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曲线

搜索文档
14.7万亿招商局集团谈“第三次创业”:以更安全的资产负债结构穿越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4 11:27
招商局集团战略转型 - 集团推进"第三次创业" 打造微笑曲线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服务转型 打造马利克曲线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 [1] - 2024年末总资产达1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9% 实现利润总额2272亿元 净利润1872亿元 [2] - 通过科技赋能传统领域 包括智慧港口 地产园区 智能交通 物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1] 招商蛇口业务发展 - 2024年综合资金成本降至2.99%行业最优 上海拿地权益地价排名业内第一 [4][5] - 总资产8603.09亿元 归母净资产1110.07亿元 营业收入1789.48亿元 归母净利润40.39亿元 [5] - 签约销售金额2193.02亿元 销售排名行业五强 [5] - 构建租购并举 轻重结合业务结构 完成产业园区 租赁住房 集中商业三个REITs平台搭建 [6] 招商港口运营表现 - 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515.9万TEU同比增长8.3% 营业收入161.31亿元 利润总额101.31亿元 [7] - 归母净利润45.16亿元同比增长26.4%创历史新高 海外业务收入比重达34.2% [7][8] - 加强斯里兰卡CICT和汉港六大中心建设 关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下的机遇 [8] 招商公路财务与战略 - 2024年营业收入127.11亿元 归母净利润53.22亿元 总资产1591.69亿元 资产负债率44.22% [9] - 估值提升至1.48倍PB 总市值一度突破950亿元创上市新高 [9] - 交通科技 智能交通 交通生态三个板块营收占比达24% 将加大数字化和绿色化投入 [10] 招商积余业绩亮点 - 2024年营业收入171.72亿元同比增长9.89% 归母净利润8.40亿元同比增长14.24% [11] - 毛利率提升0.40个百分点至11.96% 应收账款余额21.93亿元下降4.36% [11] - 有息负债余额8.33亿元下降58.12% 第三方市场拓展规模36.93亿元 [11] - 非住宅业态贡献33.96亿元 在金融 政府 办公 学校赛道形成竞争壁垒 [11]
21社论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2 09:58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 截至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 [1] - 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三年平均增速 [1] - "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共2267.8万户,一季度新设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以上,同比增长1.4% [1] - 在民用航空、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民营企业展现出充沛活力 [1] 民营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民营企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1] - 新能源、电动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基本由民企主导,出现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企业 [1] - 通讯电子、电动汽车、半导体等产业链更加完整 [1] - 民营企业带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方向发展 [1] 制造业升级与国际竞争 - 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占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核心地位 [2] - 技术革命与产业创新驱动的飞轮效应已在各产业领域加速创新迭代 [2] - 我国制造业从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初步形成全球竞争力 [3] 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 我国制造业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足的短板 [2] - 国际先进制造企业普遍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占据价值链高端位置 [2] - 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处于制造环节,利润较薄 [2] -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需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依赖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 [3]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 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打破制造业企业"大而全"格局 [4] - 推动分离和外包服务业务,培育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4] - 发展面向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新兴服务,探索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 [4] - 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提升"中国服务"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4] 服务业开放与协同发展 - 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 - 引入高水平企业服务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发挥"鲇鱼效应"促进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 - 鼓励物流、供应链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与制造业协同"走出去" [4] - 增强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综合竞争力 [4]
北大学霸创业,494名员工年入百万
盐财经· 2025-03-03 16:55
公司业绩与激励体系 - 2024年公司发放8亿元员工奖金,年收入破百万员工达494人[1] - 经营分享奖金总包呈爆发式增长:2022年2.5亿元→2023年4.7亿元→2024年8亿元→预计2025年超10亿元[7][8][9][10][11][12] - 长期股权激励方面,2022年已按10倍以上估值回购早期孵化盈利项目[13] - 2024年三季度营收168.49亿元(YoY+39.56%),归母净利润14.72亿元(YoY+21.29%)[14] - 公司总资产达161.2亿元(YoY+26.17%),加权平均ROE为17.8%[14] 商业模式与战略 - 定位中高端市场,产品定价显著高于同行[19][20] - 2020年提出"浅海战略",曾扩张至27个产品团队但后续砍掉10个非核心品类[22][23] - 当前聚焦三大业务:充电储能类(占2024上半年营收47.95%)、智能创新类、智能影音类[25][26] - 储能业务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20亿元(YoY+170%),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储能产品基础设施[27] - 预计新建储能项目达产后年营收23.5亿元,年利润2.6亿元[27] 技术创新与市场地位 - 2018年推出全球首款GaN充电器实现技术突破[20] - 目前是Apple Store唯一中国大陆品牌充电产品[20] - 全球移动充电品牌市场份额第一[20][27] - 2024上半年北美市场贡献47.95%营收,欧洲21.27%,日本13.4%[25] 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 - 创始人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当前分配比例为20%,目标达到华为/苹果的30%水平[15][16] - 创造者三大特质:第一性、求极致、共成长[23] - 建立"技术-品牌-制度"铁三角发展模型[29] - 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录,强调"成为谁"而非"击败谁"的发展哲学[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