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雪龙2”号顺利返沪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 2025-09-26 17:04
考察规模与意义 - 本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科考船共同实施 [1] - 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提升了行业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1] 考察任务与成果 - "雪龙2"号与"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及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 [1] - 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 -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1] -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1] 技术方法与生态发现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2]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2]
“雪龙2”号顺利返航,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取得重要进展
新京报· 2025-09-26 13:30
考察任务与规模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考察船队于9月26日返回上海[1] - 本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1] - 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1] 考察成果与科学认识 - 考察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1] - 雪龙2号与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及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1] - 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 技术能力与观测突破 - 两船在高纬海域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2] -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2]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2] 深海探测与生态发现 - 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在雪龙2号保障下,成功实现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标志着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持续增强[2]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2]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2]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人民日报· 2025-09-26 12:34
考察概况与意义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于9月26日圆满完成,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1] - 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1] 海洋环境与观测能力 - “雪龙2”号与“极地”号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两船在高纬海域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2] - 通过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2] 冰边缘区生态系统研究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2]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 [2] 深海探测能力与发现 - 在“雪龙2”号保障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2]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和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为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支撑 [2]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
环球网资讯· 2025-09-26 12:00
考察任务与规模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于9月26日圆满完成任务 [1] - 本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 [1] - 此次考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1] 考察主要成果 - “雪龙2”号与“极地”号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海洋环境综合考察等任务 [2] -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2] -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 [2]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多时空尺度调查数据 [2]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 [2] 深海探测能力突破 - “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 [2]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等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2]
我国科学家成里京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科技日报· 2025-09-21 11:13
获奖信息 - 研究员成里京于9月19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1] - 该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全球STEM领域青年科学家在推动能力建设、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 [3] - 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 每次授予5名青年工作者 [3] 获奖者贡献 - 获奖原因为其在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1] - 其研究成果为气候风险评估以及人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1] - 研发了多项海洋数据处理技术 构建了一套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长时序、多变量海洋观测格点数据集 [1] 研究成果 - 系统揭示了自1960年以来温度、热含量、盐度、层结等海洋核心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 [1] - 针对海洋基础数据不足的瓶颈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1] 学术任职 - 担任第七次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协调人 [3] - 担任第五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席作者 [3] - 担任国际海洋质量控制数据集计划联合主席 并担任《国家科学评论》学科编辑工作组成员 [3]
亚马孙雨林为何旱季降雨减少?最新研究称近75%归因于森林砍伐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18:27
研究核心发现 - 自1985年以来亚马孙雨林旱季降雨减少的近75%可归因于森林砍伐 [1] - 森林砍伐导致每个旱季的雨量减少15.8毫米,约占总雨量减少量的近75% [4] - 森林砍伐导致地表最高气温上升2℃中的16.5%,其余归因于全球气候变化 [4]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分析1985-2020年覆盖亚马孙雨林约260万平方公里的卫星数据,量化森林砍伐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4] - 研究发现地区气候对森林砍伐呈非线性响应,最显著的气候影响发生在森林覆盖率损失最初10%-40%的阶段 [4] 未来预测 - 基于现有砍伐率持续外推,预测到2035年,与1985年相比亚马孙地区将升温总计2.64℃,每个旱季降雨减少28.3毫米 [4] - 研究凸显森林砍伐作为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因素的重要性,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协同作用 [5]
传统旱区暴雨、北方现暖湿趋势,如何应对?国家发改委回应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09:02
核心观点 - 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应对北方地区暖湿趋势及洪涝灾害的三项关键举措 涉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及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布局 [1][2] 应对举措与投资安排 - 今年入汛后已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3次 总额达11.4亿元 用于支持灾区道路桥梁、水利堤防、学校医院等设施的应急恢复建设 [1] - 为提升极端天气预警能力 计划用两年时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67亿元 实施《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6年)》 目标在重点区域实现不漏测、无漏报 [1] - 系统梳理全国防洪排涝能力短板 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 持续推动江河堤防、蓄滞洪区、水库水闸等工程建设 并加快城市老化管网更新改造 [2]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 根据全国灾害特点 按照就近调配、快速出动原则 在黑龙江大庆、甘肃兰州、河北张家口、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广东潮州支持建设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2] - 截至目前 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已全面进驻 [2]
天太热运动员猝死,运动会还能在夏天办吗?
