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搜索文档
欧洲央行对新兴欧洲的溢出效应:过去和当前的经验(英译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8-10 13: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采用实证和基于模型的方法研究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对新兴欧洲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发现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对新兴欧洲有强烈溢出效应,包括政府债券收益率变化超一对一、主权利差大幅增加、本国货币贬值和产出显著下降等 [3][8] - 常规紧缩政策(加息)比资产负债表紧缩(量化紧缩)在通胀 - 产出权衡上更有利,量化紧缩溢出程度取决于资产负债表缩减速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更大 [3][10] - 货币政策溢出通过货币政策反应、汇率、贸易、债券风险溢价和金融等渠道产生,溢出效应受受援国汇率制度、贸易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11][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引言 - 研究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对欧洲新兴经济体的跨境溢出效应,大量文献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国际传导,对欧洲央行政策溢出效应研究较少且结果不同 [6] - 采用实证和基于模型的方法,分析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冲击传导,讨论传统和非常规政策溢出效应,模拟两国开放经济模型 [7] - 实证分析涵盖 16 个新兴欧洲经济体,研究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对其国内政策利率、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等的影响 [8] 2. 货币政策溢出的渠道 - 货币政策溢出渠道包括货币政策反应、汇率、贸易、债券风险溢价和金融等渠道,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对新兴欧洲受援国的总体影响取决于这些渠道的相对强度 [11][14] - 不同受援国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不同,反映出汇率制度、贸易开放程度等特定国家特征,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和结构、金融发展差异等也会影响外国政策利率传导 [14] 3. 数据与实证分析 3.1. Data - 检查包含 16 个新兴欧洲经济体的数据集,事件研究涵盖十二周高频金融变量每日数据,历史分析涵盖 1999Q1 至 2022Q4 季度数据 [18] -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冲击数据来自三个月 Eribor 期货利率,通过研究其意外波动代理政策立场意外变化,还纳入宏观经济和结构变量捕捉国家特征 [18] 3.2. 事件研究 - 进行事件研究评估欧洲央行 2022 年 6 月宣布货币紧缩的影响,选择该事件是因为其代表货币政策意外和外生转变 [19] - 使用每日数据进行“前后”分析,运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控制各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全球风险因素,结果显示欧洲央行货币紧缩预期变化使新兴欧洲汇率和政府债券收益率承压,不同国家影响不同 [20][26] 3.3. 局部投影法 - 用面板回归和当地预测方法估计新兴欧洲经济体宏观金融变量对欧元区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根据 Romer 和 Romer 方法识别货币政策冲击 [28] - 分析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对新兴欧洲实际产出增长有持续负面影响,导致主权债务市场强烈溢出效应,特定国家基本面可放大或减轻溢出效应 [37][39] 4. 结构模型 - 通过基于 Erceg 等人的两国开放经济 DSGE 模型研究欧洲央行常规和非常规措施对新兴欧洲经济体溢出效应的规模和性质,以及在不同汇率制度国家的传递情况 [40] - 模型包含受限制和不受限制两种类型家庭,资产市场在长期债券和短期债券之间分割,中央银行干预长期债券市场影响不大 [40] 5. 模型结果 5.1. 