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习言道|这条路和这群人,习近平记在心上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3:06
滇缅公路历史背景 -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 连接云南昆明与缅甸 穿越横断山脉 澜沧江和怒江等险峻地形[2] -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沿海港口被攻陷 1939年1月滇缅公路成为大后方唯一国际通道 承担军需运输任务[4] - 公路开辟时严重缺乏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人员 军需运输任务十分繁重[4] 南侨机工贡献 - 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在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下前往滇缅公路服务[5] - 机工放弃原有优渥生活 包括马来西亚富商家庭的白雪娇等人士隐瞒家人参加服务[6] - 在敌机轰炸 路塌桥断险境中夜以继日运输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6] - 1939年至1942年3年间通过滇缅公路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6] - 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于敌机轰炸 车祸及伤病 平均每公里有一位机工长眠[6] 历史意义与传承 - 南侨机工事迹体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 通过国际声援 捐款捐物 物资运输等方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及全民族抗战历史意义 指出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7][8] - 强调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 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而战 达到民族觉醒和战斗意志空前高度[8]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
新华社· 2025-08-25 15:45
核心人物生平 - 陈翰章1913年出生于吉林敦化 1930年以总分第一名成绩中学毕业并立下投笔从戎誓言[3] - 1932年因九一八事变爆发毅然告别讲台加入中国国民救国军 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游击战争[3] - 1940年12月8日以27岁年龄壮烈牺牲 日军割下其头颅 1948年遗首被寻回 2013年诞辰百年时身首合葬于敦化[4] 军事成就与战斗记录 - 历任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五师师长 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 率部在东南满地区作战[4] - 指挥突袭镜泊湖水电站工地迫使日军工程停工 寒葱岭伏击战歼灭日军并缴获大批武器[4] - 1936年8月至1940年12月初期间与日伪军警展开有档案记录的作战达81次[4] 纪念设施与红色文旅 - 敦化市设有陈翰章烈士陵园 立有2.7米高雕像象征其27年人生 主碑镌刻"永垂不朽"字样[4] - 故乡翰章乡设有翰章广场 文化中心及红色文旅项目 包含抗联路栈道 雕塑公园等教育设施[5] - 陈翰章生平事迹文化中心自2024年9月开放后累计接待参观者5000余人次 举办红色研学等活动80余场[5] 精神传承与社会影响 - 当地百姓曾编歌谣"日本鬼子遭了殃 出门遇见陈翰章"传颂其战绩[4] - 镜泊湖畔民众向后代讲述其故事 校园内师生诵读其誓言传承爱国精神[5] - 翰章乡推进红色教育落地生根 通过党性教育专线串联多类抗联纪念设施[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
新华社· 2025-08-24 20:03
核心观点 - 东北抗日联军将领陈翰章英雄事迹的当代传承与红色文旅产业发展 [1][2][3] 红色文旅产业建设 - 翰章红色文旅项目整合多类抗联主题设施 包括陈翰章烈士陵园 英雄山抗联路山体栈道 翰章红抗联雕塑公园 义勇英灵塔和抗联大院 [3] - 陈翰章生平事迹文化中心自2024年9月开放后累计接待参观者超5000人次 开展红色研学及主题党日活动80余场 [3] - 敦化市通过翰章广场 翰章乡翰章村等命名方式强化英雄地标属性 [3] 教育传承体系 - 翰章红军小学通过校园雕塑和教育活动传承抗联精神 [1] - 镜泊湖地区民众持续向后代传播陈翰章作为"书生战将"的事迹 [3] - 教师带领学生诵读陈翰章毕业誓言"投笔从戎用枪和鲜血赶走强盗"的爱国宣言 [1][3] 历史事迹记载 - 陈翰章1936年8月至1940年12月期间指挥战斗达81次 包括突袭镜泊湖水电站和寒葱岭伏击战 [2] - 1940年12月8日率十余战士与日军重兵激战牺牲 年仅27岁 [2] - 2013年诞辰百年之际遗首回归敦化 2.7米雕像象征其27年人生 [2]
从南洋到延安:两张华侨回国证明书背后的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14:46
中新网西安8月19日电(阿琳娜)"笑挂在脸上,沉重压在心底,这样年纪轻轻的,却偏紧锁双眉,朋友 你说,血已快把人类淹没了,我们怎能没有仇恨,但谁也比不上我们愉快健康,因为我们已投身革命的 战斗,让风暴再肆虐咆哮,也毁灭不了我们……"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侨青年戴行伍(原名:戴永美)在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后,穿上军装,在拍摄的第一张 照片后题写的小诗。清秀的面容,隽秀的字体,传达的是不怕牺牲、誓死报国的信念。目前这张照片正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展出,同期展出的还有戴行伍的两张华侨回国证明书。 图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正在展出的戴行伍的照片和照片背后的小诗。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供 图 "1938年,戴行伍如愿拿到了'菲律宾怡朗中华商会'等开具的华侨回国证明书。"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 馆研究馆员李一红介绍,1938年5月,戴行伍和黄登保、张超然、高明轩等一批菲律宾怡朗的华侨青年 来到菲律宾首都,带上回国证明,经由王雨亭介绍到香港找到廖承志,再由廖承志介绍去西安,经西安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他最终到达延安。到延安后,他改名戴行伍。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22岁的菲律宾华侨青年戴行伍报名加入了菲律宾怡朗抗日救国会,一方面全力 ...
