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我武生物(300357)
icon
搜索文档
我武生物(300357) - 2019年1月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3 17:01
公司经营与业绩 - 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569.3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36%;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8,933.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1% [4] - 2018年以来公司主要产品销售呈快速稳健增长趋势,在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主要市场较均衡增长,重点区域有良好增长趋势和潜力 [3] 产品研发进展 - “黄花蒿粉滴剂”处于临床试验III期,欲开拓北方市场 [1][2] - “粉尘螨滴剂”新适应症特应性皮炎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尘螨合剂”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2] - “屋尘螨皮肤点刺诊断试剂盒”已收到药品生产现场检查通知书,“黄花蒿花粉点刺液等9项点刺相关产品”处于I临床试验阶段 [2] 产品相关问题 - 公司现有主导产品“粉尘螨滴剂”用于粉尘螨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脱敏治疗,患者使用期限一般2 - 3年,产品在耳鼻喉科、呼吸科、皮肤科、儿科以及变态反应科等科室可使用 [2][3] - 点刺产品与脱敏药物配套使用,9项点刺等新产品将丰富产品线,相比血液检测,粉尘螨皮肤点刺耗时短、费用低 [3] - “黄花蒿粉滴剂”有鼻炎和哮喘两个适应症,按法规先做成人试验再做儿童试验 [3] 市场与经营模式 - 过敏领域市场大,随着市场教育深化,仍有巨大拓展空间 [4] - 公司经营模式从上市初单一产品,逐步提升在过敏性疾病领域覆盖能力,成立专业学术营销团队,通过多层次学术会议推广产品,扩大市场影响 [4] 其他问题 - 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成本上升是因半成品产量减少,产成品分摊费用增加 [1] - 第三季度公司销售量明显大于其他季度,是因第三季度环境更利于粉尘螨滋生,“粉尘螨滴剂”用于粉尘螨过敏治疗 [2] - 公司投资设立上海我武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将在抗衰老和再生医学领域重点开拓 [4] - 公司正在积极筹备“9项点刺”在研产品的I临床试验,目前无法确定上市时间 [2]
我武生物(300357) - 2020年12月0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3 16:42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为 300357,证券简称为我武生物 [1]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4 日下午 15:30 - 16:30,地点在上海市徐汇区钦江路 333 号 39 号楼 6 楼公司会议室 [2] - 参与单位包括海通证券、申万宏源等多家机构,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胡赓熙、董事会秘书管祯玮等 [2] 定增项目及发展方向 - 公司认为天然药物是较好的产业方向,原因是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好、研究人员和机构多但产业化比率低,且中国对天然药物认识历史悠久、民间有好的偏方处方 [3] - 公司目标是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有效单一化合物做成小分子药物,属于化药 [3] - 某些候选化合物正常情况下会考虑全球申报,因小分子药物各国法规接近,全球申报可能性大 [3] - 公司选择做干细胞药物或天然药物,是基于判断药品本身是否为健康刚需以及公司是否有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4] 项目进展情况 - 干细胞项目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有实质性进展会按指引及时披露 [4] - 公司多品种点刺项目处于 III 期临床阶段 [4]
我武生物(300357) - 2022年11月2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3 18:14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参与单位包括磐耀资产、巨杉资产等多家机构 [2] - 活动时间为2022年11月22日13:30 - 14:30、15:30 - 16:30 [2] - 活动地点在公司会议室(上海市钦江路333号40楼5楼)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管祯玮和投资者关系总监童金玲 [2] 产品销售与推广 - 新产品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学术推广借鉴“粉尘螨滴剂”经验,销售队伍不区分产品线,针对北方空白区域依托该产品打开市场并按需增加销售人员 [2][3] -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修订版)》对公司产品销售影响无法直接量化,长期利于学术推广,公司将积累高端学术文章,优化更新学术推广工具 [4] 人员招聘 - 公司销售人数逐年上升,未来继续扩大招聘,招聘渠道包括校招和社招,根据用人部门需求确定,目前校招入职人数占比居多,会总结优化招聘方式 [3] 在研产品进展 - 点刺产品“黄花蒿花粉点刺液”等4个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处于CDE技术审评阶段,5个点刺品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临床前还有若干点刺品种在研,上市后对脱敏产品销售有促进作用 [3] - 干细胞领域,2022年5月子公司我武干细胞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药物备案临床研究项目通过审查检查并递交国家卫健委,拟定适应症为治疗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还拓展了干细胞产业链相关技术 [4] - 天然药物领域,联营公司凯屹医药的吸入用苦丁皂苷A溶液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适应症为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治疗方式对比 - 抗组胺药是对症控制用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敏性疾病进程;脱敏治疗是对因治疗,起效稍长但停药后有长期疗效,两者不属于直接竞争关系,对症用药可帮助脱敏治疗开展 [4]
我武生物(300357) - 我武生物:2021年05月2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2 11:04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为 300357,证券简称为我武生物 [1] - 2021 年 5 月 21 日 13:30 - 16:00 举行定增路演活动和现场参观,地点在公司会议室及厂区,参与单位众多,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胡赓熙等 [2] 产品生产与竞争格局 - 产品粉尘螨滴剂生产工艺含虫体培养等,主要难点在研发阶段且已解决 [2] - 产品竞争格局好但渗透率低,原因一是医生对脱敏治疗了解不充分,需多层次学术推广;二是过敏诊断率不高,血清学检测不普及,已上市点刺诊断产品仅 2 种,临床阶段有 8 个点刺品种待上市,预计可提高诊断率 [2][3] 诊断试剂相关 - 8 个品种诊断试剂上市时间暂无法确定,公司会努力推进 [3] - 目前 10 个点刺品种(含已上市 2 个)可覆盖很大比例人群,临床前还有品种在研发,后续诊断品种会增加 [3] 销售团队考核 - 公司对销售团队目标设定旨在加强推广,传递正确医学信息,而非单纯设销售指标 [3] 市场发展战略 - 公司在韩国有少量销售,海外市场方面,发达国家脱敏治疗市场较稳定,且各国法规不同,进入欧美需重新开展研究,耗时耗力,而国内市场渗透率低、空间大,公司将市场优先级放国内,未来视情况开拓海外市场 [3][4] 新业务开展原因 - 虽脱敏市场空间大,但从全球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看,与美国差距明显,公司利用过敏原研发经验开展天然药物、干细胞等新业务,定位在占据技术制高点和对人类发展做贡献 [4] 天然药物优势与研发投入 - 公司认为做创新药、技术创新需更多人参与,虽不能保证天然药物长期优势,但创新药物道路不拥挤 [4] - 公司无具体研发投入数字规划,会在合理控制成本前提下逐步投入,运营风格稳健,项目开始前会做预算 [4]
我武生物(300357) - 2021年04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2 11:02
会议基本信息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为分析师电话会议 [2] - 68 家机构 80 名人员参与 [2] - 时间为 2021 年 04 月 29 日 10:30 - 11:30、13:30 - 14:30 [2] - 地点为电话会议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胡赓熙,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管祯玮,投资者关系总监童金玲 [2] 营收情况 - 2021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相比 2020 年有 19%的增长,相较 2020 年其它几个季度增速明显加速,原因是 2021 年一季度属于疫情控制后的逐步恢复 [2] 患者情况 - 患者脱落是正常情况,无疫情时也存在,脱落原因多样,公司因患者信息在医院无法统计 [2] - 花粉过敏患者在非花粉季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能脱落,但花粉过敏难受程度高也可能使患者依从性提高 [3] 产品情况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 - 2021 年 4 月初通过 GMP 符合性检查,具备销售条件,正在推进北方省份挂网工作,因是处方药且挂网和进院需时间,暂无法预测今年销售情况 [3] - 儿童 III 期临床患者已出组,正在进行后期数据清理和统计,因国内法规对临床要求提高,暂无法预测申报增加适应症人群时间 [3] 干细胞产品 - 首个毛囊来源干细胞(人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以及骨量减少的适应症项目,已与中检院签订技术服务合同,预计完成质量复核检验后开展首次备案临床研究正式申报,时间暂无法确定 [3] 研发布局 - 公司在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领域布局完善,选定天然药物领域寻找新竞争优势 [4] - 选择抗多重耐药菌的抗生素及代谢药物研发,是因耐药性感染患者增多对抗耐药菌抗生素有刚需且售价高,代谢类疾病治疗药物副作用明显需求明确,公司关注未被满足的医学刚需,只做创新药 [4]
我武生物(300357) - 2021年0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业绩说明会)
