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习得性无助
icon
搜索文档
心理观察|当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70后父母为何集体“放手”
经济观察报· 2025-06-03 10:48
婚姻登记数据 - 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81万对 较去年同期下降15 9万对 创近年新低 [1] 70后父母代际转变 - 63%的70后父母在过去五年内显著减少对子女生活的干预 一线城市比例达78% 较十年前翻倍 [1] - 传统上70后父母平均为子女安排2-3次相亲 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成本 [2] - 经济因素催化转变 中国0-17岁孩子养育成本约53 8万元 年均3万多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13万元 [2] -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三口之家月均开销超2 3万元 扣除保姆租房等费用后夫妻自身开销有限 [2] 心理机制演变 - 价值观从"责任"转向"尊重" 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人自主权重要性 [3] - 情绪经历从"失望"到"接纳" 反复催婚未果导致习得性无助 促使策略改变 [3] - 生活重心从"家庭中心"转向"自我实现" 70后父母退休后培养兴趣爱好等新重心 [3] 家庭关系模式转型 - 从"垂直权威"结构转向"水平伙伴关系" 沟通模式由单向指导变为双向协商 满意度提升37% [4] - 子女婚育选择被视为个人领域 父母角色转为支持者而非决策者 [4] - 一线城市"放手型"家庭中70%亲子关系质量评分高于平均值 [5] 社会影响 - 减少婚育问题导致的家庭冲突 促进代际关系平等化 为新型家庭模式探索提供空间 [5] - 部分父母可能陷入"过度放手"导致的孤独感 需建立新代际支持系统 [5]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虎嗅· 2025-05-23 12:01
职场现象分析 - "躺平"和"摸鱼"成为近年职场流行文化 反映打工人对不平等加剧、阶层固化及高压工作环境的消极应对 [1][2][4] - 东亚35岁以下打工人仅18%敬业 超半数美国打工人存在"精神离职"现象 [16][17] - 日本《我 到点下班》与中国"三和大神"案例显示 全球范围内躺平现象与工作强度、权益保障缺失直接相关 [10][22][25] 躺平行为分类 - 积极躺平:拒绝加班、间隔年等行为体现对工作生活平衡的主动规划 [12][13] - 消极躺平:习得性无助导致不敬业、啃老等彻底放弃社会目标的行为 [14][26] - 三和大神群体将消极躺平极端化 日结零工与最低生存需求结合形成独特亚文化 [23][25] 摸鱼行为本质 - 心理学角度:摸鱼是专注力耗尽后的自我调节机制 具有生理必要性 [33] - 历史学视角: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已通过"任随其意"行为宣示自主权 现代摸鱼延续此反抗传统 [34][35] - 企业管控矛盾:老板将摸鱼视为"时间偷窃" 但员工认为加班文化才是真正的权益侵害 [38][42] 行业管理问题 - 工厂流水线存在劳动强度大、薪资克扣、黑中介欺诈等系统性弊端 [25][26] - 企业通过免费晚餐、健身房等福利变相延长工时 形成"以厂为家"的隐性控制 [41] - 《劳动法》执行不力导致维权困难 加剧打工人习得性无助 [27][42]
信“心”心理问答|面对别人的恶意,为何“我”总害怕反击
经济观察报· 2025-05-14 09:44
由于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心理成长和情绪管理领域,与公司或行业分析无关,根据任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本次分析无法提取有效信息 建议提供包含以下至少一项内容的材料: 1) 企业财务数据或战略动向 2) 行业趋势或政策变化 3) 市场竞争格局 4) 产品技术发展 5) 供应链或上下游动态 当前内容聚焦于个体心理咨询案例,缺乏可供投资分析的企业经营要素或行业发展指标 [1][2][3][4][5]
信“心”心理问答|“我”总感觉什么事都“很麻烦”
经济观察报· 2025-05-13 09:37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我"总感觉什么事都"很麻烦") 读者来信: 我最近一直被一种情绪困扰着,那就是做什么事都觉得 " 很麻烦 " 。这种感觉让我很痛苦,也很迷茫, 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这种 " 很麻烦 " 的感觉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不管是工作上的任务,还是生活中的琐事,甚至是一些 我以前还挺感兴趣的活动,现在提起它们,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 好麻烦啊 " 。比如,工作上有个项目需 要我负责,我看到那些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就感到一阵烦躁,心里想 " 这些事怎么这么多,做起来肯 定很麻烦 " 。生活里,像打扫房间这种小事,我看着乱糟糟的屋子,也提不起劲去收拾,觉得 " 反正收 拾起来很麻烦,等会再说吧 " 。 我感觉自己好像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热情和动力,变得很消极。以前我遇到困难,还会努力去克服,现 在却只想逃避。这种状态让我很担心,我怕自己会越来越差,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也不太愿意和朋友 出去玩了,因为觉得出门准备东西、规划行程这些都很麻烦,所以经常推脱,朋友也觉得我很奇怪。 我不知道这种 " 很麻烦 " 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是自己太懒惰,还是压力太大,亦或是别的什么原因。 —— 懒散的考拉 一种 ...
不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股债平衡帮你掌控投资心理
雪球· 2025-05-06 17:04
股债平衡策略的核心观点 - 股债平衡策略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帮助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找回"控制感",摆脱情绪化决策 [2] - 该策略从投资心理学角度解决"满仓套牢"带来的无力感和焦虑情绪 [2][7] - 通过提供直接控制(主动操作)和次级控制(心态调整)双重机制改善投资体验 [4][5][6] 控制感的心理学基础 - 控制感分为直接控制(主动改变环境)和次级控制(调整自身认知)两种类型 [5][6] - 市场大跌时满仓投资者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7] - 股债平衡打破被动局面,提供可操作空间从而缓解焦虑 [7][12] 股债平衡的运作机制 - 典型配置采用60%股票+40%债券的比例结构 [8] - 动态平衡要求当比例偏离目标时进行反向操作(涨卖跌买) [9][10][11] - 例如股市跌10%时需卖出债券买入股票使比例恢复60/40 [9][10] 心理调节作用 - 下跌时"卖债买股"的操作满足直接控制需求,缓解无助感 [12] - 债券部分相当于"现金储备",使下跌转变为买入机会 [14] - 将市场下跌重构为"打折购物"的积极认知框架 [14][15] 规则化管理的优势 - 预设的再平衡规则(时间/偏离阈值)降低决策焦虑 [18] - 程序化操作替代情绪化反应,创造秩序感 [18] - 债券配置天然降低组合波动性,改善持有体验 [19] 实践建议 - 建议采用5%-10%的偏离阈值触发再平衡 [20] - 可结合市场估值动态调整操作频率(高估值减少操作) [20] - 书面记录投资计划和操作以强化控制感 [21] - 推荐"100-年龄"法则作为配置比例参考起点 [22] 资产配置理念 - 通过股票债券的资产分散实现风险收益平衡 [23] - 动态再平衡实现"低买高卖"的逆向操作 [10][11] - 长期坚持需要匹配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配置比例 [22]
信“心”心理问答|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一位六年级家长的求助信
经济观察报· 2025-05-01 08:54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主要涉及家庭教育心理学和亲子互动策略,不包含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根据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因此无法提取符合要求的分析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行业趋势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