替代紧缩策略下的溢出效应 - 比较仅提高利率和欧洲央行资产存量收缩更快两种紧缩策略下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纯利率策略对欧元区产出打击更大,但对本国产出溢出效应较小,收紧利率在国内外经济中产出 - 通胀权衡更好 [51][54] 5.2. 另类外汇制度下的溢出效应 - 比较不同外汇制度下传统和非常规货币政策收紧的溢出效应,发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欧洲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产出溢出效应往往更大,提醒固定汇率制度在面临巨大冲击时的潜在成本 [55] 6. 总结 -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对新兴欧洲国家有巨大金融和实际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程度受受援经济体经济基本面影响,强大基本面和稳健政策框架可减轻溢出效应 [57] -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紧缩的构成和速度在确定溢出效应幅度方面至关重要,常规紧缩政策比量化紧缩在通胀 - 产出权衡上更有利 [57]
所罗门群岛技术援助报告: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英译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8-10 13: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所罗门群岛中央银行(CBSI)在开发企业范围风险管理框架方面取得进展,如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修订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职权范围、创建事故登记册等,但在风险偏好声明、综合风险报告、三道防线模型嵌入等方面进展缓慢 [6] - 需优先推进相关建议以支持有效监督,加强风险管理实践和流程,培养支持性风险文化,应对日益复杂的风险挑战 [6][8] - 建议通过后续技术援助任务监测执行进展,确保风险管理框架不断完善和成熟 [3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前言 - 应CBSI要求,货币和资本市场(MCM)部门代表团于2023年8月7 - 11日提供中央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援助,目的是协助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查建议执行进展,提供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 [5] 执行摘要 - CBSI在执行建议上有进展,成立RMC、修订BARC职权范围、创建事故登记册,但在风险偏好声明、综合风险报告、三道防线模型嵌入等方面进展慢 [6] - 现场任务验证原始建议,还提出补充建议支持CBSI继续执行 [6] 建议的执行情况 - 部分高优先级建议已完成,如成立RMC、明确风险管理角色和职责、修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职责、规范事件管理程序等 [11][13] - 一些高度优先建议未充分推进,如制定风险偏好声明、综合风险报告等 [11][13] - 其他重要建议部分完成,如采用三线模型、将风险监督列入议程、确定部门风险联络员等 [11][14] 风险治理 - 风险治理有改进,RMC成立,BARC职权范围修订,但需提供综合风险报告和见解以履行职责,RMU应保持独立 [19] - 制定风险偏好声明是高度优先事项,需RMU与部门合作,执行和理事会审查,建立年度治理审查进程 [19] 三线模型与风险文化 - 三线模型是有效风险管理关键推动因素,能促进风险所有权,培养健康风险文化 [21] - CBSI已采取初步措施培养风险文化,部门事件报告有进展,RMU可提取关键趋势和风险见解 [24] 业务连续性 / 突发事件管理 - 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法不成熟,需监督安排、定义风险偏好、建立标准化事件管理方法、应用三线模型、提供定期更新 [26] - 有效业务连续性框架关键要素包括识别关键流程、风险评估、培训练习测试、监测更新报告等 [26] 其他观察 - 部门管理团队可定期向RMC提出风险,加强风险所有权和文化 [29] - 有机会促进综合保证,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效力,整合各行工作 [30] - 建议RMU使用电子表格或Microsoft Power BI等工具,而非现成风险产品 [30] 结束语 - CBSI正在加强和嵌入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但需进一步工作,建议将风险偏好声明和综合风险报告作为重点,开发自上而下方法识别战略风险 [31] - 需后续行动监测建议执行进展,通过季度虚拟审查和一年后现场审查 [31]
