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
icon
搜索文档
青山埋忠骨  无名树丰碑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倘若在今天,他们可能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可能是多才多艺的文艺工作者,可能是喜悦而慌张的新手 奶爸……然而,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抛家舍业上战场,用生命保卫家园,牺牲时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浩气长存昭日月,红色精神代代传。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人们没有忘记他们,从太行深处到扬子江 畔,从乡野村民到专家学者,各方接力为烈士寻名、寻墓、寻亲,让无名烈士"有名",让更多英烈"回 家"。 一个志愿者的追寻 "我要救国去了……敌人很猖狂。"湖南怀化会同县江边村,93岁的村民石守忠独坐条凳,忆起80多年前 四叔石继汤离家前的最后一段话。 一别不复相见,石守忠和家人们只等来一纸阵亡通知。"原以为再不能知晓四叔的下落了。"石守忠眼窝 里泛起泪花。 今年4月,会同县的90后青年志愿者陈建,竟带来了四叔石继汤的消息,"找到了,石老爹,你四叔牺牲 在江西奉新,也安葬在那里。" 为抗日老战士寻名、寻墓、寻亲,陈建已坚持5年。"前几年,我从续修的《会同县志》里,看到本地留 有姓名的抗日阵亡将士有几十位,就想找找他们都在哪里,是否还有亲人。"陈建说,其中一位叫石继 汤。 "为老战士寻亲分4步,先寻名、再寻墓,然后找事迹,最后再找亲人。"陈建很有 ...
专访丨“正视错误、承认责任才能避免再次犯错”——访日本近现代史学者石田隆至
新华社· 2025-07-06 22:28
日本历史认知现状 - 日本民众对战争责任认识不足,缺乏对侵略历史的深刻反思,需要正视错误并防止重蹈覆辙[1] - 日本社会战争记忆淡化,与时间流逝及政府推动改写历史有关[1] - 日本民众更关注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日期(8月6日、8月9日),而忽视卢沟桥事变(7月7日)的侵华历史[1] 历史教育问题 - 日本学校强调原子弹轰炸的悲剧,但回避广岛、长崎作为军事基地的背景,导致侵略行为被忽视[1] - 日本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将卢沟桥事变描述为"中方挑衅在先",为侵略行为辩护[2] - 战后日本对侵略战争追责不彻底,民众对战争责任态度消极,形成回避式"和平主义"[2] 历史扭曲现象 - 日本将"战败"称为"终战",从战败时就开始模糊化侵略责任[1] - 部分日本人受改写的历史教育影响,错误认为战争是"解放亚洲",延续军国主义论调[2]
日本教科书,竟这样描述卢沟桥事变
券商中国· 2025-07-06 20:58
"卢沟桥事变是侵华日军自导自演的事件。这一点,日本史学界通过客观考证早已明确。尽管如此,日本 右翼仍编造谎言,试图将事件的责任推给中国军队。"日本历史学家纐缬厚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 前,这种捏造、歪曲、否定真实历史的历史修正主义依然笼罩着日本教育界和媒体界。这背后隐藏着的, 是日本不愿承认侵略,不愿承认'加害责任'的心态。"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 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8日拂晓,日军攻击国民革命军的阵地,两军陷入交 战"……这是目前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的初中教材《新编 新社会 历史》、令和书籍出版的《国史教科书 (第7版)》中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描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中国的企图,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 事变。88年后,这场由日军主动挑起的侵略真相依然没能被记录在日本的教科书中。取而代之的是日中 双方对等的相互攻击,甚至颠倒黑白,污蔑中方先对日军开枪。而这类说法,与日本右翼洗脑机构——靖 国神社游就馆中的说辞完全一致。 过我常去玩的一片小松树林,当时驻守宛平县城 ...
日本教科书,竟这样描述卢沟桥事变
中国基金报· 2025-07-06 19:08
在回忆录中,今井写道:"当时,在七七事变前,东京政界消息灵通的人士中已流传着一个小道消 息:'七夕晚上,在华北会发生和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来源:新华社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 郊外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8日拂晓,日军攻击国民革命军的阵地,两军陷入交 战"……这是目前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的初中教材《新编 新社会 历史》、令和书籍出版的《国史教科 书(第7版)》中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描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中国的企图,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 事变。88年后,这场由日军主动挑起的侵略真相依然没能被记录在日本的教科书中。取而代之的是日中 双方对等的相互攻击,甚至颠倒黑白,污蔑中方先对日军开枪。而这类说法,与日本右翼洗脑机构—— 靖国神社游就馆中的说辞完全一致。 "卢沟桥事变是侵华日军自导自演的事件。这一点,日本史学界通过客观考证早已明确。尽管如此,日 本右翼仍编造谎言,试图将事件的责任推给中国军队。"日本历史学家纐缬厚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当前,这种捏造、歪曲、否定真实历史 ...
