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信息
搜索文档
南京赴京“四对接”打出高质量引才组合拳
新华日报· 2025-10-31 07:55
活动概况 - 南京市组织180余家优质单位在北京高校举办"魅力南京"专题宣介会,活动以人才、项目、资本"四对接"为核心[1] - 活动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20余所高校师生代表参与,现场进行政策宣介、校友分享、专场招聘和项目路演[1] - 南京市10余个部门负责人与300余名师生进行深度交流,同步举行的专场招聘会有2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6300余个优质岗位[2] 人才吸引成效 - 2021年至2025年间,中国科学院大学有1062名毕业生初次签约落户南京,在江苏省各设区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外省学子836人,占比约79%[2] - "魅力南京·百校巡回招引"专场招聘会现场求职人数超3000人次,收到简历4100余份,硕士以上学历者近70%,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000人次[5] - 南京每年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岗位超20万个,并提供"海智湾""宁青驿站"等载体提供免费入住和研习补贴[2] 产业发展与岗位需求 - 招聘岗位覆盖软件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企业对数据处理与算法岗位需求显著[2] - 星智云开作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与心脏安全性评价,起步后已签下10余个订单,包括国内排名前三的知名药企[3]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反馈南京产业布局完善,企业数量多,技术迭代速度快[2] 创新创业支持 - "赢在南京"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技术转移转化,32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融资金额近3亿元[4] - 创新项目如"基于大模型与产业人才图谱的AI智能体"获得投资机构高度关注,路演后立即有3位投资人联系对接[4] - 南京为创新创业提供快速落地服务,企业从考察注册到实验室具备运营条件仅需数月,体现服务速度与效率[3] 校地合作机制 - 清华大学等10所在京知名高校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受聘为南京"引才大使",6位高校专家担任"成果转化顾问"[4][5] - 建邺区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签约合作办赛,推动南京与北京高校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5] - 北大科技园将在北京建立科技人才会客厅对接科研资源,在南京设成果转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5] 人才发展案例 - 青年人才蔡思源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两年,入选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市"青年托举人才"资助[3] - 校友分享表明南京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城市就能提供成就梦想的发展平台[3]
不断塑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新华日报· 2025-10-31 05:50
文章核心观点 - 连云港市赣榆区在“十四五”期间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赋能生产、服务生活”和“量质并举、提质增效”的目标,大力推动第三产业提质扩容,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产业规模与能级提升 - 公司通过“引、育、转、聚”四大举措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扩大服务业总量和提升产业能级为首要任务 [2] - 生产性服务业主攻软件信息、现代物流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生活性服务业瞄准高端商业、文体旅游等消费升级方向,着力引进带动性强、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的优质项目 [2] - 公司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部省共建苏鲁海产品市场、中储粮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见效,并实施头部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纳福人力资源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2] - 公司成立海洋科创中心、组建海洋科创联盟,依托省市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持传统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业态升级,推动批发零售、传统物流等业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2] - 公司以园区为产业集聚主阵地,加快国家粮食物流枢纽——黄海粮油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一批“业态高端、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 [3] 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 - 公司深挖海洋文化与地域特色资源,以“吃、玩、游”场景创新为抓手,激活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打造“滨海文旅”品牌 [4] - 公司紧扣“赣榆海鲜,海鲜源头”核心IP,重点打造海头镇海鲜一条街,配套实施“最严海鲜质量监管令”,并创新探索“海上垂钓+餐饮”融合业态 [4] - 公司推动文旅资源活化利用,重塑夹谷山景区文化底蕴,打造金山“美小村”、“海中仙路,海上神台”秦山岛等特色景点,并举办“赣超”篮球赛等群众体育赛事实现“文体旅”深度融合 [4] - 公司整合全域文旅资源,构建“吃在一条街,玩在一条线”的品牌旅游线路,盘活二道街商业街区,贯通青口河水系打造数十里沿河观光带,并创新推出“光伏工厂游”、“海鲜车间游”等工业旅游项目 [4]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公司坚持以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以差异化路径塑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5] - 