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吸引

搜索文档
 沈阳起势:人才“回留”密码
 第一财经· 2025-10-24 16:14
 人才吸引力与回流趋势 - 沈阳实现从“人才净流出”到“集聚回流”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回流比从2022年的230.29%增至2024年的252% [17] - “博士沈阳行”活动参与人数从2023年的1381人增至2025年的8163人,增长5.9倍,引进博士人数从2023年的1203人增至2024年的1523人 [15] - 沈阳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净流入规模从2022年超过150万增至2024年的159.9万 [28]   科研平台与重大项目 - 辽宁于2022年9月启动组建4家实验室,其中辽宁辽河实验室位于沈阳,聚焦未来工业互联网、高端制造装备与自动化系统等三大研究方向 [3] - 辽河实验室目前已突破120人,专职研究人员达100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重大项目负责机会和科研自主权 [3][4] - 实验室为具体项目提供大额资金支持,例如边缘计算优化控制器项目获800万元资金,人形机器人项目获500万元资金及额外算力支持 [6]   人才政策与补贴体系 - 沈阳按“金字塔型”结构配置人才资源,高层次人才可获得50万至100万元奖励资助、70万至500万元科研经费及100万元起上不封顶的购房补贴 [18] - 青年科技人才等拔尖人才可获得最高50万元项目经费和10万元奖励,产业人才可获得最高50万元奖励 [18] - 成长型人才如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可分别获得9万、4.32万、2.16万元生活津贴和7万、4万、2万元首次购房补贴 [18]   产业发展与区位优势 - 沈阳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可围绕工业制造、特种作业、医疗康复等优势领域打造高质量现实场景数据库 [8] - 沈阳被定位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11] - 沈阳拥有45所高等院校、56家研发机构及115家新型研发机构,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共计1724家 [13]   城市生态与生活成本 - 沈阳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好玩的青年友好型城市,拥有27条青年友好型街区,每年超20万人次参与各类活动 [26] - 文旅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庆中秋假期旅游订单量增长13%,门票订单激增45%,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8% [22] - 沈北英才社区提供1241套青年公寓,入住率超96%,并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和专项服务 [25]
 张一鸣:高级人才,5大基本素质
 搜狐财经· 2025-10-16 19:5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张一鸣关于高级人才选拔的五大基本素质以及吸引人才的四大要素方法论 [2][13] - 核心观点认为公司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高级管理人才的选拔应侧重于理性、逻辑等基本素质,而非仅看专业技能 [2] - 吸引优秀人才需要构建包含短期回报、长期回报、个人成长和精神生活的完整体系,而非单纯依靠高薪 [14][16]   高级人才的五大基本素质   理性 - 理性被定义为有目的的活动,高级人才需为企业目标负责,时刻记住企业目标,避免被情绪或琐事带偏 [3] -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目标管理,高管必须具备理性特质,心智不成熟的管理者对企业是灾难 [3] - 理想的管理者修养是“理性务实于外,感性浪漫于内” [4]   逻辑 - 逻辑指能够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一厢情愿、自我强化或自我感动 [5] - 具备逻辑的关键点之一是“不装逼”,这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锻炼 [6]   修养 - 修养是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也是一种领导力,管理者是员工的表率 [7] - 公司原则包括不许在公开场合谩骂中伤同事,管理者此类行为若不惩罚则意味着默许,将导致上行下效 [7]   企图心 - 企图心是具备强烈的成功动机和韧性,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 [8][10] - 公司成员对目标的理解和认领程度不同,企图心强的人是最能为组织出力的 [9][10] - 强烈的成功意愿能使企业像高铁一样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11]   自我控制力 - 自我控制力指依靠理性和逻辑而非情绪来驾驭生命,帮助更以目标为导向 [12] - 通过慢思考系统做理性判断和执行,遇到事情需冷静思考目标,通过反复修炼建立优秀思考习惯 [12]   吸引人才的四大要素   