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搜索文档
湖北省级非遗板凳拳:一“凳”舞动 百年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板凳拳的起源与特点 - 板凳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由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经过几代完善成为武陵地区的独门武术绝技 [1] - 板凳拳以长板凳为器械,融合棍、剑、刀等多种兵器技法,讲究架、切、点、格、冲、劈等动作,适合近身搏击 [1] - 板凳拳的精髓在于"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兼具攻敌制胜和强身健体功能 [1] 板凳拳的传承与发展 - 2010年板凳拳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法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 - 陈俊法自2015年起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成为县级传承人 [1] - 2017年起陈俊法被燕朝小学聘为体育教师,每周教授20节板凳拳课程,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教师 [1] 板凳拳的推广与创新 - 陈俊法接受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当地消防部门聘请,担任兼职教师和教练 [2] - 在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陈俊法出版《土家族板凳拳》专著,以图解方式记录动作和练习方法 [2] - 陈俊法以"子孙谨记我为奇"为要领,持续挖掘和创新板凳拳技艺,希望推动其走出武陵、走向全国 [2] 板凳拳的社会影响 - 学生反馈练习板凳拳后不仅身体强壮,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 [2] - 板凳拳被视作"一种沉稳的生活态度",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艺范畴 [2]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新华网· 2025-06-11 14:47
东台发绣展示与传承 -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设有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题材的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独特[2] - 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同样陈列精美发绣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现场还有发绣技艺展示[6][8][9][11] - 展示馆内作品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瑶池神会》《一百零八将》《姑苏繁华图》等,游客使用放大镜细致观赏[8][9][11] 发绣技艺与创新 -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以人发为线,采用苏绣传统针法,源于唐代信女绣制佛像的习俗,已有1300多年历史[15] - 发绣技艺曾几近佚失,20世纪50年代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系统发掘整理,在东台恢复发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 发绣艺人在传统"墨绣"基础上创新使用染色发丝,发展"彩绣",并改进针法缩短针距、加密线距以增强质感表现力[21] - 拓展多种针法使作品呈现浓淡、干湿、远近、深浅等笔意效果,丰富艺术表现力[21] 代表性传承人与创作 - 东台发绣展示馆作品来自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10] -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余年,创作题材涵盖花鸟、文人画、历史故事及当地文化风情,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10][14] - 陈伯余在创作中注重"勾绷落样"环节,使用特制"12号针"进行绣制[16] - 嘉丽发绣厂承接定制长卷业务,陈伯余亲自指导徒弟绣制及装裱双面发绣作品[17][19][20][22] 发绣原料与工艺 - 发绣使用人发为原料,绣工现场展示各色头发原料[22] - 制作流程包括勾画样稿、绣制、装裱等环节,需精细操作[16][19][22]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0 06:51
泥金彩漆技艺 -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起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木胎朱漆碗 [18] - 南宋时期因江南"十里红妆"婚嫁习俗盛行,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应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具 [18] - 核心工艺为"浮花"堆塑,需用漆泥在器物表面捏出立体纹样,另有"萍花"描金和"沉花"镶金两种工艺 [19] 传承人黄才良 - 1975年17岁时拜师学习泥金彩漆,因市场萎缩在80年代转行木雕,2002年重新投入技艺抢救工作 [18][19] - 耗时3年通过拆解老漆器还原20多道工序,推动泥金彩漆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 - 2007年起与职业中学合办传承班,初期留存率仅7%(40人剩3人),近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20] 技艺创新与推广 - 开发冰箱贴、手机吊坠等文创产品,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扩大影响力 [20] - 计划运用AI技术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突破地域限制推广传统技艺 [20] 工艺特征 - 堆塑需分层处理细节(如龙角分隐角、显角),刀痕精度要求极高 [19] - 制作周期长,单件作品需经历搓泥、堆塑、上彩贴金等20余道工序 [8][10][12][19]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6: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瑞昌岳家拳为南宋岳飞所创,已有800多年历史,结合战场实践形成丰富武术体系 [2] - 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习武40余年,从强身健体转向修身养性,师承张向民(2007年患癌仍坚持教学至2018年) [2] 传承基地发展 - 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遗名录,2020年成立岳家拳馆,2024年创立传承基地 [4] - 学员从最初几人增至40余人,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活动及武术比赛累计获上百枚奖牌 [4] 教学与推广 - 张远亮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少年,目标是将岳家拳推广至全国 [6] - 目前传承基地定期组织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增强公众认知度 [4][6] (注:原文未涉及公司或行业数据,故未提取财务或市场相关指标)
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白裤瑶打陀螺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群众喜爱 [1] - 打陀螺不仅比力气,更比技巧,包括鞭法稳和陀螺制作精良 [1] - 传统白裤瑶陀螺以优质木材手工雕刻而成,形如倒置水瓢,底部尖锐,腹部浑圆,单枚重量可达两三斤 [2] - 配套鞭绳以野藤或麻绳编织而成,柔韧中蕴含力量 [2] - 陀螺竞技分为旋转持久赛和对打赛两种形式 [2] 技艺传承与创新 - 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打陀螺技艺曾一度陷入沉寂,村里曾经热闹的陀螺场慢慢冷清 [2] - 代表性传承人何光斌创新形式,开发出一套在指尖、手心、手背、额头、头顶等身体部位转动的杂技型玩法 [2] - 何光斌经营陀螺加工厂、建起非遗展馆,张罗比赛和表演,带动村里十几个孩子学习打陀螺 [2] - 2014年起,白裤瑶打陀螺被列入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 文化旅游发展 - 借助"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新模式,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项传统运动的魅力 [3] - 何光斌成为网红教练,接待游客、拍视频、教学生,积极推广打陀螺技艺 [3]
非遗焕光彩 传承谱新篇,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7:49
每经记者|孙宇婷 每经编辑|张海妮 当非遗传承从静态保护走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活化,一场关于文化生命力的实践正在成都上演。5月28日,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运营的成 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热闹非凡,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这里开幕。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非遗领域重点品牌性节庆活 动之一,是展示保护成果、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成都是非遗节的永久举办地。 本届非遗节以"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 员会共同主办。本届非遗节将持续至6月3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巡游表演 中外非遗激情碰撞 5月28日上午9时,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世纪舞广场洋溢着节日的氛围,非遗节正式拉开帷幕。现场人潮涌动,观众怀着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舞台, 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开幕式分为"新路寻根""新章铸魂""新生跨界""新元传灯"四个部分,通过峨眉武术、太极表演、陕北说书等形式,展现了非遗的国 际对话与跨界创新。 当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形态碰撞,非遗不再是文化标本,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公 ...
