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
搜索文档
猎头真心话:「降薪时代」的择业指南|职升机Open Talk
36氪· 2025-05-28 10:04
求职市场现状 - 当前求职市场最可怕的不是降薪,而是接受降薪也未必能匹配到合适的工作 [2] - 2022年是求职市场高峰期,当时"岗位少人多",现在反转为"人多岗少",薪资水平回调 [4] - 整个薪酬市场在下滑,不少公司通过取消年终奖、变相打折或延期发放等方式变相降薪 [4] - 离职率下降,更多人处于"被动困住"状态而非主动离职 [4] 35岁职场瓶颈 - 头部新能源公司工作十年的员工面临年龄歧视,投递简历时遭遇年龄、地点不合适或岗位取消等问题 [3] - 猎头指出只要性价比足够高年龄不是问题,但企业会衡量成本产出,可能优先考虑能完成七八成工作的年轻人 [3] - 芯片设计公司曾录用68岁退休教授,因其能力和经验最契合需求,开出百万年薪 [3] - 女性求职者面临"适龄未婚"或"刚生完孩子"的隐性歧视,企业用人更看重"能不能解决问题" [4] 职业转型建议 - 大公司中层管理者可考虑将经验带到二三线公司帮助其模仿超越,或转向乙方做BD、售前或解决方案负责人 [6] - 需要主动通过行业展会、老同事、供应商、客户等渠道获取线索,找到真正需要自身能力的"买单方" [6] - 职业转型需明确市场需要什么和个人有什么牌,早期创业公司需要低成本六边形战士,是多面手的机会 [14] - 自由职业者重返职场需将积累的信用值兑换为企业端信任资产,通过优质项目合作转化为跳板 [16] 财务职业选择 - 财务BP在财务体系内属于优势方向,优秀财务BP能快速进入决策层信任圈 [10] - 农业/制造业人才流动性低职业发展更依赖人情维系,电商属人才高频流动领域 [10] - 建议用评分法量化决策,给薪酬、老板、行业、公司、工作内容五个维度1-10分后加权计算 [8] - 五年工作经验正值关键定型期,需明确职能优先级并选定行业深耕,频繁跨行业面临市场价值折损 [9] 大厂外包岗选择 - 大厂外包岗稳定性反而比内部岗位高 [17] - 当前市场环境下从小公司或外包跳槽到大厂相当困难,可能需要五到十年规划 [17] - 建议比较当前薪资和小公司薪资,若提升50%-70%可考虑跳槽积累经验等待经济回暖 [18] - 若留在大厂外包岗,需积累1-2年工作经验并做出亮眼数据和背书项目以增强未来竞争力 [18]
微软n+8裁员背后:外企人的职业安全垫正在变薄
36氪· 2025-05-12 18:41
周末里,传来微软和松下裁员的消息。 听到这两个消息,很多打工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外企裁员,外企衰落的话题。 但事实上这两家公司裁员的逻辑并不相同。 简单的说,松下裁员是业务原因,开始转型,所以需要裁员,这次松下裁员是全球性的,每个国家都裁,裁1万人,有5000在日本。 而微软不同,微软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有计划的把中国团队缩减,给了不少中国的微软工程师搬到美国和欧洲工作的机会。 业务原因我能理解,毕竟作为打工人,如果公司业务出了问题,我们多多少少是有感触的,有感触就意味着我们能做一些准备。 但微软并不是业务原因。 微软的行为,事实上在告诉外企人,尤其是关键行业的美资企业打工人,即便你身处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里,在一个发展良好福利可观的外资公 司,你可能以为自己可以在这家公司干到退休,但事实上,你的「安全垫」并没有那么保险。 我去年写过一篇关于外企在华遇到哪些困境的文章:《2024年的外企到底怎么了?》。 有不少外企在华业务发展多多少少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了,给外企们原先的预期也不得不随之降低;另一方面,竞争更加激烈,去年 伴随保时捷中国裁员的消息,小米仿保时捷风格的su7上市,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但 ...
辞职去留学,后悔了
投资界· 2025-04-29 15:43
职场困境与转行动机 - 战略咨询师罗尔因薪资不高、职业前景不明朗选择辞职留学,试图通过转换专业实现职业赛道切换[5] - 设计师陈萝连续19天无休加班,月薪仅4000元,被要求按领导意图修改设计稿,导致对行业彻底失望[10] - 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林启因疫情导致业务萎缩,公司未能提供核心岗位,选择申请海外博士以追求自主研究[10] - 2024年数据显示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比例从2021年15.07%上升至17.02%,反映职场人通过留学转换赛道的趋势增强[5] 留学体验与自我发现 - 设计师吴琛在留学期间摆脱国内职场"不够灵活"的评价,学术环境使其"认真"特质获得认可,考虑继续攻读博士[13] - 林启将工作经验转化为研究案例,认为读博能主导自己的研究课题,相比职场更符合个人理想[13] - 技术从业者蒋语凭借工作经验在芬兰快速适应实践课程,半年内获得实习转正机会,而部分缺乏经验的同学难以毕业[13] 回国就业现实挑战 - 罗尔投递简历时遭遇"经历不垂直"问题,4月底仅获1次面试机会且失败,反映转行难度[16] - 陈萝发现设计岗位需求饱和,实习岗位竞争激烈(6人群面含4名港硕和1名剑桥硕士),最终放弃设计职业[16] - 博士求职者林启面临科研单位35岁年龄限制,被质疑基金申请年限问题[16] - 应届生身份在极端追求对口的市场中成为稀缺资源,成为部分人留学的现实考量[17] 行业结构性矛盾 - 职场普遍存在35岁焦虑、经历不对口歧视、空白期担忧等现象,推动从业者寻求留学逃避规则[19] - 设计行业领导要求新人"沉淀十几年",但随后行业剧变导致同批员工被裁,反映职业规划与现实脱节[19] - 求职市场过度强调"垂直经历",限制职业转换空间,与个人多元发展需求形成根本矛盾[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