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搜索文档
深度关注 | 梦想的远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30 08:3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凌晨1时31分成功发射 设计任务周期约为十年 主要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 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3][4] - 任务包含13个飞行阶段 返回舱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8] - 探测器由主探测器和返回舱组成 配备了柔性太阳翼和多种天线以保障能源供应和远距离通讯 [8] 运载火箭技术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已提升至5.55吨 [5] - 火箭采用迭代制导和末速修正技术 确保探测器精准入轨 速度偏差不超过1米 [6] - 长三乙火箭是我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一型号长征火箭 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技术创新与工程管理 - 测控系统进行了全自动跟踪改造 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 [10] - 型号团队通过"双提升"工程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 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至20天左右 发射队人数从300人降到100人左右 [5][7] - 建立了批量生产管理模式 实现流水线式柔性作业的运载火箭批生产 [7] 科学目标与意义 - 任务将对小行星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 有望在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11][12]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的7颗准卫星之一 直径约为40至100米 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12] - 主带彗星311P同时具有小行星轨道特征和彗星物理特征 这种特殊现象颇具研究价值 [13] 探测器配置 - 天问二号配置了11台科学载荷 包括相机类、光谱类、雷达类和空间环境类设备 [13] - 针对主带彗星所处的低温低光强环境 特别提升了太阳翼的发电效率 [8]
天问二号踏上十年“追星之旅”,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开启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06:58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西昌特派记者 樊巍 邓孝慈】编者的话:5月2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三号 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 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相关机构顺利解锁,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 功,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就此正式开启。天问二号设计任务周期10年左右,主要目标是 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此次任务将有望 为人类研究太阳系的早期状态,以及太阳系和地球的演化过程提供珍贵的原始数据。 搭载天问二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白国龙 摄 万里挑一的"时间胶囊"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之一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 数据和珍贵样品。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的多项物理参数,包括测定小 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开展 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此外还将 ...
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金牌老将”长三乙跑好第一棒
央视网· 2025-05-29 11:51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深空探测任务迈出新的一步 [1] - 天问二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飞行约18分钟后完成入轨 [3] -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完成回收,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周期约10年 [3] 探测目标科学价值 - 2016HO3小行星是地球的准卫星之一,同时环绕太阳和地球运转,轨道相对稳定,是研究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3] - 主带彗星311P运行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机制 [3]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表现 - 长征三号乙是我国"金牌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轨航天器,为三级构型捆绑四个助推器,曾多次执行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发射任务 [4] - 此次是长征三号乙首次执行逃逸轨道发射任务,也是其第109次发射任务,火箭大部分系统未做大的改动 [6] - 火箭研制团队克服高密度发射困难,5月13日刚完成一次发射后立即投入本次任务 [6] 发射技术要求 - 天问二号需前往百万公里外小行星,入轨精度要求极高,火箭使探测器入轨偏差不超过每秒1米 [7] - 火箭入轨速度需达到每秒11.2公里,精度相当于从上海投篮球命中北京篮筐并控制入筐角度和速度 [9] - 小行星探测任务设计约束是常规发射的3倍,火箭团队花费两年时间通过多轮迭代优化实现最简化方案 [9]
航天人说我们的火箭打了10.9环 相当于从上海投篮命中北京篮筐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9:38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2] - 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飞行约18分钟后成功入轨 [2] - 任务预计持续10年,计划2027年底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7] 任务技术特点 - 搭载11台科学载荷,旨在为小天体起源和演化研究带来突破性发现 [8] - 探测器入轨精度达10.9环,比预期更高,入轨速度要求每秒11.2公里 [4][6][21] - 火箭入轨偏差控制在每秒1米以内,相当于从上海投篮球命中北京篮筐的精度 [21] 长征三号乙火箭表现 - 本次是长征三号乙第109次发射任务,首次执行逃逸轨道发射 [14][16] - 火箭采用三级构型捆绑四个助推器,为高轨航天器发射主力运载工具 [14] - 研制团队花费两年时间优化设计,相关工作量是常规任务的3倍 [23] 探测目标科学价值 - 目标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轨道稳定,可作为研究太阳系演化的"活化石" [10]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 [12] 任务挑战与准备 - 发射团队克服高密度发射压力,5月13日刚完成一次发射后立即投入本次任务 [18] - 火箭系统针对逃逸轨道任务重新设计轨道,但大部分系统保持成熟配置未做改动 [16] - 研制团队通过优化流程缩短发射周期,确保任务准时发射和准确入轨 [20]
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9:1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后的又一次行星际探测任务 [1] - 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采样返回及对主带彗星311P的科学探测 [4] 任务目标 工程目标 - 实现小行星采样等关键技术突破 [4] - 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4] 科学目标 - 天问二号搭载11台科学载荷,研究目标天体的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喷发物及轨道力学 [4] - 对小行星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的测定 [4] - 旨在对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4] 任务执行流程 - 任务周期长达10年,包含13个飞行阶段 [5] - 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分9个阶段:发射→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悬停、绕飞)→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 [5] - 返回舱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主探测器继续飞往主带彗星311P [5] 技术挑战 - 小行星2016HO3自转速度、表面状态存在不确定性,需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 [6] - 小行星平均直径约41米,处于零重力环境且高速自转,探测器需在复杂条件下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 [6] - 任务距离跨度大: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1.5亿至5亿公里,对轨道设计、能源管理、智能控制及探测器长寿命高可靠性提出高要求 [7] 行业意义 - 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深空探测新一步 [7] - 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有望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 [7]
天问二号发射成功!我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启航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6:56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首次对近地小行星开展采样返回任务,有望揭示太阳系起源的"原始密码" [1] - 任务周期设计为十年左右,主要目标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以及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 - 探测器配置了8台科学载荷、2台工程和科学复用载荷以及1台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用于获取科学数据 [4] 探测目标特性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公转周期与地球几乎完全同步(365.4天)[2]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兼具彗星和小行星特征 [2] - 目标天体保留有太阳系形成之初的最原始物质成分,对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4] 工程技术突破 - 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 [3] - 采用三种采样方式: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和附着采样,并实施"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未知天体特性 [6] -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入轨速度需超过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速度偏差不超过1米 [7] 任务实施计划 - 整个飞行过程包含13个阶段,小行星探测部分耗时约2.5年,预计2027年底完成样品返回 [4][6] - 小行星探测包括9个阶段:从发射段到再入回收段,主探测器将继续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 [6] - 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 [8]
星辰大海第二站,天问二号为何选它?
