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
icon
搜索文档
“蛟龙”潜冰洋——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
新华社· 2025-10-05 22:24
获取高完整度的北极深海样品 "蛟龙"号在北冰洋开展载人深潜科考作业,既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大洋92 航次第一航段任务的主要内容。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深海一号"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保障下,"蛟 龙"号、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10余次下潜调查,探索形成了极地密集冰区"两船一潜 器"、少冰区"一船两潜器"的作业模式,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生物样 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梦娜说,"蛟龙"号载人深潜获取的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既 丰富了我国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也有利于后续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 0:00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在北极顺利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看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海底动物世界,采集 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样品。同时,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探索了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的 新方式。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下潜。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深潜海域生物多样性较高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拍摄的深海生物——鳐鱼。(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 ...
“蛟龙”深潜北极冰区!专家解读: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
齐鲁晚报· 2025-10-04 11:27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蛟龙"号开展升级改造。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创新 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实现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首次有人/无人潜水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显示我国 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充分体现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蛟龙"号在极区高纬度冰区,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下潜作业能力,提升了潜水器在极区作业 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为我国开展极地环境调查与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复杂环境下开展精细综合调查 记者:"蛟龙"号继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深潜之后首次在北冰洋下潜。北冰洋纬度高、气候寒冷和多冰,下潜有哪些特殊之处? 许学伟:在北极,"蛟龙"号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诸多复杂作业环境,很多时候是多重环境因素叠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冰区 作业,要选择合适的下潜作业点,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定点上浮至水面,这些都与非极地海区深潜不同。 "蛟龙"号针对极地特殊环境开展了极区适应性改造,比如加装了多波束以探测极地海面浮冰,加装了二次抛载装置以控制潜水器上浮速度 ...
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访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
新华社· 2025-10-03 23:10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题: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访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 领队许学伟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在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同 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蛟 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在极区应用表现如何?在纬度高、气候寒冷和冰多的北冰洋下潜有哪些特 殊之处?新华社记者10月3日采访了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 提升极区作业自主性和安全性 记者:"蛟龙"号在北极冰区下潜总体情况如何,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的"蛟龙"号在极区应用表现怎 样? 许学伟:"深海一号"携"蛟龙"号于7月15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9月8日返 回青岛。其间,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蛟龙"号在北极海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 潜。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蛟龙"号开展升级改造。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 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创新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实现了我 国首次北极冰区载 ...
“雪龙2”号顺利返沪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 2025-09-26 17:04
这次北极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 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9月26日,搭载着100名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顺利返回上 海。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本次北冰洋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 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学考察。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 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 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 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记者刘诗平、魏弘毅) 其中,"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 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 进展。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 ...
免费参观!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6:04
公众开放日活动 -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首日吸引市民近距离参观 [1] - 开放日活动面向公众(个人+团体)开放5天 将接待4000人次 其中个人约2800人次 团体1200人次 [1]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 历时208天 总航程4万余海里 [4][11]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雪龙2"号于2025年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9][11] 考察成果亮点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 [4][13] - 成功实现传统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冬季延伸 [4][13] - 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 [4][13] - 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 [4][13] - 采集水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共5000余份 [4][13]
“雪龙2”号抵达海口并将向公众开放
海南日报· 2025-05-30 08:42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1][2] - 考察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历时最长的一次 [2][3]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考察由夏季向秋冬季延伸 [2] 科研成果 - 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采集各类样品5000余份 [2] - 新发现包括: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冰间湖存在冰架过冷却水;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 [3] - 联合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推动极地领域科研国际合作 [3] 公众开放活动 - "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公众开放日为期5天(6月2日至3日、6月5日至7日),活动地点为海口秀英港码头 [4][5] - 参观者可登船参观实验室、驾驶台、飞行平台等多个特色区域 [4]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多个部门联合承办 [5]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国南极科考有了新发现
央视新闻· 2025-05-13 11:31
南极科考进展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首次南极罗斯海秋冬航次探索 目前"雪龙2"号正在返航途中 [1] - 科考队针对海冰形成过程进行专项研究 观察到脂状冰、尼罗冰、莲叶冰等多种形态 发现南极以一年冰为主 北极以多年冰为主 [4] - 航次覆盖罗斯海三个关键区域:浅滩区、冰间湖区和磷虾资源丰富的底层水出流区 实际完成24个站位调查 超出原定18个站位的预期目标 [8] 极地海冰研究 - 海冰对海洋热量吸收具有调节作用 白色海冰反射绝大部分阳光 灰色透明冰则允许阳光穿透 [6] - 北极海冰对气候变化响应更显著 近年夏季北冰洋近50%海域呈现无冰状态 而南极海冰减少幅度相对较小 [6] 海洋生态发现 - 罗斯海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显著变化 硅藻成为优势种群 棕囊藻生物量急剧下降至接近检测限 [10] - 在500-1000米深水区意外捕获大量越冬桡足类 包括小型桡足类幼体 推测与深对流过程有关 [12][13] 科考综合成果 - 本次航次实现中国极地考察时空拓展 获得首份南极秋季大洋多学科考察数据 填补国际观测空白 [17] - 项目优化了极地作业流程 推动装备升级 同时培养出具备国际水准的极地调查团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