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搜索文档
提及能源!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釜山举行会晤
新华社· 2025-10-30 15:11
当地时间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釜山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 习近平指出,中美关系在我们共同引领下,保持总体稳定。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 是现实的需要。两国国情不同,难免有一些分歧,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时而也会有摩擦,这很正 常。面对风浪和挑战,两国元首作为掌舵人,应当把握好方向、驾驭住大局,让中美关系这艘大船平稳 前行。我愿继续同特朗普总统一道,为中美关系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也为两国各自发展营造良好的环 境。 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今年前三季度增长率达5.2%,对全球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 4%,这是克服内外困难实现的,来之不易。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规模、韧性、潜力都比较大,我们 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未来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建议。70多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 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密码。中国将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人的全面发 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信这 ...
中国经济不靠奇迹,只靠真本事
搜狐财经· 2025-10-30 12:12
文︱陆弃 有些数字,比口号更有说服力。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把那些唱衰论、危机论、崩 溃论打得噤声。面对外部高压、内部困局,中国经济不仅没趴下,反而顶着压力往前挤出了一条稳中有 进的路。增长稳住了,就业守住了,物价稳住了,外贸回升了——一连串"稳"的背后,是14亿人的硬 扛,是企业家的苦撑,是政府的稳手,更是一个庞大经济体的惊人韧性。 有时候看中国经济,就像看一部长篇剧。外面风暴不断,剧情转折频繁,但主角始终没下线。世界经济 疲软、贸易保护升温、供应链割裂、地缘政治紧绷,本以为这是一场全球衰退的预演,结果中国又一次 稳住了节奏。GDP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制造业PMI重回扩张,社会消费反弹,新能源、智能制造、数 字经济等板块持续爆发。这不是"数据修辞",而是真实的生产线、满载的货柜、亮着灯的车间、络绎不 绝的订单。 这几年,中国经济像个老练的拳手,不靠花拳绣腿,靠的是防守反击的硬功夫。有人质疑增长质量,有 人担心投资热度,也有人说"消费不行"。可如果真的走进现实,会发现一个悄然变化的事实:不论是县 城的夜市、乡镇的电商,还是大厂的新工艺、新能源工地、港口的繁忙场景,经济的脉搏一直在跳。它 或许没 ...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三大重要因素支撑“中国信心”
环球时报· 2025-10-30 07:12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简称《建议》)全文发布,引发各方高度关注。时值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 展"为主题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感受到,与会的摩根士丹利、国际金 融协会等海外机构,对中国"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都表达出积极预期和信心。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去年9月26日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发布, 到今年的金融街论坛年会,已过去一年零一个月了,各界对中国经济预期的信心已上了一个新台阶。 邢自强认为,有三方面重要因素支撑了"中国信心"。首先,去年9月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充分 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给大家心里托了一个底,我们感受到的是,尽管 身处时代巨变洪流中,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前景越来越明确。"其次,随着资本市场等一系列金 融市场生态的恢复,企业的信心在增强。邢自强认为,"近年来,企业持续创新并加快出海,人工智 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海外布局持续推进。好消息源源不断,中国实体经济 越来越活跃。"最后一个 ...
国信证券荀玉根:中国经济稳健前行 高质量发展彰显光明前景
新华网· 2025-10-29 11:32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1.1%,比二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 [1]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快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 [1] - 三季度GDP总量达35.45万亿元,超过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 [1] 工业生产与供给 - 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稳步攀升,截至三季度末达到74.6% [1][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回升至96.8% [2] -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显著高于规上工业增长水平 [2] - 集成电路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等行业蓬勃发展 [2] 国内消费需求 -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 [3] - 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0.6个百分点 [3]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 [3] -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3] 对外贸易表现 - 三季度进出口增长6%,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第一、二季度分别增长1.3%和4.5% [4] - 前三季度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1.9% [4] - 对东盟、非洲、拉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地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4] 新兴领域与产业升级 -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 [2] -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设备及绿色材料等产品产量持续较快增长 [2] - 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市场采购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4] - 政策层面高度关注"反内卷",围绕光伏、汽车、电商、钢铁等行业推动行业向"新"而行 [2]
第八届进博会企业展面积超36.7万平方米 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10:56
人民财讯10月28日电,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10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 博览会企业展面积超36.7万平方米,有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 保持第一。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十四 五"期间货物和服务进口将超过15万亿美元。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 巨大。进博会背靠中国大市场,前七届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助力各国企业共同应对国际市场 波动困局,这足以彰显中国共享市场机遇的决心。 ...
美国企业进博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
中国经济网· 2025-10-28 10:47
本届进博会企业展面积超36.7万平方米,有29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展览面积和企业总数 均创历史新高。43个交易团、700多个交易分团将到会洽谈采购。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8日讯记者从今天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获悉,将于11月5日至10日举办的第八届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本届进博会企业展将有138个国家和地 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 ...