正义之声 和平之声 人民之声(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02
铭记历史 - 观众通过参观抗战纪念馆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 [6][7][8] - 展馆中的文物、照片和实物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激发观众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6][7][8] - 观众留言中多次提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8][10][15] 教育传承 -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和退休人员,都通过参观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6][7][8][10] - 家长带孩子参观纪念馆,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民族责任感 [8][11][12] -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融入抗战历史,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自强不息 [8][10] 民族精神 - 观众普遍表达了对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佩和传承决心 [6][7][8][10] - 留言中强调"千千万万的我们倒下去了,千千万万的我们又站起来",体现民族坚韧精神 [6][7] - 新时代青少年立志报效祖国,部分观众表达参军或从事公共服务事业的愿望 [8][10][11] 和平愿景 - 观众认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维护和平 [11][12][15][16] - 国际参观者(如加拿大学生、澳大利亚教授)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12][13][14] - 留言中多次提到"以史为鉴",呼吁共同守护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15][16][17] 展馆影响 - 抗战纪念馆通过文物、照片和实物展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6][7][8][16] - 观众普遍反映参观后深受教育,对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有了更深理解 [6][7][8][11] - 展馆设计(如出口的光明象征)强化了"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主题 [6][15]
有料有趣,这群师生刷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中国青年报· 2025-07-05 10:11
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舞台剧《青春之我》还原李大钊历史场景 以戏剧形式增强思政课感染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度理解红色精神内核 [1][2] - 教师彭佳荣带领学生研究史料 挖掘李大钊生活细节 使剧本内容更具共鸣性 学生杨璇通过角色揣摩将先烈精神与自身经历结合 [2] - 舞台剧演出后学生反馈积极 台词"实践其所信 励行其所知"激发专业学习动力 同时提升团队协作与创造力 [2][4] 技术赋能思政教学 - 教师王娜娜利用VR技术数字化还原革命遗址 构建20余个"云上红色地图" 实现虚拟仿真教学 但初期存在设备眩晕感强 场景细节不足等问题 [4] - 技术团队优化VR参数与过渡方式 补充历史照片 档案等素材 增强场景真实感 每个场景预设思考问题以强化教育目标 [4] - 学生参与实地调研采集素材 制作视频课程 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容创作者 如学生李佳通过拍摄认识到国家发展背后的奋斗故事 [4]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 - 王娜娜组织学生赴沙石峪村实地调研 通过丈量青石板等实践 将VR"临其境"与田间"知其味"结合 深化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5] - 田间实践与思政理论结合 形成"解其惑"的教学闭环 学生王可反馈实地触摸比虚拟体验更具教育意义 [5] - 创新思政课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内化信仰力量 明确职业与人生方向 如王娜娜所述"融入职业之路与人生征途" [5]
京报读书·人文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欧大温泉》《〈庄子〉哲学引思》
搜狐财经· 2025-07-05 01:5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 - 核心观点:该书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3] - 内容框架:从经济发展主线、发展目标、体制运行、建设成就、国际地位提升和人民生活福祉等六个方面展开 [3] - 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的新篇章 [3] - 主要成就: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消除经济剥削制度,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3] 中欧大温泉:一部政治、艺术与疗愈的历史 - 核心视角:通过温泉这一载体,展现围绕温泉发生的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 [7] - 时间跨度: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20世纪末的温泉文化发展 [7] - 涉及人物:包括贝多芬、歌德、马克·吐温等文艺界人士,以及俾斯麦等政治人物 [7] - 研究方法:将个人经历融入温泉历史,形成独特的文化史视角 [7] 《庄子》哲学引思 - 研究创新:跳出传统"反智"或"不经而为百家之冠"的两极评价 [10] - 核心概念:以"自然"概念为核心梳理庄子思想的立论基础 [10] - 分析方法:结合春秋战国历史背景解读文本隐喻和时代回应 [10] - 重点篇章:通过《秋水》探讨庄子对文明合理性的思考 [10]
