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
搜索文档
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成功落“座”
新华社· 2025-10-01 16:36
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1] - 杜瓦底座落位安装完毕后,主机核心部件将陆续进场安装,部件研制和工程安装开启"加速度" [1] - 根据计划,BEST装置将于2027年底建成 [1] 战略意义 - 该装置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我国率先开展前沿聚变科学研究、验证未来聚变堆关键技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 项目对持续引领国际聚变能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我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成功落“座”
新华社· 2025-10-01 10:17
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于10月1日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杜瓦底座安装完毕后,主机核心部件将陆续进场安装,项目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 [5] 技术与工程细节 - 杜瓦底座重400余吨、直径约18米、高约5米,是BEST主机中最重的单体部件,也是国内聚变领域迄今最大的真空部件 [3] - 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表面水平高差需控制在15毫米以内,落位位置偏差不得超过正负2毫米,项目团队通过专用吊具和激光跟踪技术实现了毫米级精准安装 [5] - 杜瓦底座将承载整个主机6000余吨设备的重量,研制过程突破了高精度成型焊接、毫米级形变控制和高真空密封等关键技术 [3][5] 项目意义与目标 - BEST装置将实际演示氘、氚等离子体“燃烧”,并有望实现世界首次聚变能发电 [1] - 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对我国率先开展前沿聚变科学研究、验证未来聚变堆关键技术、持续引领国际聚变能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5]
上海将建第一座激光聚变能电站:电价只有美国一半,2045 年商业运营
搜狐财经· 2025-09-21 17:25
项目进展与规划 - 团队已于2024年底在嘉定启动研究基地建设,并计划通过“三步走”战略在上海建设国内首座聚变能电站,期望在2045年实现商业运营[3][5] - 具体三步走战略为:2030年前后完成激光聚变实验堆的所有关键技术研发,2031年至2035年开展激光聚变堆的工程研制,最终在2045年实现商业运行[5] - 过去6年间,团队开展了11轮大型物理实验,使用“神光2”升级装置解决了所有重要物理问题,在最近的第11轮实验中获得的聚变三乘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预计到2028年可实现点火[4] 技术优势与路径 - 团队采用区别于美国NIF“压缩和加热同时进行”的技术路线,于1997年提出“先压缩、后加热”的方案,可使聚变过程更加高效和可控[4] - 在实现点火后,团队将致力于提高增益和重复频率,目标直接达到50赫兹,远高于美国10赫兹的目标,高重频对发电更有利[4] - 该方案在增益效率方面更具优势,增益越高则相对的激光驱动能量百分比越低,更有利于聚变电站的建造[5] 经济效益与产业影响 - 运用团队提出的点火方案,最终发电成本预计将只有美国聚变发电的一半,到2045年,美国聚变能电价预计为0.37元/千瓦时,而该方案有望将电价降至其一半[3][5] - 激光聚变能源有望带动规模达万亿以上的上中下游产业链[5] - 聚变能被视作终极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燃料来源近乎无限、无放射性且运行绝对安全等显著优势[3] 行业背景与里程碑 - 2022年12月5日,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激光聚变净增益,由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完成,这被视为人类向聚变能迈进的关键一步[3] - 自1972年起,全球科学家便致力于追求核聚变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的目标,历经50年探索终获突破[3] - 目前NIF的增益已达到4倍,按照其发展路线图,也计划于2045年实现商业运行,届时每个千万瓦时成本将低于现有所有其他能源[3]
全球氢硼聚变专家集结 共促未来能源革命
经济观察网· 2025-07-16 20:57
氢硼聚变技术发展 - 氢硼聚变作为清洁无碳能源具有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放射性废料及可直接高效发电等优势,展现出广阔商业化前景 [3] - 氢硼聚变反应产物为氦核,无中子辐射污染,从根源消除核安全隐患,燃料储量丰富,仅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硼资源可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5] - 氢硼聚变能量转化效率显著优于传统核能,其商业化将推动电力成本降至传统能源十分之一,为AI算力、星际探索等领域创造可能 [8] 新奥集团技术突破 - 新奥集团"玄龙-50U"聚变装置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3] - 公司已构建全链条研发能力,下一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整体参数国际领先 [7] - 新奥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吸引国内19所机构提交27份提案,最终资助18个开创性项目以加速技术突破 [4] 行业生态与合作 - 聚变科技正处于工程可行性验证向商业化应用落地关键阶段,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革命焦点,吸引科技巨头布局 [4] - 新奥通过校企联盟、共建实验室等生态方式推动聚变人才培养与前沿研究,组建国际化高水平研发团队 [4] - ITER计划代表认可新奥在球形环氢硼聚变领域的探索,表示将加强私营企业合作以推动全球聚变科技发展 [10] 商业化前景与影响 - 专家预计未来20年为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化关键探索期,氢硼聚变商业化将推动人类文明形态跃升 [8] - 氢硼聚变技术突破验证商业化核心可行性,标志中国聚变装置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7] - 全球协作加速氢硼聚变商业化落地,其颠覆性影响已从科幻走向现实 [10]
深化聚变领域交流,生态环境部与国家能源局共同探讨聚变辐射安全监管与发展路径
快讯· 2025-07-08 10:17
聚变能发展交流 -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与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就聚变能发展情况、形势与挑战、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入探讨 [1] - 双方达成持续加强聚变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共识 [1] - 此次交流为后续聚变研究领域更广泛合作奠定基础 [1]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将于后年建成 五年内有望“点亮第一盏灯”
环球网资讯· 2025-04-28 14:08
核聚变能发展 - 我国正在合肥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建成,5年内有望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1] - 中国"人造太阳"EAST刷新"亿度千秒"世界纪录,标志聚变能源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1] - 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工程设计,未来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完成ITER到原型电站的技术过渡 [1] 核电行业规划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我国计划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核电装机 [1]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优势,全球关注度日益提升 [2] - 我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球床式高温气冷堆,有望率先建成陆上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2030年左右完成小型堆商业示范 [2]
走进中国“人造太阳”诞生地:2027年中国将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
环球网资讯· 2025-04-23 06:56
中国"人造太阳"EAST技术突破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刷新世界纪录[1] - EAST是世界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包含超过200多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2] - 装置运行需克服等离子体稳定控制(毫秒/毫米级精度)和主动冷却两大技术挑战 已累计进行15万次实验[3] 核聚变技术原理与优势 - 可控核聚变通过氘氚聚变释放能量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 且无放射性污染[2] - 托卡马克装置利用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 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方向[2] - 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缺一不可 中国"亿度千秒"突破为国际研究提供关键数据[5] 国际合作与工程进展 - 中国承担ITER计划约9%核心部件研制 交付进度和质量100%达标 创造多项成员第一[5] - 中国自主制造的最后一根校正场线圈内馈线已于4月11日运往法国ITER总部[5] - EAST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5] 中国核聚变发展路线 - 正在建造的BEST装置预计2027年底建成 将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并实现燃料自持[6] - 下一代CFEDR示范堆已开展工程设计 目标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6] - 实施"EAST-BEST-CFEDR"三步走战略 逐步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6] 产业带动效应 - 聚变研究推动超导/电源/材料/低温制冷等技术发展 已应用于交通/医疗/航天等领域[7] - 聚变产业链正在形成 相关技术转化产生显著经济效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