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吸引
icon
搜索文档
人才吸引力排名,南京全国第七
南京日报· 2025-05-16 10:07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 - 江苏3座城市进入榜单前十,南京、苏州、无锡分列第七、第八、第十位 [1] - 南京人才持续净流入,2020—2024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在0.7%—1% [1] - 南京人才流入主要因为高端产业发展迅速、落户政策宽松 [1] - 南京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4+N"产业基金集群 [1] - 南京实施"宁聚计划"等人才政策,拥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全国第三 [1] - 南京在校大学生超100万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位居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 [1] - 南京高新技术企业超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万家 [1] - 南京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五,"20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1] 人才流动趋势 - 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 [2] - 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 [2] - 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于往一、二线城市集聚 [2] 研究方法 - 榜单基于智联招聘"3.49亿+"职场人跨城求职数据 [2] - 综合考量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及硕士以上人才流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六大核心指标 [2] - 榜单自2017年起每年发布,一般于次年的5月至8月发布 [2]
欧盟拟采取加快签证等措施吸引美科研人员
快讯· 2025-05-15 11:50
欧盟科研人才吸引计划 - 欧盟委员会计划通过提高科研经费和加快签证程序等措施吸引在美国受打压的科研人员 [1] - 欧盟将在2025至2027年期间设立一项5亿欧元的科研激励计划以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 [1] 美国科研环境变化 - 美国政府近期持续推进削减科研经费和解雇科学家等举措 [1] - 部分美国科研人员因政策变化开始在海外寻求就业机会 [1]
南京都市圈四城市人才吸引力进入全国前50
南京日报· 2025-05-15 10:37
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 - 南京、镇江、扬州、芜湖4个城市进入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前50名 [1] - 南京在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中排名第7位 [1] - 镇江在榜单中排名第37位,比上一年度提升5位 [2] - 扬州在榜单中排名第40位 [2] - 芜湖在榜单中排名第47位 [2] 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趋势 - 2020-2024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6.4%增至7.8%,高于其他城市群 [1] - 2020-2024年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稳定在0.7%-1%之间 [1] - 流向南京的人才中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0%,其中长三角地区占16% [1] 南京人才吸引措施 - 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1] - 实施"宁聚计划"并持续优化细则 [1] 镇江人才吸引措施 - 2021年实施"人才镇兴"行动 [2] - 2025年推出五个层面的招才引智活动,聚焦人才供给端与企业需求侧 [2] 扬州人才吸引措施 - 出台"人才新政15条"及17部配套文件 [2] - 开展"扬州人才校园日""百名博士扬州实践"等活动 [2] - 发布人才新政"4.0版" [2] 芜湖人才吸引措施 - 启动紫云英人才计划 [2] - 累计兑现各类人才补贴26.9万人次,发放资金16.4亿元 [2] - 2024年净增人口4.1万人,近4年累计增长15.3万人 [2] - 新招引大学生从2021年3.3万人增长到2024年10.04万人 [2]
深圳人才集聚明显
广州日报· 2025-05-15 03:18
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 北京、上海、深圳位居2024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前三 [1] - 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进入前十 [1] - 广东省共有4个城市进入前20名,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第17位)、东莞(第18位) [1] 人才流动趋势 - 东部地区人才持续集聚,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1] - 深圳2024年常住人口同比增加20万人,人才保持净流入 [1] - 2020-2024年深圳连续5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4%、1.1%、1.2%、1.2% [1] 深圳人才吸引力因素 - 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落户门槛低于北京和上海,创新产业提供较多工作岗位 [1] - 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 [1] 深圳人才来源 - 2024年人才流向深圳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8.6%,低于2023年的39%,来源集中度下降 [2] - 珠三角城市占前十大来源地的3个,合计占比18% [2]
