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

搜索文档
市政府召开第152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6-14 08:22
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决扛牢"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使命责任 [2] - 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做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武汉都市圈发展能级和一体化发展水平 [2] -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2] - 科学谋划制定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谋深谋实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2] -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 [2] - 深入细致开展武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加强普查质量控制 [2] - 扎实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建档、认定、登记和公布等工作,建立完善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 [2] 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治理 -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落实对口援建各项任务 [1] -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1]
四部门印发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化工报· 2025-06-13 14:39
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核心观点 -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全面推进生态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 [1] - 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强调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和健全生态文化体系 [1] 主要任务 - **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包括理论研究和交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财富 [2] - **强化生态文化传播推广**: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普及、壮大生态文明舆论、繁荣生态文艺创作、打造文化阵地、推动文化出海 [2] - **推动生态文化转化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2] 实施保障 - 加强党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要求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文联、作协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推进落实机制 [2] - 强化人才培养和社会资金引导,开展建设试点与成效评估,宣传典型案例 [2]
石窟保护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法治思维
人民网· 2025-06-13 09:11
石窟保护的特殊性 - 石窟完全暴露在户外甚至野外自然环境中,需面对风霜雨雪、地震洪水、温湿度变化、生物侵蚀等自然考验,同时承受粉尘、酸雨等工业污染及游客参观带来的人为影响[4] - 与博物馆文物不同,石窟是祖先有意识遗留的视觉艺术形式(如埃及神庙),承载特定文化使命和精神内涵,保护需更注重载体长久保存[4] - 保护理念和技术路径需系统性、综合性,区别于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封闭环境[5] 当前保护挑战与解决方案 - 北方干旱地区石窟(如云冈)面临砂岩风化、冻融、渗水等病害,南方潮湿环境石质不同导致病害机理差异[6] - 危岩体加固工程已解决崖壁安全隐患,渗水治理通过技术手段部分缓解,但风化仍是全球性难题,正与顶尖科研团队合作攻关[6] - 保护材料老化(如70年代材料)需新材料新技术更新,气候变化导致洞窟凝结水等新问题,游客增多带来微生物菌群传播风险[7] 保护实践与科技创新 - 预防性保护方面,山顶考古发掘发现北魏寺院遗址,为防渗工程提供科学依据[8] - 工程性保护实施窟檐工程(如9-13号洞窟),阻隔雨水冲刷和风蚀,但需长期监测微环境影响[8] - 数字化扫描、3D建模建立完整档案,激光清洗、纳米材料加固提升保护精准度,与科研院所合作引入先进监测技术[8] 系统性保护体系构建 - 需整合多学科成果形成综合技术体系,院士团队参与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11] - 检察机关可通过公益诉讼监督工业污染(如粉尘、废气),普法宣传提升社会保护意识[11][12] - 需制定专项法规填补法律空白,明确责任并规范保护行为,同时推动科技赋能解决风化难题[13] 社会参与与未来展望 - 石窟的宏伟壮观激发公众文化自信,成为保护天然动力,需扩大文化传播提升社会参与度[2][13] - 保护需避免短期经济利益透支文物"生命",通过游客自觉、企业环保责任等形成全社会守护网络[13]
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实践维度 -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彰显历史自觉、理论视野和文化担当 [1]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形态,是中华文明自我革新和超越的产物 [1] -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赋予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和现代力量 [2] 历史进程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推动中华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新的文化生命体初现雏形 [3]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模式 [3]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激活新的文化生命体内生动力 [3] 新时代发展 - 新时代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4]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使新的文化生命体焕发生机 [4] -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形成新的发展形态 [5] 理论维度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互契合"走向"相互成就"的结果 [6] -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然要求 [7] -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优秀因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8] 世界维度 - 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寻求推进建构世界各国和合共生的文明范式 [11] - 新的文化生命体理念批判继承西方现代化物质文明成果,扬弃资本主义"物化逻辑" [12] - 新的文化生命体超越西方"文明的冲突"对抗性思维,以"和合共生"哲学智慧打破"修昔底德陷阱" [13] 总结 - 新的文化生命体蕴含中华文明自我更新与超越的基因密码,拓展文明演进范式 [14] -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原创性概念和实践指引,需探索"传承—创新—互鉴"路径 [14] - 推动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壮大,需着眼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13]
时代专论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12 08:50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意义 -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2] - 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必须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2][3] -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需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3][13] 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方法 - 构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保护体系,物质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非遗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优先"[4][6] - 实施整体性保护策略,涵盖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多类型文化遗产[5][6] - 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包括执法督察、举报流程规范和打击文物犯罪等制度[7][8] 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挖掘 - 通过研究阐释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 - 注重"冷门绝学"如甲骨文、敦煌文化的代际人才培养[11] - 发挥博物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10][20] 保护与发展的协同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产业联动[15][17] - 城市更新需保留历史文脉,采用"绣花"式微改造实现保护与民生统一[14] - 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可带动旅游经济、就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12][16] 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 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重要载体[18] - 通过考古成果和文明探源工程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19] - 推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将其打造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名片[20]
