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
icon
搜索文档
“希望更多泰国科学家登上中国科考船”
人民日报· 2025-10-22 06:20
中国极地科考国际合作 -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首次访问泰国,开展为期5天的公众开放和学术交流活动 [1] - 泰国诗琳通公主及科研人员登船参观,中泰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和科普展览以传播极地知识 [1] - 泰国共有17名科学家参与中国极地科考,其中5人曾乘坐中国科考船 [1] “雪龙2”号科考任务与技术能力 - 中国第十三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于2023年7月12日至9月27日乘坐“雪龙2”号执行任务,总航程1.5万余海里,历时78天 [1] - 泰国等外国科学家登船与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研究,并成功抵达北纬90度 [1] - “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其科研和生活条件获认可,体现技术创新进步 [1] 中泰极地与海洋合作成果 - 朱拉隆功大学水资源研究所有3名科研人员登上“雪龙2”号参与科考 [1] - 中泰共建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及诗琳通公主南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 [1] - 通过联合航次和研究等方式,成功实施9个海洋领域旗舰合作项目,促成多名泰国科学家随队前往南北极 [1] 国际合作模式与领域 - 中国极地科考任务吸引俄罗斯、马来西亚、挪威等多国科学家参与,倡导开放合作 [1] - 合作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涵盖极地环境变化、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等领域 [1] - 合作旨在拓宽科学家对极地系统和跨学科科学的认知,深化科技合作与经验分享 [1]
“蛟龙”潜冰洋——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
新华社· 2025-10-05 22:24
科考任务与成果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顺利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及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的主要内容 [2][4] - 探索形成了极地密集冰区“两船一潜器”、少冰区“一船两潜器”的作业模式,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5] - 科考完成了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与无人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12] 样品采集与发现 -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岩石、沉积物、海水样品以及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 [2][6] - 获取的高完整度生物样品丰富了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后续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 [6] -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普遍呈现密度大、个体小、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点,不同地质环境的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 [10]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实践了基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深海生物原位检测模式,突破传统调查局限,实现深海物种形态鉴别 [12] - 结合岸基的环境DNA分子验证,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地识别与鉴定底栖生物 [12] - 通过高清影像资料AI识别技术初步发现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密度、种群组成等存在显著空间差异 [12]
“蛟龙”深潜北极冰区!专家解读: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
齐鲁晚报· 2025-10-04 11:27
蛟龙号北极冰区深潜表现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在北极海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作业能力 [2] - 本次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和首次有人/无人潜水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显示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2] - 潜水器针对极地环境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如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控制上浮速度,提升了在极区作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2][3] 北极高纬度冰区下潜挑战 - 在北冰洋高纬度冰区下潜需应对风、浪、流、冰、雾、寒等多重复杂环境因素叠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区域作业 [3] - 下潜作业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选择合适的下潜点并定点上浮至水面,这与非极地海区深潜不同 [3] - 本次任务最北到达北纬77.5度,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3] 双潜器协同作业突破 - 本航次连续两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系统协同作业,成功完成有人和无人潜水器系统在极区海底的协同 [5] - 载人潜水器发挥决策灵活性优势,ROV提高定点取样能力,结合作业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5] - 探索的"一船两潜器"作业模式对今后多类型潜水器海底集群作业、承担复杂任务及提高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6] 科学调查新发现与成果 - 通过载人深潜获取的生物样品质量更佳、完整度更高,优于传统的底栖拖网等被动采样方式 [8]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和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8]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8] - 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了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9]
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访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
新华社· 2025-10-03 23:10
蛟龙号国产化升级与极区作业能力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首次进入极区作业,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作业能力 [2] - 本航次创新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提升了潜水器在极区作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2] - 针对极地特殊环境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例如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二次抛载装置控制上浮速度,提升了水下导航及定位精度 [3] 北极科考作业成果与挑战 - 蛟龙号在北极海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最北到达北纬77.5度,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空白 [2][3] - 在北极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多重复杂环境因素叠加的挑战,下潜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定点上浮至水面 [2] - 载人潜水器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3] 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创新 - 首次实现载人潜水器与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连续两个潜次成功完成 [3] - 载人潜水器发挥决策灵活性优势,ROV提高定点取样能力,结合作业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3] - 探索的“一船两潜器”作业模式对今后多类型潜水器海底集群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及拓展作业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 北极深海科学新发现 - 通过载人深潜获取的生物样品质量更佳、完整度更高,优于传统的底栖拖网等被动采样方式 [3] - AI识别高清影像资料初步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4][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为研究历史性冷泉喷发及甲烷运移通道提供关键信息 [5]
“雪龙2”号顺利返沪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 2025-09-26 17:04
考察规模与意义 - 本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科考船共同实施 [1] - 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提升了行业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1] 考察任务与成果 - "雪龙2"号与"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及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 [1] - 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 -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1] -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1] 技术方法与生态发现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2] - 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2]
免费参观!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6:04
公众开放日活动 -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首日吸引市民近距离参观 [1] - 开放日活动面向公众(个人+团体)开放5天 将接待4000人次 其中个人约2800人次 团体1200人次 [1]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 历时208天 总航程4万余海里 [4][11]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雪龙2"号于2025年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9][11] 考察成果亮点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 [4][13] - 成功实现传统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冬季延伸 [4][13] - 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 [4][13] - 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 [4][13] - 采集水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共5000余份 [4][13]
“雪龙2”号抵达海口并将向公众开放
海南日报· 2025-05-30 08:42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1][2] - 考察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历时最长的一次 [2][3]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考察由夏季向秋冬季延伸 [2] 科研成果 - 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采集各类样品5000余份 [2] - 新发现包括: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冰间湖存在冰架过冷却水;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 [3] - 联合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推动极地领域科研国际合作 [3] 公众开放活动 - "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公众开放日为期5天(6月2日至3日、6月5日至7日),活动地点为海口秀英港码头 [4][5] - 参观者可登船参观实验室、驾驶台、飞行平台等多个特色区域 [4]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多个部门联合承办 [5]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国南极科考有了新发现
央视新闻· 2025-05-13 11:31
南极科考进展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首次南极罗斯海秋冬航次探索 目前"雪龙2"号正在返航途中 [1] - 科考队针对海冰形成过程进行专项研究 观察到脂状冰、尼罗冰、莲叶冰等多种形态 发现南极以一年冰为主 北极以多年冰为主 [4] - 航次覆盖罗斯海三个关键区域:浅滩区、冰间湖区和磷虾资源丰富的底层水出流区 实际完成24个站位调查 超出原定18个站位的预期目标 [8] 极地海冰研究 - 海冰对海洋热量吸收具有调节作用 白色海冰反射绝大部分阳光 灰色透明冰则允许阳光穿透 [6] - 北极海冰对气候变化响应更显著 近年夏季北冰洋近50%海域呈现无冰状态 而南极海冰减少幅度相对较小 [6] 海洋生态发现 - 罗斯海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显著变化 硅藻成为优势种群 棕囊藻生物量急剧下降至接近检测限 [10] - 在500-1000米深水区意外捕获大量越冬桡足类 包括小型桡足类幼体 推测与深对流过程有关 [12][13] 科考综合成果 - 本次航次实现中国极地考察时空拓展 获得首份南极秋季大洋多学科考察数据 填补国际观测空白 [17] - 项目优化了极地作业流程 推动装备升级 同时培养出具备国际水准的极地调查团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