观察者网· 2025-05-18 23:03
天问二号任务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发射 [1] - 长征三号乙遥一一〇运载火箭已完成吊装、对接等工作 [1] - 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及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 [1] 小行星2016HO3探测 - 2016HO3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直径约40-100米,自转周期28分钟 [3] - 该小行星与地球形成1:1轨道共振,公转周期366天,是迄今最稳定的地球准卫星 [3] - 光谱特征显示其可能与月球硅酸盐相似,可能是月球布鲁诺撞击坑的抛射物 [5] - 天问二号将拍摄照片并分析其表面形貌、自转特性及物质成分 [5] 主带彗星311P探测 - 311P是人类确认的第七颗主带彗星,平均直径480米,轨道周期3.24年 [6] - 该天体具有小行星稳定轨道但会释放尘埃,打破了传统彗星理论认知 [8] - 天问二号将探访311P以研究其气体活动机制和太阳系早期演化信息 [8] 科学任务目标 - 计划3年内完成小行星探测和取样返回,10年内到达主带开展环绕探测 [10] - 对2016HO3将测定轨道参数、物理参数并研究其来源和演化 [10] - 对返回样品将开展实验室分析以研究太阳系形成与演化过程 [11] - 对311P将测定物理参数并研究其形成、演化和气体活动机制 [11] 深空探测规划 - 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实现火星样品返回 [13] - 天问四号是木星系探测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发射 [14] -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已获批包括4次任务,计划10-15年内完成 [14]
就在今天,绝佳“窗口期”!
证券时报· 2025-05-02 13:14
天文观测事件 - 灶神星将于5月2日冲日 这是观测该小行星的绝佳时机 冲日时小行星 太阳 地球几乎成一条直线 且位于太阳同侧 几乎整夜可观测 [1] - 灶神星是第4号小行星 1807年3月29日被发现 中文译为灶神星 是一颗肉眼勉强可见的小行星 [1] - 冲日期间灶神星最大亮度为5 6等 位于天秤座和室女座交界处 由于距离地球非常远且体积小 即使使用大口径望远镜观测也仅呈现为一个小点 [2] 观测意义 - 对于普通公众 观测灶神星有助于认识这类特殊天体 深入了解小行星 [2] - 对于天文学家 灶神星保留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物质和成分 研究它可揭示太阳系起源 演化以及地球和生命形成的过程 [2] 观测建议 - 天气晴好时 可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 若冲日当天天气不理想 可选择相近日期进行观测 [1]
就在明天,绝佳“窗口期”!
券商中国· 2025-05-01 23:09
文章核心观点 第4号小行星灶神星5月2日冲日,是观测的绝佳“窗口期”,对普通公众和天文学家都有重要意义 [1][2] 分组1:灶神星基本信息 - 灶神星于1807年3月29日被发现,是人类发现的第四颗小行星,又称第4号小行星,以罗马神话中的家庭与壁炉女神维斯塔命名,是肉眼勉强可见的小行星 [1] 分组2:冲日情况 - 5月2日灶神星冲日,冲日时小行星、太阳、地球几乎成一条直线且和地球位于太阳同侧,太阳落山后小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几乎整夜可观测 [1] - 本次冲日期间,灶神星最大亮度为5.6等,位于天秤座和室女座交界处 [2] 分组3:观测建议 - 天气晴好时,我国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可尝试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找寻灶神星;若冲日当天天气不理想,也可选择相近日期观测 [1] 分组4:观测意义 - 普通公众通过观测可认识灶神星,深入了解小行星这类特殊天体;天文学家通过研究灶神星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地球和生命的形成 [2]
灶神星5月2日冲日,观测这颗小行星迎来绝佳“窗口期”
新华网· 2025-05-01 00:44
冲日是观测小行星的绝佳时机。冲日时,小行星、太阳、地球几乎成一条直线,且和地球位于太阳同 侧。此时,太阳落山后小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它才从西边落下,几乎整夜 可观测。 新华社天津4月30日电(记者周润健)第4号小行星——灶神星将于5月2日冲日。这颗以罗马神话中的家 庭与壁炉女神维斯塔来命名的小行星将在夜空中露出真容。 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届时如果天气晴好,我国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可尝试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 远镜在茫茫天宇找寻灶神星的踪影。如果冲日当天天气不理想,也可以选择相近的日期观测。 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内,还有一种我们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小天体,和金木水火土等行星一样,也是沿着 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差不多具有行星的一切特征,完全可以与行星称兄道弟,这就是小行星。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科技馆天文科普专家宋媛媛介绍,灶神星于1807年3月29日被发现,它是人类 发现的第四颗小行星,又称第4号小行星,中文译为灶神星,这是一颗肉眼勉强可见的小行星。 本次冲日期间,灶神星最大亮度为5.6等,位于天秤座和室女座交界处。"灶神星是从地球上看起来最亮 的小行星,说是最亮,其实一点儿也不亮。由于灶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