又见丨这群华侨儿女,用生命诠释“中国”的分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6 13:00
南侨机工背景 - 1938年中国沿海港口被日军占领导致对外交通线中断 外部物资无法输入[1] - 滇缅公路紧急建成通车但面临司机和修理工严重短缺问题[1] - 南洋地区3200多名华侨青年响应号召回国支援抗战运输工作[12] 李月美个人事迹 - 马来西亚华侨女性 家庭富裕且具备汽车驾驶技能[1] - 因招募限制女扮男装以"李月眉"化名成功报名机工团[4] - 在滇缅公路承担武器药品等战略物资运输任务[4] - 在急转弯路段发生翻车事故导致身负重伤[4] - 住院时女性身份暴露后获得"巾帼英雄"题字荣誉[8] 群体特征与贡献 - 成员包含教师 工程师 富家子弟和穷苦百姓等多层次背景[12] - 存在超龄者虚报年龄 不会驾驶者加速学习等突破限制现象[12] - 未成行者通过捐赠钱财 汽车甚至女儿彩礼等方式支援[12] - 在疟疾流行 道路泥泞和日军轰炸的极端环境下坚持运输[4][12] - 通过物理运输和文化认同双重维度支撑抗战物资生命线[12]
人民的音乐家 世界的冼星海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1
冼星海生平与音乐成就 - 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中国澳门 父亲早逝 由母亲黄苏英抚养长大 童年受粤语民歌《顶硬上》影响深远 [10] - 1920年代就读北京国立艺专和上海国立音乐院 1928年加入南国社 发表《普遍的音乐》提出"用音乐救中国"的理念 [11] - 1929年因学生运动被迫辍学 赴巴黎求学 师从保罗·奥别多菲尔 创作三重奏《风》受保罗·杜卡赏识 [11][12] - 1935年回国后创作300余首救亡歌曲 包括《救国军歌》《战歌》《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 [13] 《黄河大合唱》创作与影响 - 1939年与诗人光未然合作 6天6夜完成8乐章《黄河大合唱》曲谱 其中《黄河怨》《黄河颂》三易其稿 [14][15] - 首演于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礼堂 后扩编至100余人合唱团 周恩来赞誉"为抗战发出怒吼" [17] - 1940年在苏联进行交响化改编 1944年由爱泼斯坦译成英文 传播至国际 [18] - 1968-1969年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0年5月1日首演 55年来在全球演出超1000场 年均演出50-60场 [25] 国际交流与文化遗产 - 1942年流落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受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救助 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9][20] - 1998年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道"与"拜卡达莫夫大道" 设立荷花造型纪念碑 [22] - 2019年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聚焦其最后5年经历 哈方艺术指导称其精神"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3][24] - 2024年哈萨克斯坦合唱团在武汉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 指挥称"音乐让彼此理解靠近" [24] 当代传承与纪念活动 - 2025年适逢冼星海诞辰120周年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曼谷、悉尼演出《黄河大合唱》 [26] - 2024年5月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之夜"艺术节上演《黄河颂》 纽约林肯中心举办"2025黄河大合唱"音乐会 [26] - 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 殷承宗强调作品蕴含"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信念" [25]
九旬“小鬼”交通员林珍:从经历烽火童年到传承爱国薪火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13:52
核心观点 - 林珍作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员 在抗战期间从事交通情报传递和伤员护理工作 其个人经历反映了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与民族精神 [1][3][5][7] 个人抗战经历 - 1941年12月8日目睹日军轰炸启德机场 时年4岁 家住打鼓岭道41号 [1] - 姐姐林展遭日军诬陷偷军票并被殴打 此事件促使林珍8岁加入东江纵队 [3] - 担任交通员时伪装客家女孩 将情报卷成火柴棒藏衣襟 光脚穿越旱地海滩红树林传递情报 [3] - 半年后调任伤兵医院护理员 冬季徒手清洗带血纱布导致生冻疮 曾照顾脸部炸伤失明战士曾九 [5] 抗战精神传承 - 战士曾九在无麻醉条件下接受手术 术后立即申请归队 体现坚韧精神 [5] - 林珍现任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 持续在校园讲述抗战故事 带领青年瞻仰乌蛟腾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7] - 强调历史不能遗忘 需将个人与国家情感相连 培育民族魂 [7]