公司依托滨海港口优势,探索“能源港口”“小而精”发展路径,以建设“全国重要储运中心”为目标,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升级,同步谋划氢能等未来能源储运布局,推动港口经济从“运输型”向“储运+增值服务型”转型 [6] - 公司推进电商品牌化运作、精品化打造,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乡村生态与特色产品,并创新“网络众筹、预售、定制”等产销对接模式,布局赣榆海鲜重庆前置仓、共建渝西冷链中转仓 [6] - 公司探索海产溯源质量体系,长期深耕“一条鱼”“一只蟹”全产业链,升级紫菜、蓝莓等专业交易市场,打造地方特色直播IP与“美食名村”“美食名镇” [6] 民生服务与品质提升 - 公司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推进住房供给侧升级,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并延伸规范家装市场,推动家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7] - 公司推进城市微更新与完整社区建设,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布局,引导洗染、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务进社区,支持家政企业、家电服务企业下沉社区 [7] - 公司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与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并探索“老年大学进社区”模式,搭建终身学习平台 [7]
东营软件园已聚集软件信息等领域企业300余家
齐鲁晚报网· 2025-10-15 23:50
园区概况与定位 - 东营软件园是东营市第一家培育发展软件信息产业的专业园区,旨在通过提供创业空间、共享设施、政策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降低创业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 园区已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30项 [3] - 目前园区已聚集软件信息等领域企业300余家,年产值超50亿元 [3] 孵化服务与运营成果 - 园区组建了由8名成功企业家、1名法律顾问、12名行业专家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指导 [4] - 投资400余万元对数据中心机房进行改造升级,获批4A级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已为1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算力保障 [4] - 开发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累计服务园区企业员工2000余人,发布惠企政策及通知100余条 [4] - 2024年,10家在孵企业累计获得融资3000余万元,15家企业完成专精特新专板入板 [4] 未来发展战略与方向 - 园区正按照新管理办法申报标准级孵化器,并计划争创卓越级孵化器 [5] - 确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应用为核心发展方向,立足石油化工、装备等本地产业优势,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5] - 创新孵化模式,探索“反向孵化”和“深度孵化”,以AI应用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业需求清单,实现由被动孵化向主动孵化转型 [5] - 强化要素支撑,包括引进AI复合型人才、探索设立早期孵化基金、搭建AI公共算力中心和行业数据集等专业平台 [6]
兰州高新区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生物医药领跑产业集群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6:06
生物医药产业 - 产业为兰州高新区首位产业 集聚企业210余家 全产业营业收入近240亿元 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49位 [2] - 人用疫苗与血液制品领域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口服三价轮状病毒疫苗等三大产品年产值达13亿元 国内市场占有率约70% 国药集团兰州生物的人血白蛋白等产品年产值达23亿元 [2] - 兽用疫苗领域 中农威特与中牧股份研发的口蹄疫疫苗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 [2] - 中药与医疗器械板块 陇神戎发元胡止痛滴丸等年销售额近10亿元 西脉医疗人工心脏瓣膜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 兰州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肉毒毒素占据全国75%以上市场份额 医美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6亿元 [2] 智能制造产业 - 产业集聚海默科技 耐驰泵业等5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 年产值突破70亿元 [3] - 海默科技水下多相流量计技术实力获全球客户认可 耐驰泵业多螺杆泵应用于化工 能源等关键领域 [3] - 兰州真空设备公司真空热处理炉 真空镀膜设备及航天510所的卫星装备制造等在细分赛道占据重要地位 [3] 新材料产业 - 产业集聚企业40多家 年产值近100亿元 在聚合物自润滑复合材料等领域涌现国际领先成果 [4] - 兰州中科聚润新材料公司聚四氟乙烯类润滑材料涵盖近百个品种 部分产品成功替代进口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4] - 兰州西脉记忆合金公司记忆合金内固定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兰州金川科技园公司高纯金属材料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支撑 [4] 数字经济产业 - 产业已建成3个国家级平台 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3家省级创新示范平台 集聚260家企业 软件信息企业占全省70% 年营收突破60亿元 [5] - 中电万维公司深耕智慧城市建设 安徽问天量子公司专注量子信息技术研发 [5] - 甘肃紫光智能交通公司 万桥信息公司在智能交通 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力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5] 整体产业体系与发展规划 - 兰州高新区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为首位产业 智能制造 新材料 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 - 下一步将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推动从产业集聚向产业引领跨越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5]
