的报酬征集用户拍摄的家务视频 [23] - 优质数据依然短缺,市场上可购买的最大规模数据集仅约5000小时时长,远不能满足需求 [26]
云计算“活教科书”语出惊人,指明程序员的进化方向
量子位· 2025-10-24 11:53
Jeff Barr的行业贡献 - 作为亚马逊云科技早期创始人之一和首席布道师,以个人视角通过20余年撰写超过3300篇博客(近150万字)和800多场演讲记录云计算技术演进[3][4] - 开创"博客优先,公关在后"的行业社区沟通范式,打破传统To B技术传播依赖官方营销的模式[5][6] - 2008年首次在华推广EC2(弹性计算)和S3(简单存储)服务,当时中国云计算尚处萌芽期[7][8] AI对软件开发的影响 - 生成式AI被视为开发工具演进的延续,如同从机器语言到高级语言的抽象层级提升,将开发者精力解放至高阶问题解决[19][21] - 亚马逊Kiro开发环境展示AI重构流程:支持"氛围编码"快速原型与"规范驱动开发"四步闭环(想法→意图→实现→迭代)[23][24] - AI时代开发者角色转变:从80%时间写代码转为80%时间沟通,核心价值转向清晰表达意图(向内对AI)和理解业务需求(向外对人)[34][36] 未来软件形态趋势 - 预测"短命应用"(disposable code)涌现,针对临时需求快速生成且用完即弃,使数据资产成为核心护城河[45][48] - 软件架构呈现"代码易逝、数据永恒"新平衡,企业战略更注重数据模型设计与治理[49][50] 云计算与AI融合前景 - 云保持基础设施终极形态,AI作为关键服务与之形成灵活高效的共生关系[52][54] - 云+AI工具可能催生"单人独角兽"(Unicorn built by a single developer),极大释放个体开发者控制力[56] 中国市场观察 - 2008年在华演讲时亚马逊云仅5项服务,16年后中国公司已深度拥抱多元云与AI技术,体现行业惊人跃迁[57][59]
中国机器人这么玩儿,把老外都整不会了
量子位· 2025-10-24 11:53
中国机器人行业近期动态 - 近期多款中国机器人产品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形成一股热潮 [1][9] 松延动力Bumi机器人 - 公司发布Bumi小机器人,将高性能人形机器人价格打入万元以内,售价为9998元 [2][4][10] - 产品价格与中端笔记本电脑相当,被海外网友认为物美价廉,引发强烈购买意愿 [12][13] 本末科技D-INFINITE机器人 - 公司发布全球首款整机模块具身智能机器人D-INFINITE [6][15] - 机器人具备从陡坡滑下、完成后空翻、表演Breaking舞蹈以及作为滑板车使用的多种功能 [17][18] - 其高性能引发网友对大规模户外协同工作场景的想象 [19] 宇树科技H2仿生人形机器人 - 公司发布的H2仿生人形机器人身高180cm,体重70kg,能够完成旋转跳跃等优雅动作 [20][21] - 该机器人的表现被海外网友评价为机器人技术正进入"iPhone时刻",意味着行业可能迎来突破性发展 [23][24][25] IROS展会上的中国机器人 - 在IROS展会上,中国机器人表现突出,例如浙江大学团队研发的机器人能灵活滚动并轻松避开障碍物,重量超过100公斤 [26][27][29] - 智身科技展出的钢镚L1机器狗具备翻滚、站立能力,被踢后能迅速恢复平衡,运动性能出色 [31] 海外市场反应与潜在应用 - 海外网友对中国机器人的反应包括惊叹其性能和价格,并脑补其作为家庭保姆或未来战斗机器的应用场景 [33][34][36] - 有观点认为像Bumi这样的小尺寸机器人可能对女性用户更友好,不易令人感到威胁,但也有人担忧其平衡性易受干扰 [38][39]
人工智能年度榜单火热报名中!五大奖项,寻找AI+时代的先锋力量
量子位· 2025-10-24 11:53