塞舌尔:政府财政统计和公共部门债务统计特派团(英译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8-10 13:01
报告核心观点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塞舌尔进行访问,旨在恢复该国政府财政统计(GFS)和公共部门债务统计(PSDS)的发展,在优先发展领域提供正式培训和技术援助,以改进GFS和PSDS的汇编和传播 [5] 调查结果 - 塞舌尔汇编和传播GFS的体制安排未明确界定和正规化,建议相关机构内部讨论并以立法为指导确定责任分配 [8] - 协助当局编制公共部门机构表(PSIT)草案,讨论公共部门划分,建议设立全球财务报告委员会促进机构间协调,并留下示范职权范围(TOR) [8] - 国家预算编制和会计科目表(COA)大致符合《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M 2001),但部分概念基于1986年GFSM,需更新以符合GFSM 2014 [8][9] - MOFNPT使用的政府会计软件存在操作挑战,计划采购新的综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IFMIS),STA准备支持自动化更新COA和GFS [9] - 审查并更新与GFSM 2014方法一致的桥接表,得出无统计差异的临时GFS报表,要求当局验证数据并恢复提交年度GFS数据,建议扩大覆盖面 [9] - 进行为期三天的讲习班和实践培训,介绍GFS相关内容,并提供新的GFS工作文件作为练习 [10] - MOFNPT的债务管理司(DMD)汇编和传播季度公共债务公告,但人员不足,扩大公共部门债务统计范围有挑战 [10][11] - MOFNPT的OAG汇编GFS声明,但能力有限和人员更替阻碍工作可持续性,且缺乏业务流程文件和移交说明 [11] 建议 |目标日期|优先建议|责任机构| | ---- | ---- | ---- | |2024年6月|汇编和传播GFS的体制安排应明确界定和正规化|MOFNPT、NBS、CBS [12]| |2024年8月|建立和运作GFS委员会|MOFNPT、NBS、CBS [12]| |2024年9月|完成对公共企业的市场测试,并完成公共部门机构表(PSIT)|MOFNPT(NBS/CBS牵头) [12]| |2024年9月|完成映射到GFS分类的新科目表的桥接|MOFNPT [12]| |2024年9月|验证任务期间准备的临时数据,并将数据转移到年度和高频GFS调查表中,并将未完成的时间序列提交给STA|MOFNPT [12]|
安排在恢复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英译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8-10 13: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利用2002 - 22年期间56个前沿国家和评级低于投资级的新兴市场国家数据,评估IMF安排能否通过流动性和条件渠道恢复困境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ICM)的机会 [4] - 典型IMF安排范围内,全球金融状况和债务/GDP是获得ICM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利差在IMF安排开始前增加,后逐渐减少;IMF安排下实施的改革从中期看比其作为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更重要;减少债务对恢复ICM访问作用最大,IMF安排为改革提供信誉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I. Introduction - 全球金融危机后前沿市场获ICM机会扩大,新冠疫情后因债务水平升高和全球金融条件收紧,截至2024年3月中旬,利差超700bp的国家有15个,超1000bp的有10个,部分国家发行新债券不可行,支持无法展期债务的国家是多边面临的重要挑战 [9] - 获得ICM概念在指导IMF贷款及分析债务可持续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IMF如何帮助各国恢复获得ICM,发现获得ICM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全球金融状况和债务比率,IMF安排后利差趋于压缩,围绕IMF安排的条件对恢复获得ICM更有用 [9] - 研究采用信用评级和债券指数利差作为访问ICM的代理,通过55个案例研究确定恢复使用ICM的潜在驱动因素,再用季度数据集探索非投资级国家价差的决定因素 [10] II. 文献综述 - 现有研究衡量ICM主要用数量度量和价格度量,数量度量直接涉及市场准入,但构建难、主观,在IMF安排期间几乎不提供发行能力信息,且仅允许应用有限计量经济学技术集;价格指标是前瞻性连续变量,通常每天更新,本文更喜欢使用价格指标 [13][14][15] - 访问ICM的决定因素包括特定国家基本面和全球流动性因素,全球流动性和风险规避的某些衡量标准会影响对ICM的访问,特定国家的金融压力指数是利差的重要决定因素 [17] - 直接审查IMF安排在加快恢复ICM准入方面作用的研究较少且大多过时,不同IMF安排有不同目标、融资水平和条件,其在制定宏观经济框架、政策咨询和条件、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援助是产生影响的非金融渠道,IMF安排与该国国际收支改善有关,但在债务可持续性方面结果好坏参半 [18][19] III. 