短期回报 - 吸引人才的第一个要素是短期回报,创始人需克服“自我否定+懒”的倾向,严格要求和审核人才 [16][17] - 一个优秀的人可抵10个不合适的人,应将资源集中,提供略高于市场价的回报 [19][20] - 字节跳动在行业中薪水竞争力领先,成本不是问题,人才的产出和投资回报率才是关键 [21]   长期回报 - 早期张一鸣非常关注期权发放,主张以极低的行权价发放以契合创业团队成员心态 [22] - 随着公司壮大至团队规模约6000人,长期回报策略调整为提高年终奖比例,突出者有机会拿到100个月的年终奖 [24][26] - 核心是提供超额回报和上台阶的机会,使任何时期加入的回报都能非常高,比去创业公司更有竞争力 [27]   个人成长 - 个人成长要素体现在基于高人才密度推行OKR制度,让团队思考上战略并拓展能力边界 [28][29] - 通过OKR、飞书工具及坦诚透明的文化,使员工充分获取决策信息,实现自我成长 [29] - 管理理念是“充分Context,少量Control”,让每个人掌握上下文信息并做出业务决策 [29]   精神生活 - 精神生活是吸引人才的综合要求最高的要素,旨在让人才心情愉快地工作 [30][33] - 开心工作的基础包括丰厚的回报、能产生卓越贡献的环境、志同道合的同事以及有边界且有包容度的理念 [32][33]
 引得进 用得好 留得住
 经济日报· 2025-10-16 06:15
把人才扶上马、帮一把。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初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要精准把握人才需求, 真心回应人才关切,在干事平台、回报通道、投融资需求、人才福利等方面,多做雪中送炭之事。 统筹兼顾利益绑定和文化认同。一方面,可通过柔性奖励、成果共享等形式,打造可预期的回报、分享 机制;另一方面,塑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等城市文化氛围,让人才由"引进来"到"融进 来"。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通过"智汇潇湘才聚湖南"系列活动,湖南既展示了"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真诚 愿望,也推介了"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比较优势,更为当地高质量发展营造了"爱才惜才,聚才 用才"的良好生态。 人才吸引是一场持久战,引才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得好,怎样留得住,又怎么干得久,更加考验工作实 效。 确保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人才发展,需要有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要跳出短期思维,着眼长远发展,把 政策保障长久落在实处。只有以政策稳定性为人才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人才方能长期扎根、同进共 退。 ...
 张一鸣杀回一线:高级人才,5大基本素质
 搜狐财经· 2025-10-12 22:01
 张一鸣的人才观与字节跳动的实践  - 张一鸣近期出席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揭牌仪式,该机构专注前沿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究和顶尖创新人才培养 [2] - 张一鸣以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现象类比,指出部分人才专业知识扎实但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中心旨在培养思维活跃、富有热情与韧性的青年人才 [2] - 张一鸣认为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 [3]   高级人才的五大基本素质  - 高级人才需具备理性,即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能为企业目标负责,避免被情绪或琐事带偏 [5][7][8] - 逻辑指能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一厢情愿或自我感动,张一鸣曾特别强调“不装逼”是关键点 [5][11] - 修养是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也是一种领导力,管理者需作为员工表率,着眼于大局和长处 [5][13][14] - 企图心是施展才能、发挥自我驱动的强烈动机和追求成功的最大动力,公司需尽可能让每位成员都具有强烈的成功意愿 [5][15][18] - 自我控制力帮助更以目标为导向,需通过慢思考做理性判断,建立优秀的思考习惯 [5][20]   吸引人才的四大要素  - 吸引人才的四大要素为短期回报、长期回报、个人成长和精神生活,此体系经过多年验证支撑了字节跳动的稳定发展 [22][24][25] - 短期回报方面,字节跳动坚持高人才标准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其理念是成本非问题,人才产出和投资回报率才是关键 [22][28][31] - 长期回报策略从早期侧重低行权价发放期权,调整为2016年后重点提高年终奖比例,让突出人才有机会获得100个月的年终奖 [22][32][36] - 个人成长方面,公司通过OKR制度、飞书工具及坦诚透明的文化,让员工获取充分信息以自我决策和成长,推行“充分Context,少量Control”的管理理念 [22][38] - 精神生活要求提供丰厚的回报、卓越贡献的环境、志同道合的团队以及有边界且有包容度的理念,使人才心情愉快地工作 [22][39][40]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 | 江苏溧阳:千亿“动”力之城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6 16:54