上海杨浦区:优秀“博主”购房最高可获200万补贴
搜狐财经· 2025-05-14 12:01
人才吸引政策 - 上海杨浦区推出《"优享计划"的实施细则》《"短期免租"试行方案》《区校人才发展服务联盟章程》等多项人才举措,旨在提升城市吸引力和促进区域发展 [1] - 政策目标包括吸引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海内外优秀应届毕业生以及高校高层次人才 [1][3][4][7] 创作者"优享计划" - 对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购房补贴,首套房一次性补贴50万元到200万元 [3] - 提供租房补贴,每月最高8000元,优先安排高品质人才社区房源 [3] - 年度薪酬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创作者,可获得薪酬收入5%到8%的奖励 [3] - 国内创作者优先落户,外籍创作者在通关、工作、证照办理等方面享受便利 [3] - 提供子女教育便利和优质医疗资源,包括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入学及市区级医院服务 [3] 毕业生"短期免租" - 面向海内外优秀应届毕业生提供短期免费住宿,用于面试、学术交流或入职过渡 [4] - 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每次最多享受3天(2晚)免费住宿,全年累计不超过15天(10晚) [4] - 入职前过渡的毕业生及海外留学生最多可享受7天(6晚)免费住宿,每年限一次 [4] - 房源选自交通便捷、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或人才社区,通过"杨浦人才秀带"公众号或用人单位申请 [4] - 政策将于2025年9月正式实施 [5] 区校人才发展服务联盟 - 杨浦区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1所重点高校成立联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7] - 联盟目标包括全球人才引进、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及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 [7] - 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师生参与区域重要赛事如全球"创业之星"大赛 [7] - 优先满足高校高层次人才住房需求,建立人才供需数据库,定期组织校企交流活动 [7]
上海杨浦对UP主购房最高补贴200万:城市打响“网红争夺战”?
创业邦· 2025-05-14 11:22
城市人才争夺战与MCN产业布局 - 上海市杨浦区推出"优享计划",针对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提供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战略创作人才需达到平台前1%关注量(如B站百万粉丝、抖音数百万粉丝级别)[4] - 杭州成为自媒体创作者迁入热门地,胡润2024中国流量新势力百强榜显示15家机构位于杭州(仅次于北京),吸引影视飓风、何同学等百大UP主定居[16][18] - 北京MCN机构数量从2021年4840家降至2023年2134家,上海同期也出现下降趋势,UP主统计显示2022-2024年上海流失20名大UP主[15] 城市产业生态与竞争优势 - 杭州依托阿里生态和直播电商基础设施,形成流量变现闭环,政府提供中小微企业房租减免、资金支持等政策,营商环境友好[17][19] - 长沙以芒果TV为核心形成文旅联动效应,娱乐直播发达(如衣哥、唐艺),错位竞争带货直播赛道,带动蛙酷文化等母婴垂类MCN崛起[27] - 成都凭借美食美妆文化和低成本优势,孵化洋葱视频(抖音头部MCN)、瘾食文化(最大美食垂类MCN之一)等机构,并布局微短剧赛道[28][29] MCN行业集中度与城市分布 - 全国MCN机构近3万家,其中粉丝总量超500万的243家机构(占0.81%)掌控市场71%的粉丝量,头部效应显著[21] - 北京以24家上榜机构居胡润百强榜首位(含无忧传媒、Papitube等),杭州15家(遥望科技、交个朋友直播间),广州10家(辛选)[25] - 中西部城市通过差异化竞争吸引机构,如长沙聚焦娱乐直播、成都深耕美妆美食赛道,OST传媒年产上百部短剧[27][29] 创作者迁移驱动因素 - 自媒体团队因线上工作灵活性迁往南方城市,气候、时尚文化及拍摄条件优于北京(如穿搭博主偏好南方出片环境)[11] - 上海凭借B站、小红书等平台聚集效应及国际化氛围吸引外国创作者,2024年"韩国博主占领上海街头"成热点事件[12][14] - 北京因户口限制、高房价等问题导致人才外流,典型案例包括张雪峰(600万粉丝)迁出、罗永浩团队400人转战杭州[10][15]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深圳稳居前三
搜狐财经· 2025-05-12 22:11
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 - 2024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三名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进入前十 [1][2] - 广东省共有4个城市进入前20名,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第17位)、东莞(第18位) [2] - 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连续2年净流出,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3] 流动人才特征 - 2024年跨城求职流动人才中18-30岁占比67%,男性占61%,54%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7%) [1] - 流动人才中55%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房地产行业因调整期导致异地求职比例较高 [1] 一线城市人才流动 - 2024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4%、1.3%、1.2%、0.8%,京沪广同比小幅下降,深圳持平 [3] - 深圳2020-2024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稳定在1.1%-1.4%,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2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全国第一(2.5万家,每平方公里12家) [5] 深圳人才流动细节 - 2024年深圳人才来源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8.6%(低于2023年的39%),珠三角城市占18% [5] - 深圳人才流出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8.2%(低于2023年的50.2%),珠三角城市占33.5%,主要流向广州(11.5%)、东莞(10.5%)、惠州(4.8%)、佛山(4.2%) [5]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发布,济南位列第11
