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精神

搜索文档
心相近|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7 14:37
柯棣华事迹与精神传承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5人分别在自己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2] - 柯棣华在抗战期间救治众多中国军民并培养大批医护人员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带着"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工作 最终积劳成疾于1942年32岁时病逝[1][2][3] - 毛泽东评价柯棣华大夫"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其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应忘记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印度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称中国人民对其高尚品德"永记在心"[1][3] 中印两国纪念活动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开放日将叔叔遗物捐给纪念馆 希望传递其人道主义精神[7]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烽火岁月故事 馆长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并懂得奉献与担当[5][6]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重温故事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希望成为"当代柯棣华" 学得过硬本领救人于危难[6] 国际主义精神影响 - 柯棣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致同伴信中表示与八路军交往使他在"性格 思想方面有了很大转变" 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3]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柯棣华纪念馆后表示 当今世界常因种族宗教陷入冲突 但柯棣华不顾安危为人类共同事业献身的精神正是孩子们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7] - 柯棣华侄女之子曼格什·博卡将于今年9月前往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他表示不同民族在危难时守望相助留下宝贵精神遗产 各国更应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团结进步作贡献[6]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人民日报· 2025-08-27 10:54
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 翰·拉贝的半身像。走进家中,托马斯·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约翰·拉 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他一直是我们家族的榜样。"托马 斯·拉贝告诉记者。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共同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 员会,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在华生活多年,约翰·拉贝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当战火蔓延, 他拒绝独自撤离南京。在危急时刻,他坚定地表示,要对那些为他工作的朋友负责,即便付出生命也绝 不抛弃他们。"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约翰·拉贝根据这一经历写作的《拉贝日 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习近平主席曾高度赞扬约翰·拉贝的义举——"中 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托马斯·拉贝正是从祖父的记录中,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他说,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军队的主要兵力, 在削弱日本 ...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2] - 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 [2] - 所著《拉贝日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历史文献传承 - 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于2024年1月出版 [3] 国际认可与荣誉 - 2015年9月获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5年获得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医疗领域合作 - 托马斯·拉贝作为妇产科医生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进展 [4]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对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4] - 将继续促进德中两国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抗战胜利80周年)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22:36
约翰·拉贝人道主义行动 - 1937年南京安全区在不到4平方公里区域内收容保护超20万中国百姓 [2] - 拉贝日记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用于研究历史资料和举办展览 [2] 中德医疗合作项目 - 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开展十多年合作建立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 [4] - 编写多本有关妇科内分泌学的中文书籍 [4] - 合作经历被整理在《拉贝与中国》一书中 [4] 历史传承与文化交流 - 计划出版不同语种《拉贝与中国》并推出电子书 [4] - 基于拉贝日记制作4集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故事 [4] - 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2]
心相近丨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
新华社· 2025-08-26 16:33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印度医生柯棣华于1938年28岁时主动要求支援中国抗战 与其他4位印度医生组成援华医疗队 到达中国后均在中文姓名中加入"华"字以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决心 [2] - 柯棣华在重庆期间得知父亲离世噩耗 但拒绝回国 表示"这里成千上万无辜受苦受难的人们更需要我" 随后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开始救治伤员 [2] - 柯棣华以白求恩为榜样奔赴晋察冀前线 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抢救伤员 秉持"不在火线上丢掉一个伤员"的信念 [2] - 1942年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9日病逝于河北唐县 年仅32岁 毛泽东评价"全军失一臂助 民族失一友人" [3] 当代纪念与传承 - 2015年9月柯棣华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暑期人流如织 配备13岁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历史故事 [5] -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每逢新生入学会在铜像前举行升旗仪式 护理专业学生表示要成为"当代柯棣华" [6] - 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式开放 馆方常邀请高校和中学师生参观 每年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 [7] 精神价值与国际影响 - 柯棣华事迹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演讲时特别提到这段风雨同舟的故事 [1] - 心理学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时指出 柯棣华展现出的人性与道德光芒是"孩子们今天特别需要学习的一课" [7] - 来自孟买的参观者认为柯棣华故事印证印度古谚"每个人的房子都与他人的相连" 体现命运与共的精神 [7] - 柯棣华侄女表示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被传承和弘扬" 其子将于2023年9月赴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6][7]
