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绵城市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激活城市更新更多增量动能
证券时报· 2025-06-03 05:35
城市更新政策核心内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1] - 政策旨在解决城镇化率达到67%后面临的"城市病"问题,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提质阶段[1] - 政策强调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建设方式的转变,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优化阶段,从"粗放开发"升级为"精细经营"阶段[1] 重点更新对象与措施 - 危险住房分为D级、C级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非成套住房三类,对D级危房要求加快拆除,另两类采取加固、改建和重建方式[2] - 老旧小区改造包括电网管道、人行走道等基础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完善停车、充电、消防等配套设施[2] - 老旧街区、厂区和城中村将加大商业化改造力度,打造活力街区,盘活存量房产并植入新业态[2] 城市基础设施升级 - 强化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基础,推进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加快燃气、供水、排水等地下管网建设[3] - 深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3]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绿环绿廊绿道建设,增加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3] 民生服务与融资支持 - 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4] - 已有25个城市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政策提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项目[4] -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发行基础设施REITs、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给予税费减免政策支持[4] 经济带动效应 - 城市更新可扩大公共投资"乘数效应",为社会资本创造产业拓展新空间[5] - 有效盘活房屋、土地等存量固定资产,提升资产运行价值和商业效率[5] - 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伴随新业态出现丰富消费场景[5][6] - 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智慧新技术,壮大城市科技创新矩阵[6]
东方雨虹桃花源赋能未来社区生态韧性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28 14:3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 海绵城市通过统筹建筑、道路、绿地及水系等生态要素,构建"渗蓄滞净"协同运作的雨水管理体系,实现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系统性优化城市雨水径流管控 [1] -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实施载体,雨虹桃花源零坡度有组织防排蓄水系统成功入围住建部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目录》 [5] 东方雨虹技术产品优势 - 雨虹桃花源零坡度有组织防排蓄水系统集"渗、滞、蓄、净、用、排"为一体,实现有组织高效排水、保护植物根系,解决窜水及渗漏难题,适用于绿化工程、市政工程、建筑工程等多种场景 [7] - 系统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与精密制造工艺,蓄水模块具备优异的结构抗渗性,一体化排水板与高强度导流槽在长期水压冲击及腐蚀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维护需求显著低于传统产品 [13] - 系统通过科学布设排水管网与蓄水设施,构建"快速导排-梯级净化-循环利用"作业链条,实现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及极端天气安全导排 [9] 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 - 系统在"第二届雄安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中从数十项创新方案脱颖而出,其与雄安新区生态建设目标的高度契合性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技术实践范例 [3] - 系统已在全国众多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包括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水生态治理工程的关键支撑 [7][15] - 系统兼具智能化检测功能,通过传感器实时反馈降雨强度、水位变化等参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排水路径自动优化与蓄水容量智能调节 [11] 差异化场景适配能力 - 系统采用模块化组合设计,通过基础构件的灵活配置,可精准适配多雨地区洪峰调控与干旱区域雨水回用等差异化需求,在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场景中均展现出显著的技术包容性 [11] - 系统在社区水资源管理中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夏季储备雨水可替代传统供水需求,暴雨天气下通过预设溢流通道与市政管网联动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9]
财政部: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城市更新,“十四五”以来共安排约1594亿元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5-20 14:25
城市更新财政支持政策 - 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给予支持 [2] - 2024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等资金超过4250亿元,支持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等项目 [3] 城市更新模式探索 - 2024年住建部和财政部启动城市更新行动,首批确定15个城市,今年将再选拔第二批20个城市 [2] - 对相关城市的工作进展、资金使用管理等开展绩效评价,强化追踪问效 [2] 重点任务资金分配 - "十四五"以来安排中央补助资金约1594亿元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3] - 2023年以来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53亿元支持城中村改造 [3] - "十四五"期间安排中央补助资金约600亿元支持60个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带动总投资1600亿元 [3] 财政金融政策协同 - 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大对城市更新项目的支持 [3] - 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支持 [3] - 完善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制度,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投融资模式 [3] 社会资本参与 -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3] - 吸引社会资本、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工作 [3]
基坑气膜为海绵城市建设树标杆
经济日报· 2025-05-15 06:08
项目背景与创新技术 - 北京通州新增海绵城市工程采用全封闭大跨度气膜技术,这是北京首次将此类技术应用于施工阶段,旨在解决扬尘和噪声问题[1] - 项目地处居民核心圈,周边有3个住宅小区和18000余名市民,传统施工方式会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 - 基坑气膜是一种绿色施工新工艺,具有防尘性、降噪性、节能性、防火性和智能性等特点[2] 技术特点与性能指标 - 气膜长165米、宽80米、高37米,展开面积达21000平方米,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基坑气膜[2] - 采用斜向网状钢缆固定,是全国首例应用于施工全周期的基坑气膜[2] - 防尘效果达90%以上,噪声降低率达71%以上[2] - 气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经过3层特殊涂装喷涂,具备较高强度和自洁性,能抵抗暴雨、强风碎石等外力[2] 施工优势与工程进展 - 气膜内可进行塔吊作业,基坑开挖、材料加工、主体建设等所有工序全部在气膜内完成[2] - 气膜具备保温保暖效果,保障冬季施工进度和作业人员健康[3] - 玉带河大街"调蓄池+泵站"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即将进入机电装修和联调联试阶段[3] 行业影响与标杆意义 - 该项目为北京建筑工程领域创造了"三个第一":规模最大、效益最高、作业最复杂[2] - 为副中心水环境治理与智能建造树立了新标杆[3] - 是全国首例采用斜向网状钢缆固定并应用于施工全周期的基坑气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