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赋能
搜索文档
江苏智力援疆激活边疆创新动力源
新华日报· 2025-07-03 07:18
江苏援伊干部培训工程 -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联合伊犁州党委组织部建立"选苗—育苗—壮苗"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严苛选拔(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潜力三维标准)筛选专业骨干,形成培养库 [2] - 采用"课堂+田间"与"云端课堂"互补的培训模式,包括实地考察乡村振兴示范点、现代农业基地精准灌溉系统学习,以及远程公文写作指导 [1][2] - 自2023年4月以来实施智力援疆项目100个,投入资金6.04亿元,培训干部人才11.2万人次,其中县乡基层干部占比95% [2] 双向赋能与跨区域合作 - 262名伊犁经济领域干部赴江苏省级产业园区学习锻炼,促成295个项目落地,到位资金超百亿元 [3] - 900余名江苏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专家柔性支援伊犁,提升受援地专业技术能力 [3] - 特克斯县学员受安吉余村考察启发,设计"智慧牧场打卡系统",预计游客接待效率提升3倍 [3] 培训创新与成果转化 - 5个"小组团"援疆项目(卫生、科技、农业等领域)入选自治区首批计划,近700名新型技能人才通过共建培养基地成长 [4] - 35名经济领域干部赴中央财经大学深造,需绘制"新质生产力发展路线图"作为实践作业 [4] - 南通工作组筹备乡村文旅主题培训,昭苏县"云端课堂"新增前沿课程,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实践 [4] 产业与乡村振兴联动 - 伊宁县27名学员成为推广粮油作物新技术的"田秀才",推动农业技术本土化 [2] - 特克斯县将喀拉峻草原旅游资源与数字技术结合,探索智慧旅游新模式 [3] - 培训工程覆盖文旅、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1][4]
“特色化+现代化”双重赋能乡村文化数字化
新华日报· 2025-06-24 07:58
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 - 核心观点为通过数字化技术与乡土文化基因的互构共生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教育现代化的协同发展 强调"双向赋能"理论 即技术工具性与文化价值性相统一 外源动力与内生动能相统一 高校主导与多元共治相统一 [2] - 该战略呼应党的二十大"推进教育数字化"部署 契合《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政策导向 [2] 当前发展困境 - 部分地方高校机械移植城市文化数字化方案至乡村 导致"智能黑板成摆设""精品课程零点击"等技术应用失效现象 [3] - 存在"重设备轻应用""重数据轻体验"的量化评价导向 以及"高校送资源 乡村接项目"的单向合作模式等机制问题 [3] 实施路径创新 - 需构建"技术工具"与"文化载体"对话机制 包括对民间艺术 传统工艺进行符号化转译 开发轻量化本土化数字工具如方言教学平台等 [5][6] - 地方高校应推动文化数字化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联合企业 公益组织建立全链条协作机制 构建高校培训 本土转化 社区反哺的人才培养闭环 [7] 评价体系重构 - 需建立包含技术效率 文化传承 人的发展的多维指标体系 重点关注文化适配度 参与深度 社区受益度等价值维度 [8] - 引入教师 家长 非遗传承人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使评价成为引导实践回归教育本质的"指挥棒" [8] 战略意义 - 该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实践 承载守护文化根脉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双重使命 [9] - 需构建"技术赋能有根脉 文化传承有创新 教育公平有温度"的协同生态 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9]
高淳发布百万元揽才政策
新华日报· 2025-05-26 04:11
人才政策升级 - 高淳区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形成覆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的"2 0版本"政策矩阵 [1] - 新措施从优化支持范围、校地合作、引育机制、服务质效四个方面提出10条具体措施,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4+2"主导产业纳入支持范围 [1] - 人才来淳创办企业可享受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和150万元贷款贴息 [1] 校地合作与产业融合 - 高淳区人民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服务乡村振兴合作协议,覆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 [2] - 高淳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 - 全区坚持"政策引才、平台聚才、生态留才",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2] 人才引进成效 - 截至今年4月,全区集聚国家级人才1人,引进培育省、市、区级人才403人,应用型人才总量突破6万人 [2] - 依托"紫金山英才 高淳计划",累计资助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人才165人次,人才企业总营收超20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2]
投资549亿元!龙紫产业共建“单向输血”变为“双向赋能”
搜狐财经· 2025-05-15 11:26
产业共建成果 - 龙华区与紫金县共建的紫金产业园已落户项目129个,合同总投资达549亿元,其中66家企业已投产,产值约134亿元,吸纳务工人员6800人,形成新电子、新材料、新制造产业集群 [2][3] - 2024年双方签订《共建产业园战略协议》,共建总面积20.9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0.8平方公里的"龙紫智创谷"成为深圳对口帮扶紫金历史上投入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 [3] - 产业园在2023年度广东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园区高质量发展同样获评"优秀" [2] 企业案例 - 勤进达实业公司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已入驻紫金产业园北区,2023年投产后首年产值超9700万元,为比亚迪、大众、沃尔沃等全球头部企业供货 [4] - 企业选择落户紫金主要因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办证、招聘等专员上门服务,大幅降低人力时间成本 [4] - 园区配套不断完善,如图书馆、健身中心、超级充电站等设施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并长期发展 [4] 园区建设进展 - 龙紫智创谷标准厂房一期占地约3万平米正在建设中,采用深圳"工业上楼"经验,通过厂房定制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 [4] - 园区内标准厂房快速建设,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已形成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3] - 龙华区在龙华街道建设科创孵化中心,打造双向飞地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5] 产业协同措施 - 利用数字龙华优势协助紫金打造智慧园区,建设数字招商平台、标识系统、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 [5] - 通过跨域通办、保姆级代办制、专家咨询等方式复制深圳优越营商环境至紫金 [6] - 围绕"百千万工程"部署,重点推进建园区、引项目、优环境、强配套四项工作助力园区升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