2022-11-22 10:58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 300357,证券简称我武生物 [1] - 2021 年 4 月 30 日 9:30 - 11:30 召开网上业绩说明会,投资者通过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参与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胡赓熙等 [2] 业务与市场情况 - 2021 年第一季度未接受机构调研,年报披露后相关情况关注近期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 - 业务模式依托专业学术推广营销团队,通过多层次学术会议推广产品,创新点在研发,如干细胞、天然药物等领域技术创新 [2] - 公司是专业从事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在我国脱敏诊疗市场具备领先地位,逐步推动干细胞、天然药物等领域研发 [3] - 产品除韩国少量销售外主要在中国国内,主营产品“粉尘螨滴剂”市场主要在华南、华东、华中,北方销售占比较小;2021 年新产品“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获批上市,已通过浙江省药品监管部门符合性检查,未来重点开发北方市场 [4] 政策与技术情况 - 公司享有的国家优惠政策有高新技术企业按 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 [3] - 公司现有核心技术包括变应原活性检测方法及检测用标准血清混合物构建技术等,在天然药物和干细胞领域有相关专利申请与技术积累 [4] 员工管理情况 - 从招聘环节筛选认同公司价值观人员录用,入职后通过企业文化学习和活动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提供内外部培训、组织内部读书会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给积极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和富有竞争力薪酬 [3] 业务发展规划 - 继续巩固现有过敏性疾病诊疗及延伸产品群优势,发展相关及互补产品群,完善“对因 + 对症”“诊断 + 治疗”的过敏性疾病诊疗解决方案 [4] - 目前产能充足,以销定产,不存在订单饱和问题,未来随市场扩大提前扩建产能 [5] 财务与产品销售情况 - 2020 年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是 12.36% [5] - 新产品“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正在推进北方数个省份挂网工作,暂未产生销售收入,无法预测未来销量情况 [5]
我武生物(300357) - 2021年08月2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2 00:20
会议基本信息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为分析师电话会议 [2] - 69家机构86名人员参与 [2] - 时间为2021年8月27日10:00 - 11:00、16:00 - 17:00 [2] - 地点为电话会议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胡赓熙,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管祯玮,投资者关系总监童金玲 [2] 公司业务情况 - 2021年上半年业务全面恢复,营业收入3.476亿,同比增长37.61%;扣非净利润1.473亿,同比增长33.99%;净利润1.328亿,同比增长26.85% [2] - 新产品“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1月30日取得药品注册证书,4月通过省药监部门GMP符合性检查,5月向商业公司供货 [2] 研发进展 变应原方面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儿童变应性鼻炎III期临床项目”“黄花蒿花粉点刺液等9项点刺液III期临床项目”有不同程度进展 [2] 干细胞方面 - 首个人毛囊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用于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适应症的备案临床研究项目,等待中检院质量复核检验报告 [2] 天然药物方面 - 2021年8月,全资子公司我武踏歌药业对上海凯屹医药实施部分股权收购及增资,持股比例变为35.021%,凯屹医药成联营公司 [2][3] - 凯屹医药“吸入用苦丁皂苷A溶液”(1类化药)处I期临床试验阶段,完善“对症 + 对因”过敏性疾病药物治疗方案,延伸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 [3] 问答环节 产品销售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上半年推动各省份医药招标挂网,近10个省份或直辖市完成挂网,数个省份待审核或待公示,将发挥“粉尘螨滴剂”销售经验推进规模化销售 [3]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面向全国市场,南方部分省市招标挂网有进展 [3][4] 团队建设 - 北方市场销售人员增加与市场开发同步,按市场进展部署人员 [3] 竞争格局 - 短期内舌下给药竞争产品可能性不大,产品渗透率不高,暂无需分析竞争格局 [3] 剂型开发 - 变应原固体剂型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固体剂型稳定性好、单次给药量准确,滴剂可缓慢递增爬坡,更安全易耐受 [4] 研发方向 - 认为过敏原、干细胞、天然药物无较大差异,研发方向无风格调整,干细胞领域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强,符合战略定位 [4]