盘和林:从国富到民富,“中国人经济”的深层逻辑丨未来五年
搜狐财经· 2025-10-27 21:5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经济”代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转变,核心是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从商品繁荣的规模经济转向重民生、藏富于民的人本经济 [1][9] - 这一转变是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旨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并通过优化财富分配来实现经济持续繁荣与社会长治久安 [5][9] - 在全球层面,通过聚焦人类福祉提供“人本化方案”,将增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并最终转化为金融和贸易优势 [8][9] 经济发展目标转变 - 发展目标从“追求效率”转型为“分配公平”,“共同富裕”成为新目标,通过优化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等制度来实现 [4] - 经济政策将更多聚焦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提高就业率 [4] -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在于增加普通人的收入水平,使经济繁荣与财富分配优化成为同一件事 [5]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发展模式从“规模经济”转向“人本经济”,财政政策从聚焦“铁公机”等规模效应领域转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 [6] - 未来财政投资将更多聚焦于养老、健康、教育、生育等方面的定向补贴,以减轻普通人生存负担 [6] - 此转变源于规模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问题,追求“人的繁荣”和提升人口质量是经济长远繁荣的根本 [8] 全球影响力释放方式转变 - 中国经济规模庞大,需通过参与全球事务来扩大影响力,为商品、服务、金融的进入创造条件 [8] -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下,通过提高人类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来提供中国特色方案,以释放影响力 [9] - “人本化”方案将增强中国全球影响力,并最终转化为金融优势和贸易优势,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9] 未来社会具体变化 - 各地考核指标将从单一GDP扩展至法治、生态、创新、营商环境等多个维度 [9] - 财政政策将更注重提质增效,并向社会民生保障领域倾斜,关注人的生老病死 [9][10] - 收入分配制度将转向“共同富裕”,法治更注重公平公正,并在全球秉持和平发展理念 [10]
时报观察丨发展“中国人经济” 拓宽全球价值链新边界
证券时报· 2025-10-27 08:2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提出从重视"中国经济"转向同时重视"中国人经济"的发展新范式 标志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范式转变 [2] - 该转变旨在通过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既巩固国内生产总值GDP根基 也拓展国民总收入GNI外延 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2][3] - 发展"中国人经济"能推动国内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3] 开放工作部署 - "十五五"时期将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既看GDP也看GNI 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2] - 政策路径包括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吸引外资 以及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2][3] 中国经济维度 - GDP是衡量国内生产成果的核心指标 彰显"中国经济"的本土根基 [2] - 通过落实既准入又准营 吸引外资扎根中国市场 有利于筑牢经济增长底盘 [2] 中国人经济维度 - GNI是指所有常住单位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通过"中国人经济"全球延伸将海外投资利润、跨境劳务收入等纳入国民财富版图 [2] - 截至2024年底 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 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 境外企业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2] - 这些海外资产收益正持续转化为GNI增长的重要动力 [2] 战略意义与影响 - 在GNI导向下 企业和资金通过多元化全球布局能有效对冲单一市场风险 前三季度中国与240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贸易往来便是证明 [3] - "中国人经济"与海外当地经济互相强化促进 推动国内企业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价值创造者"跨越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3]
时报观察丨发展“中国人经济” 拓宽全球价值链新边界
证券时报· 2025-10-27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正经历范式转变,从单一重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中国经济”,转向同时重视国民总收入(GNI)和“中国人经济” [1] - 这一转变旨在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通过“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来拓展中国经济的外延,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1][2] GDP与“中国经济”的内涵 - GDP是衡量国内生产成果的核心指标,彰显“中国经济”的本土根基 [1] -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既准入又准营,以吸引外资扎根中国市场,筑牢经济增长底盘 [1] GNI与“中国人经济”的内涵 - GNI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1] - “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将海外投资利润、跨境劳务收入等纳入国民财富版图 [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境外设立企业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1] - 这些海外资产收益正持续转化为GNI增长的重要动力 [1] 发展“中国人经济”的战略意义 - 在GNI导向下,企业和资金通过多元化全球布局,能有效对冲单一市场风险,前三季度中国与240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贸易往来便是证明 [2] - “中国人经济”与海外当地经济互相强化、互相促进 [2] - 推动国内企业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价值创造者”跨越,往价值链高端攀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 “十五五”时期的实践路径 - 双向投资政策是连接GDP与GNI两大维度的实践路径 [2] - 既要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吸引外资,也要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发展“中国人经济” [2] - 目标为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
时报观察 发展“中国人经济” 拓宽全球价值链新边界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07:2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正经历范式转变,从侧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国经济”转向同时重视国民总收入(GNI)的“中国人经济” [1] - 这一转变旨在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通过“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来拓展中国经济外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1][2] 开放工作部署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将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1] - 政策路径包括擦亮“投资中国”品牌以吸引外资,并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2] - 目标为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塑造中国经济新优势,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 经济指标内涵与现状 - GDP衡量国内生产成果,彰显“中国经济”的本土根基 [1] - GNI指所有常住单位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通过纳入海外投资利润、跨境劳务收入等反映“中国人经济”的全球延伸 [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 [1] - 中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 [1] 范式转变的意义与影响 - 重视GNI可使企业和资金通过多元化全球布局,有效对冲单一市场风险 [2] - 前三季度,中国与240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稳定贸易往来,证明全球布局的有效性 [2] - “中国人经济”与海外当地经济互相强化促进,推动国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价值创造者”的跨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