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石油ETF(561360)涨超1.2%,传统能源景气与新兴技术突破共振
搜狐财经· 2025-07-10 13:36
行业动态 - 中科炼化液化烃码头二期项目正式投运 将提升华南地区液化烃储运能力 [1] - 石化机械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深化油气装备领域技术合作 [1] - 浙江石油35家易捷养车汽服店同步开业 非油业务向汽车后市场服务延伸取得新进展 [1] 传统能源设备行业 - 行业景气持续 美国石油库存处于历史低位 临近6-9月石油消费旺季有望支撑油价上行 [1] - 地缘政治扰动如美伊核谈判、俄乌冲突、中美关税等因素对行业产生影响 [1] - 中国油气设备公司加速出海 海外订单贡献盈利 [1] 新型能源设备领域 - 可控核聚变资本开支和景气度上行 商业化渐行渐近 [1] - 近5年核聚变行业初创企业涌现且投融资活跃 技术进展层出不穷 国内行业发展进入加速期 [1] - 2025年以来国内核聚变产业招标提速 资本开支提升有望带动上游零部件和设备需求 [1] 石油ETF - 石油ETF跟踪油气产业指数 该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选取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采、加工及相关服务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2] - 该指数具备较强的周期性和资源属性特征 能够较好地体现油气产业链企业的市场走势 [2]
合锻智能20250707
2025-07-08 00:32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禾川智能、巨变新能 - 行业: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河北建投减持禾川智能股份**:因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国资委要求,加上 2025 年上半年政府对外投资大资金需求增加,河北建投决定减持以满足资金需求 ,这是正常投资回报行为,首次通过二级市场操作,若单价未达预期可能放弃减持,不影响禾川智能核心业务和发展战略 [2][3] - **禾川智能董事长严总在巨变新能任职**:严总虽已请辞巨变新能董事长职务,但因无合适人选替代且股东希望由独立第三方担任,目前仍继续担任该职务,不领工资、不接受行政任职和考核,他计划转向科学研究和聚变产业基金协会工作 [2][4] - **巨变新能下半年招标计划**:下半年预计进入密集招标阶段,订单规模约 70 亿元,加上环流 3 号改造等项目,总招标规模或达百亿级别,产业链蓄势待发 [2][5] - **国外核聚变技术进展及对国内影响**:国外核聚变技术进展超预期,如 Google 锁定 CFA/CFS 托卡马克装置部分发电功率,欧美已实现第七代装置,而中国未完成第一代装置,促使中国加速追赶,商业巨头入场概率增加 [2][6] - **禾川智能在激光聚变领域突破**:禾川智能与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联合成立实验室,在激光聚变惯性约束领域取得突破,未来混合堆技术依赖激光聚变,公司价值量有望提升;参与偏滤器联合研制,下半年偏滤器招标启动将提升公司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2][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河北建投是禾川智能股份制改制时 2010 年进入的股东,至今有 15 年投资历史 [3] - 巨变新能注册资金 140 多亿,加上发改委专项资金 60 亿基本到位,总计约 200 亿 [4] - Google 对 CFA、CFS 托卡马克装置商业化购电锁定 400 兆瓦中的 200 兆瓦 [6]
(活力中国调研行)合肥有望点亮全球首盏“核聚变灯”
环球网资讯· 2025-07-07 21:43
核聚变技术发展 - 合肥已成为全球核聚变领域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 BEST装置总重量约6000吨,正加速组装,有望成为全球首盏"核聚变灯",预计2027年建成并实现世界首次聚变能发电演示 [3] - 核聚变反应原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1升海水中的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且不产生核废料、辐射尘埃或碳排放,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 [5] 商业化战略与规划 - 聚变新能采用"BEST—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首个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BEST装置为第一步,计划2040年前后联合产业链建设更高功率商业堆以实现低成本发电 [5][6] - 未来规模化应用后,聚变能或占全球能源八成,石油和煤将回归化工原料用途 [5] - BEST技术通过国际评估,可验证关键工程技术和部件,为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6] 产业链与成果转化 - 合肥实施"沿途下蛋"模式,推动聚变技术跨界赋能医疗、航天、环保等领域,例如基于EAST技术研发的安检设备已用于合肥地铁,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可高效治疗肿瘤并即将临床 [8] - 合肥汇集聚变能源产业链企业近60户,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及设计运营全链条 [8]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强化其在ITER运行及未来技术研发中的地位 [8]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5:5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技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利用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5]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核聚变具有原料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不存在核泄漏风险 [6] 中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先后达到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缩小但功率密度提升,聚焦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的核心目标 [8]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测试平台 [9][11]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装置实施主体,已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8][9] - 合肥汇集近60家核聚变企业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设计运营等全产业链,2023年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有200余家会员企业 [9]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技术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等技术用于医疗产业 [8] 商业化发展路线图 - 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11] - 核聚变商业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石油煤炭回归化工原料属性,风光电力退居补充角色 [11] - 核聚变装置本身构成巨大商业场景,仅BEST装置就可能包含数百万个零部件 [8]
次世代新能源:核聚变催化梳理及产业链拆分
2025-07-02 23:4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核聚变行业 - **公司**:CFS、谷歌、Alphabet、天联、天益、Hina Energy、联创光电、新奥股份、旭光电子、国光电器、艾克赛博、永鼎、京达、核段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核聚变领域投资机会大,现阶段可落地资本开支,未来五年订单将逐步落地,当前是布局第二阶段投资机会的时机,且下半年行业催化因素多,发展前景好 [2] - **论据** - **CFS与谷歌合作**:CFS与Alphabet达成电力购买协议,是全球第二次核聚变能源商业化采购案例,谷歌还将进一步投资,表明北美商业资本对核电站落地并网发电认可,给市场注入信心,ARC项目进展迅速且确定性高,有望在21世纪30年代提供稳定电力 [1][3][4] - **谷歌能源需求**:AI、云服务及数据中心建设推动谷歌电力需求上升,其能源投资计划长期看好核聚变,纳入火电厂后可降低整体能源组合成本,保证数据中心全年全天候运行 [10] - **国内项目推进**:国内核聚变领域参与者众多,实验堆和工程示范堆总投资约1620亿元,每年资本开支约200亿元,多个项目在推进,如中科院BEST实验堆招标、惯性约束长反FRC项目等 [1][11][12] - **下半年催化因素**:包括上海超导IPO后的板块回调,九院彭先觉院士的裂变混合堆实验,仿星器和长反FRC新项目推出,BEST核心设备招标等 [3][14] - **产业链高价值环节**:磁体、包层、加热系统和电源系统等设备环节具有较高价值,托卡马克方案中磁体系统占总成本约30% - 40%,包层系统占15% - 20%,电源成本占15% - 20% [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CFS公司情况**:是MIT衍生公司,成立于2018年,融资超20亿美元,估值达80亿,Spark项目预计2027年实现点火,为ARC电站提供物理参数验证 [1][5] - **ARC项目情况**:计划投资10亿美元,发电功率400兆瓦,已启动审批流程,谷歌购买200兆瓦电力 [1][6] - **其他商业化公司**:天联、天益,Hina Energy因与微软签订对赌协议且由山姆·奥特曼担任CEO而备受瞩目,但CFS技术团队和商业化规划更完整,是全球核聚变商业化风向标 [7][8] - **谷歌投资情况**:2021年投资CFS 18亿美元,计划进行与上一轮规模相当的新一轮投资 [9] - **国内催化因素**:上海超导IPO过会后板块回调,FAST项目今年招标金额预计77亿元,到2030年预计600 - 800亿设备招标 [13] - **技术路线**:除托卡马克项目外,下半年应重点关注长反FRC和仿星器,不同技术路线投资逻辑和成本结构不同 [15] - **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旭光电子、国光电器、艾克赛博、永鼎、京达、核段等公司在核聚变领域因技术和关系壁垒具备竞争优势 [18]
可控核聚变专家交流
2025-07-02 23:4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能量起点、中国国际电能、汉海智能、武汉资源、新光玄能、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核集团、新奥能源、清华智能、江西联创光电、国光电器、安泰科技、南京雷福金、核弹智能、一重、二重、东方电气、中和科技、航天晨光、景业智能、江苏神通、纽威股份、海陆重工、西部超导、京达股份、永鼎股份、联创光电、安徽黄山金利、九院、上海超导、珂玛科技 [3][6][25][40]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行业发展现状与进展** - 中国可控核聚变研发领域涌现多家公司并获投资,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获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预示该领域加速发展,或带来产业链投资机会 [3] - 国内外均取得多项突破,国内环流器三号高温超导、东方超环一天秒 H 模,亿泰 1000 秒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和管理区三号双双亿度;国外 MIT CFS 公司 Spark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Helion Energy 宣称 2025 年上半年实现 Q 大于 1,能量起点完成红方 70 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发电及等离子体放电,2025 年初实现 21 特斯拉高温超导磁体系统超美国 Spark 记录 [5][8] 2. **商业化预期** - 多数业内人士预计 2030 - 2035 年可控核聚变实现并网发电,如 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计划 2028 年前实现商业发电 [11] - 中国计划 2050 - 2060 年间每年建十台低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共 100 台实现商业化,中核集团计划在上海闵行建下一代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在成都进行环流器六号实验 [7] 3. **行业催化因素** - 2025 年国内多个项目预计大规模招标,BEST 项目预算调整到 100 - 150 亿,每年招标几十亿;Corraft 项目总计 60 亿有研发投入;能量起点洪荒 170 计划今年开建,总预算 40 亿,每年招标约 20 亿;中核集团每年投入 20 亿用于氘氚实验,总预算 30 - 60 亿;中国聚变能公司预计 2026 年建设,总投资约 200 亿,每年招标几十亿;新奥、清华智能等小型公司有融资和建设计划,总融资额约 10 亿;还有混合堆项目如江西联创光电计划投资 200 亿、成都 CFETR 预计投资 100 亿,若启动每年招标一二十亿 [9][10] 4. **技术路线挑战与竞争** - 托卡马克装置面临燃料循环、氚增殖比、包层技术、偏离器热管理、材料耐辐照性等障碍,电流驱动和放电控制有不确定性;直线型装置需解决重复频率问题 [16][17] - 托卡马克路线物理成熟,但低温超导磁体造价贵、建造维护迭代慢,预计 2050 - 2060 年代商业化;Heliogen 路线迭代快,有望更早商业化,但有研发项目失败风险 [18] 5. **市场定位与能源关系** - 可控核聚变技术是未来能源重要来源,提供稳定、高效、环保能源解决方案,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应对能源需求增长与环保挑战 [22] - 核聚变能源与其他能源综合互补,预计占 60% - 80%,可再生能源占 20% - 40%,核聚变反应堆用于城市供电,可再生能源结合储能技术形成综合能源系统 [23] 6. **供应链与供应商** - 托卡马克技术中国物理基础和技术知识产权与其他国家共享,在关键部件制造和磁约束聚变装置材料方面不落后,氚再循环问题需全球共同解决 [24] - 低温超导磁体领域西部超导有竞争力,高温超导领域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等公司表现突出;偏离器包层国光电器、安泰科技等是主要供应商;真空室制造核弹智能、一重等公司有能力;东方电气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中和科技、航天晨光等提供支撑能力;遥控操作设备景业智能突出,阀门制造江苏神通和纽威股份主导,海陆重工具备压力容器加工能力 [25] 7. **政策支持** - 国家通过专项基金每年给高校及研究所几亿资金进行基础研究,高层关注核聚变发展,召开联合调研会议,有消息称国家计划投资 1000 亿,2025 年高层关注海伦司项目,表明重视程度高 [26][27] - 国家政策支持华滋国际海洋路线,主要依靠央国企推动,发改委提供 30 亿支持,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有海关结果 [28] 8. **成本与降本手段** -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建设约需 70 亿,堆芯占一半约 35 亿,磁体成本目前占一半,辅助系统占 10%约 7 - 8 亿,诊断系统 1 - 2 亿,面向等离子体部件几亿,电源等配套系统约 23 亿;低温超导托卡马克 ITER 磁体占 28%,真空室 8 - 10%等 [30] - 托卡马克装置发电度电成本约 1 元,Heliogen 公司度电成本可达 0.1 元,托卡马克降本需高温超导带材降价、装置小型化、提升效率、简化设计等 [31][37] 9. **混合堆技术** - 混合堆技术结合裂变与聚变优势,提高能效、减少废料处理难题,但工程复杂度高,实际应用案例少,需更多尝试验证 [33] - 国内有星火一号和 ZFF2 项目,星火一号计划投资 200 亿,Z 箍缩装置核心技术难点在超级电容器和快速开关,国际上专注纯聚变技术,混合堆进展少 [35] - 混合堆可能作为纯聚变实现前的过渡方案,若核聚变成功可能被封存,应用场景有限 [3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eQ 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但放电时间从 2026 年推迟至 2034 年,装置建设延迟三至四年 [19] - 中科院计划 2027 年完成 Best 项目,2030 年前后完成 CFETR,实现稳态运行及 1 - 2GW 发电,氚增殖比大于一,目标 2050 年前建成聚变电站;中核集团成立中国聚变能公司,预计 2050 年代初期实现核聚变商业化;能量起点计划 2027 年建成洪荒 170,2030 年代初期建成示范堆,三五年内实现聚变能商业化 [20][21] - 美国大力支持核聚变研究,参与 ITER 项目,通过 ARPA - E 等机构支持多个方向,重视私营企业发展,但未大规模投入,全球认为中国最可能率先实现核聚变 [29] - 高温超导磁体在核聚变反应堆应用逐渐增多,贝斯特中心螺线管部分改用高温超导磁体,MIT 的 C2S 装置完全采用高温超导磁体,中科院计划用低温超导建反应堆,中核集团直接研发高温超导磁体 [41] - 2025 - 2027 年中国每年预计投入数百亿用于核聚变研发,2030 年前可能每年 200 亿,若 2025 或 2026 年一季度有突破性进展,投资金额可能大幅增加 [42] - 国内未来 1 - 2 年将有至少三至四家公司具备量产高温超导磁体能力,西部超导、交大团队、能量起点、联创光电、上海超导、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吴玉老师团队等在高温超导技术领域取得进展,有望一两年内实现突破 [43][45] - ITER 项目材料由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换成铜钨合金基于欧洲联合环 JET 装置实验结果,内部件采用纯钨,全钨材料价值量约占 10% [47] - ITER 项目冷却系统分为液氮、液氦冷却系统和水冷系统,水冷系统供应商众多,整体价值量约占 5%,高温气冷堆与聚变堆氦气冷却系统不同 [48][49] - 珂玛科技托卡马克装置度电成本为 1 元,中期难降低,转变为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可能降成本;贝斯特项目和 EAST 项目未来有望实现每度电 0.07 元左右目标 [50][51] - 美国学界认为中国核聚变研发进展快,因中国政府和国家队对主流路线资金支持充足,美国依赖私人投资者和基金会 [52] - 海南项目有革命性设计,可能 2025 年实现 Q 值大于 1,采用 FRC 技术路径和直接能量转换模式,国内多家公司对标该路线 [53] - 华中科技大学强磁场中心实现 100 特斯拉脉冲强磁场,国内团队在强磁场技术上有优势,具备开发 40 特斯拉脉冲强磁场所需工程能力 [54]
