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吸引

搜索文档
被改写的中国迁徙版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9:50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我国有8个省份实现人口正增长,较2023年减少3个,20个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总量降低304万人 [1] - 2020-2024年浙江人口增量超200万居首,广东以156万增量位列第二 [4] - 2024年重庆人口机械增长超8万人,河北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万人 [6][13] 高校毕业生流向 - 长三角、珠三角持续吸引人才,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50位中长三角占20个(76.9%),珠三角占7个(77.8%) [4] - 2020年以来杭州累计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223.3万人,广东计划2025年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4][5] - 安徽、江苏2020年以来人口增量分别为18万和49万,部分毕业生因竞争压力选择返乡就业 [5][6] 农民工流动变化 - 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跨省流动占比降至38.3%(6840万人),较2014年下降8.5个百分点 [10] - 重庆提出2025-2027年每年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以上,通过政策支持吸引劳动力回流 [13][14] 省会城市吸引力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中23个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贵阳(19.96万)、广州(15.1万)、合肥(14.9万)增量居前 [16][17] - 一线城市人口分化明显:2024年广州、深圳分别增长15万和20万,北京、上海分别减少3万和7万 [17][18] - 北京、上海、深圳位居2024年人才吸引力前三,但应届生投递一线城市简历占比降至17.4% [20] 区域经济差异 - 山东2022-2024年人口连续负增长(-7万、-40万、-43万),部分人口大省因经济转型压力导致就业吸引力不足 [6] - 河北通过基建改善和北京经济溢出效应扭转人口外流趋势,陕西、重庆、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潜力释放 [8][14]
打造人才吸引“强磁场” ——来自湖南湘江新区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6-04 05:58
湖南湘江新区经济与人才发展 - 2024年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稳居全国新区第一方阵 [1] - 汇集各类人才超10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长沙市48%,包括两院院士36人、国家级计划人才175人等 [1] - 形成工程机械、新材料和电子信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10条重点产业链 [2] 人才吸引政策与产业支持 - 推出"人才政策十条",对顶尖科学家及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 [6] - 提供高层次人才创业最高10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设立50亿元规模的人才与科创基金(20亿元人才支持基金+30亿元科创引导基金) [7] - "柳枝行动"和"红枫计划"累计为300多个科创项目融资100亿元,孵化111个科技型初创企业 [7][11] 创新创业生态与案例 - 圣湘生物2025年一季度营收4.75亿元,同比增长21.62%,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升级 [4] - 大学生创业项目获50万元种子轮融资,享受3年免租金、水电费政策,如潇湘智控科技首创铝电解机器人技术 [9] - 湖南自院科技自主研发"激光法顶空氧分析仪"填补国内空白,新增3名工程师 [10] 服务平台与孵化体系 - 建立国际人才服务之家,提供一站式引进评估服务 [4] - 大学生创业园1万平方米空间"0元入驻",1小时完成企业注册,累计招引44个项目 [11] - 设立1亿元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首创"风险共担+失败豁免"机制 [11] 产业与人才协同成果 - 2024年新增研发机构328家(占长沙市46%),有效发明专利3.3万件(占湖南省30%) [8] - 培育圣湘生物、三诺生物、水羊股份、华曙高科等多家上市企业 [7] - 计划3年内孵化10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拓展"1+N"模式至更多园区和高校 [12]
上海杨浦对UP主购房最高补贴200万:城市打响“网红争夺战”?
创业邦· 2025-05-14 11:22
城市人才争夺战与MCN产业布局 - 上海市杨浦区推出"优享计划",针对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提供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战略创作人才需达到平台前1%关注量(如B站百万粉丝、抖音数百万粉丝级别)[4] - 杭州成为自媒体创作者迁入热门地,胡润2024中国流量新势力百强榜显示15家机构位于杭州(仅次于北京),吸引影视飓风、何同学等百大UP主定居[16][18] - 北京MCN机构数量从2021年4840家降至2023年2134家,上海同期也出现下降趋势,UP主统计显示2022-2024年上海流失20名大UP主[15] 城市产业生态与竞争优势 - 杭州依托阿里生态和直播电商基础设施,形成流量变现闭环,政府提供中小微企业房租减免、资金支持等政策,营商环境友好[17][19] - 长沙以芒果TV为核心形成文旅联动效应,娱乐直播发达(如衣哥、唐艺),错位竞争带货直播赛道,带动蛙酷文化等母婴垂类MCN崛起[27] - 成都凭借美食美妆文化和低成本优势,孵化洋葱视频(抖音头部MCN)、瘾食文化(最大美食垂类MCN之一)等机构,并布局微短剧赛道[28][29] MCN行业集中度与城市分布 - 全国MCN机构近3万家,其中粉丝总量超500万的243家机构(占0.81%)掌控市场71%的粉丝量,头部效应显著[21] - 北京以24家上榜机构居胡润百强榜首位(含无忧传媒、Papitube等),杭州15家(遥望科技、交个朋友直播间),广州10家(辛选)[25] - 中西部城市通过差异化竞争吸引机构,如长沙聚焦娱乐直播、成都深耕美妆美食赛道,OST传媒年产上百部短剧[27][29] 创作者迁移驱动因素 - 自媒体团队因线上工作灵活性迁往南方城市,气候、时尚文化及拍摄条件优于北京(如穿搭博主偏好南方出片环境)[11] - 上海凭借B站、小红书等平台聚集效应及国际化氛围吸引外国创作者,2024年"韩国博主占领上海街头"成热点事件[12][14] - 北京因户口限制、高房价等问题导致人才外流,典型案例包括张雪峰(600万粉丝)迁出、罗永浩团队400人转战杭州[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