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山东泰安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主场城市活动在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该遗址公园正式揭牌[1] - 山东目前共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 -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南麓大汶河两岸,现存遗址范围38.9公顷,包括汶河北岸22.3公顷、汶河南岸16.6公顷[1] - 大汶口文化上承北辛文化,下启龙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地位重要[1]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为定位,遗址距今约6500年至4000年[3] - 公园建设有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主题广场、遗址核心地带、滨河景观带、汶河北岸生产生活场景展示、聚落展示等项目[2] - 下一步将做好大汶河南北岸的融合工作,推动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融,深化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工作[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山东省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完善保护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1] - 大汶口遗址、岱庙等众多珍贵古迹遗址重焕生机,一批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注入新动力[1] - 泰安大力推动文化遗产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统筹落实黄河、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 山东推出579项文物宣传活动和5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1] - 活动现场发布山东省考古研学地图、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标识、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成立宣言[3] - 启动山东省暑期考古研学季、山东省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并举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关于文物保护传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3] 大汶口文化特色 - 大汶口地区有盐矿且靠近水边,便于获得食盐,促进了制陶技术的发展[2] -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炊煮和祭祀礼仪用具为主[2] - 山东是中国礼乐制度的重要发源地,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等具有礼制特点[3]
“鱼与熊掌”怎么抉择?江苏扬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走出双赢之路
人民日报· 2025-06-16 11:35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基因 [1] -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通过10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脱胎换骨变化,修复曾被89家工业污染企业破坏的生态环境 [1][2] - 三湾片区企业搬迁涉及两家上市公司及多家重点国企,其中扬农集团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年利税近20亿元,搬迁决策面临产值与民生的两难选择 [2] 企业搬迁与规划调整 - 2014年扬州市启动三湾片区搬迁,投入30多亿元完成671户居民搬迁及"小散乱"企业关停,原计划1500亩商品住宅用地用于平衡成本 [3] - 2017年调整规划,将1500亩住宅用地转为运河文化展示区,追加30亿元建设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年维护费达数千万元 [3]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地标性文化设施,放弃短期经济利益换取长期文化价值 [3] 金融支持与创新模式 - 江苏省2019年成立规模2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母基金,形成"1母基金+11区域子基金+9行业子基金"体系 [4] - 基金覆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解决文旅发展融资难题 [4] - 通过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 [4] 保护与发展协同经验 - 江苏提出"三个敬畏"(历史、文化、生态)与"三水融合"(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保护理念 [5] - 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形成高质量保护新模式 [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央广网· 2025-06-15 10:19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1] -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就[1] - 龙门石窟运用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等先进技术提升保护水平[1]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方舱"平台实时监控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2] - 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1.1万家,直接吸纳20多万名脱贫群众就业[3]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 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现代技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更新[1]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系统可根据阈值自动触发报警,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2]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通过"良渚王国宫殿积木"等互动体验让游客了解历史[2] 文旅融合发展 - 丽江古城发展文创、研学、非遗传习等业态,一季度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2] - 贵州黎平侗寨非遗技艺产品销往上海、杭州等地,已接到27批订单[3] - 非遗工坊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带动脱贫群众增收[3] 文化遗产价值挖掘 - 龙门石窟研究院致力于挖掘石窟历史价值并加强传播[1] - 丽江古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2] - 国家文物局提出要扩大优质文博产品供给,让文物活起来[3]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新华社· 2025-06-14 23:56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 - 云冈石窟采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养,应用新材料和无损检测设备,保持文物稳定而非恢复如新 [2] - 数字化保护团队实现山西永乐宫壁画1:1原真复制,创造国内最大体量复制壁画,使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呈现 [2]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残片进行数字建模和拼接,实现30多个青铜残件组合成2.88米高的数字青铜神树 [3] 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互动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青铜工坊"和3D打印技术,让中小学生体验青铜器铸造过程,今年已接待15万余名学生 [4][5] - 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校园,通过金文描摹和文物展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5] - 洛阳龙门石窟结合沉浸式三维影像和汉服文化,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6][7] 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与产业融合 - 景德镇将传统陶瓷与现代文创结合,开发"沉思罗汉"表情包和"网红"文创产品,带动年轻人关注和消费 [8] - 陶溪川文创街区支持年轻创业者,如"95后"王南浩通过创意瓷板画实现月入万元 [9] - 敦煌学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全球视野,扭转"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并在国际文明交流中发挥样本作用 [10] 文化遗产国际化与文明互鉴 - 敦煌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促进国际文化尊重与对话 [10] - 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创新设计和年轻化表达,从本土走向国际,擦亮"千年瓷都"名片 [9][10]
文化新观察丨三湘四水间,文化遗产何以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6-14 11:3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场城市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 [1] - 湖南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史前遗址、革命文物、传统村落等重要特色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 [1] 高庙遗址的考古发现 - 高庙遗址发现了7400年前的稻谷粒,是湘西地区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存 [2] - 高庙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丰富多彩的艺术图像等,构建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发展谱系 [2] - 高庙遗址博物馆收录了遗址地前三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展出240余件文物和标本 [2] - 高庙遗址年前完成了第四次考古发掘,文物"家底"更殷实了,整理和研究工作正推进中 [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老司城遗址作为中国土司遗产的一部分,201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 老司城遗址原居民和原遗址共生,160余人在保洁、保安、船工、讲解等岗位上就业 [5] - 洪江市黔阳古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仍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打造出非遗街区 [7] - 长沙西园北里文化街区优先保护文物点以及周边历史风貌,成为长沙文旅消费新地标 [7]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 沉浸式情景舞台剧《寻长沙》通过全息投影、数字交互等前沿技术,将长沙窑瓷器、楚汉漆器等馆藏文物活化于舞台 [8] - 湖南博物院发布"数字汉生活"项目核心成果,包括"马王堆AI时空漫游"和"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 [10] - 长沙博物馆"她从长安来"展览打造"五个一"展演模式,配合VR虚拟重现、三维动画复原等技术,展期内共吸引105万人次参观 [10]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诗意琴岛动心弦
新华社· 2025-06-13 18:34
鼓浪屿历史与文化遗产 - 鼓浪屿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历史国际社区",体现了中西文化融汇的特色 [2] -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精心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 [2] - 鼓浪屿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拥有上千幢风格迥异的建筑,融合了"舶来品"和"土特产"的人文内涵 [2] 八卦楼保护与修复 - 国内唯一的风琴博物馆八卦楼是鼓浪屿地标性建筑,1986年因缺乏保护损害严重 [2] - 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批下30万元资金,彻底扭转了这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2] 鼓浪屿发展规划 - 习近平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视鼓浪屿为国家瑰宝,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2] - 鼓浪屿至少有4个特点可以大做文章,即风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岛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3] - 鼓浪屿持续在4个特点上发展,"海上花园""钢琴之岛""音乐之乡""万国建筑博览"的名片被一一擦亮 [3] 鼓浪屿文化影响 - 鼓浪屿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赋予独特的诗意 [3] - 鼓浪屿在世界文化遗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幕,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 [3]
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2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于3月1日起施行,旨在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2] - "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2] -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推广安徽"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 [8]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成果 - 龙门石窟应用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等技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免费开放率91.46%,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3] - 2024年抖音新增超2亿条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同比增长31%,1400万网友分享非遗体验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全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10万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3]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建设非遗工坊1.1万家,直接吸纳20多万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 [7] - 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新增942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总数近4000人 [4] 文化遗产旅游经济 - 丽江古城2025年一季度接待游客2007.64万人次 [5] - 苏州平江路(1606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 [8] - 侗族大歌、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成为热门旅游体验项目 [7] 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中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总数世界第一 [10] -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12] - 2025年4月,《随州曾侯乙编钟》等3项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2] 考古发现与研究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包括四川濛溪河遗址群、陕西周原遗址、安徽武王墩一号墓等 [2] - 考古发现涵盖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等多个领域 [2] 文化遗产回归 - 2025年5月,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和第三卷回归祖国 [13] -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2000多件(套)流失文物回归 [13]