36氪· 2025-08-20 16:48
奥运会、温网、田径世锦赛、环法自行车赛、足球世界杯,夏季是运动迷狂欢的时节,但全球气候变化让这些历史悠久的赛事面临危机——气温太热,选 手们的表现甚至生命已经受到了威胁。 8月8日,在成都举办的世运会上,29岁的意大利定向越野运动员马蒂亚·德贝托利斯在30℃的高温高湿比赛中昏迷,之后因抢救无效于8月12日离世。6月 30日,温网(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首个比赛日气温飙升至32.3°C,多名选手因高温退赛。 高温的影响不是这两年才产生的。 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把马拉松比赛安排在午夜进行,但即使如此,开赛时的气温依然高达32℃,湿度到达73%,接近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女子马拉 松比赛中将近一半选手不得不中途退出,多位选手虚脱倒地。 之后,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和2023年的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上,选手成绩出现普遍下滑——东京奥运会被称为史上最炎热的奥运会之一,比赛期间, 当地气温一度攀升到35℃以上,湿度也居高不下,就算主办方设置了各种防暑措施,也无法解决在户外举办的比赛面临的气候问题。 多哈马拉松比赛中,意大利选手乔凡娜·埃皮斯(Giovanna Epis)因高温出现身体不适 | Grigory Syso ...
北欧国家加紧应对罕见热浪
人民日报· 2025-08-12 05:42
北欧极端高温天气 - 挪威2025年7月平均气温比往年均值高出2.8摄氏度 创1901年以来第三热月份 [1] - 北极圈内挪威气象站记录连续13天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 创历史新高 [1] - 芬兰7月共有22天日最高气温突破30摄氏度 热浪持续时间比1961年最长纪录延长50% [1] 气象数据异常 - 瑞典哈帕兰达地区连续14天最高气温超过25摄氏度 约克莫克小镇高温持续15天 均打破当地百年气象纪录 [2] - 芬兰罗瓦涅米日最高气温达31摄氏度 挪威北部出现比夏季常年均值高出8至1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 [1][2]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值两倍以上 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 [2] 社会经济影响 - 瑞典北博滕省7月因高温引发30处森林火灾 累计烧毁森林面积360公顷 [3] - 挪威电子产品连锁店风扇和空调销量创历史新高 部分电商电风扇售罄 [3] - 芬兰北部医院急诊室挤满中暑患者 拉普兰地区驯鹿出现"热应激"反应 牧民报告动物死亡风险上升 [3] 应对措施 - 芬兰开放冰球馆、溜冰场和大型商场作为公共避暑中心 呼吁减少户外活动 [3] - 挪威强化北极圈气象站点监测与预警系统 增加高温预警能力 [3] - 瑞典加大消防资源调配 要求北部四省列车减速行驶以防铁轨高温变形 [3] 气候变化关联 - 北极地区冰雪快速融化削弱地球表面热量反射能力 加剧全球变暖趋势 [2] - 异常温暖海水和滞留高压系统共同驱动此轮热浪 形成气候变迁"恶性循环" [2] - 极端热浪被视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有力证据 [4]
为何此时发布高温健康预警?专访北京市疾控中心
新京报· 2025-08-06 14:54
预警显示,预计2025年8月5日20时至6日20时,平谷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区、丰台区、大兴区、 顺义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较高;房山区、西城区、延庆区、通州区大 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高;延庆区中部、怀柔区中部、房山区南部局地高温健康风险极高。 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主管医师刘奇琛介绍,与高温预警不同,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更多关注高温对 健康的影响,它是融合气象监测数据与人群健康数据后,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实现的"气象-健康"双要素 风险分级预警,可为市民提供更科学的防暑指南。 今年7月初,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国家首个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在此基础上,北京进行 本地发布。 与常规气象预报不同,健康风险预警不采取定期发布的形式,而是在条件被触发后发布。"国家级预警 是相邻三个省份高温风险高或者极高,且超过50%的面积,达到发布预警条件。在北京,我们会在三个 区达到这样的条件下发布,不需要相邻。前段时间北京一直下雨,没有大面积高温天,昨天傍晚我们会 商认为高温健康风险提高,就进行了发布。"刘奇琛表示。 此外,北京市区域面积大,不同地区的日常温度差别较大,相应地区的居民对高温的适应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