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

搜索文档
Cell重磅发现:癌症患者易暴瘦,幕后黑手是肝脏
生物世界· 2025-07-23 10:58
这一发现 提供了癌症恶病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为更好地诊断 癌症恶病质 以及探索治疗干预措施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癌症 具有引发患者全身代谢发生显著变化的能力。这种现象在 癌症恶病质 ( Cancer Cachexia, CCx) 中尤 为明显,这是由肿瘤和宿主产生的因素所引发的 全身性炎症、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增强以及食欲减退共同作用所致,其特征为非自愿且显著的体重减轻,包括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流失。 据统计,50%-80% 的癌症患者会遭受癌症恶病质的困扰,从而导致功能逐渐衰退、生活质量下降、化疗毒性增加以及死亡率上升。癌症恶病质至少导致了 20% 的癌症相关死亡,然而,目前尚无获得美国 FDA 批准的能够完全逆转其病情的治疗方法。 2025 年 7 月 22 日,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海德堡大学医院、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 Functional liver genomics identifies hepatokines promoting wasting in cancer cache ...
我科学家发现调控水稻抽穗期关键基因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01
"在一定范围内,水稻接收的光照时间越短,抽穗越快,水稻越早熟。"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 农业大学教授周时荣介绍,水稻的抽穗受光信号与内源生物钟系统的复杂调控。然而,关于光信号整合 至水稻生物钟网络的机制仍迷雾重重。 研究团队克隆了一个在长日照条件下特异性调控水稻抽穗的基因ELD1。该基因功能完全缺失会导 致水稻胚胎死亡,但当特定氨基酸发生突变时,不仅能够显著促进水稻抽穗,而且不会出现明显的农艺 性状缺陷。 原标题:我科学家发现调控水稻抽穗期关键基因 科技日报讯 (记者金凤)挖掘水稻新的抽穗期基因并解析其作用机制,对培育高产、优质、广适 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记者7月21日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通过克隆一个在长日照条件 下特异性调控水稻抽穗的基因,发现该基因可以调控水稻生物钟核心基因OsCCA1的mRNA剪接,影响 水稻抽穗期。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周时荣介绍,上述研究不仅揭示了光信号调控水稻抽穗期的全新机制,还在分子育种上取得了突 破。研究团队利用碱基编辑技术,对ELD1关键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为宁粳7号、宁粳4号等优良品种 培育出早抽穗新种质开辟了新路径。 "本研 ...
身体衰老的3个睡眠信号!符合一个就要当心了,赶紧对照一下
央视新闻· 2025-07-19 10:22
睡眠与衰老的关系 - 睡眠状态是判断衰老的重要指标,即使外表保养良好,50岁人的睡眠状态也无法伪装 [1] - 老年人生物钟前移导致入睡时间显著提前,褪黑激素分泌高峰比年轻人早1-2小时,核心体温最低点也前移 [2] - 老年人睡眠呈现碎片化,与大脑中Hcrt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Hcrt神经元随年龄增长更容易被触发 [3] - 深度睡眠随年龄增长大幅减少,青年时期深度睡眠比例为18.9%,中年时期降至3.4% [6] 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 - 保持规律睡眠可延缓生物衰老,睡眠不规律的人身体年龄平均衰老9个月 [7] - 睡前进行深蹲、提踵、提膝展髋三个运动,每次3分钟,可使睡眠时间延长近30分钟 [8][10] - 穿袜子睡觉可缩短入睡时间7.5分钟,减少醒来次数7.5倍,延长总睡眠时长32分钟,提高睡眠效率7.6% [11][12] - 睡前玩手机8分钟会导致入睡时间延长1小时,因蓝光提高警觉性 [13] - 睡前1-2小时洗澡有助于促进睡眠,利用体温节律加速散热 [14] - 睡前用40℃温水泡脚20分钟,水位高于脚踝10厘米,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15]
睡眠不足,正引起你的血糖失控!JAMA子刊揭示晚睡与不规律作息的代谢危机
GLP1减重宝典· 2025-07-18 12:15