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展览概况 - 展览"我的邻居:约翰·拉贝"于当地时间8月15日在德国汉堡开幕 由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德中交流协会共同主办 [2] - 展览兼具历史感与科技感 包含拉贝故居3D打印模型、彩色照片以及"拉贝AI"对话二维码等创新形式 [1] - 展览以"记忆、联结、友谊、感恩、和平"为关键词 通过青年学生视角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2] 历史意义 - 展览开幕日恰逢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 特殊历史节点凸显国际友人义举的重要性 [1] - 拉贝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身份 与其他国际人士共同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 [1] - 拉贝用私人庭院收容超过600名难民 其《拉贝日记》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1] 社会影响 - 展览吸引中德各界近百名嘉宾参与 促进德国民众了解拉贝英雄事迹及心路历程 [1][3] - 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主席指出拉贝具强烈人道主义精神 将救人置于一切之上并以非凡勇气守护安全区 [2] - 拉贝曾外孙强调《拉贝日记》是构建完整历史拼图的重要部分 在人类共同记忆中不可或缺 [2] 科技与文化融合 - 通过3D打印、AI对话等科技手段赋予历史新生命 使展览更具活力 [1][3] - 莱比锡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认为拉贝故居是希望的象征 科技手段使历史传播更有效 [3] - 南京大学团队通过创新方式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引导思考人类情感纽带与和平价值 [2]
心相近丨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新华社· 2025-08-20 22:47
拉贝的历史贡献与记录 -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设立"国际安全区" 救助超过二十万中国百姓 [1] - 详细记录日军暴行 为历史留下如山铁证 [1] - 在办公楼内安置302名男性 300名女性 包括126名10岁以下儿童 [4] 国际社会对拉贝的认可 - 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德国时讲述拉贝故事 多次在公祭仪式提及拉贝 [2] - 2015年向托马斯·拉贝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 - 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3] 拉贝日记与历史责任 - 拉贝后代于1996年公开日记内容 引起对二战中国战场的关注 [5] - 日记记录暴行细节 "暴行每天都在发生 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4] - 托马斯·拉贝将系统整理的《拉贝日记》手稿捐赠给中方 [5] 纪念活动与文化交流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其中两所位于中国 [7] - "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在德国汉堡开幕 百余人参与缅怀 [7] - 拉贝旧居成为南京特殊历史文化地标 举办学术交流与研学活动 [7] 家族传承与中德友谊 - 托马斯·拉贝访华近20次 体会中国人民对拉贝的深厚感情 [1] - 拉贝墓碑周围种植南京移栽的竹子 梅花和菊花 基座铺有雨花石 [6] - 拉贝的孙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正在努力学习中文 [7]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新华社· 2025-08-20 22:11
拉贝人道主义贡献 - 南京大屠杀期间设立国际安全区救助超过二十万中国百姓 [1] - 将学校教堂西门子厂区等建筑开辟为紧急避难所安置302名男性300名女性包括126名10岁以下儿童 [2][4] - 详细记录日军暴行并整理多份揭露真相的报告 [5] 历史记录与档案 - 拉贝日记记录亲眼见证的历史并于1996年由后代公开内容 [5] - 西门子历史档案馆留存1938年1月电报记录避难者详细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职业 [4] - 返回德国后因揭露真相遭纳粹德国审问和警告 [5] 纪念与传承 - 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德演讲讲述拉贝故事2015年向托马斯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3] - 全球创办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其中两所在中国 [7] - 拉贝旧居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地标举办学术交流和青少年研学活动 [7] 家族与中国联系 - 托马斯·拉贝访华近20次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1][2][3] - 托马斯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努力学习中文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拉贝与中国的故事 [7] - 拉贝墓碑周围有从南京移栽的竹子梅花菊花基座前铺雨花石 [6]
《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在德国开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9 07:26
展览概况 - 展览《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在德国汉堡开幕,中德政府机构及社会各界百余名代表出席 [1] - 展览由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策划,通过历史档案、实物、照片、影像和多媒体互动呈现拉贝在中国的生活轨迹与人道主义行动 [1] - 展览现场发布原创绘本《约翰·拉贝》 [1] 历史意义 - 拉贝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身份保护25万以上中国平民,并以日记和照片记录日军暴行 [3] - 拉贝曾外孙强调展览意义非凡,应让更多德国民众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及太平洋战场事件 [5] - 德国历史学教授指出南京博物馆史料档案、纪念馆和纪念碑均证实南京大屠杀存在,拉贝日记证词印证历史不可掩盖 [8] 国际合作 - 中方愿与德国等世界各国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和联合国宪章宗旨 [3] - 各界人士认为直面历史才能铸就真正和平,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值得后世铭记与传承 [3][6]
“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在拉贝故乡德国汉堡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8 11:23
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主席卜布表示,拉贝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救助平民置于所有政治之上。他以巨大 的信念和勇气投身于安全区的管理与守护,努力免受日军轰炸和侵害。他身处邪恶世界,却能摒弃利己主义与权 力政治,通过救助难民,传递人性温暖,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图为"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开幕式。人民网记者 刘仲华摄 出席活动的拉贝曾外孙克里斯托弗·赖因哈特介绍,拉贝与中国的渊源很深。在华期间他与许多中国人结缘, 始终对他们抱有善意和积极评价。1937年12月南京彻底沦陷后,拉贝坚定不移,乐观向上,为难民带来希望。作 为德国公民,拉贝的记录是构建完整历史图景的重要拼图。"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战争重 演。" 人民网汉堡8月17日电(记者刘仲华)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驻汉堡 总领馆与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德中交流协会,15日在约翰·拉贝的故乡汉堡共同举办"我的邻 居:约翰·拉贝"展览。中德各界代表近百人出席开幕式,缅怀德国友人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曾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