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硼聚变
icon
搜索文档
民企人造太阳提速,新奥全球聚智发力氢硼聚变商用化
中国经济网· 2025-08-04 14:41
可控核聚变行业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由七家央企及地方国企联合成立,共同注资114.92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达150亿元[1] - 中核集团设立核聚变专项基金,首期规模达数十亿元,重点投向核聚变装置研发等关键技术领域[1] - 上交所举办"可控核聚变"产业沙龙,超过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近30家金融机构参会[1] - 2024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为3314.9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3511.1亿美元[3] - 中信证券预计2030至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3]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3] 新奥集团氢硼聚变进展 - "玄龙-50U"装置实现全球首个氢硼聚变百万安培放电和秒级1.2T以上磁场条件[3] - 启动下一代装置"和龙-2"规划建设,计划2027年年中完成[10] - "和龙-3"设计目标为持续维持氢硼等离子体点火,展示净发电量且能量增益因子Q>3[10] - 采用矩阵式管理方式和扁平化管理结构,加快工程进度[10] - 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进行氢硼聚变研究[8] - 目标2035年建成示范堆,采取"实验-点火-发电"三步走研发路径[10]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氢硼聚变燃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6] - 不产生高能中子、无放射性副产物,能高效直接发电[6] - 释放能量是核裂变的4倍,污染更小[6] - 相比氘氚聚变,不存在氚提取成本高和放射性问题[7] - 产物为α粒子,符合未来能源清洁、安全要求[7] 行业政策支持 - 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支持受控核聚变前期研发[6] - 2023年可控核聚变被列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6] - 2023年底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6] - 2024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6] 国际合作与生态建设 - 新奥聚合全球11国75家合作单位和685位生态伙伴[14] - 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资助18个开创性项目[14] - 计划扩大基金规模并向全球开放[15] -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包括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13] - 发表13篇论文于《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刊[12]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能源自由还有多远?
华夏时报· 2025-07-19 21:18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展 - 上交所近期聚焦"可控核聚变"话题,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参与交流 [1] - 2025中国国际核能源与核聚变产业大会集中展示全产业链创新成果 [1]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多家A股企业披露相关布局 [1] 企业布局与技术路线 - 联创光电布局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 [1] - 英杰电气提供磁场电源、加热电源、控制系统电源等配套服务 [1] - 合锻智能开展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制造预研 [1] - 氢硼聚变被认为最具商业化应用可行性,因燃料丰富、成本低、安全环保 [2] 技术原理与优势 - 核聚变能量释放比化学反应高100万倍以上 [3] - 核聚变需要上亿温度及高压形成高密度等离子体 [3] - 氢硼聚变生成α粒子无中子,穿透力小安全性高 [4] 新奥能源研发进展 - 2017年开始布局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研发 [4] - 2018-2019年建成"玄龙-50"装置,创造ECRH无感驱动世界纪录 [5] - 2023-2024年升级为"玄龙-50U",参数指标提升10倍以上 [6] - 计划2027年建成更高参数的"和龙-2"装置 [6]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汇聚11国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 [7] - ITER计划希望加强与私营企业合作推动聚变科技发展 [7] - 新奥提出2035年进入聚变堆阶段目标 [9]
全球聚变科研专家齐聚 协作推动下一个颠覆性前沿科技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18:51
氢硼聚变研讨会概述 -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在河北举办 主题为"聚智氢硼 生态共赢" 汇聚11个国家和地区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专家 [1] - 聚焦氢硼聚变前沿探索 成果交流和前瞻应用等话题 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加速聚变科研领域协同创新与技术突破 [1]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氢硼聚变具有燃料来源广泛 成本低廉 无放射性废料及可直接高效发电等优势 展现出广阔商业化前景 [2] - 反应产物为氦核 无中子辐射污染 从根源上消除核安全隐患 氢硼燃料"取之不尽" 仅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硼资源就足够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6] - 能量转化效率占据显著优势 电力成本或降至传统能源的十分之一 为AI算力 星际探索等领域解锁无限可能 [9] 新奥集团技术突破 - "玄龙-50U"聚变装置今年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2] - 自主研发成果验证了氢硼聚变商业化核心可行性 