不断开创文化繁荣兴盛新局面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繁荣兴盛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指明方向[1] - 河南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部署文化繁荣工作,要求各级部门协同落实[1] - 中国式现代化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文化繁荣是中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 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实践 - 郑州、洛阳、开封通过古都文化打造差异化文旅体验[2]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土空间场景设计吸引全球关注[2] - 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村民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共享[2] - 殷墟博物馆运用裸眼3D技术活化文物展示[2] - 沉浸式戏剧《程婴救孤》创新观众互动模式[2] - 红旗渠研学游开发"青春寻访"等主题产品[2]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艺创作高峰建设[2] - 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促进文旅深度融合[2] - 通过新技术应用(如3D技术)提升文化体验[2] - 创新文旅场景(戏剧幻城、考古公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
赵一德在西安调研文化建设工作时强调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陕西日报· 2025-06-12 06:39
文化建设工作调研 - 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坚持守正创新 勇担文化使命 发掘用好丰富文化资源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1] - 赵一德指出陕西文化积淀深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基础、有优势 要抓实抓细"十五五"文化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强化全域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 在把握规律和趋势中加强前瞻布局、找准着力重点 [2]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 赵一德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调研时指出 人民艺术剧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 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要着眼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 - 强调要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创新运营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强化激励保障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1] - 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紧跟时代步伐、紧贴群众需求 在"为人民讲故事、讲人民的故事"中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佳作 [1] 影视文旅产业发展 - 赵一德在长安区东水寨村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调研时 对基地以文旅拉动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的做法表示肯定 指出以影视为媒介的旅游新业态是"以文塑旅"的新模式 [2] - 强调要注重影视文旅联动发展 培壮经营主体 创新消费场景 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 开发体验性互动性更强的项目 以影视吸引的"流量"撬动文旅产业的"增量" [2] - 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赋能作用 提升作品创意、丰富表达形式 推动影视全产业链升级 [2]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赵一德强调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 - 提出要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2] - 指出要做大做强重点文旅产业链群 做好"文旅+""+文旅"文章 实现文旅兴与百业旺良性循环 [2]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会议召开
河南日报· 2025-06-11 18:36
文化繁荣兴盛战略部署 - 核心观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走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2] - 战略目标锚定文化强省建设,统筹守正创新、保护利用、事业产业、发展安全等多维度关系 [3] 重点任务方向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研究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3] - 促进文艺创作高峰:深耕中原文化基因库,实施精品打造工程,创作更多力作 [3]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基层文化阵地,打造书香河南品牌 [3] -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培育文化经营主体 [3] - 深化文旅融合:叫响文旅品牌,打造精品景区线路,丰富消费场景和服务 [3] 实施保障机制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强化责任落实与政策保障 [4] - 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人才队伍,确保目标任务落地 [4] 参与主体 - 省委宣传部、文旅厅、文物局等政府部门及洛阳市参与工作部署 [4] - 省直单位、中央驻豫机构、各地市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会 [4]
全国政协调研组来苏调研
苏州日报· 2025-06-11 08:21
文化原创能力提升调研 -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屹率调研组赴江苏开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专题调研 [1] - 调研组在苏州调研了苏州博物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1] - 2024年苏州有7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9个项目入选省艺术基金 2个项目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 [1] 文艺创作发展方向 -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扩大优质文艺资源供给 [2] - 需做好重大题材规划 发挥文艺评奖引导作用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传播机制 [2] -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打造新时代经典 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2] 苏州文艺创作成果 - 苏州近年来着力建机制、出政策、促改革、育人才 文化艺术创作取得新进展 [1] -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等文化机构成为调研重点对象 [1]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为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唱响时代强音
新浪财经· 2025-06-10 21:25
新闻舆论工作方向 - 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新时代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1] - 江苏新闻战线聚焦"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要求,为经济大省责任提供舆论支持 [1] 理论宣传创新 - 依托报、刊、台、网、端等主流阵地打造1500余篇理论文章和《中国智慧中国行》等节目 [3] - 开发"学习100"数字人短视频吸引千万网民参与,推动理论传播年轻化、可视化 [3][6] - 构建"辛仲平文章""新华时论"等评论矩阵,深化对经济大省责任的理解 [4] 经济宣传策略 - 建立跨部门经济宣传机制,定期会商研判经济形势并转化专业术语为大众语言 [8] - 省委省政府举办"坚定信心"系列发布会,解读"33条措施"等政策直通基层 [9] - 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行动,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展现经济韧性 [10] 主题宣传实践 - 策划"长风破浪·全面深化改革"等融媒体报道,反映改革突破态势 [12] - 制作H5《10年·我们的故事》等产品展示"强富美高"十年建设成果 [13] - 挖掘长江文化和大运河遗产资源,推出"文化中国行"系列差异化传播 [14] 民生服务举措 - "打开民生福袋"系列报道用数据图表和故事呈现55件民生实事成效 [15] - 《政风热线》栏目形成问政闭环,实现"民有所呼、政必有应" [17] - 《水滴公益》十年实施乡村校园改造等计划,年吸引超1000家庭参与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