信用评级上调的观察 - 将主权评级用作访问ICM的代理,具有高评级的主权通常有更多机会进入市场,B - /B3通常被认为是获得ICM的最低门槛 [22] - 2000 - 2022年有55个从低于B - /B3到B - /B3的升级案例,财政可持续性、外部资金以及政治和宏观经济稳定是导致升级的关键因素,减少债务贡献最大,财政整顿、商品价格反弹、IMF新安排批准、政治稳定改善等也有重要作用 [23] - IMF安排的价值可能不仅在于提供额外外部资源,还在于伴随的政策改革,尤其是债务和财政措施,后续研究将使用利差而非信用评级 [26][27] IV. 数据说明 - 数据集包括56个非投资级经济体2002年第四季度到2022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使用摩根大通的EMBIG多元化前准主权指数的利差作为访问ICM的代理,以确保各国之间的可比性 [28][29] - 解释变量包括特定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全球治理指标数据集的政府有效性指数、IMF安排数据、美国金融状况指数等,还包括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变,研究面临数据限制,如难组装非投资级国家季度预测的历史数据库、无外部融资需求总额的全面历史数据 [30][34][35] V. 经验方法论 - 以二级市场利差为衡量ICM访问的主要指标,先回归季度平均利差与国内基本面和全球金融状况,使用一期滞后的基本面作为回归变量以避免潜在反向因果关系;作为稳健性检查的替代规范,对主权利差的高持久性进行建模,处理内生性问题 [36][37] - 探讨IMF安排的作用,在初始规范中添加代表与IMF布置接近度的虚拟变量向量,将IMF安排样本分组估计不同系数向量 [38][39] VI. 实证结果 A. 利差的决定因素 - 实证分析分两部分,基线回归比较对数价差的基本决定因素和全局决定因素的作用,再将动态IMF效应添加到基线回归中 [40] - 全球金融状况、债务/GDP、实际GDP增长、经常账户余额和政府有效性在统计上显著,全球金融状况最重要,债务/GDP排名第二;关于财政变量,对信誉产生最大影响的可能是存量而非流量 [47]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 使用事件研究框架,一国债券利差在IMF安排批准前四年窗口期间增加,批准后减少,IMF安排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经济基本面恶化导致利差上升,市场了解到IMF支持的安排在进行中,利差可能稳定并向先前较低水平恢复 [50] - 三种类型的IMF安排(EFF和ECF、SBA和SCF、预防性安排)都与对数价差的减少有关,ECF和EFF安排利差从高峰到低谷的减少幅度最大,预防性安排最小 [51][52] - 通过比较不同特征的安排,发现成功的安排(支付80%或更多批准金额或完成80%或更多加权审查)更能使利差下降;中小型IMF安排在恢复对ICM的访问方面似乎比大型安排更有效,特殊访问安排具有更大的价差增加和延迟的恢复 [54][56][57]
塞舌尔技术援助报告~中央银行战略规划(英译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8-10 12:5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塞舌尔中央银行(CBS)2024 - 2028年战略计划已发布,此前2019 - 2023年战略计划存在自下而上规划方法的制约因素,新计划应纳入自上而下视角,考虑外部运营环境并与风险偏好一致,还需进行优先次序评估以支持执行,同时要加强董事会监督、发展多年期业务预算能力等[6][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导言 - CBS更新战略计划,2024 - 2028年计划于2023年初开始准备,12月1日启动,草案含60项战略举措,TA团队为其提供多阶段协助[10] 战略规划和优先排序 - 有效战略规划对CBS愈发重要,应进行定向优先级评估,参考核心任务、风险偏好等完成举措优先次序评估,评估产出为分阶段和多年期预算提供投入,还需制定详细规划文件[12] Governance - 2019 - 2023年战略计划复杂,给监测评估带来挑战,董事会需更具战略性监督,通过综合进度报告监督,参与优先次序评估,还可举办研讨会澄清监督责任,CBS可考虑外部效率审查[18][19] 多年期业务预算 - 央行资产负债表减弱,CBS需管理未来活动,探索资本重组,发展多年期业务预算能力,战略规划团队应与财务团队合作制定多年预算方法[21] 结论 - TA团队为战略规划提供指导,建议新计划核心目标纳入自上而下视角,加强优先次序与人力资源规划和多年期预算编制整合,进行优先次序评估,还提出董事会参与、制定多年预算方法等后续行动建议[23] 附录 关于战略规划的非正式意见和向董事会报告 - 2023年6月10日 - 