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习得性无助
icon
搜索文档
送书丨AI时代,如何保留再次惊喜的能力?
创业邦· 2025-07-14 11:37
AI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应用 - AI彻底参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各个环节,取代传统的电话查分和纸质《招生指南》方式[3] - 考生通过AI高考通应用获得精确推荐,系统基于数百万人的历史轨迹推送"相似轨迹"大学生短视频[3] - 从依赖直觉和耳语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基于概率建模的精准决策[3][4] 技术奇迹的贬值现象 - OpenAI推出o3-pro标志着奇点从奇迹变为常态再到基础标配的演进过程[7] - 用户对AI工具的惊叹周期缩短,从初期的"万能幽灵"到后期的挑剔不足[7][8] - 人类情绪系统对技术跃迁的适应速度加快,导致奇迹感快速消失[10][11] 技术过度照顾的负面影响 - 智能家居和AI工具导致用户从生活参与者变为流程点击者,削弱自主行动力[14][16] - 职场中AI生成内容被评价为"完美但不像本人",体现个性化缺失[14] -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实验类比现代人被技术过度照顾后的动力丧失[13][14] 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构 - 电灯泡发明后人类首次晚睡,电视普及改变家庭交流模式为"沉默家庭"[18] - AI重组教育、就业、社交和艺术领域,改变"搜索-推荐"、"创造-微调"的行为模式[19] - 韩炳哲《倦怠社会》指出过度自由导致文明风格塌缩[19] 充裕时代的幸福感悖论 - 技术消灭延迟和稀缺,但"期待"作为幸福感核心形态被削弱[21][23] - 一键即达的娱乐方式(如倍速刷剧)导致快乐饱和且易遗忘[23] - 未来最昂贵的可能是"再次感到惊喜的能力"而非知识或算力[27][28]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 家用智能器、数字疗法、具身智能等新概念将深度影响衣食住行[29] - 《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预测AI将带来便利与复杂困扰的双重影响[29]
深度了解自己|那些决定命运的“人生剧本”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8:14
咨询室里有不少类似的来访者,从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照见自己某些核心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12岁的小林跟着父亲转学后,成了校园霸凌的目标。他哭着向老师求助,却只得到"别小题大做"的回 应。从那以后,他的世界仿佛安上了"警戒线":走路总贴着墙角,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连买杯奶茶都 要反复确认店员的语气。这种"世界充满危险"的核心信念,像无形的玻璃罩,将他困在自我保护的壳 里。 KK原本是个对朋友对爱情都极其信任,全情投入的姑娘。但是某天,她发现相恋数年的男友竟然劈腿 了,并且对方竟然是自己的发小、好闺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值得信任!"KK的核心信念从那件事上 彻底改变了。 核心信念就像住在心里的"导演""说戏的"那个人,决定着我们如何解读生活中发生的一幕幕场景。那些 在童年时期,甚或青少年时期经历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没能被及时和妥善处理的创伤,往往成为负面核 心信念的"铸造厂"。当孩子反复经历被否定、被抛弃、被伤害,就会逐渐形成对自己和世界的负面认 知。这些认知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底,在未来的人生里不断生根发芽。 (原标题:深度了解自己|那些决定命运的"人生剧本") 你是否发现自己总在重复某种"命运"?明明机会就在眼前,却 ...
每个人都在教大学生做人,却不在意他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虎嗅· 2025-07-04 14:06
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 高校心理咨询室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主诉原因前三名为自我探索、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5] - 心理咨询师通过"20个我是谁"等专业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部分学生仅能完成社会自我和生理自我的基础描述[9][10] -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显示,12-18岁是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但高等教育普及使该过程延迟至18-29岁的成年初显期[12][14] 大学生心理特征 - 普遍存在目标迷失现象,高考后失去人生坐标,面临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重大决策时产生强烈焦虑[17][28] - 情绪管理能力薄弱,对负面情绪存在认知偏差,51%基本情绪为负面情绪,但文化教育导致情绪压抑现象普遍[49][56] - 习得性无助现象显著,部分学生因长期挫败体验形成固定心理模式,需通过成功经验重建掌控感[21][25] 社交关系新趋势 - 2024年研究显示支持性人际关系可降低抑郁风险,但当代大学生普遍采用床帘等物理隔离方式保持社交距离[69][71] - "边界感"成为核心诉求,76%受访者反感情感/物质/身份越界行为,但过度克制导致真实社交连接困难[75][76] - 虚拟关系替代现实社交,90%学生不认同恋爱是大学必修课,乙女游戏等数字化情感产品使用率攀升[79][80] 心理干预方法论 - 采用荣格"自性化"理论,强调完整人格发展优于完美主义,帮助学生整合矛盾自我认知[43] -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读心术"等歪曲认知,实证显示主动社交尝试可改善人际关系质量[87] - 建立"过渡性空间"概念,50分钟咨询时长可有效构建刺激-回应缓冲带,提升问题应对能力[98][100]