文化遗产保护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遗址博物馆建设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于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放 该项目是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 也是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重要组成部分 [1]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这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1] - 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河南省"探索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亮点 河南大遗址规模大 级别高 连片分布 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辉煌成就 [1] 博物馆建设成果 - 2019年至2024年期间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 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 [1] - 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 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在陈列布展中 [1] - 这些博物馆充分展示了考古发掘和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系统阐述了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为河南省博物馆体系建设中亮丽的金名片 [1] 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 - 河南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科研项目中承担重要使命 勇于探索创新 [2] - 全省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数量居全国第一 [2] - 建成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 立项10处 总数全国第一 [2]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14日举办,设分论坛、文物专题展等
新京报· 2025-06-09 21:18
2025明文化论坛概况 -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6月14日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主题为"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 [1][2] - 论坛由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展览组成,开幕式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展开研讨 [2] - 四场分论坛分别聚焦"大明经略"治国韬略、"医药传承"济世匠心、"数智文旅"科技赋能、"明乐雅音"艺术回响 [2] 明代文物展览与科技应用 - 明代文物专题展览6月14日全天开放,设置"礼制之章""威仪之象""器用之华""文脉之传"四大主题单元 [2][3] - 展览采用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扫描、AI色彩修复与三维动画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1][3] - 数字孪生技术将用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陈-跨界传播全链条矩阵,专设"明文化数智文旅"分论坛研讨智慧景区建设 [3] 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 - 昌平区计划2030年前实现明十三陵主体陵寝全部开放,推动兆域边墙保护修缮与全域旅游发展 [4] - 北京市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重点实施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天坛等研究性修缮项目 [4][5] - 昌平区已连续举办三届明文化论坛,将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整合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标志性遗存 [5] 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 - 中国明史学会将合作编撰《赫赫有明》通俗读物,深化明史研究体系建设,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变迁等多维度成果 [6] - 论坛开幕式联动明十三陵、明祖陵等五地直播,邀请高寿仙、单霁翔等专家解读明文化历史价值 [2] - "医药传承"分论坛系统展现明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实践和中药炮制工艺的革命性进展 [3] 文旅融合与品牌活动 - 昌平区推出《明见万历》VR体验项目,打造"明潮"嘉年华、千帆音乐节等品牌活动,采用大空间娱乐(LBE)技术 [3] - 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统筹布局,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4]
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06:50
四名汇智计划 - 北京市西城区发起的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以"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为核心,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共享平台 [7] - 2017-2025年支持707个项目团队开展超2000场活动,包括讲座、展览、课程、城市探访等形式 [7] - 累计培养近百支持续开展名城保护文化活动的团队,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 [7][13] - 采用"常态成员+流动成员"组织架构,理事单位包括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等资源提供方 [13][14] 93号院博物馆 - 由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胡同四合院改造而成,2014年开馆后专注非遗文化展示与体验 [8] - 通过展览、手工活动、沙龙等形式吸引参观者,年接待量未披露但强调"公益开放"属性 [8][9] - 推出"街区即博物馆"计划,将大栅栏历史建筑群视为开放式博物馆展厅(如93号院为非遗传习所,同仁堂为中医药展厅) [9] - 面临民办小微博物馆经营压力,2022年起接受四名汇智计划支持 [10] 走读北京项目 - 张传玖2015年发起的文化公益活动,累计组织近300场故宫、天坛等古迹讲解 [11] - 强调"三不讲"原则(不讲迷信/野史/夸大),注重青少年研学教育 [12] - 连续多年入选四名汇智计划,获得场地资金支持,带动更多人参与古都文化保护 [11][12] 天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天桥·艺巢计划"推进腾退空间改造,形成小微艺术馆群 [14][15] - 与建筑师车飞团队合作完成储子营36号、赵锥子8890号等多个院落有机更新项目 [14] - 打造"艺术馆+展示"、"工作室+商业"的共生生态,开发留学路等特色主题街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