建议新战略计划审查决定适当信息水平,明确活动优先次序标准,明确战略目标和绩效指标,区分核心业务和支持活动,突出与核心客户群相关可交付成果并排序[26][28][29] 关于战略规划和向董事会报告的后续意见 - 2023年10月18日 - 新战略计划需简单结构,与利益相关者透明沟通,各部门在其参数内制定工作计划,重新排序愿景使命,明确核心职能负责部门,考虑财务状况进行优先排序,讨论成本回收举措,提炼分析相关方面,具体阐述吸取教训和成就[35] 11月下旬战略规划输入 - 11/22/2023 - CBS在使战略计划与核心任务一致上取得进展,后续要平衡新举措和优先工作,考虑资源能力制约,编辑SWOT和PESTLE分析,增加文本解释战略举措,调整新旧计划回顾平衡,优化执行摘要内容[40] 根据CBS法案修正案草案的核心功能 - 列出CBS根据法案修正案草案的核心功能,包括制定货币政策、确定外汇制度政策等多项职能及对应法律授权条款[43]
WORLD_ECONOMIC_OUTLOOK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7-16 00:00
全球经济展望 - 2024年和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分别为3.2%和3.3%[4] - 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至2.6%[11] - 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1个百分点至0.9%[14] -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1个百分点至4.3%[16] 通胀和货币政策 - 服务价格通胀持续高企,阻碍了通胀下降进程[6] - 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正在收紧,但收紧步伐存在分歧[6] - 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以应对汇率波动风险[25] 贸易和商品价格 - 全球贸易有望在2024-2025年恢复至约3.25%的年增长率[19] - 商品价格预计将有所上涨,其中非能源商品价格将上涨5%[10] 风险因素 - 通胀上行风险增加,可能导致利率维持高位时间更长[21,22] - 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胀[21,23] - 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带来负面溢出效应[23]
日本的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如何成长(英)20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7-15 17: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无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日本的创业生态系统近年来呈现渐进式增长,得益于政府最近推出的"创业发展五年计划"以及海外风险投资的浓厚兴趣 [18][19] - 东京已经成为全球前20大风险投资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风险投资总额和交易额方面排名较高,但日本整体的风险投资股权融资规模与同行相比仍然较小 [23][18] - 日本创业公司的行业构成与全球同行类似,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和商业产品与服务等领域,但在信息技术和软件即服务领域的占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4][25] - 投资日本创业公司的主要投资者来自海外,美国投资者占主导地位,日本本土投资者的份额近年来有所下降 [25][26] - 日本大型企业通过企业风险投资在创业公司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在2015-2022年期间参与了至少一半的风险投资交易 [26][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特点 - 日本创业公司的行业构成与全球同行类似,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和商业产品与服务等领域 [24] - 在信息技术和软件即服务领域的占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4] - 清洁技术创业公司在日本相对较少 [24] 融资情况 - 日本创业公司的主要投资者来自海外,美国投资者占主导地位,日本本土投资者的份额近年来有所下降 [25][26] - 日本大型企业通过企业风险投资在创业公司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 [26][27] - 大部分风险投资交易集中在种子期和早期阶段,但近年来后期风险投资的份额有所增加 [26]
