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搜索文档
“政坛新秀”会将波兰带向何方?
虎嗅· 2025-06-26 12:02
波兰新总统纳夫罗茨基的政治立场与政策主张 - 纳夫罗茨基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当选波兰总统,竞选口号为"波兰第一、波兰优先",与亲欧派总理图斯克的外交政策形成对立 [1] - 其当选可能强化波兰的疑欧主义和民族主义外交色彩,并在欧盟和北约内部引发摩擦,尤其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 [1][4] - 主张"更强大、更有主权感的波兰",反对欧盟对成员国在气候和移民政策上的干预,强调国家权力不应让渡给欧盟 [4] 纳夫罗茨基的意识形态与历史背景 - 从历史学者转型为民族主义代言人,研究战后记忆与民族认同,曾任格但斯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馆长 [3][4] - 强调传统价值观、国家历史记忆与文化纯洁性,反对西欧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强军备、控边界、重家庭 [5][6] - 以"广义爱国阵营的代表"自居,拒绝党派标签,但站在民族主义叙事前沿 [4] 经济与社会政策 - 坚持"社会保守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路线,反对引入欧元,承诺取消加班劳动税,主张国家主导大型投资拉动经济 [7] - 提出11项关键承诺,包括不提高退休年龄、保护最低工资、扩大公共卫生支出和农业补贴,称为"国家责任契约" [7] - 主张"经济爱国主义",优先扶持本国企业和产业,反对外国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赢得波兰团结工会支持 [7] - 支持发展核能以实现"完全的能源主权",批评欧洲绿色协议牺牲波兰家庭和企业利益 [7] 外交与国防政策 - 持有强烈反俄立场,2024年被俄罗斯列为刑事通缉犯,涉及拆除苏联红军纪念碑事件 [9] - 亲美立场鲜明,竞选期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呼吁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2023年波兰军费占GDP 3 8%) [10][11] - 对欧盟联邦化倾向戒备,认为欧盟威胁国家主权与民族认同,主张在欧盟框架内坚守波兰利益 [11] 国内政治影响 - 总统与总理图斯克的"左右共治"将延续政治拉锯战,加剧国内对立和欧盟内部协调难度 [12][13] - 半总统制下总统在外交、国防等关键领域握有实权,可能通过否决法案、拖延预算等手段阻碍政府运作 [13] - 外交政策分裂可能使波兰在欧盟角色摇摆,尤其在乌克兰问题上与图斯克政府存在根本分歧 [13]
研讨会︱重建全球:观念的全球流动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15
全球思想史研讨会核心观点 - 会议聚焦"全球思想史"研究 探讨观念在全球流动中的吸收与重塑机制 强调从历史进程中寻找重建全球秩序的思想基础 [1][3] - 研究揭示思想流动具有双向性 本土化改造与跨国互动并存 典型案例包括非洲改革思想的本土诠释、中印旅行书写中的他者建构、潘恩思想的全球对话网络 [4] - 方法论反思成为共性议题 学者批判"民族"概念作为研究基础的局限性 提出通过微观史、记忆史等路径突破传统范式 [5] 研究小组专题分析 第一小组(Panel A) - Richard Reid展示19-20世纪非洲改革思想 强调本土理念与全球思想的纠缠融合 转型期非洲对全球思想进行本地化诠释与再利用 [4] - 章可分析19世纪末中印旅行书写 揭示黄楙材等中国旅行者通过建构印度"他者"形象来反思中国现实问题 [4] - Gregory Claeys解读潘恩思想 指出其著作存在跨大西洋对话特征 《人权论》同时批判柏克与约翰·亚当斯 [4] 第二小组(Panel B) - Timothy Baycroft批判民族主义研究范式 强调"民族"是建构性概念 需通过微观史等方法克服其理论局限 [5] - 袁尚梳理思想史三大范式(观念史/语境主义/社会文化史) 提出通过"全球"范畴和长时段视角实现范式更新 [5] 第三小组(Panel C) - 王印研究法国高卢"四条款" 揭示文本如何调和王室集权与教会传统 反映世俗权威与宗教权力的妥协平衡 [8] - 関口佐紀重读卢梭"商议"概念 论证其包含道德与制度设计的互动 投票决策与审查机制构成公共理性逻辑 [8] - 郭小雨分析卢梭"普遍意志" 指出其动态性特征 伴随立约主体实践过程而非静态规范 [8] 第四小组(Panel D) - 黄涛重新诠释霍布斯激情理论 提出"恐惧"具有崇高感审美属性 是自然人接受利维坦权威的情感基础 [9] - 李海默分析沃格林贬抑柏克的原因 指出其认为柏克未触及现代性危机的诺斯替主义核心 [9] - 关依然追踪"劳动分工"概念跨学科旅行 揭示斯密经济学概念如何影响生物学理论并塑造社会进化论 [9] 第五/六小组(Panel E/F) - 小谷英生发掘德国思想家加尔夫的经验主义路径 连接德国通俗哲学与苏格兰道德哲学的隐性对话 [10] - 范丁梁揭示19世纪德意志认同的"复调性" 邦国忠诚、地方记忆与民族认同存在层次互动 [10] - 熊颖哲考察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主义面向 其通过跨洲旅行将社会改革与全球和平愿景结合 [10] 跨文明对话专题(Panel G) - 商兆琦系统梳理丸山真男尊严理论 融合东西方思想资源 构建基于道德自律与民主平衡的尊严观 [12] - 李宏图研究《世界人权宣言》形成史 揭示西方自然权利理论与儒家"仁"理念的协商过程 体现普遍性与文化张力的平衡 [12][13]
历史学家、拳击手、反俄亲美,波兰新总统是谁?