 产业规模与产能 - 2024年以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产值达1515.3亿元 [1] - 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1/7 [1] - 溧阳布局5条锂电生产线 每秒制作一个电芯 每150秒生产一个电池包 [1] - 2024年上半年溧阳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11.1%和12.1% [1] - 江苏科达利日均生产超400万件锂电池结构件 [1]   产业链集群 - 形成动力电池"3公里产业圈" 下游企业配送距离不足3公里 [1] - 集聚超100家上下游企业包括江苏时代、上汽时代、璞泰来等 [2] - 构建完整产业链覆盖正负极、控制系统、隔膜、结构件等环节 [2]   技术创新与研发 - 累计突破37项关键核心技术 [1][2] -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填补百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线国际空白 [2] - 钠电池公共技术平台实现三楼创意研发、二楼实验验证、一楼原型生产的产学研生态 [5] - 研发突破钠离子电池工程化应用难题 [5]   产业增长态势 - 近3年动力电池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2% [2] - 2024年1-6月动力电池规上工业总产值430.5亿元 同比增长21.5% [2] - 江苏卫蓝新能源2024年总产值同比增长40.7% 预计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7]   资本与人才支持 - 设立超100亿元产投基金 孵化天目先导、中科海钠等30多家硬科技公司 [5] - 每年提供1亿元科研创业支持 建成1.5万余套人才公寓 [6] - 吸引20多位院士及200余位省级以上领军人才 [6]   新赛道拓展 - 2024年12月设立新型储能产业园 达产后年产2.5吉瓦时储能集成产品 年产值约50亿元 [7] - 开发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技术 [7] - 创智园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超11兆瓦 包含8.7兆瓦屋顶光伏及1.9兆瓦光伏廊道 [7] - 度电成本降低0.2元/千瓦时 年均节省用电成本约23% [8]   战略合作与产业起源 - 2016年引进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江苏时代 [3] - 通过政府主动对接促成龙头企业落户 [3] - 科创平台采用"控股+持股+参股+入股"的创新运营模式 [5]
 被改写的中国迁徙版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9:50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我国有8个省份实现人口正增长,较2023年减少3个,20个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总量降低304万人 [1]   - 2020-2024年浙江人口增量超200万居首,广东以156万增量位列第二 [4]   - 2024年重庆人口机械增长超8万人,河北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万人 [6][13]     高校毕业生流向   - 长三角、珠三角持续吸引人才,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50位中长三角占20个(76.9%),珠三角占7个(77.8%) [4]   - 2020年以来杭州累计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223.3万人,广东计划2025年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4][5]   - 安徽、江苏2020年以来人口增量分别为18万和49万,部分毕业生因竞争压力选择返乡就业 [5][6]     农民工流动变化   - 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跨省流动占比降至38.3%(6840万人),较2014年下降8.5个百分点 [10]   - 重庆提出2025-2027年每年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以上,通过政策支持吸引劳动力回流 [13][14]     省会城市吸引力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中23个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贵阳(19.96万)、广州(15.1万)、合肥(14.9万)增量居前 [16][17]   - 一线城市人口分化明显:2024年广州、深圳分别增长15万和20万,北京、上海分别减少3万和7万 [17][18]   - 北京、上海、深圳位居2024年人才吸引力前三,但应届生投递一线城市简历占比降至17.4% [20]     区域经济差异   - 山东2022-2024年人口连续负增长(-7万、-40万、-43万),部分人口大省因经济转型压力导致就业吸引力不足 [6]   - 河北通过基建改善和北京经济溢出效应扭转人口外流趋势,陕西、重庆、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潜力释放 [8][14]