评选活动概述 - 正式启动2025人工智能年度榜单评选,旨在让从业者感受智能浪潮跃迁并给予同行掌声与鼓舞 [1] - 评选从企业、产品、人物三大维度设立五类奖项,欢迎企业报名 [1] - 评选结果将于MEET2026智能未来大会上公布 [19] 奖项类别与评选标准 - 设立年度领航企业、潜力创业公司、杰出产品、杰出解决方案、焦点人物五类奖项 [3][4] 年度领航企业 - 面向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具综合实力企业,参选条件包括注册地在中国或主营业务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主营业务属AI及相关产业或已广泛应用AI并在细分领域领先 [4][5] - 评选标准涵盖业务能力(市场占有率、营收规模、盈利能力、客户数量、增长潜力)、技术能力(科研实力、研发投入、技术核心竞争力)、资本能力(融资情况、财务状况、市值/估值)及其他综合能力(品牌影响力、行业口碑) [10] 年度潜力创业公司 - 聚焦中国AI领域创新创业力量,评选最具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创业公司,参选条件包括注册地在中国、有AI产品或服务落地、可行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公司未上市、近一年在技术研发或应用方面有显著成果 [8][11] - 评选标准包括业务潜力(商业模式、目标市场规模、营收增长)、技术创新(科研实力、差异化优势、落地案例)、资本能力(融资情况、财务状况、估值水平)及其他综合能力(核心团队、品牌影响力) [11] 年度杰出产品 - 聚焦AI领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产品,参选条件包括产品以AI技术为核心或特色、有明确应用价值、已投入市场并获得用户应用及反馈、近一年完成重要技术创新或迭代升级、对AI规模化落地和商业化有显著推动 [12][14] - 评选标准包括产品力与技术力(功能完整性、性能表现、技术先进性)、落地情况(市场占有率、用户规模、营收情况、行业应用价值)及其他综合能力(品牌影响力、用户口碑) [14] 年度杰出解决方案 - 聚焦AI在不同行业与场景中的典型应用,参选条件包括解决方案以自主创新AI技术为核心或特色、有明确应用场景与价值、已在实际业务或行业场景中落地实施并获得客户验证、近一年在技术融合或应用创新上有显著突破 [13][15] - 评选标准包括创新性(技术融合能力、应用模式创新)、落地情况(市场占有率、客户情况、营收情况、潜在市场规模)及其他综合能力(销售与服务能力、品牌影响力、客户口碑) [15] 年度焦点人物 - 面向中国AI领域最受关注新星与行业领军人物,参选条件包括国籍为中国或所属公司主体在中国、为所在公司创始团队成员或核心高管、公司主营业务属AI及相关产业或已广泛应用AI、公司有影响力、近一年带领团队在AI技术或商业化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16][21] - 评选标准包括企业情况(行业地位、商业模式、营收情况)、个人能力(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学术背景、品牌影响力、行业认可度) [21] - 科研院所中符合条件且在AI领域有同等影响力的个人也可参与评选 [16] 相关行业活动 - 启动MEET2026智能未来大会,主题为“共生无界,智启未来”,诚邀科技、产业与学术领域领军人物齐聚见证行业变革 [23] - 大会为年度影响力科技商业峰会,每年吸引上千名科技从业者参与、百万观众线上围观、近百家合作媒体联合曝光,已成为智能科技行业年度风向标 [24] - 大会将聚焦智能科技产业,邀请技术、产业、投资领域代表性企业和人物,探讨人工智能+、AI Infra、智能终端、智能驾驶、低空经济、能源电力等前沿话题 [24] 报名信息 - 评选报名从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7日截止 [19] - 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访问网页端链接https://wj.qq.com/s2/23740133/iso8/报名 [20] - 如有疑问可联系量子位工作人员,微信18801103170或邮件linyu@qbitai.com,需备注“评选-企业-姓名”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