齐鲁晚报网· 2025-05-09 22:45
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 济南位列2024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11位 山东省10个上榜城市中排名首位 [1] - 人才吸引力指数包含6大维度:人才流入占比 人才净流入占比 应届生流入占比 硕士以上人才占比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口净流入 [2] - 济南排名持续攀升:2022年第13位 2023年第12位 2024年第11位 [2] 头部城市竞争格局 - 2024年前十名城市依次为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杭州 成都 南京 苏州 武汉 无锡 [2] - 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连续多年稳居榜首 济南在北方城市中表现突出 [2] 济南人才战略成效 - 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 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打造"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IP [3] - 2024年常住人口增速翻倍 新增青年人才超15万人 人才总量达287.5万人 [3] - 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并入选"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等多项荣誉 [3] - 人才工作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案例30佳" 为全国唯一人才改革案例 [4] 人才招引体系 - 建立"6+1"招引体系:一节一赛 一会一礼 一校一行+海右人才传播矩阵 [3] - 提出"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理念 打造"近悦远来之城"城市品牌 [3][4]
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淄博位列第62位
齐鲁晚报网· 2025-05-09 22:45
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 全国范围排名 - 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上海与北京的差距缩小 [1] - 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等城市凭借综合实力稳居前列 [1] - TOP50城市中,东部地区占36个,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占6、6、2个,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41.4%、7.5%、6.3%、5.9% [1] - TOP50城市中,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别有4、28、16、2个,占各线城市总数的100%、80.0%、19.8%、1.1% [1] -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进入TOP50的城市数量分别为20、7、3、3、2个,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76.9%、77.8%、23.1%、11.1%、12.5% [1] - 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前50的城市数量较2023年下降1个 [1] 山东省内排名 - 济南、青岛分别位列全国第11位、第12位,稳居全国前20 [2] - 烟台、东营、潍坊、威海分别位列全国第33位、第45位、第50位、第51位 [2] - 淄博位列全国第62位,省内排名第7,领先于临沂(第73位)和日照(第100位) [2] - 烟台从2019年的第42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33位,反超潍坊 [2] - 淄博的排名从2019年的第9位升至2020年的第7位,此后长期维持第7-8位,2024年定格于第7 [2] - 2023年淄博与潍坊的全国排名差距为2位(潍坊第52位,淄博第54位),2024年差距拉大至12位(潍坊第50位,淄博第62位) [2]
欧盟砸5亿欧元“抢人” 马克龙:欧洲要做科学家的避风港
央视新闻· 2025-05-06 12:07
科研激励计划 - 欧盟宣布设立总值5亿欧元的科研激励计划 旨在吸引外国科研人员 特别是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 [1] - 法国政府通过"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 额外提供1亿欧元吸引外国科研人员 重点针对美国科研人员 [3] - 欧盟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5亿欧元资金 使欧洲成为吸引研究人员的地方 [5] 政策背景 - 美国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 包括大幅削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金 削减气候问题研究经费 取消数百项涉及"多样性 公平性和包容性"的研究项目 [7] - 法国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 隶属"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 目标是鼓励法国大学及科研机构接收国际科研人员 [7] 行业影响 - 美国科研政策变化导致众多科研人士考虑离开美国 [7] - 欧洲通过资金激励和政策支持 试图成为科学家的避风港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