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 2025-10-10 18:52
公司概况与历史沿革 - 公司成立100周年,其建筑历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 [1] - 公司藏品规模达195万件(套) [1] - 公司历经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见证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 [1] 运营现状与业务亮点 - 公司年参观人次达上千万级别 [1] - 公司开发文创产品近2万种 [1] - 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文物医院”并运营全天候的“数字故宫”线上展示平台 [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公司保护工作的核心原则是维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2] - 公司通过“太和学者”对话等项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 - 公司强调在文物安全前提下创新展陈形式,推出优质文化产品以连接公众 [2] 未来发展愿景与行业定位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3] - 公司目标是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3] - 公司被定位为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活”的博物院 [3]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李书磊出席并讲话
新华网· 2025-10-10 17:56
核心观点 -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强调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标识地位以及百年来的文化功业 [1] - 会议提出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点方向,包括保护、价值挖掘、管理改革、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 [1] 会议概况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会议并讲话 [1] - 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文博工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座谈会 [2] 行业定位与意义 - 故宫是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1] - 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程是中国文化史、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不朽功业 [1] 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保护第一,完整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 - 挖掘价值内涵,不断提升展示传播水平 [1] - 加强运行管理,不断增强改革发展活力 [1] - 深化国际合作,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 - 培养学术人才,夯实事业发展的根基 [1]
沈阳文化遗产保护“五进”活动启动
辽宁日报· 2025-10-10 10:30
活动中,沈阳市将组织开展讲座报告、科普展览、参观践学和"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提升市民对文 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率。同时,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队、小讲解员宣讲队和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观察员等宣传保护队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局面。 当日,沈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暨"抗战记忆之旅"红色主题精品游径发布。据了解,目 前,沈阳市已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1530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现场复核与信息更新。 本报讯 记者陶阳报道 日前,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五进"活动启动。沈阳市从106所文博场馆中遴选100 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讲员,深入机关、企业、社区、村镇、学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活动,引 导广大干部群众、学校师生自觉形成抵制破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活动以"城市遗产保护 我们在行动"为主题,旨在通过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传承,挖掘沈 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人、 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沈阳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
引领市民走进家门口的“文化宝藏”
杭州日报· 2025-10-10 10:28
如"醉美栖霞"线路,来自多个街道的文化工作者与志愿者一同行走栖霞岭,最终抵达"五四宪法"纪 念馆;"宝石揽胜"线路从护国仁王寺遗址出发,途经十余处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最终抵达断桥,石刻 文保专家、资深访石人奚珣强全程带队,途中结合自身专业,为居民细致讲解石刻造像的保护知识与历 史文化价值;"风雅西湖"线路从曲院风荷启程,由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保监测科科 长、高级工程师倪小蒙带队,他从世界遗产监测管理的专业视角,为居民解读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 承故事。 据悉,自"文遗星光"项目启动以来,上城、西湖、拱墅及景区共18个街道文化站积极响应,是一场 真正"来自社区、回到社区"的文化实践。未来,将通过定期组织市民走读、开展社区导览培训等方式,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常态化、社区化,让每一条街巷、每一处景致都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课堂"。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博物馆与景区,更深深融入街巷、社区及居民的日 常生活场景。为推动文物保护意识向基层延伸,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等四家单位联合发 起"文遗星光"活动,以街道、社区为实践单元,精心策划并孵化多条历史文化遗产走读线路,还组织专 ...
以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未来
人民日报· 2025-10-09 09:11
晨光漫过太和殿层叠的琉璃屋顶,紫禁城的红墙黄瓦熠熠生辉,深沉而生动。当阳光为这座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披上华彩,605岁的紫禁城,即将迎来它作为博物院的 第一百个春秋。 历史和现实,在此刻交汇。午门展厅,观众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渴慕和崇敬,凝神观看《清明上河图》 《伯远帖》《五牛图》等文物珍品。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特展"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 院",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从昔日的皇家禁宫,到今日承载亿万民众文化向往的现代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是中国博物馆事 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辉煌的缩影。它见证着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讲述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 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故事。 新时代以来,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巍峨殿堂,书写着典守文脉、服务人民、活化利用的崭新篇 章。 典守文脉,用生命守护国宝 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超过195万件(套)。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五次文物清理深化和延续 的成果。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化瑰宝,蔚为大观。 近百年来,故宫博物院进行过5次文物清理工作。从2014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开始了对甲骨、明清尺 牍、清宫老照片等15个大 ...
文化遗产数新风
河南日报· 2025-10-09 07:27
核心提示 河南博物院的云上展览让古老文物跨越时空"活"在眼前;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了流散文 物的"身首合一、数字复位";在科技的加持下,古老殷墟,展露新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壁 垒,在数字时代焕发磅礴生机,正是我省对"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生动实践。 由河南日报社打造的全国报业首部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先后落地中国文字博物馆 与清明上河园,吸引众多观众互动体验。记者 聂冬晗 摄 龙门石窟 数字复位 弥合沧桑 伊河潺潺,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静谧伫立。国庆中秋假期,游客们惊喜地发 现,通过手机AR扫描,佛像发髻以下至鼻梁以上损毁的部分竟在屏幕上"重生"了——佛像面庞丰腴,璎珞随 身形轻垂,盛唐的雍容气度扑面而来。 研究人员通过科技手段让古造像芳华再现。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数字技术让千年文化遗产以全新方式"活"起来。在龙门西山宾阳中洞前,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正举着手 机,通过AR技术观赏1500多年前的穹顶藻井原貌。"太神奇了!"他感叹道,"数字技术让褪色的文物重新绽 放光彩。这趟龙门之行让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 ...