 打造人才吸引“强磁场” ——来自湖南湘江新区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6-04 05:58
 湖南湘江新区经济与人才发展   - 2024年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稳居全国新区第一方阵 [1]   - 汇集各类人才超10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长沙市48%,包括两院院士36人、国家级计划人才175人等 [1]   - 形成工程机械、新材料和电子信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10条重点产业链 [2]     人才吸引政策与产业支持   - 推出"人才政策十条",对顶尖科学家及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 [6]   - 提供高层次人才创业最高10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设立50亿元规模的人才与科创基金(20亿元人才支持基金+30亿元科创引导基金) [7]   - "柳枝行动"和"红枫计划"累计为300多个科创项目融资100亿元,孵化111个科技型初创企业 [7][11]     创新创业生态与案例   - 圣湘生物2025年一季度营收4.75亿元,同比增长21.62%,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升级 [4]   - 大学生创业项目获50万元种子轮融资,享受3年免租金、水电费政策,如潇湘智控科技首创铝电解机器人技术 [9]   - 湖南自院科技自主研发"激光法顶空氧分析仪"填补国内空白,新增3名工程师 [10]     服务平台与孵化体系   - 建立国际人才服务之家,提供一站式引进评估服务 [4]   - 大学生创业园1万平方米空间"0元入驻",1小时完成企业注册,累计招引44个项目 [11]   - 设立1亿元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首创"风险共担+失败豁免"机制 [11]     产业与人才协同成果   - 2024年新增研发机构328家(占长沙市46%),有效发明专利3.3万件(占湖南省30%) [8]   - 培育圣湘生物、三诺生物、水羊股份、华曙高科等多家上市企业 [7]   - 计划3年内孵化10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拓展"1+N"模式至更多园区和高校 [12]
 上海杨浦对UP主购房最高补贴200万:城市打响“网红争夺战”?
 创业邦· 2025-05-14 11:22
 城市人才争夺战与MCN产业布局   - 上海市杨浦区推出"优享计划",针对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提供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战略创作人才需达到平台前1%关注量(如B站百万粉丝、抖音数百万粉丝级别)[4]   - 杭州成为自媒体创作者迁入热门地,胡润2024中国流量新势力百强榜显示15家机构位于杭州(仅次于北京),吸引影视飓风、何同学等百大UP主定居[16][18]   - 北京MCN机构数量从2021年4840家降至2023年2134家,上海同期也出现下降趋势,UP主统计显示2022-2024年上海流失20名大UP主[15]     城市产业生态与竞争优势   - 杭州依托阿里生态和直播电商基础设施,形成流量变现闭环,政府提供中小微企业房租减免、资金支持等政策,营商环境友好[17][19]   - 长沙以芒果TV为核心形成文旅联动效应,娱乐直播发达(如衣哥、唐艺),错位竞争带货直播赛道,带动蛙酷文化等母婴垂类MCN崛起[27]   - 成都凭借美食美妆文化和低成本优势,孵化洋葱视频(抖音头部MCN)、瘾食文化(最大美食垂类MCN之一)等机构,并布局微短剧赛道[28][29]     MCN行业集中度与城市分布   - 全国MCN机构近3万家,其中粉丝总量超500万的243家机构(占0.81%)掌控市场71%的粉丝量,头部效应显著[21]   - 北京以24家上榜机构居胡润百强榜首位(含无忧传媒、Papitube等),杭州15家(遥望科技、交个朋友直播间),广州10家(辛选)[25]   - 中西部城市通过差异化竞争吸引机构,如长沙聚焦娱乐直播、成都深耕美妆美食赛道,OST传媒年产上百部短剧[27][29]     创作者迁移驱动因素   - 自媒体团队因线上工作灵活性迁往南方城市,气候、时尚文化及拍摄条件优于北京(如穿搭博主偏好南方出片环境)[11]   - 上海凭借B站、小红书等平台聚集效应及国际化氛围吸引外国创作者,2024年"韩国博主占领上海街头"成热点事件[12][14]   - 北京因户口限制、高房价等问题导致人才外流,典型案例包括张雪峰(600万粉丝)迁出、罗永浩团队400人转战杭州[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