观察者网· 2025-06-02 17:16
波兰总统选举结果 - 独立候选人卡罗尔·纳夫罗茨基以50.89%得票率赢得波兰总统选举,公民联盟候选人拉法尔·恰斯科夫斯基得票率为49.11% [1] - 选举结果反映波兰社会深刻分裂,早期出口民调显示恰斯科夫斯基一度领先,但后续数据逆转 [1] - 纳夫罗茨基作为独立候选人获右翼反对党法律与正义党支持,其胜选可能推动波兰转向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道路 [1][7] 波兰总统职权与选举机制 - 波兰总统拥有影响外交政策和否决立法的权力,并非仅具礼仪性质 [3] - 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次,若首轮无候选人得票过半则前两名进入第二轮投票 [3] - 本次选举首轮于5月18日举行,恰斯科夫斯基和纳夫罗茨基因未过半进入6月1日第二轮 [3] 新政府与执政联盟挑战 - 总理图斯克领导的联合政府因意识形态分歧严重,未能兑现放宽堕胎法、同性伴侣法等承诺 [5] - 现任总统杜达的立法否决权阻碍图斯克改革司法体系,该体系被欧盟认定存在政治操控问题 [5] - 法律与正义党若与执政联盟保守派合作,可能导致图斯克政府难以维持至2027年议会选举 [5] 纳夫罗茨基政治背景 - 现任波兰国家记忆研究所所长,主导拆除苏联红军纪念碑并被俄罗斯通缉 [7] - 支持者视其为传统价值观化身,尤其受抵制LGBTQ+平权运动群体拥护 [7] - 竞选期间被指控与犯罪组织有牵连及参与街头斗殴,但未影响右翼选民支持率 [7][9] 国际关系立场 - 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明确支持,特朗普曾于白宫接见纳夫罗茨基并为其造势 [10] - 美国驻波兰约1万士兵,国土安全部长诺姆称纳夫罗茨基当选或深化两国军事关系 [10] - 在乌克兰问题上承诺继续支持乌但批评泽连斯基,指责乌难民滥用波兰社会福利 [10]
特朗普与哈佛的冲突:3亿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在分裂
虎嗅APP· 2025-05-30 21:23
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冲突 - 特朗普政府取消哈佛招收国际生资格并要求6800名国际生72小时内转学 哈佛随即向联邦法院起诉 [1] - 联邦法官计划发布初步禁令禁止政府在未遵循法定程序下撤销哈佛SEVP认证 强调"维持现状" [1] - 特朗普政府冻结哈佛26亿美元研究拨款 哈佛2022年政府研发拨款为6.9亿美元 占2024年总收入65亿美元的10.6% [4] - 国际学生每年贡献超3亿美元学费 占哈佛总收入4.6% [4] 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分裂 - 冲突本质是右派与左派意识形态较量 体现为全球主义vs民族主义、自由主义vs保守主义、精英主义vs民粹主义三组矛盾 [5] - 全球主义阵营以哈佛为代表 依托科技巨头、金融资本与跨国企业 主张自由贸易与跨国交流 [7] - 民族主义阵营以特朗普为代表 主张国家利益优先 采取限制外籍劳动力、增加关税等措施 [7] - 自由派集中在高校、科技行业与沿海城市 保守派集中于中西部乡村与传统产业区 [9] - 民粹主义打破传统精英结构 特朗普支持者通过社交媒体形成"认同共同体" 信息生态呈现极化 [12] 政治格局变化 - 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亚裔支持率达39%(+5ppt) 西裔46%(+14ppt) 非裔13%(+5ppt) 均为历史新高 [14] - 自由派因过度强调DEI与身份政治脱离基层 中间派选民流向共和党 [14] - 美国宪政体制通过博弈实现平衡 保守派与自由派构成国家精神两大支柱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