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
陕西日报· 2025-05-26 06: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 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正锋在陕西馆表演,吸引大量观众围观拍照,并解答观众关于乐器及表演形式的提问 [1] - 陕北说书融合陕北民歌、秦腔、道情等曲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在庙会表演两三天 [1] - 子长唢呐表演以高亢曲调获得现场观众掌声 [1]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传承人吴巧玲向小记者讲解剪纸技艺发展,提及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遗,旬邑彩贴剪纸由库淑兰创新 [2] - 孩子们在指导下完成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吴巧玲强调非遗需创新以与时俱进 [2] - 神木泥塑展台小朋友体验捏泥人,观察泥塑《黄土风情》对吹唢呐人物造型的逼真还原 [2] 非遗材料与教育互动 - 神木泥塑传承人王耀平解释天然红胶泥经棉絮添加和捶打加工后耐存放,回应深圳学生关于潮湿影响的提问 [3] - 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小记者通过非遗项目了解历史文化,领队老师余博肯定陕西馆及传承人的支持 [3][4]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09
中新社深圳5月23日电 (张璐)正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 称"文博会")上,各具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展品亮相,吸引八方来客,"圈粉"海内外。 在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位,关公、醒狮、孙悟空……小巧别致的琉璃冰箱贴, 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吕氏琉璃烧制始于明代,制作技艺复杂,要经过选泥料、雕刻、烧制等16道工序。2008年,琉璃烧 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公司销售经理冯奇介绍,公司以传承吕氏家族 砖雕琉璃技艺为特色,近年设计和研制一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 该展位负责人张越介绍,本届文博会上,公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展现传统唐卡的艺术魅力,融 入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张越表示,云殊唐卡目前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本届文博会也销量喜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唐 卡,爱上唐卡,进一步发扬传承唐卡文化。"(完) 一艘精心打造的特色展陈装置"江右之帆"在本届文博会江西馆亮相,满载陶瓷、宣纸、中草药、典 籍、布匹等极具江西特色的文化瑰宝,成为观众的"打卡胜地"。 "我们这次带来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观 ...
这口酸汤有故事(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酸汤产业发展概况 - 贵州黔东南州酸汤产业2024年总产值突破25亿元,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覆盖62个城市[5] - 酸汤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形成米酸汤、红酸汤、豆酸汤、鱼酱酸等多个种类[10] - 黔东南州已建成凯里酸汤特色食品产业园、酸汤产业孵化基地,产业链日趋完善[11] 亮欢寨品牌发展 - 创始人吴笃琴为国家级非遗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1986年从集市摆摊起步[7][8] - 2002年注册"亮欢寨"品牌,坚持传统发酵工艺,红酸汤底料成为知名火锅底料[9] -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贵州餐桌必备佳肴[9] 老腾食品创新路径 - 医学背景的白坐腾2017年创立公司,专注鱼酱酸产品研发[10] - 结合家传工艺与现代科技实现高效生产,2024年与连锁火锅品牌合作覆盖1300家门店[10] - 带动农户参与原料种植加工,形成鱼酱酸完整产业链[10] 牛角苗酸汤扩张战略 - 潘彩云因在外难觅正宗酸汤而创业,在深圳开设直营店推广传统工艺[13] - 规划建设酸汤食品加工厂,开发白酸汤、复合型火锅底料等工业化产品[13] - 计划通过社交平台推广、体验店开设等方式拓展"餐饮+食品工业"双渠道[13] 产业文化价值 - 酸汤承载1400年"以酸代盐"历史,从调味品发展为特色产业[4][5] - 凯里红酸汤201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推动产业升级[10] - 企业普遍注重传统工艺传承与科技创新结合[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