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

搜索文档
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经济总体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 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 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1] - 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其中出口同比增长7.2% [1] - 前7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 其中出口同比增长7.3%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2% [10] - 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014家 同比增长11.7% [10] 消费与内需 - 前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 [6] -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2% 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6] -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每年可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 可拉动万亿元规模新增投资需求 [9] - 服务消费亮点纷呈 包括乡村文旅 票根经济 冰雪经济 赏花经济 国潮国服频频出圈 [6] 投资与产业升级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16] - 7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4% [16] - 截至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 同比增长13.2% [16] -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100家 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 [19]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 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18] 创新与科技发展 -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稳居世界首位 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位列全球第二 [18] - 每年STEM专业毕业生数量超500万 [18] - 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承运旅客超200万人次 [16] - 2025年被誉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工业人形机器人实现自主换电池等功能 [19] 外贸与国际合作 - 上半年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 贸易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伙伴数量达到61个 比去年同期增加5个 [11]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12月18日启动 零关税商品范围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 占全部商品税目的比例达74% [12] 政策与改革 - 综合运用降准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21] - 出台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 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 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22]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 [24]
“十五五”工业新征程: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 2025-08-16 02:33
工业与信息化发展成就 -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 连续15年位居全球制造业第一 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 -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效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实现县县通千兆 乡乡通5G 90%以上行政村通5G 截至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 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 [3]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高达30% 是全球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建成门类齐全 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3] 政策支持与市场基础 - 中央层面出台《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 为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4] - 规模庞大 需求多元的内需市场为工业与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 企业主动转向科技创新 加快制造业发展进程 [4] - 2023年8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 划分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元宇宙 量子信息等 [6] "十五五"规划方向 - 前瞻部署新产业新赛道 筑牢数字技术底座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 [5] - 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5]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中试验证体系 打造产学研用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 [7] 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 推动构筑安全稳定 畅通高效 开放包容 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部分高端装备已形成国际竞争力 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7] - 金融体系需秉持"长投厚培"理念 资本市场要精准支持产业链核心环节 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可持续资金保障 [8] - 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得性 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 降低技术商业化风险 [8] 行业规范与竞争秩序 - 低价竞争和同质化布局导致"增收不增利" 中央和部委多次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反内卷将是重点工作 [8] - 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提升产品品质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9] - 健全长效机制 完善政策举措 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动汽车产业提质升级 [9]
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人民网)
人民网· 2025-08-15 16:17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1][7]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揭示固态电池短路机理,为新型固态电池开发提供理论依据[1] - 国内固态电池研究取得多项进展,包括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开发和锂元素可视化检测技术突破[2] 高质量科技供给与成果转化 - "十四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中国空间站"天宫"、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等[2]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7%,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501万件(同比增长13.2%)[2] - "科大硅谷"集聚超7000家科技企业,基金规模突破2500亿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5] - 上半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5]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 - 柳钢集团通过AI助手优化生产成本,研发投入强度达3.6%,形成203件核心专利[7] - 商业航天领域实现批量卫星研制,银河航天承担国家重大发射任务,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8][9] -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达147.2万件("十三五"末的2.2倍)[9] - 中电信量子集团推出"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推动量子技术规模化应用[9] 消费新业态与城市更新 - 宝马全球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南京,探索AI及固态电池技术[11] - 京东MALL北京双井店引入数字娱乐公园等新场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0%[12] - 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电影票房超292亿元(同比增长20%)[12] - 浙江台州官河古道通过AR技术打造元宇宙街区,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13] - 上海浦东、山东潍坊等地通过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功能[13]
