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日历》
搜索文档
“文化+”“+文化”双向奔赴(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3 06:47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化产业通过创意产品、科技融合及跨产业链接,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助推器,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59% [4] - “文化+”与“+文化”的双向拓展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释放产业活力并创造消费新场景 [8] 产品破圈与市场表现 -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获得超18.2亿元票房,并带动相关书籍销售和旅游打卡热潮 [3]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超800场,并衍生出电影、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探索舞台艺术产业化 [3] - 中国游戏产业表现强劲,上半年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达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1% [3]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产业经济规模 - 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9%,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19.14万亿元 [4] - 在北京、杭州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0%,成为支柱产业 [4] 文化+创意产品 - 《故宫日历》累计发行850余万册,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200万件 [5] - 文创雪糕、动漫游戏IP衍生手办等商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5] 文化+科技融合 - 催生出《唐宫夜宴》等大空间沉浸展、数字博物馆及元宇宙文旅项目,提升观众体验 [6] +文化赋能多元产业 - “旅游+文化”通过实景演出如《印象·刘三姐》等形式吸引大量游客,文物游、非遗游持续升温 [7] - “体育+文化”使赛事成为文化展演舞台,如“村超”的苗绣队服和芦笙伴奏,带动游客增长 [7] - “城市更新+文化”将旧厂房老街区转型为创意园和博物馆,如阿尔山·泰康艺术中心和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戏剧《南岭1932》,焕发新活力 [7]
新华全媒头条|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
新华社· 2025-10-09 21:46
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徐壮、杨湛菲 一脉文渊红墙铭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首都北京,绵延7个世纪的中轴线中心处,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 宫,将迎来历史性的日子。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这是一份厚重的时代记忆。 百年前,这里重门徐启、百废待兴;抗日战争时期,故宫人携近两万箱文物避敌南迁、以身护宝;新中 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 传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个高 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秉持"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发展理念,这座人类共有的文化 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穿越百年历史烟云,巍巍故宫存史博物,拥抱世界阔步未来。 从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国庆中秋假期,庄严恢宏的午门前,许多游客披着晨光而来。 午门城楼上,"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这场献礼百年院庆的大展上, 人们可以一睹十年难见的《清明上河图》、凝望传承三千多年的亚醜方尊、定格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 杯… ...
新华社出图:这次是故宫!
新华社· 2025-09-29 20:59
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 - 故宫博物院于2024年迎来建院100周年[2]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美军随军工程师拍下了故宫的早期影像[2] -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在抗战爆发后屡历艰困,惨淡经营[5] 文物南迁与保护 - 抗战时期,一群勇敢的人守护1.3万余箱文物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十余年,完成故宫“文物南迁”的传奇[6] - 南迁文物在贵州被卡车运送,并在川陕公路经历了艰苦的运输过程[8][10] -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开启崭新篇章[12] 历史影像与重要活动记录 - 1952年通过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航拍故宫全景,摄影记者齐观山俯拍故宫[13][15] - 20世纪50年代记录老彩画工张玉泉修整彩画等修复工作[17] - 1952年首都各界群众在故宫太和殿广场集会,庆祝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闭幕[22] - 1962年进行测绘工作,1978年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厂场景[24][26] 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 - 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36] - 2007年在俄罗斯莫斯科举办“故宫博物院藏珍品展”,2005年举办“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42] - 2008年创建中国首个互联网虚拟世界“超越时空的紫禁城”,同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从故宫午门广场起跑[44] - 200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60年来首度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45][47] 文物清理与展览创新 - 经过7年藏品清理工作,故宫首次摸清家底[48] - 2003年《出师颂》首次公展开出,2015年举办“明代御窑瓷器”对比展和“石渠宝笈特展”[50][51] - 2016年设立故宫文物医院,2022年举办“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52] - 2023年举办“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2024年举办“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54][130] 建筑景观与文化活动 - 多张照片记录故宫角楼雪景、角楼圆月、坤宁宫亮灯等建筑景观[57][65][66][71] - 2017年记录故宫赏鹿、故宫外跑步等活动,2023年畅音阁唱响昆曲[75][77][103] - 2020年记录故宫雨中游、故宫彩虹、角楼“摄影热”等场景[93][95] - 2025年记录承乾宫梨花、斋宫藻井、文华殿、千秋亭等景观[136][138][143][144] 未来发展 - 2024年正在建设北院区[134] - 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空中护旗梯队与故宫同框[151] - 百年不是老去而是焕新,故宫博物院下一个百年仍将属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152]
北京日报社区小板报 | 双井“小哥”有了公租房,就在CBD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6 07:40
空气质量改善 - 2025年1-8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25.6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17.2% [1] - 同期优良天数198天 同比增加20天 其中8月PM2.5月均浓度16.7微克/立方米 [1] - 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 推动结构/工程/管理三大领域创绿提升 [1] 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北京城市副中心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从城市框架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 [7] - "十四五"前四年新增高品质商业设施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 相当于25个西单大悦城 [7]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完成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开放 将成为我国首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科学博物馆 [4][6] 文化产业与消费升级 - 2026年《故宫日历》发布四个版本 累计出版17年发行850余万册 [8][10] - 亮马河国际艺术季举办约百场活动 贝壳剧场改造后成为北京首个水上户外演出新空间 [12] - 朝阳区2025年上半年演出票房收入约11亿元 带动综合消费超75亿元 [12] 产业项目与科技创新 -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在房山区开园 作为北京市"三个100"重点工程 [14] - 项目为首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支撑 为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动力 [14]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 - 北京CBD西大望路"怡舍"公租房项目提供208间房间 专为新就业群体设置 [3] - 快递外卖员每人每月租金约700元 由街道联动部门企业多方资源开辟 [3] - 顺义后沙峪镇养老服务中心提供120张床位 优化镇级养老服务体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