2025全国二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厦门第6,大连第9,南昌第16
搜狐财经· 2025-10-08 08:54
新一线城市魅力榜总体情况 - 2025年新一线城市魅力榜公布,30座二线城市排定座次 [1] - 厦门、大连、南昌分别位列第6、第9和第16位,全部进入全国前二十名 [1] 厦门城市发展 - 城市面积虽小但经济强劲,GDP突破8000亿元 [3] - 航空维修、软件信息、集成电路三大核心产业年产值合计达4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3] - 高崎机场国际航线达55条,出入境旅客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3] -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9%,商业魅力指数稳居全国前十 [3] 大连城市发展 - 2024年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40万标箱,增速在东北地区排名第一 [4] - 长兴岛恒力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达产,产值突破3000亿元 [4] -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连续五年位居辽宁省首位 [4] - 地铁通车里程达225公里,形成连接机场、港区、高新区的"半小时经济圈" [4] - 日韩航线密集,国际客运量东北第一,带动免税、邮轮、跨境电商行业爆发式增长 [4] 南昌城市发展 - 重点发展航空制造与虚拟现实产业,国产大飞机C919中部生产基地年产能达30架,航空产业产值三年内实现翻番 [7] - 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华为、阿里、高通等公司同步布局,虚拟现实相关企业在册数量突破500家 [7] - 昌景黄高铁开通后,南昌至杭州、合肥的通行时间均缩短至2小时,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7] - 房价仅为杭州的40%,人口净流入量连续四年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7]
上海长宁:形成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13:28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上海长宁区已形成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1] - 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1] -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牵引作用日益突出 [1] 电子商务与交易规模 - 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到1.62万亿元 [1] - 电商平台交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7.7% [1] - 电商平台交易总额占上海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1] 新兴产业发展布局 - 区域立足数字经济、航空服务等现有发展基础 [1] - 产业正抢先布局产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1] - 相关举措旨在培育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 [1]
南京秦淮区发布“3+X”产业基金体系,28个产业项目签约
扬子晚报网· 2025-09-22 20:40
产业基金体系 - 秦淮区发布"3+X"产业基金体系 包含三类基金组建运营模式和合作伙伴基金库建设 [1][3] - 第一类为规范发展区政府投资基金 强化风险控制并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与效益 [3] - 第二类为参与南京市"4+N"产业基金集群建设 包括重大项目基金/重点产业基金/强链并购基金和科创人才基金 [3] - 第三类为推动设立区国企基金 推进国企由城投平台向产投公司转型 [3] - "X"指建设合作伙伴基金库 与多个基金形成紧密协同关系 [3] 政策背景 -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国办1号文件形式发布 [3] - 江苏省推出战新母基金 南京市打造"4+N"产业基金集群 [3] - 秦淮区出台《关于建立"3+X"产业基金体系加快推动产业强区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3] 签约项目 - 28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涵盖总部项目/现代金融和商贸/软件信息(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物联网)/新能源和环保/大健康及教育/文旅融合等产业类别 [1][4] - 成立总规模20亿元人民币的"江苏省数智低碳建筑战新产业基金" 由中江国际集团与南部新城集团公司/秦淮区国资集团/秦淮区科创集团共同组建 [4] - 南京市场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与秦淮区政府达成招商应用场景创新合作 [4] 产业发展战略 - 通过政策精准赋能/龙头企业支撑/高校院所助力持续强链补链延链 壮大链式产业集群 [4] - 深化政企协同联动 推动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向发展动力转化 [4]
惠农“税费通”|支持乡村振兴系列税费优惠政策(16)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9-19 16:20
