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学
icon
搜索文档
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贡献世界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开幕 中外嘉宾聚焦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 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科院和有关高校协办。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解放日报讯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 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主持开幕式,中国 文联党组书记张政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宣读《文明互鉴与 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 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要坚持全球视野,立足中国 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 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 间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 ...
世界中国学大会推动文明互鉴,中外嘉宾: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环球时报· 2025-10-15 07:19
【环球时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陈茜 胡雨薇 黄兰岚 夏温新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 会议中心隆重开幕,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 撞。对于有着延绵数千年不曾中断文明的中国,世界一直充满好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学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特别是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令世界惊讶;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的成就 更是吸引世界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了解和学习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 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 蕴。多名中外学者14日在大会发言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文明互鉴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当今中国的鲜明主张。如今世界 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中国学将增进不同国家的平等对话、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 ...
美国汉学家:中国古代的原则和概念也给当代人以启发
第一财经· 2025-10-14 21:36
中国学研究的范畴与特点 - 中国学聚焦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区别于主要研究古代中国的汉学 [1] - 中国学并非独立学科,而是从多学科和交叉学科角度对当代中国开展综合性研究 [1] 中国学的实践价值与市场需求 - 中国是阿根廷三大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是重要的投资者、贷款人、技术转让者和基础设施建设者 [2] - 对于阿根廷有志于从事商业活动或成为外交官的年轻人,了解中国非常重要 [2] - 阿根廷每年有几十名年轻人攻读中国学研究生,学生对中国学项目的兴趣日趋浓厚 [2]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叙事逻辑 - 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颠覆性创新特性,会不可避免地冲击传统产业 [5] - 创新并非全球同步发生,而是特定国家或产业的突破 [5] - 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描绘成“中国冲击”或政府补贴造成的不公平竞争,是将创新问题解释成市场扭曲问题 [5] - 加拿大内部出现要求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100%关税的声音,这种反思基于事实、逻辑和经济学理念 [5] - 需要有大家听得懂、接受得了的逻辑和基于事实的论辩,中国的创新产品才能扩展到全球市场并引领更多创新成果 [5]
约500位中外学者齐聚,他们眼中的中国学是什么
第一财经· 2025-10-14 19:59
大会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4日在上海开幕 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 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文化和旅游部等机构协办 发布《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1] -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1] 中外学者观点 - 中外嘉宾认为中国学研究需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理解 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 [1] - 需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向世界讲清楚真实 立体 全面的中国 [1] - 需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 - 一位欧洲历史教授表示中国学是“浩瀚的海洋” 在西方大家对中国的概念非常模糊 [3] - 一位俄罗斯汉学家指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已进入要求更高的第二阶段 不仅仅是学习汉语 [3] 国际合作重要性 - 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强调在去全球化趋势下合作重要性增强 需打造促进世界合作的机制 [3] - 普罗迪表示中欧经济体量差不多 双方可以成为“关系不错的表亲” 这是必不可少的战略选择 [3] - 俄罗斯汉学家提到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兴趣浓厚 很多人使用微信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国 [3] 中国文化影响力 - 一位越南研究员称得益于互联网发展 越南年轻人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 关注角度日渐丰富 [4] - 该研究员主攻中国文化产业 对黑神话悟空 哪吒等“中国符号”印象深刻 [4] - 她关注中国如何把传统文化 传统价值融入当代生活 使文化遗产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4]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陈波:经济学能成为中国学发展助力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9:00
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学研究可为中国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1][2] - 通过经济学逻辑阐述中国经济成功经验能促进中国学研究并形成创新理论 [3] - 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成功故事可为发展中国家及全世界提供借鉴样本 [4] 经济学与中国学发展 - 中国学被描述为一门博大全面但较新的学科 [2] - 经济学被认为能在中国学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 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中国经济成功经验将有助于中国学发展 [1] 中国经济成就与全球影响 - 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全球最大贸易国 [3]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和引领效果 [5] - 中国通过产业链合作等方式实现共赢 证明中国崛起是福音而非威胁 [6]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举办 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新华社· 2025-10-14 17:33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 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加速演进,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要坚持全球视野,立足中国实 践,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 新华社上海10月14日电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 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 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把 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 国;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更大作用。 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科院和有关高校协办。会上发布了《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 议》。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 ...
聚焦“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今起在沪举行
解放日报· 2025-10-13 09:49
大会基本信息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1] - 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 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 [1] 大会组织架构 - 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1] -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协办 [1] -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1] 会议议程与议题 - 大会包括主论坛和5个平行分论坛 [1] - 分论坛议题涵盖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多学科视域下的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机遇挑战以及青年与学科未来 [1] 主要成果与活动 - 会上发布世界中国学发展倡议并推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 [1] - 配套活动包括“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展览和“上海城市文化历史考察” [1]
中国学|美国学者张仲思:为何中国学研究离不开跨文化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7:3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韧性源于独特的文字系统、将危机转化为重建契机的制度能力以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 [3][5][6] - 全球中国学研究重心已转向中国本土,但跨文化对话对于产生持久学术洞见依然至关重要,当前欧美中国学研究面临衰退趋势 [8][9][11]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 汉字系统因其复杂性与难度,为社会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共同语境与身份认同,是文明延续数千载的重要文化资本 [3] - 中华文明的韧性体现在能将朝代崩溃等断裂性事件吸纳为重建契机,例如官办粮仓常平仓的设立和科举制度的推行 [5][6] - 这种韧性被视为一种“制度的记忆力”,将危机经验熔铸进新秩序,使得文明在朝代更替中得以绵延 [6] 中国思想对全球问题的启示 - 中国哲学如风水学,不将环境变化视为绝望来源,而是理解为希望、机遇与成功的基础,强调适应与转化 [6] -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生态限制是激发创造力的外部条件,提供了超越西方危机与衰退范式的新框架,将适应视为通往兴盛的前提 [6] 全球中国学研究现状 - 中国学研究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国本土,中国学界正不断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8] - 欧美地区的中国学研究呈现衰退趋势,学习中文并投身严格汉学训练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 [8] -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研究著作往往与中外学者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密切,跨文化阐释能孕育持久洞见 [9][11] - 中国学领域的健全发展需要本土与外来声音并存互补,中国学者扎根史料产出严谨成果,外国学者则能带来比较性视角 [11]
东西问·中国学|美国学者张仲思:为何中国学研究离不开跨文化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21:08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文字系统 汉字的复杂与难度使其能够跨越朝代和区域持续存在 为社会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共同语境与身份认同[4] - 中华文明的韧性体现在其能将失败转化为新的起点 如官办粮仓常平仓的设立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为灾后恢复和政权重启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这种韧性被视为一种"制度的记忆力"[6] 中国思想对全球问题的启示 - 中国哲学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 传统风水思想不将环境变化视为绝望的来源 而是视为希望与机遇的基础 强调适应环境并将其转化为繁荣的条件[7] - "天人合一"等中国思想提示生态限制并非绝对障碍 而是激发创造力的外部条件 有助于超越西方关于危机与衰退的范式 将适应视为通往兴盛的前提[7] 全球中国学研究现状 - 中国学研究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国本土 中国学界正不断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而欧美地区的中国学研究则在衰退 学习中文和从事汉学研究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8] - 中国学领域的健全发展需要本土与外来声音并存互补 中国学者产出扎根史料且方法严谨的成果 外国学者则能带来比较性视角并在不同学术传统间建立对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