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搜索文档
那个紧挨着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中国人走了
吴晓波频道· 2025-10-19 08:34
科学家 - 杨振宁于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成为最早获诺奖的中国人,从提出理论到获奖仅用13个月,创下诺奖最快纪录[11] - 其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该理论孕育了6个数学界最高奖和7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另有数十个诺奖与其理论相关[13]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评价20世纪物理学三大里程碑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狄拉克量子力学和杨振宁规范场,其好友邓稼先认为该理论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16][17] -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7年,后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与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有深入交流[11] - 他获得除诺贝尔奖外的多项重大奖项,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并拥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外籍院士及二十余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5] 爱国者 - 杨振宁于1971年作为首批美籍科学家访问新中国,此后在1970年代回国6次,广泛参访并多次受国家领导人接见,返美后演讲介绍中国,激发华裔学者访华热潮[20] - 他推动中美学术交流,1977年组建全美华人协会,1979年以会长身份为邓小平访美致词,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的第一人[20] - 上世纪80年代他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募集资金,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科技界中坚力量[21] - 他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等科学奖励计划,并担任邵逸夫奖、科学探索奖等项目评选或发起人,持续鼓励青年科学家成长[21] -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从纽约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并自筹资金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顶尖人才[21] 个人生平与影响 -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安徽合肥,童年随父迁居北京清华园,13岁时立志获得诺贝尔奖,父亲评价其"似有异禀"[9][10] - 他在西南联大学习物理7年,1945年作为留美公费生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其经历战争的高等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知识能建造未来[10][11] - 他晚年表示一生最大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在诺奖颁奖辞中为中国血统背景感到骄傲[12] - 杨振宁有两段婚姻,2004年与翁帆结婚,保持静坐空中比划思考的习惯数十年,被挚友黄昆称为"最正常的天才",为人慷慨没架子[24][25][27] - 他是诗歌爱好者,曾引用英国诗人蒲柏为牛顿所写的墓志铭来探讨物理学公式的简洁之美与诗歌的相似性[29]
杨振宁心系家国——“归根居”前忆先生
人民日报· 2025-10-19 07:31
本报记者 吴 丹 吴 月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归根居"是杨振宁在清华的住所,先生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落叶归根的故事已经写就。 "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这是杨振宁喜爱并译成中文的诗句。 由起点,到终点,他的一生探索未知,心系家国。 "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童年跟随父亲杨武之教授经常来的地方,也是杨振宁归国后工作的地方。往西 不远,便是他儿时的家。 出生于1922年,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 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曾说:"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60多 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 从童年的清华园、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再到归国开 辟新事业,他始终葆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拳拳的赤子之心。 在西南联大奠定扎实基础的杨振宁,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后来,他与李政道合作 提出"弱相互作 ...
杨振宁一生的三个时刻,别具启示意义
南方都市报· 2025-10-19 07:09
来论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可以说是我国公众知晓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不仅因为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而 且因为他一直关注祖国的科教事业发展,在晚年投身国内大学基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正如清华大学 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他的一生对我国培养拔尖 创新人才有诸多启示。 杨振宁先生一生有三个时刻,受到国人高度关注。一是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 恒"的革命性思想,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激励了一代代中国 人。杨振宁与李政道都毕业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办学也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在十分艰苦的办 学环境中,把学校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这所仅存在过8年多的学校,走出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70余 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西南联大的办学成 就,也为我国大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杨振宁在国外工作期间心系国内科教事 ...
一生心怀家国 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新浪财经· 2025-10-18 21:31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 10 月 18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 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 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 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1938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在他的自述《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里,生动 地记述了第一次在西南联大课堂上见到杨振宁的情景,形容他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 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闪烁出锋芒。许渊冲说,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准考证 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 ...
新华时评|向宇宙问路,为祖国燃灯
新华社· 2025-10-18 21:04
学术成就与贡献 - 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 - 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与现代物理学基石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物理理论 [1]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物理学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对中国科技与教育的贡献 - 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身在海外的杨振宁倾注心力架设中西方学术交流桥梁,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2] - 归国定居清华园后,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投身基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2] - 其一生为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精神遗产与影响 - 杨振宁的精神被描述为既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又激扬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其高超学术水平和高尚情怀品德为世人留下珍贵精神财富 [2] - 其精神将如璀璨星辰永恒闪耀,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科学进步、祖国繁荣和人类福祉持续拼搏 [2] - 公众自发悼念追忆,认为其叩问宇宙奥秘并在文明长河中刻下中国人的刻度,其精神火种留给后人无尽力量 [3]
杨振宁先生留给世界的四条“底层代码”
虎嗅· 2025-10-18 17:11
2025年10月18日,一个时代的星辰悄然陨落。 杨振宁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逝世的消息经由新华 社传遍世界。 清华大学官网则发布了《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一文,学校官网也已转为黑白。 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 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 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 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 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 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 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 究中心 (现名为高等研究院) 名誉主任, 1999年起任清 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 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 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 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 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 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 ...
沉痛悼念!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证券时报网· 2025-10-18 13:30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 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 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 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 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 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 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 ...
杨振宁先生生平
中国基金报· 2025-10-18 13:22
来源:清华大学 杨振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 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 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1952年秋杨振宁等物理学家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左起:杨振宁、派斯、李政道、斯诺、爱德华兹、沃德、南部阳一郎)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 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杨 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 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准考证(左)、学籍卡(右)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
杨振宁先生生平
财联社· 2025-10-18 13:20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 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0月18日,清华大学发布杨振宁先生生平。 杨振宁先生生平 杨振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1922年10月1日 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 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准考证(左)、学籍卡(右)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 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杨振宁 ...
杨振宁逝世
华尔街见闻· 2025-10-18 12:55
来源:中国新闻社综合报道 封面图来自新华社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 0 2 5年 1 0月1 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 0 3岁。 杨振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 9 2 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 9 4 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 9 4 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 9 4 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 9 4 9年加入普林斯顿 高等研究院,1 9 5 2年任永久研究员,1 9 5 5年任教授;1 9 6 6 - 1 9 9 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现 名 为 杨 振 宁 理 论 物 理 研 究 所 ) 首 任 所 长 ;1 9 8 6 年 起 担 任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博 文 讲 座 教 授 ;1 9 9 7 年 起 任 清 华 大 学 高 等 研 究 中 心 ( 现 名 为 高 等 研 究 院)名誉主任,1 9 9 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与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