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
搜索文档
市领导“六一”国际儿童节看望少年儿童
杭州日报· 2025-05-30 11:17
领导慰问与教育调研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非等领导在"六一"前夕走访小学和幼儿园,向全市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祝贺,并向教育工作者表示慰问 [1] - 刘非参观崇文实验学校,见证一年级入队仪式,强调要培养爱党爱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2] - 领导调研校园食堂和"校园餐"工作,强调要抓好餐饮质量 [3] 教育理念与发展方向 - 崇文实验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办学理念和思政教育方面取得新成效 [2] - 学校应聚焦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 - 要创新"大思政课"模式,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协同拓展育人格局 [2] 学前教育与课程改革 - 拱墅区东园婴幼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注重寓教于乐 [3] - 要优化课程设计,鼓励户外活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 [3] - 以"美好教育"为目标,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3] 创新教育与校园安全 - 萧山区江南小学展示学生自主设计的科学装置,体现观察力和创造力 [4] - 要呵护学生好奇心,在自然探索中培养品性和见识 [4] - 强调创新教育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校园安全工作 [4]
根植现实,讲好经济全球化这门“大思政课”
中国青年报· 2025-05-11 06:32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战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且带来共同利益 美国加征关税是单边保护主义行为 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秩序 [2][3] - 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企业成本上升 消费者物价上涨 发展中国家出口受阻 经济增长放缓 [5] - 贸易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0] 思政课教学方法 -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贸易战影响 剖析美国行为的不合理性与危害 [5] - 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 如观察进口商品产业链 调研外贸企业 讨论热点经济事件 [7] -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增强使命责任感 推动科技创新 [8][9] 青年发展机遇 - 鼓励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知识 掌握数据分析信息技术能力 适应产业融合趋势 [11] - 关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急需人才领域发展 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结合 [11][14] - 凭借新思维新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4] 中国经济角色 -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重要推动者 [12] -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参与全球经济规则制定 争取更有利国际地位 [13] - 坚持多边主义 维护全球经济秩序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5][13]
青春,向西北
中国青年报· 2025-05-07 09:46
话剧《青春·向西北》创作背景与内容 - 话剧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倾力打造,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巧妙剧情、生动演绎和震撼舞台效果 [1] - 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接,演绎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诠释教育家精神,传递教育温度与力量 [2] -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师生共同完成 [4] 话剧三幕主要内容 - 第一幕聚焦陕北,讲述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李想投身窑洞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初至陕北遭遇村民阻挠,最终凭借真诚与不懈努力赢得村民信任 [4] -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李翔全力备战创新设计大赛,与导师团队携手共进突破难关,抒发"科研报国,矢志初心"壮志豪情 [4] - 第三幕交织校园与野外作业现场,古生物学专业学生李襄在老师和同学引导下逐渐对学业产生兴趣,对"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深刻思考 [4] 创作过程与细节 - 剧本历经12次修改,演员走进实验室与导师同吃同住,去陕北跟着施工队实践,把真实故事融入台词 [4] - 为真实还原舞台场景,团队多次深入陕北采风,演员在黄土梁上反复走场体验式表演,连村民使用的旱烟袋都按原貌复刻 [4] - 为呈现科技攻关场景,舞美团队将风洞实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动态效果,查阅30余份技术文档、历经多次迭代设计 [4] - 为呈现陕北地区昼夜光影变化,团队设计多种灯光组合方案,包括清晨窑洞的暖黄色炊烟光、正午黄土高原的层次分明顶光、深夜实验室的冷蓝色调 [7] 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 - 该剧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政教育实践,将"奔赴祖国最需要之地"的崇高信念植入观众心底 [7] -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姚丹表示,参演过程让她对"大思政课"内涵有更深体悟,未来将把剧中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案例 [8][10] - 该剧创作初衷是将陕西高校师生真实故事升华为舞台精神史诗,是"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应答 [10] - 随着陕西高校巡演启幕,这群陕西学子的青春故事将跨越山海,让更多年轻人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种子深埋心底 [11]
跳出试卷,在解国家需求之题中找到“意义坐标”
中国青年报· 2025-04-13 11:50
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 -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红信讲习团"走进中小学宣讲科学家精神,覆盖10余所学校,通过钱学森、竺可桢等6位浙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志向 [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邱雷教授以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案例教学,强调科研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破解学生"内卷""躺平"情绪 [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原创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沉浸式教学,还原科学家奉献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攻坚中的个人抉择 [6][9] 跨学科科技教育创新 - 北京理工大学尹西明开设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吸引跨专业学生选修,促成会计学学生转向哈佛生物伦理专业 [1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强国逐梦·大师引航"课程,邀请C919总设计师、北斗三号总师授课,形成"大师-大课"模式,强化三航特色教育 [1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织千名本硕博学生深入军工单位实践,匹配行业需求与个人能力,推动职业规划与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结合 [13] 科技成就与民族认同 - 国产大飞机C919、天宫空间站等科技成果成为激发青年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开关",直观体现科技实力与个人尊严的关联 [13] -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解析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无人机弯道超车等案例,将复杂科技知识通俗化,培养学生跨界领导力 [12] - 昌河飞机工业实践揭示直升机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现状,促使南航学生重新定位学习方向,关注航空领域未攻克难题 [14] 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 - 尹西明提出"π字型人才"概念,要求科学家兼具核心技术能力与跨行业视野,推动AI时代技术创新与国家需求深度融合 [14] - 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屠呦呦实验手稿、苏步青树枝演算等实物教学,将"190次失败不放弃"的科研韧劲转化为可感知体验 [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旋翼人生》话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立体展现王适存航空报国历程,强化科学家精神艺术表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