有了适宜环境,愿更多种子开花结果
广西日报· 2025-07-17 11:02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北京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最顶尖的研发机构,诞生了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第一家AI独角兽等多项"第一"[5] - 北京已集聚全国超40%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拥有超过2400家人工智能企业,核心产业规模接近3500亿元,企业数量与核心产业规模均占全国一半[5]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场景,如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在汽车工厂实现全球首例多台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6] 广西人工智能发展布局 - 广西设立100亿元人民币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出台《"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等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发展[8] -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已聚集2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初步成型[10] - 广西首批工业人形机器人下线,柳州实现低速无人驾驶车辆测试牌照零突破[11] 京桂人工智能合作 -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支撑南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源,京桂"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对接会吸引100多名北京企业家[7] - 北京AI独角兽企业和科研院所新机构纷纷在广西安家落户[7] - 广西凭借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正努力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走向东盟的"桥头堡"[11] 人工智能技术趋势 - 人工智能竞争焦点从大模型转向专业智能体,智能体更像是专业领域的"数字员工"[6] - 360集团创始人认为越来越多的"数字员工"将与实体员工协同工作[6] - 云知声董事长建议广西聚焦优势应用场景建设特色产业链[10]
多元主体发力科创融资 探路“无人区”培育独角兽
中国经营报· 2025-07-15 22:05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全球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在合肥启用,20亿元"科创贷"对国盾量子滚动支持 [1] - 国产大飞机C919带动多个供应商及航空产业链公司登陆科创板 [1] - 药明生物一款抗体新药获得8.3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 [1] - 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重点支持商业银行、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1] - 截至7月15日,债市科技板下科创债已发行506只,发行规模达7023.78亿元 [5] 中国科技创新现状 - 中国科技创新已从跟随模仿进入引领创新的"无人区",华为全栈自研和DeepSeek在AI领域的突破是例证 [2]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总量居世界第二 [2] - 华为2024年研发经费1797亿元,占总营收20.8%,远超高技术企业3%的认定标准 [3]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体系,中国科学家数量约150万人 [4] 债市科技板的优势与作用 - 债市科技板匹配科技创新特征,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和创投机构投早、投小 [5] - 提供配套政策提高市场活跃度,推动评级机构优化评级符号 [5] - 鼓励债券条款灵活设计,融合股权和债权优势 [5] - 2024年科创债发行主体九成为国企,新政后民营企业和公众企业占比接近20% [6] - 行业分布从传统行业转向非银金融、公用事业、银行、有色金属、化工和硬件设备等 [6] 投资者参与渠道 - 普通投资者可通过交易所竞价交易系统参与网上发行的债券认购 [6] - 专业投资者(金融净资产300万元以上)可投资AAA级公募债 [6] - 科技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性,科创债平均发行利率2% [6]
时报访谈丨张立群: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搜狐财经· 2025-07-11 08:43
价格指数分析 - 6月CPI同比上涨0.1%,结束连续4个月下降趋势,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创近14个月新高 [2][3] - PPI同比下降3.6%,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压力加剧,上半年PPI比上年同期下降2.8% [3][4] - 价格低位波动反映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可能形成"负向循环":价格走低→企业预期转差→生产投资收缩→就业与收入下滑→压制消费需求 [4][5] 供需关系影响因素 - 供需不平衡根源: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产业链需求、出口面临高关税壁垒、居民收入预期偏弱导致消费意愿不足 [4] - 6月CPI虽转正,但2025年上半年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远低于2%的全年目标,消费端需求恢复乏力 [4] - 部分行业供需改善得益于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但PPI低迷向CPI传导叠加消费内生动能偏弱,抑制核心CPI修复空间 [3][4] 经济政策与展望 - 需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大政府公共产品投资,带动企业订单和就业 [9] - 一季度GDP增长5.4%,二季度消费增速提高受"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但房地产投资降幅加大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 [6][7] - 全年CPI预计前低后高,增量政策与内外环境下行压力相互角力,经济回升不确定性加大 [8] 行业动态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十三五"末增长5倍,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第四代核电站投入运营 [13] - "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增加值超2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68%,5G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标准制定突破 [13] - 新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60% [14]
“十四五”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北京青年报· 2025-07-10 11:31
经济总量与增长 - "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或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 [1][2] - 2024年经济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大关 [2] -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30%,前4年平均增速5.5% [1][2] 内需与消费结构 - 过去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最终消费贡献率56.2%(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3] - 5G/智能手机需求带动互联网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GDP总和 [3] 制造业与创新 -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5年超30万亿元,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 [3] - 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50%(增量1.2万亿元),强度达2.68% [3]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26个(占比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3] 民生与社会保障 - 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1200万人,服务业就业占比48.8% [4] - 基本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5%,医保目录新增402种药品 [4] - 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64.6%,托位数574万个(较"十三五"末增长125%) [4] 绿色发展与安全 - 单位GDP能耗4年累计降11.6%,绿电占比达33.3% [5] - 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陕西省,贡献全球1/4新增绿化 [5] - 高标准农田累计超10亿亩,粮食自给能力强化 [5] 营商环境与外资 - 民营企业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40%),核电项目民资参股最高达20% [6]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项,制造业外资限制"清零" [6] - 2021-2024年5月外商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十三五"总额) [6] 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 - 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飞行,电磁弹射航母/大型邮轮/LNG船实现全领域突破 [7] - 第四代核电站投入运营,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 [7] - 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多领域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 [7]