我武生物(300357) - 2021年07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2 00:16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参与单位包括国泰基金、中欧基金等多家机构 [2] - 时间为2021年7月15日15:30 - 17:00 [2] - 地点在公司会议室(上海市徐汇区钦江路333号40号楼5楼)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胡赓熙等 [2] 公司业务进展 业绩与定增 - 2021年半年度业绩快报于7月15日下午上传,晚些时候可查看相关数据 [2] - 2021年4月收到定增注册批复,具备启动条件,择机发行,时间未确定 [2]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 - 4月完成首批药物生产,5月向商业公司供货,正进行招标挂网和入院推动,部分医院可开展脱敏治疗 [3] - 销售团队正在组建,北方主要一线城市基本配备专业培训人员,部分原粉尘螨滴剂销售人员同步推广,未来主要靠新增,未设专门销售总监,由王立红副总经理管理 [3] - 因上市时间短未经历花粉季,患者脱落情况不确定,花粉过敏与尘螨过敏有差异,使用情况待观察 [3] 干细胞项目 - 首个人毛囊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用于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适应症项目等待中检院质量复核检验报告 [4] - 其他干细胞项目处于临床前研发,包括干细胞产业链研发项目如自研培养基研发 [4] 行业相关问题 - 脱敏治疗百年来主要是给药方式从皮下注射变为舌下含服,暂无新给药途径,治疗周期长由免疫系统决定 [3] 公司财务情况 - 利润率下降受研发持续投入和人员成本增加影响,产品毛利率基本无变化,研发投入利于长远发展,建议关注营业收入 [4]
我武生物(300357) - 2021年09月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2 00:14
产品研发与布局 - 公司获批上市的粉尘螨和黄花蒿两种脱敏制剂已覆盖较大比例过敏人群,暂无开发新过敏原脱敏制剂计划,开发计划集中在治疗用产品剂型改进及新过敏诊断(点刺)产品 [2] - 公司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为干细胞药物及天然药物 [2] - 公司开展治疗用变态反应原制品固体剂型研发工作,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3] 产品销售情况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自上市后积极推进销售,北方超 10 个省份(含直辖市)完成挂网工作,中部及南方部分省市挂网有进展,部分医院可开展脱敏治疗 [3] 产品特性对比 - 舌下片剂为固体剂型,与滴剂相比稳定性更好、单次给药量更准确;滴剂可按滴数缓慢递增爬坡,对患者更安全、更易耐受 [3] 推广难点 - 学术推广需大量时间,脱敏治疗在国内历史短,未完全普及至医学院教科书,需让更多医生了解并认可疗效 [3] - 需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患者用足够长时间达到脱敏治疗目的 [3] - 医药政策是难点之一,如药品进院政策 [3] 客户占比原因 - 公司产品通过大型医药商业公司配送至终端,头部医药商业公司规模大、覆盖区域广,导致前 5 大客户占比集中,但对公司业务无影响 [4] 研发费用投入 - 公司未对研发费用投入设置上限,按需投入,审批遵循“高性价比”原则进行相对控制 [4][5]
我武生物(300357) - 2021年10月2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1 23:42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类别为分析师电话会议,146 家机构 202 名人员参与 [1] - 时间为 2021 年 10 月 27 日 10:00 - 11:00、15:00 - 16:00,地点为电话会议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兼总经理胡赓熙、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管祯玮、投资者关系总监童金玲 [1] 公司业绩情况 - 2021 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7 亿元,同比增长 17.48%;净利润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26%;扣非净利润 1.26 亿元,同比增长 10.17% [1] - 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6.20 亿,同比增长 26.20%;净利润 2.75 亿,同比增长 19.84%;扣非净利润 2.58 亿,同比增长 18.15% [1] 研发项目进展 - 联营公司凯屹医药获批进入临床的 1 类化药“吸入用苦丁皂苷 A 溶液”正在进行单次给药在健康志愿者中的 I 期临床试验 [1]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儿童项目以及多品种点刺 III 期临床项目均有不同程度进展 [1][2] - 公司已投入开发尘螨类脱敏药物的固体制剂,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3] 产品相关问题解答 市场推广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市场推广和粉尘螨滴剂差异不大,均以学术推广为主 [2] - 脱敏治疗行业推广难点在于脱敏药物市场认知度不高,需持续学术推广 [2] 临床进度与申报 - 多品种点刺液按品种拆分成两组进行 III 期临床试验,部分品种包含黄花蒿花粉点刺液率先完成入组,拟对进度靠前品种先行申报,目前未取得 III 期临床总结报告 [2] 销售管理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和粉尘螨滴剂销售统一管理,截止去年年末公司销售人员 831 人 [3] 技术标准 - 国内变态反应原制品采用药品注册标准,创新药需经自主研发拟定、药审中心审评核准确定 [3] 剂型与品种开发 - 公司考虑开发尘螨类脱敏药物固体制剂,也在开发其他产品,达披露节点会公告 [3] 其他问题解答 疫情影响 - 北方部分地区疫情对公司第四季度销售预期影响不大,因政府管控有效且北方市场销售占比低 [3] 干细胞领域布局 - 公司在干细胞领域布局老年退行性疾病,涵盖上下游产品,期望首个品种开展备案临床研究并获临床试验许可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