睡眠与血糖代谢关系研究 核心发现 - 睡眠时长缩短与入睡时间推迟会显著加剧血糖波动,影响超过单纯熬夜的危害[6] - 持续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血糖波动幅度比睡眠充足者高出40%[8] - 不规律就寝时间比固定时间熬夜导致更严重的血糖调节异常,入睡时间每日差异超过90分钟时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8] 研究方法 - 采用连续血糖监测技术长期追踪睡眠模式与血糖水平,选取四项关键指标评估血糖变异性(CV、MAGE、MODD、SD)[10] - 研究对象为46至83岁成年人,使用高精度可穿戴设备采集睡眠数据数周以排除偶然因素[10] - 通过轨迹建模和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模式与血糖波动的动态关联[11] 睡眠模式分类与影响 - 识别四种睡眠时长变化模式:严重不足型(4.7→4.1小时)、中度不足型(6.0→5.5小时)、轻度不足型(7.2→6.8小时)、充足型(8.4→8.0小时)[12] - 轻度和重度睡眠不足组的血糖变异系数(CV)分别增加1.17%和2.87%[12] - 晚睡亚组血糖变异系数始终高于早睡亚组,严重不足早睡组CV增幅达2.95%[13] 关键机制与结论 - 生物钟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和行为因素构成三大生理机制[15] - 入睡时间不规律对血糖控制的负面影响超过单纯睡眠不足[15] - 晚间11点前入睡者比凌晨1点后入睡者的血糖稳定性提升28%[8] 公共卫生意义 - 优化睡眠可作为经济有效的代谢改善措施,建议将睡眠健康纳入慢性病防控体系[9] - 建立规律睡眠节律比药物干预更易实施且副作用更小[9] - 睡眠医学与代谢医学的交叉融合将为疾病防治开辟新路径[9]
我国科学家发现调控水稻抽穗期的关键基因
科技日报· 2025-06-20 15:12
水稻抽穗期基因研究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克隆了长日照条件下特异性调控水稻抽穗的基因ELD1,该基因通过调控生物钟核心基因OsCCA1的mRNA剪接影响抽穗期 [1] - ELD1功能缺失会导致水稻胚胎死亡,但特定氨基酸突变可显著促进抽穗且无农艺性状缺陷 [1] - ELD1与OsNKAP蛋白及多个核心mRNA剪接因子互作,全基因组范围内调控上千个基因的可变剪接 [1] 光信号调控机制 - 光信号通过光敏色素phyB调控ELD1,进而影响OsCCA1基因,形成ELD1-OsCCA1-Hd1通路调控抽穗期 [2] - 研究揭示了光信号调控水稻抽穗期的全新分子机制,破解了光信号与生物钟网络整合的难题 [2] 分子育种应用 - 科研团队利用碱基编辑技术对ELD1关键氨基酸定点突变,培育出宁粳7号、宁粳4号的早抽穗新种质 [2] - 该研究为籼粳杂交F1代超亲迟熟问题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推动广适性水稻新品种培育 [2]
水稻“作息表”被破解!科学家发现调控抽穗期的关键基因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3:54
水稻抽穗期调控研究突破 - 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在水稻抽穗期调控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1] - 研究发现ELD1基因在长日照条件下特异性调控水稻抽穗,编码CCHC-type锌指蛋白负责基因"组装"和"修理"[1] - ELD1基因完全缺失会导致水稻胚胎无法发育,但特定氨基酸修饰可促进早抽穗且不影响其他生长指标[1] 分子机制发现 - ELD1与OsNKAP及多个核心mRNA剪接因子相互作用[3] - ELD1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调控上千个基因的可变剪接,特别是生物钟核心基因OsCCA1[3] - ELD1通过OsCCA1-Hd1通路影响水稻抽穗期[3] - ELD1可与光敏色素phyB活性形式互作,参与红光调控OsCCA1剪接过程[3] - OsCCA1具有超过60种剪接异构体,功能差异和动态调控机制仍需深入研究[3] 育种应用价值 - 利用碱基编辑技术对ELD1关键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成功培育出早抽穗新种质[3] - 研究为解决籼粳杂交F1代超亲迟熟问题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4] - 成果对培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广适性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1][4] 研究团队与资助 -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蔡亮、郝本元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4] - 万建民院士和周时荣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4] -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育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项目资助[4]
你有起床气吗?4个妙招,教你缓解暴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7 09:38