标志着中国聚变装置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7] - 计划2027年建成下一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和龙-2" 整体参数国际领先 [7] 全球聚变科研生态 - 聚变科技处于工程可行性验证向商业化应用落地关键过渡阶段 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革命焦点 [4] - 新奥组建国际化高水平聚变研发团队 通过校企联盟 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前沿研究 [4] - 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 吸引国内19所机构提交27份提案 18个开创性项目获得资助 [4] - ITER计划代表参会 表示将加强与私营企业合作 携手推动全球聚变科技加速发展 [12] 商业化前景展望 - 专家预计未来20年将成为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化的关键探索期 [9] - 氢硼聚变商业化不仅是能源迭代 更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跃升 推动从"能源约束时代"迈向"文明能级跃升时代" [9] - 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展开生态协作 氢硼聚变商业化落地前景已不再遥远 [12]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成功召开
经济网· 2025-07-17 18:00
氢硼聚变技术发展 -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由新奥集团主办 主题为"聚智氢硼 生态共赢" 汇聚11国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专家及ITER特派代表 聚焦前沿探索与商业化应用 [1] - 氢硼聚变具备燃料来源广泛 成本低廉 无放射性废料 直接发电且高效等优势 商业化前景广阔 [1] - 新奥集团"玄龙-50U"装置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纪录 [1] 公司研发投入与成果 - 新奥累计投入超40亿元用于聚变能商业化研发 支撑"玄龙-50U"等关键项目 [2] - 组建300余人国际化团队 含2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及200余名博士硕士 通过校企联盟推动人才培养 [2]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全球科技巨头通过投资参与聚变技术研发 聚焦清洁高效能源解决方案 [1] - 氢硼聚变产物为带电α粒子 可实现高效直接发电 能量转化效率具备显著优势 [1] - 聚变技术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颠覆性变革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强调其未来意义 [1]
全球氢硼聚变专家集结 共促未来能源革命
经济观察网· 2025-07-16 20:57
氢硼聚变技术发展 - 氢硼聚变作为清洁无碳能源具有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放射性废料及可直接高效发电等优势,展现出广阔商业化前景 [3] - 氢硼聚变反应产物为氦核,无中子辐射污染,从根源消除核安全隐患,燃料储量丰富,仅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硼资源可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5] - 氢硼聚变能量转化效率显著优于传统核能,其商业化将推动电力成本降至传统能源十分之一,为AI算力、星际探索等领域创造可能 [8] 新奥集团技术突破 - 新奥集团"玄龙-50U"聚变装置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3] - 公司已构建全链条研发能力,下一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整体参数国际领先 [7] - 新奥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吸引国内19所机构提交27份提案,最终资助18个开创性项目以加速技术突破 [4] 行业生态与合作 - 聚变科技正处于工程可行性验证向商业化应用落地关键阶段,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革命焦点,吸引科技巨头布局 [4] - 新奥通过校企联盟、共建实验室等生态方式推动聚变人才培养与前沿研究,组建国际化高水平研发团队 [4] - ITER计划代表认可新奥在球形环氢硼聚变领域的探索,表示将加强私营企业合作以推动全球聚变科技发展 [10] 商业化前景与影响 - 专家预计未来20年为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化关键探索期,氢硼聚变商业化将推动人类文明形态跃升 [8] - 氢硼聚变技术突破验证商业化核心可行性,标志中国聚变装置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7] - 全球协作加速氢硼聚变商业化落地,其颠覆性影响已从科幻走向现实 [10]
全球氢硼聚变生态聚合 发力终极能源商业化应用
中国经济网· 2025-07-15 14:40
氢硼聚变技术发展 - 氢硼聚变具有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放射性废料及可直接发电且高效等优势,展现出广阔商业化前景 [1] - 氢硼聚变反应的产物为带电α粒子,可实现高效直接发电,在能量转化效率上具备显著优势 [2] - 氢硼聚变作为无中子反应,能避免放射性废料与核材料管制,在安全性和监管灵活性上具备显著优势 [4] - 氢硼燃料"取之不尽",氢元素广泛存在于水中,硼在地壳中的储量远超石油与煤炭,仅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硼资源就足够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4] 新奥集团技术突破 - 新奥集团"玄龙-50U"装置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的世界纪录 [1] - "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4千万摄氏度氢硼等离子体放电,以及1.2特斯拉强磁场稳定运行1.6秒的世界纪录 [4] - 公司八年来累计投入超40亿元,支撑"玄龙-50U"等关键项目,组建300余人的国际化团队,汇聚2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及200余名博士硕士 [2] - 下一代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为2035年发电示范堆落地奠定基础 [4] 行业生态与合作 - 氢硼聚变正成为全球能源发展亮点,科技巨头通过投资等方式参与聚变技术研发 [2] - 新奥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吸引19所机构的160名研究人员提交27份提案,最终18个开创性项目获得资助 [3] - 中国在2024年规模达3314.9亿美元的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中加速前行 [3] 商业化前景与规划 - 氢硼聚变商业化后电力成本或降至传统能源的十分之一,为AI算力、星际探索等领域解锁无限可能 [5] - 新奥集团目标"2035年点亮世界首座氢硼聚变电站",未来20年将成为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的关键窗口 [5] - 氢硼聚变商业化将推动人类从"能源约束时代"迈向"文明能级跃升时代" [5]