文脉华章|25年前,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的故事
央视网· 2025-10-08 20:19
处旧有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的故事 手大发现 沧桑巨变 ■ 000 天天学习在福建省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西北方,一座寿桃形孤峰静卧于群山之间,这里就是开启福建远古文明神秘大门的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遗址由灵峰洞、船帆洞等遗址组成,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它的发现把福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 到18.5万年前。 对出土石制品等进行鉴定后,1999年12月底,福建省文化厅向福建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 报》。 2000年1月1日,新世纪的第一天,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就这份文件作出特别批示:三明钢铁厂"立即停止爆破";三明市政府要"协调、 帮助三明钢铁厂尽快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省文化厅要"进一步做好遗址群的发掘、考证和保护工作,争取 有新的重大发现";"由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但20多年前,这座珍贵史前遗存却曾面临被摧毁的风险。 万寿岩属喀斯特地貌,山上的石灰岩是优质矿产,可作为助溶剂和沉淀剂用于钢铁冶炼。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明钢铁厂花巨资买断了万寿岩的 开采权,一开采就是20年。 当地村 ...
不息的文脉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4日 08 版) 每逢节假日,各地的博物馆、考古遗址、非遗工坊等场所,总会掀起新一轮参观热潮。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 果正为越来越多人所共享。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本版精选城市文脉传承、博物馆发展、考古遗址 公园建设、非遗旅游路线、古建筑保护利用等几个领域的典型案例,呈现"十四五"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成 就,展现文化遗产如何走进人们的生活。 ——编 者 在洛阳,遇见古都的叠影(大地风华) 张文豪 暮色中的洛邑古城。 洛阳日报社供图 5000年文明血脉、4000年城市肌理、1500年都城历史,都浓缩在了十三朝古都河南洛阳。每次置身此地,仿 佛踏入一座时空层叠的迷宫,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倘若初来不做些功课,恐怕真不 晓得触摸的是绵长文脉中的哪一寸哪一节。 曙光微露,从郑州西行,车先行至偃师。昔日,周武王伐纣后在此"息偃戎师",偃师故而得名。作为由郑入 洛的首站,更让其为人所知的是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来此踏勘"夏墟"。随着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夏文明的衣角 被揭露出来,这里成为最有可能的夏朝晚期都城。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站,赵 ...
故宫宁寿宫花园向公众开放 配套主题展再现保护修复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10-01 11:35
开放区域与建筑特色 - 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前两进院落于9月30日起面向公众开放 [1] - 开放的区域内观众可欣赏到禊赏亭、古华轩、承露台、遂初堂等多处特色建筑 [3] - 古华轩内罕见的黑漆描金落地罩为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制作的复制品,其描漆环节涉及的皮球花图案有180余种 [3] 花园历史与艺术价值 - 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是乾隆皇帝为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面积虽小但独具匠心 [1] - 花园自南向北分为四进院落,共有27座风格各异的建筑,融汇南北园林艺术精华 [1] - 花园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18世纪中国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3] 主题展览与修复成果 - “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主题展览在遂初堂及东西配殿展出,分为设计与营建、保护与修复两个单元 [5] - 展览通过动画长卷、营建档案、实物和影片系统呈现花园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修复成果 [5] - 展览陈列了由40位工作人员历时2年按原工艺原材料复制的宁寿宫花园整体烫样,生动再现园林格局与建筑细节 [5] 文物保护合作 - 故宫博物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自2000年开始携手推进宁寿宫花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7] - 该合作已发展成为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阐释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典范 [7]
新华社出图:这次是故宫!
新华社· 2025-09-29 20:59
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 - 故宫博物院于2024年迎来建院100周年[2]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美军随军工程师拍下了故宫的早期影像[2] -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在抗战爆发后屡历艰困,惨淡经营[5] 文物南迁与保护 - 抗战时期,一群勇敢的人守护1.3万余箱文物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十余年,完成故宫“文物南迁”的传奇[6] - 南迁文物在贵州被卡车运送,并在川陕公路经历了艰苦的运输过程[8][10] -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开启崭新篇章[12] 历史影像与重要活动记录 - 1952年通过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航拍故宫全景,摄影记者齐观山俯拍故宫[13][15] - 20世纪50年代记录老彩画工张玉泉修整彩画等修复工作[17] - 1952年首都各界群众在故宫太和殿广场集会,庆祝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闭幕[22] - 1962年进行测绘工作,1978年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厂场景[24][26] 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 - 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36] - 2007年在俄罗斯莫斯科举办“故宫博物院藏珍品展”,2005年举办“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42] - 2008年创建中国首个互联网虚拟世界“超越时空的紫禁城”,同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从故宫午门广场起跑[44] - 200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60年来首度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45][47] 文物清理与展览创新 - 经过7年藏品清理工作,故宫首次摸清家底[48] - 2003年《出师颂》首次公展开出,2015年举办“明代御窑瓷器”对比展和“石渠宝笈特展”[50][51] - 2016年设立故宫文物医院,2022年举办“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52] - 2023年举办“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2024年举办“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54][130] 建筑景观与文化活动 - 多张照片记录故宫角楼雪景、角楼圆月、坤宁宫亮灯等建筑景观[57][65][66][71] - 2017年记录故宫赏鹿、故宫外跑步等活动,2023年畅音阁唱响昆曲[75][77][103] - 2020年记录故宫雨中游、故宫彩虹、角楼“摄影热”等场景[93][95] - 2025年记录承乾宫梨花、斋宫藻井、文华殿、千秋亭等景观[136][138][143][144] 未来发展 - 2024年正在建设北院区[134] - 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空中护旗梯队与故宫同框[151] - 百年不是老去而是焕新,故宫博物院下一个百年仍将属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