推绳子:通缩是现代经济的“抑郁症”
36氪· 2025-07-03 07:22
通胀与通缩的治理机制 - 治理通胀的核心是"收水"即回收市场过剩流动性 需注意节奏避免过度伤害企业[1] - 治理通缩难以通过简单"放水"实现 因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 银行宁愿持有低息存款也不愿放贷[1] - 通缩环境下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 例如贷款利率3%+通缩-1%=实际利率4%[2] - 通缩中企业和居民借贷意愿低迷 政府成为主要借贷和支出主体[3] 财政政策的作用 - 政府支出分为直接投资基建和直接向民众发钱两种形式[4] - 凯恩斯主义基建投资需具备乘数效应 否则可能加剧政府债务危机[5][6] - 直接向民众发钱能更有效刺激消费 如中国"以旧换新"政策和美国疫情补贴[7] - 消费补贴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问题 日本案例显示福利提升未改变储蓄习惯[7] 通缩的社会心理特征 - 通缩本质是社会信心危机 表现为消费延迟和企业投资保守[9][11] - 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 中产消费低迷[11][12] - 日本企业呈现"三不"特征:不盈利不破产不转型 大企业囤积现金[12] - 通缩具有自我强化特性 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社会心理[11] 历史通缩案例分析 - 美国镀金时代通缩源于金本位限制+生产力提升 属良性通缩[12][13] - 瑞士通缩由避险资金流入导致 通过负利率快速恢复[16] - 希腊通缩因欧元区货币约束 通过结构性改革历时5年走出危机[17] - 不同案例显示通缩成因各异 需针对性解决方案[18][19]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是什么?
虎嗅APP· 2025-06-18 18:31
媒介语言演变 - 书面语与短视频语言存在本质差异:书面语注重逻辑链与结构完整,短视频语言追求情绪钩子与快速共鸣[1][5] - 短视频语言通过冲突-转折-上头的节奏重塑表达形式,压缩逻辑任务并强化情绪反应[8][9] - 书面语读者偏好铺垫-展开-升华的叙事,短视频观众需要临场感与即时情绪刺激[4][6][7] 表达方式对比 - 书面语案例:通过心理学理论、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构建完整论述框架[6] - 短视频案例:截取最具共情的因果片段,用情绪化语言包装(如"不是懒是不信努力有用")[10][14] - 书面语需定义-推演-反证,短视频需直接抛出结论吸引注意力(如习得性无助的两种表述)[10] 内容创作转型策略 - 逻辑隐藏技术:将复杂推演转化为单句情绪表达(如"怕选错是因童年被骂"替代五段分析)[13][14][15] - 可视化语言训练:用动作/场景替代抽象概念(如"调两份调料但一双筷子"表现孤独)[17][18] - 介质适配原则:保持逻辑内核但切换叙事张力,类似小说与剧本的差异[12][20] 行业趋势洞察 - 短视频语言是对人类注意力的重新编码,需在节奏中嵌入深度而非放弃深度[20] - 表达能力双重要求:清晰逻辑与直击人心的呈现能力成为稀缺资源[21] - 媒介更替驱动语言功能变革,简洁直接的情绪导向成为新标准[2][11]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
虎嗅· 2025-06-17 07:49
语言生命周期 - 语言功能随媒介平台更替发生改变,短视频语言以简洁、直接、情绪导向重塑表达形式[4] - 书面语追求结构完整与逻辑链,短视频语言侧重钩子设计和情绪点刺激[2][7] - 表达场域差异:书面语读者偏好铺垫-展开-升华,短视频观众倾向冲突-转折-上头[3] 表达形式对比 - 书面语构建世界观与价值观,短视频制造临场感与情绪唤起[6][7] - 案例对比:书面语解析"习得性无助"需理论推演,短视频直接转化为"不相信努力能改变现状"的共情表达[12][13] - 书面语需完整逻辑链(定义-推演-解决),短视频需前置结论吸引注意力[10][11] 短视频语言特征 - 逻辑任务压缩,核心功能转为快速完成抓人、共鸣、转场、留白[9] - 可视化语言优先:用动作、情景替代抽象概念(如"调两份调料但只有一双筷子"表现孤独)[22][24] - 情绪优先于说理,因果逻辑需潜伏在简短表达中(如"怕选错被骂"替代五段分析)[19][20] 媒介适应策略 - 从概念思维转向场景思维,用画面感强化传播效果[22][24] - 深度内容需通过节奏、情绪、场景编码,而非直接输出[25] - 书面语与短视频语言互补:前者奠定逻辑基础,后者优化呈现形式[26][27]
信“心”心理问答| 当学霸父亲遇上焦虑孩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6-16 09:13