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政策 - 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6] - 免征范围指直接从事种植、养殖、饲养的专业用地,不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场地和生活、办公用地 [7] - 政策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及国税地字〔1988〕15号文件 [8] 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 - 自2025年9月增值税纳税申报期起,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 [12] - 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税人可按月申请退税 [13] - 除上述4个行业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外的其他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期末留抵税额均需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新增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15] - 新增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部分退税比例为60%,超过1亿元部分退税比例为30% [15]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 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可适用加计扣除政策 [20] - 投入正式生产的研发剩余原料不能归集到研发费用中享受加计扣除,需按生产经营费用核算 [20][21] - 企业需区分研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21]
广州南沙考察组赴惠州高盛西湖智谷考察
搜狐财经· 2025-09-16 20:50
高盛西湖智谷项目概况 - 项目由高盛产业集团开发运营,采用“工业上楼”创新模式 [5] - 项目定位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 [3] - 已吸引注册企业137家,其中65%来自深圳,25%来自东莞,10%来自惠州 [5] - 已汇聚14家规上企业、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专精特新企业及1家“小巨人”企业 [5] 高盛西湖智谷产业生态 - 企业涵盖生产性服务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 [5] - 园区A区2栋被评为惠州软件园,聚集了23家软件信息类企业 [5] - 园区提供“8+N”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体系,涵盖政策辅导、产业金融、人才招聘、技术对接、共享配套等 [7] - 通过组织行业供需对接会现场发布20亿订单,协助企业员工子女入学等具体服务支持企业发展 [7] 惠城高新区发展现状 - 惠城高新区是惠州市首个省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67.7平方公里,由东江湾核心园区及四个联动组团构成 [8] - 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构建“3+1+1”现代产业体系 [8] - 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增至346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28家,主板上市企业增至3家 [8] - 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255.2亿元跃升至2024年543.4亿元,增速达112.93% [8] 区域配套设施与产业聚集 - 东江湾核心园区已建设文体中心并投入使用,规划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绿化公园和公交线路 [9] - 区域内东江湾大道、中心工业大道等多条道路已建设投入使用,并在产业核心区设立公交站点 [9] - 广州南沙开发区考察组赴惠城高新区考察,旨在加强两地产业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9]
“宁”聚创新 “质”赢未来——江苏南京加快打造以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12 12:44
质量强企 - 企业获得江苏精品认证产品79个 覆盖70家企业 包括高淳陶瓷 南京云锦 卫岗乳业 A O史密斯等品牌 [2] - 培育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组织5家 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组织各15家 市长质量奖企业34家 个人26名 [2] - 质量小站服务覆盖15个高新园区和重点产业链 辐射2万余家中小微企业 重点帮扶企业5000余家 服务企业超1万家 培训首席质量官1 5万余人 [3] - 累计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140家 企业专利导航项目264家 专利导航实验区18个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及高价值专利数量居全国第三 [4] 质量强链 - 构建4266产业体系 推动1个万亿级 1个5000亿级 1个3000亿级 3个2000亿级 若干个1000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41%和57% 4个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5] - 建设创新联合体63家 其中省级5家 市级58家 推动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 [6] - 智能电网产业链实现基于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装置替代开发 现场运行数量超30万台 新招标设备100%自主可控 [6] 质量强区 - 建邺区 浦口区 高淳区纳入全国首批质量强县培育库 建邺区入选质量强县创新试点任务名单 [8] - 全市1221家店铺推出异地异店退换货承诺 线下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达2 6万家 [9] - 重点民生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2022年创成江苏省首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9] - 培育雨花茶 龙池鲫鱼 横溪西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发展食礼秦淮 固城湖螃蟹等公用品牌 [10] 质量基础设施 - 承担ISO IEC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5个 近3年牵头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8项 国家标准1200余项 完成55个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15] - 建成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40余个 覆盖参数9万余项 [17] - 国家软件 智能电网 生物药物等质检中心直接建在产业园区 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