武汉街头数十万人大合唱响彻全世界 《义勇军进行曲》唱成最嘹亮中国之声
长江日报· 2025-08-11 08:36
歌曲传播的背景与中心 - 1937年11月至1938年10月,武汉成为实际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 1938年,在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直接领导下,武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化救亡活动 [4] - 抗战初期在武汉的歌咏团体约有300多个 [5] 歌曲传播的规模与盛况 - 1938年4月7日晚,武汉三镇有约四五十万人参与合唱,火炬照红长江两岸 [4] - 1938年4月至8月,短短4个月内,万人以上规模的歌咏活动至少有5次 [5] - 歌咏活动动辄上万人、十几万人,规模空前 [4][5] 歌曲传播的关键人物与事件 - 冼星海、张曙等文化界人士在武汉组织歌咏活动,曾昭正等人协助指挥 [4][5][7] - 1938年4月7日的合唱活动恰逢台儿庄大捷消息传到武汉,具有庆祝胜利的性质 [4] - 曾昭正于1935年将《义勇军进行曲》从上海带回武汉大学校园教唱,并编入《大家唱》歌集 [6] 歌曲的国内影响与升华 - 在武汉,这首歌完全跃出电影银幕,升华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战歌 [8] - 现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很多活动的固定传统 [8] - 1938年的武汉是《义勇军进行曲》传播史上的高峰时刻,参与人数空前,影响力巨大 [8] 歌曲的国际传播与认可 - 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将武汉民众高唱此曲的画面带向全世界 [7] - 1940年,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义勇军进行曲》 [7] - 1945年,该曲入选反法西斯盟军凯旋曲目,是曲目上唯一的中国旋律 [7]
为抗战捐款直至胜利(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8 08:50
"窃思人生斯世,要做个模范人物。"这既是缅甸爱国侨领梁金山在90岁高龄时写下的对子孙后辈的告 诫,也是他奔波一生的人生总结。 从早年困苦,到他乡立业,梁金山的成长堪称艰难。正因如此,当他成为一方巨富后,仍心怀桑梓,不 仅平日里慷慨助人,还出资修桥,便利家乡与外界往来。抗日战争期间,这座桥也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咽 喉要塞。 抗日战争期间,梁金山发出"国亡即家败"之呼,为支援抗战奔走,甚至不惜变卖家产,筹集抗日物资。 直至晚年,梁金山仍以一己之身,奔波于家乡建设。 近日,梁金山之女梁有玲接受采访,讲述心目中的父亲,还原梁金山波澜起伏却甘于平凡的一生。 奔走他乡 1882年,梁金山出生于云南保山的一个小山村,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只得独自一人抚养梁金山 四兄妹。 母亲的辛苦被年幼的梁金山看在眼里,7岁时,他已经开始上山割马草,卖给马队做饲料,换得微薄收 入补贴家用。 临近边境,当地人多有外出赴缅甸打工谋生的情形。1900年,18岁的梁金山也为了家中生计,开始赴缅 做工。 "他这一路上十分艰辛,帮人赶马、做码头工人、做火车司炉,什么活计都做,直到最后到了邦海银厂 做矿工。"梁有玲说,在她小时候,父亲梁金山常在家中的火 ...
(抗战胜利80周年)访台湾雾峰林家宅园 感受“百年世家”家国情怀
中国新闻网· 2025-08-06 20:37
家族历史与传承 - 家族先祖清代乾隆年间自福建漳州迁居台湾彰化 后定居台中雾峰地区发展为当地望族[2] - 宅园内"雾峰林家宫保第"因第五代林文察被清政府追谥"太子少保"得名 目前已向公众开放[2] - 家族宅园建筑体现"忠孝节义"精神 家风家训强调"有国才有家 爱家先爱国"理念[5] 抗日事迹与贡献 - 林文察之子林朝栋在中法战争时在台抗法有功 其组建的"栋军"成为日后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主力[2] - 林祖密拒绝日本殖民统治放弃家产 成为1911年后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2] - 家族成员林正亨投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打击日本侵略 后加入中国共产党[5] - 日据时期林朝崧 林幼春创办"栎社"以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林献堂通过传统文化参与非武装抗日运动[5] - 家族从武装抗日到非武装抗日持续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整整50年[5] 当代传承与活动 - 林光辉2007年发起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 成员涵盖数十个台湾抗日家族[7] - 协进会奔走两岸举办图文展 追思会 座谈会等活动讲述台湾同胞抗日事迹[7] - 现任理事长林铭聪强调抗战胜利来之不易 希望两岸携手守护中华民族和平与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