家庭教育的困境分析 - 丈夫的"唯成绩论"源于其作为理科博士的成功经历,将学业成绩与人格价值直接挂钩,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4] - 孩子因反复遭受否定形成习得性无助,出现逃避行为并伴有轻度焦虑倾向 [4] - 母亲处于职场压力、教育分歧和心理消耗的多重夹击状态,缺乏支持系统 [5] 沟通改善策略 - 采用"三阶缓冲法":情绪隔离阶段用冷静回应争取时间,事实重构阶段展示孩子进步和研究数据(如耶鲁大学研究显示1%否定语言导致孩子创造力下降7%),方案共创阶段签订《家庭教育公约》 [7] - 非暴力沟通四步骤:陈述事实→表达感受→说明需求→提出具体请求 [10] - 引导丈夫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并分享成功案例 [10] 心理干预措施 - 为孩子建立安全环境,教授应对方法如深呼吸技巧,事后进行单独心理疏导 [9] - 通过每日记录3个积极发现、设置"家庭夸夸墙"强化正向反馈 [7][9] - 安排每周家庭活动(电影/手工/公园散步)缓解压力,增强家庭凝聚力 [9] 自我调节机制 - 设立每日1小时"充电时段"进行冥想/阅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亲友/妈妈群) [8] - 通过自由书写疗愈和每日记录"3件做好的事"提升自我价值感 [8] - 采用情绪隔离技术,用手机记录孩子情绪反应作为沟通证据 [7] 备选解决方案 - 若持续无效可考虑暂时分居创造冷静期,确保孩子处于低压力环境 [11] - 启动家校联合干预,引入学校心理老师形成支持三角 [11] - 通过共同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改变认知偏差 [10]
心理观察|当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70后父母为何集体“放手”
经济观察报· 2025-06-03 10:48
婚姻登记数据 - 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81万对 较去年同期下降15 9万对 创近年新低 [1] 70后父母代际转变 - 63%的70后父母在过去五年内显著减少对子女生活的干预 一线城市比例达78% 较十年前翻倍 [1] - 传统上70后父母平均为子女安排2-3次相亲 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成本 [2] - 经济因素催化转变 中国0-17岁孩子养育成本约53 8万元 年均3万多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13万元 [2] -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三口之家月均开销超2 3万元 扣除保姆租房等费用后夫妻自身开销有限 [2] 心理机制演变 - 价值观从"责任"转向"尊重" 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人自主权重要性 [3] - 情绪经历从"失望"到"接纳" 反复催婚未果导致习得性无助 促使策略改变 [3] - 生活重心从"家庭中心"转向"自我实现" 70后父母退休后培养兴趣爱好等新重心 [3] 家庭关系模式转型 - 从"垂直权威"结构转向"水平伙伴关系" 沟通模式由单向指导变为双向协商 满意度提升37% [4] - 子女婚育选择被视为个人领域 父母角色转为支持者而非决策者 [4] - 一线城市"放手型"家庭中70%亲子关系质量评分高于平均值 [5] 社会影响 - 减少婚育问题导致的家庭冲突 促进代际关系平等化 为新型家庭模式探索提供空间 [5] - 部分父母可能陷入"过度放手"导致的孤独感 需建立新代际支持系统 [5]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虎嗅· 2025-05-23 12:01
职场现象分析 - "躺平"和"摸鱼"成为近年职场流行文化 反映打工人对不平等加剧、阶层固化及高压工作环境的消极应对 [1][2][4] - 东亚35岁以下打工人仅18%敬业 超半数美国打工人存在"精神离职"现象 [16][17] - 日本《我 到点下班》与中国"三和大神"案例显示 全球范围内躺平现象与工作强度、权益保障缺失直接相关 [10][22][25] 躺平行为分类 - 积极躺平:拒绝加班、间隔年等行为体现对工作生活平衡的主动规划 [12][13] - 消极躺平:习得性无助导致不敬业、啃老等彻底放弃社会目标的行为 [14][26] - 三和大神群体将消极躺平极端化 日结零工与最低生存需求结合形成独特亚文化 [23][25] 摸鱼行为本质 - 心理学角度:摸鱼是专注力耗尽后的自我调节机制 具有生理必要性 [33] - 历史学视角: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已通过"任随其意"行为宣示自主权 现代摸鱼延续此反抗传统 [34][35] - 企业管控矛盾:老板将摸鱼视为"时间偷窃" 但员工认为加班文化才是真正的权益侵害 [38][42] 行业管理问题 - 工厂流水线存在劳动强度大、薪资克扣、黑中介欺诈等系统性弊端 [25][26] - 企业通过免费晚餐、健身房等福利变相延长工时 形成"以厂为家"的隐性控制 [41] - 《劳动法》执行不力导致维权困难 加剧打工人习得性无助 [27][42]
信“心”心理问答|面对别人的恶意,为何“我”总害怕反击
经济观察报· 2025-05-14 09:44
由于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心理成长和情绪管理领域,与公司或行业分析无关,根据任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本次分析无法提取有效信息 建议提供包含以下至少一项内容的材料: 1) 企业财务数据或战略动向 2) 行业趋势或政策变化 3) 市场竞争格局 4) 产品技术发展 5) 供应链或上下游动态 当前内容聚焦于个体心理咨询案例,缺乏可供投资分析的企业经营要素或行业发展指标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