揭秘起床气 - 睡眠惯性是导致起床气的重要因素 刚起床时脑干等觉醒中枢苏醒 但大脑皮质和情绪调控脑区未完全激活 导致情绪难以控制 [1] - 睡眠周期特点影响情绪 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唤醒时 自主神经激活但肌肉松弛 易出现情绪失控 [1] - 不吃早饭降低血清素水平 血清素由色氨酸合成 空腹时血清素水平低 易导致困倦和情绪低落 [1] - 生物钟紊乱 压力焦虑 环境因素等也可能成为起床气的导火索 [2] 缓解起床气的方法 - 保持规律睡眠时间 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 调整生物钟提升睡眠质量 [3] - 打造舒适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 光线温度适宜 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3] - 减少咖啡因摄入 避免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时间和质量 [3] - 使用渐进式唤醒方式 选择前奏悠扬的闹钟或自然唤醒如阳光鸟鸣 避免突然惊醒 [4] - 醒来后不要立即起床 可进行伸展运动 冥想或深呼吸 让身体逐渐苏醒 [4] 情绪管理与早餐 - 积极心态主导清晨情绪 可通过设定小目标或心理调节技巧如正面思考来改善情绪 [5] - 起床后做喜欢的事情如听音乐 浇花或简单运动 增加清晨的快乐和活力 [5] - 空腹起床易情绪失控 可先喝温水激活肠胃功能 再食用营养均衡的早餐 [6] - 早餐应包含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 提供能量的全麦食品 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7]
植物晚上会“睡觉”吗?(把自然讲给你听)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植物通过光敏色素等一系列"传感器"感知光照、温度变化等信号,随后进行细胞内生物钟校准。植物细 胞内有一个核心振荡器,是由一系列相互调控的基因和蛋白质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核心振荡器能对植 物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例如,通过控制叶片气孔开闭,优化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等。精细的调控机制 不仅能帮助植物适应昼夜节律,还使其能灵活应对环境变化,增强生存竞争力。 植物的昼夜节律现象,揭示了生物钟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背后蕴藏着的自然规律和生命智 慧,令人惊叹。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选题线索来信邮箱:rmrbstb@peopledaily.cn 植物的"睡眠"行为,是由植物内部生物钟调控的生理过程,隐藏着植物适应环境的独特智慧 夜晚,含羞草的叶片会自然下垂闭合,到白天再展开;合欢树的羽状叶入夜后会"折叠";一些睡莲的花 朵白天开放、晚上闭合……那么,植物晚上也会"睡觉"吗? 在植物界,无论是野生种群还是人工栽培植物,这种节律性的"睡眠"行为相当普遍。植物的"睡眠"行 为,实际上是由植物内部生物钟调控的生理过程。这种"睡眠"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植物适应环境的独特 智慧。 首先,植物 ...
昆虫可以“暂停”生命?我科学家破解其中奥秘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研究突破 - 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团队发现Cycle生物钟基因在调控昆虫滞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揭示了昆虫通过"假死"状态对抗恶劣环境的分子机制[1] - 研究发现Cycle基因通过可变剪接产生3种亚型(A、B、C),其中C亚型专门调控昆虫滞育,使其能响应低温或短日照信号进入滞育状态[1] - 该调控机制在蛾类和蝴蝶中已保守存在1.1亿年,表明其进化上的稳定性[1] 研究意义 - 该成果是昆虫季节性适应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理解生命与环境互动提供了新理论[2] - 研究对掌握害虫种群发生规律、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研究以家蚕和玉米螟为模型生物,采用基因组大数据分析和基因组编辑等实验方法[1] - 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显示其学术影响力[1]
【科技日报】控制昆虫“冬眠”的分子开关发现
科技日报· 2025-06-03 08:24
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詹帅研究员团队发现昆虫可利用昼夜节律基因调节季节节律以适应不同生境和气候 [1] - 研究以鳞翅目昆虫(蛾类和蝴蝶)为对象,发现生物钟基因Cycle是控制家蚕滞育的关键分子"开关" [1] - 家蚕和鳞翅目昆虫的Cycle基因编码3个亚型,分别负责生物钟调节和滞育调控,实现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的双重调节 [1] - 热带地区家蚕因基因突变丢失调控滞育的亚型,导致无法发生滞育现象 [1] 研究意义 - 揭示了昆虫平衡昼夜节律调控稳定性和季节节律调控可塑性的巧妙模式 [2] - 为掌握虫害季节性发生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2] - 有助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昆虫种群潜在动态变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