北大医药换新总裁,近百人围堵办公大楼问题待解
国际金融报· 2025-07-04 19:50
人事变动 - 公司董事会聘任徐晰人先生为新任总裁、余孟川先生为常务副总裁,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至第十一届董事会届满[1] - 徐晰人现任新优势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北大医药董事长,通过西南合成间接持有公司1.32亿股(占总股本22.22%)[2] - 余孟川历任太极实业多个高管职位,现任北大医药副总裁[2] - 原总裁袁平东于6月25日辞职,其任职期间推动公司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6]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2024年12月新优势通过收购西南合成100%股权,从平安系间接取得公司控制权[3] - 2024年2月西南合成5名董事全部更换,包括董事长由毛润变更为涂文强[5] - 2024年2月新优势有限合伙人变更为杭州铭满投资,但实控人未改变[5] 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20.6亿元(同比-6.1%),净利润1.38亿元(同比+211.1%),归母净利润5286万元(同比-16.56%)[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02亿元,归母净利润4564万元[4] - 主营业务覆盖抗感染药、心脑血管药、抗癌药等,兼营药品及医疗器械批发零售[4] 突发事件与历史问题 - 7月1日公司办公场所遭近百名离退休人员围堵,涉及住房及福利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2] - 公司称事件未影响生产经营秩序,对业绩影响有限,正协调解决并呼吁依法维权[3] - 2024年报显示母公司及子公司需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0[4] 行业背景 - 业内人士指出并购重组后企业常面临历史承诺与新主体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6]
特写:一面国旗、一段旅程、一种传承
新华网· 2025-07-04 09:29
香港培侨中学爱国教育活动 - 香港培侨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升起五星红旗的香港学校之一,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爱国爱港人才 [1] - 抗美援朝期间,学校有20多位学生报名参军,为保家卫国踏上战场 [1] -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介绍抗美援朝历史背景和校友参军报国故事,增进学生家国情怀 [7] 天安门国旗赠予仪式 - 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香港培侨中学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 [2] - 16名培侨中学学生在校长和老师带领下赴沈阳、丹东等地游学,并将国旗带到烈士纪念碑前 [2] - 校长表示要将国旗带回香港,让爱国主义精神根植学生心中 [2]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活动 - 香港培侨中学师生在烈士陵园向志愿军烈士吴国璋墓献花并鞠躬 [1] - 学生匡振尹曾祖父与吴国璋烈士同属一支部队,长辈常讲述战场故事 [7] - 部分学生曾参加2024年11月28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仪式,现场迎接英灵回家 [5] 学生感悟与传承 - 学生匡振尹表示站在烈士墓前让对抗美援朝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具体 [5] - 高二学生李文轩提出要学习和继承前辈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成为栋梁报效国家 [7] - 高二学生谢沛霖认为亲眼见证烈士遗骸归国使历史认知从书本走向现实 [5] 学校历史背景 - 香港培侨中学创办于1946年,最初生源主要为东南亚华侨子弟 [5] - 1949年后学生逐渐以本地生和侨乡学生为主 [7] - 校名"培侨"寓意通过教育帮助华侨了解中国国情,支持新中国建设 [5]
7月5日日本将有大灾难?预言未来与末日公式
虎嗅· 2025-07-04 09:27
预言方法概述 - 文章探讨了人类探索未来的多种方法,包括预知梦、宗教预言、历史周期假设、末日公式和计算机模型 [1] 预知梦案例 - 日本漫画家龙树谅通过《我所看见的未来》漫画集记录预知梦,其中包含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预言" [2] - 该书在二手市场一度被炒至50万日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 - 2021年完全版中预言2025年7月5日将发生更严重的海啸灾难,导致亚洲赴日航班预订量下降 [3][4] - 龙树谅后续澄清7月5日只是做梦日期,并非灾难发生日期,强调预知梦是警告而非宿命 [4] 历史周期理论 - 19世纪美国农民本纳提出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商品价格存在11年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 [15] - 其预测表格准确指出大萧条、二战、网络泡沫和COVID-19等经济萧条时期 [16] - 理论将经济周期分为恐慌年(16-18-20年)、繁荣年(8-9-10年)和萧条年(11-9-7年) [17] - 该理论与正统经济学中的康波理论有相似之处 [21] 末日公式 - 天体物理学家戈特基于哥白尼原理提出末日公式,曾准确预测柏林墙倒塌 [23][24] - 公式认为人类在未来760年内有50%几率灭亡 [27] - 该方法将事物存在时间分为四等份,通过当前存在时间推算未来持续时间 [25] - 公式在学术界存在争议,被批评为对统计学的错误应用 [28][30] 计算机预测模型 - MIT研究人员开发World3模型,预测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人类社会可能面临崩溃 [33][34] - 模型考察人口增长、农业生产、资源枯竭、工业产出和污染五大因素 [33] - 2019年历史动力学模型认为技术突破可以逆转文明兴衰周期 [35] - 模型预测2020年代将是艰难十年,但长期来看人类前景乐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