日本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途径:如何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英)20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7-15 17: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供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日本市场收入不平等一直在稳步上升,现已接近OECD平均水平 [19] 2) 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上升幅度较小,反映出财政再分配作用 [20][22] 3) 日本收入不平等水平仍高于多数比较国家 [23] 4) 财政再分配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均等化作用,但影响相对较弱 [19][20][48] 根据目录分别总结 宏观趋势分析 1) 日本市场收入不平等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升,Gini系数增加近60% [19] 2) 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上升幅度较小,反映出财政再分配作用 [20][22] 3) 日本收入不平等水平仍高于多数比较国家 [23] 微观数据分析 1) 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大,达70%,其中正规工资收入占比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37] 2) 资本收入和自营收入是最不平等的收入来源 [40] 3) 正规工资收入和资本收入更多集中于高收入群体,而转移支付和非正规就业更多集中于低收入群体 [41] 4) 转移支付对降低不平等有一定作用,但影响相对较弱 [48][49][50] 5) 人口老龄化加剧了收入不平等 [54][55] 6) 女性和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上升有助于降低不平等 [56][59] 7)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加剧了不平等,尤其是对女性和老年人的影响 [60][61][64][65]
日本的生育能力:请多生孩子(英)20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7-15 17:50
报告核心观点 - 日本生育率在过去三十年下降 提高生育率是政府关键政策优先事项 提供0 - 2岁儿童保育设施是支持生育率最成功措施 提供更强陪产假激励可减轻母亲育儿负担 现金转移对支持生育率效果有限 [5][13] 各部分总结 A. 引言 - 日本生育率自1990年代下降 过去十年稳定在低水平 2022年降至约1.26 低于G7部分经济体但高于东亚其他发达经济体 原因包括晚婚少婚、家务性别差距大、女性非正规就业普遍等 [14] - 过去十年保育设施增加有助于稳定生育率 支持生育可提升日本增长潜力 减轻公共支出压力 [15] - 当局宣布提高生育率举措 2023年制定“儿童未来战略” 计划到2028财年每年增加3.6万亿日元(约GDP 0.6%)儿童相关支出 2030年代初将儿童局预算翻倍 还包括促进共同育儿和加强育儿家庭支持等 [15] - 实证和理论文献表明 降低母亲育儿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政策对生育率影响最积极 提供优质保育服务对维持高生育率不可或缺 女性劳动参与增加对生育率有负面影响 日本男女工资差距缩小、教育成本降低和保育设施增加与生育率提高相关 [16][17] - 本文通过跨国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考察生育率驱动因素 提供0 - 2岁儿童保育设施和加强陪产假激励可支持生育率 现金转移对提高生育率影响不大 [18] B. 典型事实 - 日本人结婚更晚或单身 过去三十年男女初婚平均年龄上升 已婚夫妇平均子女数相对稳定 初育女性平均年龄较高 晚婚晚育导致生育率下降 [19] - 过去十年保育设施数量增加63% 等待入托儿童减少87% 2023年使用率52% 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保育设施扩张有效 自2005年以来使总生育率提高0.1 [21] - 日本育儿假制度慷慨 但陪产假使用率低 2022年平均使用不到6周 25.9%父亲因公司氛围或缺乏理解而不休假 [23] - 日本男女家务性别差距大 女性从事的无偿工作是男性五倍多 男性从事的有偿工作是女性166% 约一半少生孩子女性归因于工作难管理、育儿负担大或丈夫不支持 [24] - 非正规就业女性生育后薪资减少、职业机会少 非正规就业女性重返工作率38% 远低于正规就业女性79% 正规就业母亲更倾向多生孩子 [25] - 跨国数据显示现金转移与生育率无明显关联 先前研究结果不一 即使有积极关系 影响也有限 保育设施支出对生育率影响是现金转移五倍 [27] Box 1. 