从“跟跑者”到“造风者”,聚变人的破局之战
环球网· 2025-06-19 15:06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离子和电子温度的"双亿度"突破,东方超环(EAST)实现"亿度千秒"运行刷新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纪录 [1] - 新奥"玄龙-50U"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氢硼百万安培放电的球形环装置,并创造秒级1.2T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1][7] - 中国在磁约束聚变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EAST和HL-3实现超过1亿度等离子体粒子温度、百万千安等离子体电流和千秒级等离子体放电 [14] 新奥聚变研发策略 - 采用"每半年一次工程迭代"方式,在装置运行中持续优化,模块化可替换架构使"玄龙-50U"升级仅耗时2.5个月,远超国际同行1-2年周期 [9] - 建立三重保障机制:关键部件极限测试预判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动态管控、并行研发机制压缩周期 [9] - 团队从2017年不足10人发展为近300人,具备中大装置自主设计建造能力 [13]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 -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展现天然安全优势:全程无中子辐射、清洁无污染,规避裂变反应的高放射性材料和乏燃料处理难题 [13] - 团队预判乐观情况下2027-2030年有望实现聚变能输出,氢硼聚变路线若在2035年前取得关键突破,商业化进程或可提前10-20年 [15] - 氢硼聚变需攻克10T以上磁场强度、10MW/m²以上热负荷材料、数十兆瓦等离子体加热系统等超高参数 [13] 工程创新与团队管理 - 建立"需求翻译机制",将抽象物理理论需求转化为可执行工程方案,以最小工程代价达成高价值目标 [6] - 团队管理三大心得:自驱导向、包容"试错"、能力筑基,鼓励主动补位和研发成果共享 [14] - 从核电裂变到聚变工程,系统性开发经验、事故风险分析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成为研发"底气" [13] 国际竞争与商业化前景 - "玄龙-50U"实现秒量级1.2特斯拉中心磁场强度,超越美国NSTX和英国MAST现有水平 [10] - 聚变技术在能源、国防等战略领域的无碳基荷电力应用,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15] - 全球聚变能源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工程效率的颠覆性突破和系统整合的创新智慧成为决胜关键 [15]
核聚变概念遇冷!王子新材跌停背后藏着哪些门道?
搜狐财经· 2025-05-30 12:42
王子新材跌停分析 - 子公司宁波新容仅为核聚变磁体电源项目提供电容产品 单价和价值占比极低 2024年公司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 [3] - 主营业务为传统包装产品 核聚变业务贡献微乎其微 存在明显蹭概念嫌疑 [3] - 日本三井化学退出三氟化氮业务引发市场担忧 国内边缘企业如王子新材订单承接能力受质疑 [3] 核聚变概念退潮原因 - 技术商业化进程缓慢 合肥BEST项目计划2027年完成发电实验 实际并网供电需等到2030年后 [4] - 氢硼聚变需10亿摄氏度极端温度 远超当前技术能力 实验室数据与商业化落地存在巨大差距 [4] - 资金转向储能、光伏等确定性赛道 核聚变概念因预期透支遭遇主力资金高低切换 [4][5] 行业标杆企业对比 - 西部超导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 2024年已实现批量供货 具备真实技术壁垒 [7] - 新奥集团投入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 计划2035年商业化 中核集团环流三号装置突破1.6亿度高温 [7] - 王子新材等公司未披露具体订单金额 技术参与度存疑 与头部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7] 市场情绪与投资逻辑 - 国泰海通AEB政策被误读为核聚变利好 实际与产业链无直接关联 反映概念炒作乱象 [6] - 核聚变领域需区分"真成长"与"伪创新" 日本企业退出带来的市场机会需匹配真实技术能力 [7] - 行业经历类似锂矿寒冬后 具备技术积累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最终崛起 核聚变领域或复制此路径 [8] 技术发展现状 - 东海证券报告提及国产替代机会 但短期情绪面主导市场 技术突破与资本预期存在剪刀差 [4] - 电源设备板块资金流向显示 市场更青睐储能、光伏等成熟赛道而非前沿技术概念 [4] - 历史案例显示 光伏跨界热潮退潮时近10家上市公司终止项目 核聚变或面临相似考验 [4][5]
我国氢硼聚变实验取得新突破
中国能源网· 2025-04-28 15:06
技术突破 - 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重要一步 [1] - 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高性能参数的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我国球形环氢硼聚变研究进入高参数运行区间 [1] - 实验产生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4000万摄氏度、密度达1×10m-3,同时解决球形环等离子体电流高效产生的技术难题 [1] 装置进展 - "玄龙—50U"装置是2019年自主设计的国内首座中等规模球形环物理实验装置,2023年底建成 [1] - 2024年8月实现等离子体电流超过预期指标,2025年开始聚焦高参数氢硼等离子体放电研究 [1] - 下一代装置"和龙—2"已完成设计,目标离子温度达5亿摄氏度,全面验证氢硼聚变可行性 [2] 研发规划 - 近期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并产生200keV高能质子,开展氢硼聚变反应实验 [2] - 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路线已纳入国家聚变能源战略,成为科技部提出的三条聚变重点研发路线之一 [2] - 公司制定"实验—点火—发电"三步走战略,目标2035年建成氢硼聚变商业示范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