距离“十四五”规划收官还有不到180天 多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这些成就的取得 都与你我有关(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06
经济增长 - 前4年平均增速5.5%,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经济体量 [3]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120/130万亿元大关,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元 [3] -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3] 制造业实力 -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5年超3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 [4] -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拥有最完整制造体系 [4] - 实现国产大型邮轮、电磁弹射航母、第四代核电站等高端制造突破 [4] 基础设施 - 建成全球最大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交网 [5] - 特高压输电通道达44条,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率98.4% [5]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覆盖80%县域 [5] 能源粮食安全 - 粮食产量实现"21连丰",2023年达1.4万亿斤 [6] - 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谷物/肉类等产量全球第一 [6] - 能源自给率超80%,2024年油气产量首破4亿吨油当量 [6] 科技创新 -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 [9] - 全球百强科技集群26个居首,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9] - 研发经费比"十三五"末增长50%,增量达1.2万亿元 [9] 区域协调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经济总量占全国40%以上 [10] - "西电东送"能力超3亿千瓦,"东数西算"占全国算力70% [10] - 中部形成18个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先进制造集群 [10] 绿色发展 - 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 [11] - 新能源发电装机达20.9亿千瓦,超煤电规模 [11]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年增长5倍至3140万辆 [11] 民生保障 - 城镇年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社保参保率超95% [13] - 开工建设保障房780万套,解决2000万人住房 [13] - 医保目录新增402种药品,跨省就医结算4亿人次 [13] 改革开放 - 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超40%达5800万户 [15]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制造业限制全面清零 [15] - 外商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十三五"总和 [16]
“十四五”冲刺!国家发改委在首场发布会为何提到荔枝和早茶
南方都市报· 2025-07-09 22:09
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经济总量实现"四连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1]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经济增速平均5.5%,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1]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56.2%,比"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3][4] 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覆盖80%的县,服务90%经济人口 [7] - 2024年农村公路总里程464万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 [7]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冷链物流体系完善 [7]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46万亿千瓦时,为"十三五"末1.6倍,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98.4%服务区 [8] 创新驱动与科技突破 -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1.2万亿元,研发强度2.68% [9]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运,C919商业飞行 [9] -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转变 [10] 民生与社会保障 - "十四五"规划民生指标占比超1/3,为历次五年规划最高 [13] - 城镇年新增就业稳定1200万人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比48.8% [15] - 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9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15] - 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64.6%,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覆盖300多地级市 [16] 治理效能与改革 - 民营企业达5800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项 [1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 [11] - 组织动员能力显著提升,如西藏地震后30分钟启动救援 [12] 五年规划机制 - 五年规划通过"四个注重"机制实施:制度优势、守正创新、社会合力、战略定力 [17][18] - 坚持"开门编规划",结合顶层设计与群众意见,形成社会共识 [18]
从“三航”产业利润增加看高端制造业升级
证券日报· 2025-07-03 00:20
三航产业发展现状 - 1月份至5月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行业利润同比增长56% [1] - 飞机制造行业利润增长120.7% 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行业利润增长28.6% [1] - 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利润增长68.1% [1] -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行业利润增长85% 其中金属船舶制造利润增长111.8% [1] - 船用配套设备制造利润增长63.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利润增长15.4% [1] 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 研发攻坚与市场需求共振释放产业发展空间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展现产业化能力 [2] - 三航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带动高端制造、复合材料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 [3] - 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构建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网络 降低协作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3] - 工业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型 利润来源从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 [3] 产业发展意义 - 三航产业成为保障能源、贸易、科技安全的重要支撑 [3] - 助力实现"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等国家战略目标 [3] - 推动工业体系迈向新高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