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考
搜索文档
奋进“十五五” | 将“蓝图”变成“实景” 筑梦深蓝不停步
央视网· 2025-11-10 15:40
海洋资源开发与政策支持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开工建设,总投资26.6亿元,计划2030年建成[14] - 该装置由水面保障母船、海底实验室、保真模拟系统组成,其海底实验室体积相当于3个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深海实验室[14] 深海可燃冰勘探与技术 - 海马冷泉区是与可燃冰伴生的巨型冷泉,可燃冰全球储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被公认为未来替代能源[5] -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最大下潜深度达4500米,负责在1522米深海底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体作为"源火"气源[5][9] - 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机械臂采集冷泉口可燃冰,通过科考船甲板光伏发电装置实现天海联动引燃"源火"[9] 邮轮制造与市场前景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设进度近85%,船体长度加长17米,总吨位增加0.64万总吨,公共区域和室外面积增加[16] - "爱达·花城"号全船2838间房间中超过1100间采用预制舱技术,内装总周期比首制船少8个月,整体建造效率提升约20%[19][21] - 业内预测2030年中国邮轮游客量达1000万人次,2035年邮轮产业经济规模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27] 现有邮轮运营与设计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运营近两年累计运行超过150个航次,航线覆盖日本、韩国,航程4-7天[23][25] - "爱达·花城"号设计进行全面升级,配备千人大剧院、购物中心、艺术长廊及智能交互系统,计划2026年底交付并以广州南沙为母港运营[21]
你好“十五五”丨南海深潜取“源火” 国产大邮轮破浪启新程
搜狐财经· 2025-11-09 23:54
深海能源勘探与开发 - 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 - 南海海马冷泉区发现巨型冷泉,是与可燃冰伴生的指示标志,可燃冰全球储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被公认为未来替代能源[7] - 用于“源火”采集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最大下潜深度达4500米[9] - 通过遥控机械臂采集可燃冰,其降压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被成功引燃,实现了天海联动[11]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开工建设,总耗资26.6亿元,计划2030年建成,其海底实验室体积相当于3个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19][20] 邮轮制造与产业发展 - 中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设进度已近85%,整体建造效率比首制船提升约20%[22][24] - 通过应用全船完整三维模型指导施工,使电缆铺设效率提高约15%,预制舱室技术将单间安装工时从近200个大幅减少至20-30个[26][28][30] - 爱达·花城号全船2838间房间中超过1100间采用预制舱室技术,内装总周期比首制船少8个月,计划2026年年底交付,以广州南沙为母港运营[32] - 爱达·花城号在空间设计、科技配备等方面全面升级,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交互系统[34]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运行超过150个航次,接待游客超过56万人[43] 海洋经济市场前景 - 业内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邮轮市场,游客量达1000万人次,到2035年邮轮产业经济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42]
视频丨北极深潜、枢纽封顶、热脉贯通 中国工程再突破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07:58
北极载人深潜科考 - 中国成为世界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开创了“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4] -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水下联合作业,完成了43个潜次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2][4] - 科考队采集了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提供重要科学支撑[4] 西安东站建设 - 西安东站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其站房主体结构已封顶,建筑总规模达39.4万平方米,设13台27线[5] - 站房屋盖采用全国首例山脊组合造型斜交空间管桁架结构,通过自主研发分区提升方案使施工效率提升近30%[8] - 项目未来投用后预计年旅客发送量将突破3650万人次,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5] 长输供热管道工程 - “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工程北线全线贯通,管道全长110公里、管径1.6米,为我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9] - 工程利用聊城电厂余热为济南市区供热,南线将于年底前贯通,届时总长约150公里的南北两线可为济南供暖1亿平方米[12] - 项目每个供暖季预计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相当于4个塞罕坝林场一年的固碳量[12]
涉及工程、科考、能源等方方面面 透过诸多新“突破”看高质量发展活力满满
央视网· 2025-10-28 15:42
武荆宜高速汉江特大桥 - 主塔封顶完成,高度达1877米,相当于60多层摩天大楼,大桥进入桥面及斜拉索施工新阶段 [1] - 大桥为国内最大跨径无辅助墩组合梁独塔斜拉桥,全长660米,需克服汉江江心复杂地质及风浪条件 [1] - 武荆宜高速建成后将衔接武汉与成渝城市群,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与西部地区互联互通 [4] 北极载人深潜科考任务 - 科考队圆满完成北极任务顺利返回,“奋斗者”号完成43个潜次作业,“蛟龙”号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下潜 [5] - 在中央海盆进行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载人深潜科考,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 [5] - 开创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移动式冰潜新模式,成为全球唯一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7] - 采集大量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及观测数据,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提供支撑 [7] 雅砻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 - 孟底沟与牙根一级两座大型水电站实现同步大江截流,标志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8] - 孟底沟水电站装机240万千瓦,为雅砻江流域在建最大水电项目,可带动16倍规模风光新能源开发 [10] - 两座电站合力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0万吨,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动能 [10] 青岛港40万吨干散货数智码头 - 全国首个40万吨级干散货数智码头正式投产,全年可提升港口通过能力1600万吨 [11] - 标志北方地区首座双40万吨矿石码头配置港口建成,搭建全天候高效率铁矿石运输大动脉 [13] - 码头集成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卸船、装车、混配等自动化流程 [13]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口岸 - 今年出入境人员总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8%,较去年提前58天突破此大关 [14] - 外籍人员超840万人次,同比增长41%,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来华人员数量居前列 [14] - 免签入境外籍人员近230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量半数以上,边检站优化勤务模式提升通关体验 [14]
深海逐梦 燃“冰”成炬——十五运会“源火”在深海成功采集
人民网· 2025-10-09 16:47
科考作业概述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北部执行“源火”采集任务 [1] - 作业过程包括“海马”号潜水器下水前准备、海底作业及返回水面等关键环节 [4][5][6] 作业执行细节 - 下水前工作人员对搭载在“海马”号潜水器上的采火装置进行调整 [4] - 作业期间工作人员在科考船控制室内遥控潜水器及采火装置在海底进行作业 [5] - “海马”号潜水器完成“源火”采集后从海底返回并浮出水面 [5] 采集成果处理 - 采集成功后工作人员在科考船甲板面从“海马”号潜水器的采火装置中取出火种 [3] - “源火”采集组副组长沙志彬使用引火棒将“源火”转移至专用的“源火”盒中 [7]
“雪龙2”号顺利返沪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 2025-09-26 17:04
考察规模与意义 - 本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科考船共同实施 [1] - 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提升了行业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1] 考察任务与成果 - "雪龙2"号与"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及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 [1] - 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 -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1] -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1] 技术方法与生态发现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2]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