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SIM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以后手机不插卡了!eSIM重启,三大运营商将全面开放
猿大侠· 2025-06-24 11:45
运营商eSIM业务重启计划 - 中国三大运营商计划2025年下半年全面重启eSIM业务[1] - 中国联通已在25个省市重启eSIM功能[2] - 中国移动正在优化系统逐步开放全国eSIM业务[3] - 中国电信eSIM业务尚未完成升级[4] eSIM业务历史与暂停原因 - 业务最早2018年开始试点用于智能手表通信[5] - 2023年三大运营商以业务维护升级为由暂停受理[5] - 暂停主因与诈骗风险有关[7] - eSIM存在信息安全管控风险[8] - 实名认证环节无法保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9][10] - 曾出现eSIM改实体卡漏洞导致运营商损失[11][12][14] eSIM技术优势与行业影响 - 可实现"无感切换"运营商套餐[22] - 取消SIM卡槽可节省设备空间增强功能[23] - 国际漫游可在线购买当地套餐降低成本[24] - 物联网领域可实现远程批量管理[25] - iPhone 17 Air或采用全eSIM设计[20] - 华为Mate XTs可能取消物理SIM卡槽[21] 运营商重启准备措施 - 正在进行系统优化解决兼容性问题[17] - 将执行"身份证+人脸识别"双重认证[18] - 技术升级将重构通讯方式和智能手机形态[19]
消息称三大运营商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重启eSIM,eSIM有哪些好处?为何此前暂停这一业务?
新浪财经· 2025-06-19 10:21
eSIM技术重启背景 - 中国三大运营商计划2025年下半年全面重启eSIM业务 中国联通已在25省市率先行动 中国移动优化系统准备全国铺开 中国电信处于业务升级阶段 [1] - 该技术曾因诈骗风险与计费难题暂停 现借助实名认证升级与5G技术回归 可能重塑通信行业生态 [1] eSIM技术优势 - 用户体验升级:芯片焊接于主板 无需物理卡槽 支持多号存储与在线切换运营商 实现"无感切换" [3] - 国际漫游成本降低:用户可在线购买当地流量套餐 规避高价漫游费 模式被形容为"点外卖式便捷" [3] - 硬件设计优化:取消卡槽腾出空间 可用于增强防水性、降低厚度或扩容电池 智能手表等穿戴设备直接受益 [3] - 物联网与安全提升:支持共享单车、智能电表等设备远程批量管理 加密芯片技术安全性高于传统SIM卡 [4] 此前暂停原因 - 运营商生态冲击:eSIM便捷转网功能加剧市场竞争 "一号多终端"场景存在计费难题 运营商需改造计费系统 [5] - 诈骗风险:不法分子利用技术便利批量注册eSIM号码 用于电信诈骗与垃圾短信群发 导致2023年业务叫停 [5] 重启关键措施 - 实名认证升级:采用"身份证 人脸识别"双重认证 通过生物识别实现"人证合一" 提高犯罪成本 [6] - 后端系统优化:运营商攻克计费系统兼容性难题 中国移动系统优化基本完成 中国联通25省市试点验证运营能力 [6] - 5G技术协同:低延迟、高带宽特性与eSIM形成技术协同 提升联网体验 [6] 行业影响展望 - 通信行业从"卡槽时代"迈向"芯片时代" 用户将获得国际漫游自由、设备设计优化与物联管理效率三重红利 [7] - 5G与eSIM深度融合 推动从智能手表到工业电表的数字化革命 [7]
中国境外本地卡市场规模现状及未来趋势
QYResearch· 2025-06-10 16:13
境外本地卡行业发展背景 - 初始手机终端功能仅限于通话和短信 SIM卡主要用于电信通讯和身份认证 [1] - 通信技术进步推动手机支持多样化第三方应用 导致SIM卡形状 大小 容量和功能发生革命性变革 [1] - 境外本地手机卡包含实体SIM卡和eSIM两种形态 服务于出境人员停留期间的通信需求 [1]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2024年中国出境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80%-90% 预计2025年突破1.5亿人次 [2] - 自由行和自助出境人群占比上升 年轻化趋势明显 数字素养提升促进eSIM接受度提高 [2] - 中高频次出境的"流动型中产"如跨境电商从业者等成为高潜用户池 [2] 市场规模与技术趋势 - 2025年中国支持eSIM的智能设备将达3.5亿台 苹果 华为 小米均已支持eSIM硬件接入 [5] - 设备更新换代周期带来大量eSIM兼容手机 消费者对"在线激活"接受度显著上升 [5] - 携程 飞猪等平台eSIM产品转化率逐步提高 形成终端演进与用户认知的"双轮驱动" [5] 政策与产业链支持 - 工信部积极推进eSIM在手机 平板 PC端的应用 行业组织发布数十项技术标准 [6] - 三大运营商组建eSIM专属平台 本土企业已具备完整解决方案输出能力 [6] - 上游晶圆厂中芯国际 华虹宏力 晶合集成进入全球前十 但芯片设计仍由国外主导 [9] 销售渠道与生态 - 携程 飞猪 小黑卡等平台实现一键购买和App远程开卡 京东天猫提供SIM+eSIM组合包 [7] - 微信生态内小程序支持自助注册eSIM和多国切换套餐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分发效率 [7][8] 运营商角色 - 运营商在SIM卡产业链中主导网络接入和通信服务 推动5G和物联网应用场景拓展 [10] - 具体职能包括SIM卡分发激活 计费套餐管理 安全认证以及客户支持等 [11][15] 政策环境 - "十四五"规划强调完善出境游服务保障 推动eSIM技术在可穿戴设备等场景应用 [13] - 5G应用行动计划提出深化eSIM可穿戴设备服务 研究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13] 注:文档中14-26为SWOT分析 企业简介及案例引用等内容 未包含实质性行业数据 故未作提取
新恒汇IPO发行在即:实控人“未上市先减持”惹争议,主营业务面临“夕阳危机”
搜狐财经· 2025-06-05 15:24
公司概况 - 新恒汇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集芯片封装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与封装测试服务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智能卡业务、蚀刻引线框架业务以及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 [3] - 公司在智能卡封装领域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具有年产约23.42亿颗智能卡模块的生产能力 [3] - 公司2022年创业板上市申请被受理,目前正进行IPO最后冲刺 [1][4]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22个百分点 [1]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从上一周期的18.28%降至10.97% [1]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6% [1] - 2024年智能卡业务营收同比下降3.60%至5.63亿元,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78.35%降至69.28%,毛利率下降0.24个百分点至46.87% [7] 业务结构 - 智能卡业务目前贡献近七成收入,但面临实体卡市场萎缩风险 [7] - 2019年拓展蚀刻引线框架和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作为"第二曲线" [11] - 新业务盈利能力波动较大,毛利率一度为负,2023年才实现盈利 [11] - 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营收占比不足6%,技术布局较为单一 [13] 客户集中度风险 - 2020年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53.25%收入,2019年达66.98% [10] - 第一大客户紫光同芯的母公司紫光集团收购了公司最大竞争对手Linxens,曾一年内砍掉近五成订单 [9] - 2020年紫光同芯贡献收入占比19.04%,较2019年的34.31%显著下降 [10] 募投项目 - 拟募资5.19亿元,其中近九成投向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 [13] - 蚀刻引线框架业务目前产能利用率不足七成 [13] 实控人相关事项 - 实控人任志军通过向虞仁荣借款1.16亿元收购公司股权,计划上市后通过分红和减持股份偿还 [4] - 还款期限至2029年1月25日,市场担忧此举可能将债务风险转嫁给二级市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