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市场
搜索文档
商务部:未来十多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
新京报· 2025-10-28 12:30
进博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第八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 参与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数量达155个 企业展面积超过36.7万平方米 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 [1] - 进博会为来自37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展商提供支持 推动当地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1] 中国市场潜力与进口数据 - 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十四五"期间货物和服务进口额将超过15万亿美元 [1] - 未来十多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 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 [1] 中国开放政策与合作方向 - 商务部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愿与各方共同做大全球市场蛋糕、做实共享发展机制、做活合作共赢方式 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 - 本届进博会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同期举办的虹桥论坛将围绕贸易重构、全球南方、多边主义等议题开展国际研讨 [1]
第八届进博会企业展面积超36.7万平方米 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10:56
进博会规模与参与度 - 第八届进博会企业展面积超过36.7万平方米 [1] - 共有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 [1] - 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 [1] 中国市场潜力与进口数据 - 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1] - “十四五”期间货物和服务进口额将超过15万亿美元 [1] - 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 [1] 进博会历史成果与作用 - 前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5000亿美元 [1] - 进博会助力各国企业共同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1] - 进博会背靠中国大市场彰显共享市场机遇的决心 [1]
重磅会议召开,“十五五”规划怎么看?(上篇)|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22 20:18
外部环境变化 - 新一轮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人工智能迅速迭代升级成为核心领域,全球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3][26]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从以成本效率为主导转向以安全稳定为主导,美西方国家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在岸化和友岸外包[3][28] - 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新兴多边机制如G20、APEC、金砖国家以及区域自贸协定如RCEP在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3][30]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万亿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6.78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6倍左右[7] - 超大规模市场带来五大效应:规模经济效益大、范围经济效益大、创新创造效应大、空间集聚效应大、发展外溢效应大[7]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稳定在30%左右,超大规模市场可以摊薄研发投资物流营销采购等成本,形成综合成本优势[7][8]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释放内需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需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5][9] - 现实中存在各种显性隐性市场准入壁垒,如地方在工程招投标、招商引资中设置不利于外地企业的条件[11][12] -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需要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6][17] 产业发展趋势 - 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推进,重化工业大规模扩张接近尾声,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将明显加快,人工智能+将孕育智能制造新场景[4][45] -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36][37] - 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攻坚期,2024年能源消费量59.7亿吨标煤,增长4%,预计2025年将超过60亿吨标煤,各类污染物排放叠加达峰增大环境压力[4][47] 科技创新挑战与机遇 - 中国科技创新存在短板,2024年研发经费支出3.6万亿元,投入强度2.6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占6.91%,远低于OECD国家水平[40] - 中国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全球最大,人力资本加快积累,人口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35] -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构建科技创新容错机制[58] 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 经济增长向中速收敛,劳动力数量贡献减弱,劳动力质量提升对冲,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上升[3][44] - 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房地产加上建筑业占GDP比重14%,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7万亿元,较2021年峰值收缩8.5万亿元[41] - 需要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转向政府促进消费、消费引导投资的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42] 深化改革与开放 - 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38] -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深化国际产能合作[65] - 需要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数字智能技术积极作用,打破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类障碍和壁垒[22][23]
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华网· 2025-10-01 07:20
宏观经济长期增长表现 -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2024年达到134.9万亿元,年均增长8.8% [2] - 国内生产总值在"十四五"时期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4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2] - 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远高于全球经济同期约3%的增速水平 [2] 经济发展战略与治理体系 - 通过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实现长中短期目标任务相互衔接 [3] -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持续释放出来 [5] -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 市场体系与生产力发展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5]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断优化的新动力 [5] -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始终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 [5] 市场规模与创新驱动 - 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十足的国内市场 [6] - 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优质的人才资源为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提供突破性进展基础 [6] - 供需之间良性互动互促有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快技术迭代更新 [6] 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 - 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4] -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国家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 [4] - 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