瑞典和德国:儿童相关政策案例研究 - 挪威和瑞典引入“爸爸配额”政策 即部分带薪育儿假为父亲预留 挪威陪产假使用率从4%升至90%以上 瑞典接近90% [28] - 德国生育率过去二十年上升 2000年代初升级儿童政策 2004年和2007年通过法案扩大保育设施 2013年起父母可申请孩子1岁起的机构保育 费用依收入补贴 3 - 6岁儿童超90%部分时间在幼儿园 0 - 2岁保育仍供不应求 [29] - 德国采用北欧国家育儿假模式 2007年引入类似瑞典“爸爸配额”制度 2015年实施灵活育儿假制度 过去十年生育率适度上升 政策改革有助于高学历女性晚育 [30] C. 数据和方法 - 构建42个经合组织国家面板数据集分析生育率驱动因素 控制国家生育率线性和二次趋势 线性回归证实部分政策与生育率正相关 [31] - 识别成功政策存在内生性问题 常见方法是利用自然实验 但跨国比较难解释 本研究采用新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 提高外部有效性 [32] - 依据理论研究提出两个假设 利用GDP增长外生变化寻找降低生育率周期性的政策 认为这些政策能提高生育率 [34] - 基线回归将生育率一年后增长与实际GDP增长、人均GDP等变量关联 [35] D. 实证结果 - 生育率增长与GDP增长滞后呈顺周期关系 这种关系随国家GDP水平上升而减弱 [36] - 成功的生育政策应降低生育率周期性 引入政策及其与GDP增长的交互项 成功政策交互项系数应为负 但因数据有限 部分系数有偏差 不能据此判断政策有效性 [38] - 对经合组织国家子样本的多次回归显示 只有学前儿童保育入学率能成功提高生育率 现金福利对生育率无显著影响 部分变量数据集短 系数不显著可能是数据问题 [40] E. 政策影响 - 持续经济增长对支持生育至关重要 生育率增长与GDP增长顺周期 当局应做好宏观经济管理 [43] - 进一步扩大婴儿保育设施可提高日本生育率 0 - 2岁儿童等待入托人数仍较多 保育设施扩张瓶颈是幼师短缺 幼师平均工资低 应解决人员短缺问题 吸引外国工人可补充支持 [44] - 政策应促进父亲参与家庭和育儿 现有“爸爸妈妈育儿假加”计划对父亲激励有限 可引入“爸爸配额”制度 如瑞典和挪威 激励父亲休更长陪产假 [45][46] - 进一步推进工作方式改革 如远程办公和灵活工时安排 可支持生育和育儿 有助于女性灵活工作 男性分担家务 [47] - 进一步进行劳动力市场改革 减少劳动力市场二元性 政府虽提高了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但性别差距仍大 大量女性是非正规和非职业轨道工人 正规就业女性更易重返工作 更愿意多生孩子 改革有助于女性职业发展和提高生育率 [48]
为什么日本很少有女性担任领导职务?:日本(英)20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07-15 17:4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投资评级 [序号]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日本女性在管理和领导职位上的比例全球最低,报告通过SVAR模型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4][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A. 介绍 - 女性在领导和管理职位上的多样性与更高的生产力、包容性、稳定性和企业盈利能力相关 [11] - 尽管日本在过去十年中在提高女性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多数女性仍从事非正规工作,管理职位上的女性比例严重不足 [12] B. 女性领导者和性别差距:最新发展 - 日本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率显著提高,但大多数女性仍从事非正规工作 [14] - 女性在管理职位上的比例仅为13%,远低于OECD平均水平和政府设定的目标 [15][16] - 女性在政策制定职位上的代表性不足,日本在女性议员比例方面排名全球第164位 [17] C. 实证分析:领导层性别差距的关键驱动因素 - 文化规范、日本独特的雇佣实践(非正规就业、长时间工作)以及托儿设施的可用性是关键驱动因素 [4] - 减少家庭护理中的性别差距、提高就业质量以及增加公共托儿设施的可用性将促进私营部门女性管理者的比例 [19] - 政府设定的政策目标对于实现更高女性代表性的管理角色也有效 [19] D. 政策建议 - 政府设定的女性管理职位目标需要更严格的执行和更广泛的覆盖 [33] - 改革当前的雇佣实践和政策,如鼓励灵活工作安排和远程工作,将有助于改善女性的就业质量 [34] - 提高和增加父亲假期的灵活性对于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至关重要 [35] - 进一步扩大托儿设施,并通过吸引外国工人来支持,将有助于解决托儿教师短缺问题 [36] - 提高托儿津贴不太可能鼓励女性的领导力,政策支持应从加强财政援助转向解决结构性问题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