核聚变专家交流
2025-07-02 09:2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核聚变行业 - **公司**:谷歌、CFS、Helian、阿里巴巴、航天晨光、河段公司、贵州新力公司、上海电器、武汉重机、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徐电器、上海超导、东部超导、上海超岛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技术路线可行性 - 谷歌投资 CFS 表明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可行,虽曾有磁体烧毁等难题但已解决,发电原理与传统托卡马克相似,通过加热水产生蒸汽驱动涡轮机[2][3] - Helian 公司采用长版微型 FRC 技术,类似国内诺瓦和成都汉海聚能,具有模块化等特点,无需低温系统和烧开 水环节,直接利用等离子体发电,更适合分散式能源供应[2][4][5] 互联网公司投资原因 - 互联网公司投资核聚变项目是看重其在分散式能源供应中的潜力,长版微型路线优势使其在数据中心等应用中可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能源效率[2][6] 项目成本控制 - BEST 项目预算持续上涨,从最初 85 亿元增至超 160 亿元,原因包括设备更换、材料差异以及初期概算不够详细等[2][7] 项目招标金额分配 - BEST 项目各环节招标金额:杜瓦底座约 1 亿元,波纹管约 3000 万元,冷屏约五六千万元,磁体系统约 50 亿元,真空室约 5 亿元,偏滤器和屏蔽块预计数亿元,低温系统制冷剂约 5 亿元,加热系统约十多亿元,电源系统约 10 亿元[2][8][9][11] 项目目标 - BEST 项目科学目标:实现 20 - 40 兆瓦聚变功率,Q>1,持续 1000 秒以上;或实现 100 - 200 兆瓦聚变功率,燃烧 5 - 10 秒,Q>5;工程目标:中心磁场强度达到 6.15 特斯拉[4][19] 电源系统 - 核聚变项目电源系统包括磁体电源、加热电源和配电电源等,用于提供磁场、加热等离子体,还有开关网络等配套设备,构成复杂供能体系[4][13] - 电源系统需分批招标,因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电源,要根据安装进度和技术要求逐步采购[12] 氚系统 - 核聚变项目氚系统包含氚增值模块、氚燃料循环模块和氚安全包容模块,分别用于生成氚、循环利用燃料和保障安全[14] 燃料循环利用 - 托卡马克装置内氘 - 氚燃料循环利用过程:先降温励磁,中央螺旋管初步加热产生等离子体,外部加热系统提温,约 0.1% - 1%燃料反应,未反应燃料及杂质被偏滤器收集排出,经纯化分离后再注入装置[15] 氢工厂 - 氢工厂是核聚变项目重要配套设施,处理未完全反应燃料及杂质,生成新鲜燃料注入主机,穿增值模块可生成更多穿,设备约需 10 亿元,由九院负责制造与维护[16] 项目进展与合作 - 目前核聚变项目由九院负责实施,也可能引入其他单位合作[17] 设备进口 - 核聚变项目中低温制冷剂、加热系统电子回旋管、诊断系统激光器等设备需依赖进口[18] 不同项目对比 -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与低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磁体材料不同,整体规模和造价有差异,高温超导整体造价相对便宜但磁体造价贵[21] - 江西巨变裂变混合堆与 BEST 项目区别在于使用高温超导磁体,BEST 使用低温或混合型磁体[23] - 聚变裂变混合堆利用聚变反应中子激发核废料实现燃料增值,燃料增值效率比传统快堆高 5 - 10 倍,纯聚变发电需 q 值大于 30 商业可行,混合堆只需 q 值大于 1[24][2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BEST 托卡马克主机安装顺序是从下往上,从里往外装,预装大厅预计 2025 年 6 月底封顶,主机大厅 7 月底封顶,还有 4 号楼存放低温制冷剂,3 号楼用于水冷系统,6 号楼作为控制大厅[10] - 环流器改造主要集中在刀穿部分,涉及真空室等,改造费用约 40 亿元,旨在提升常温导体性能并调整[34] -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BEST 项目已完成超三分之一招标工作,剩余部分在 2025 年下半年至 2026 年间陆续完成[36] - BEST 项目各个楼之间招标根据安装进度匹配招标进展,边设计边采购、边安装边调试[35] - 下半年 CFEDR 正在进行选址分析,公司内部有专门部门负责,但具体计划尚不清楚[33] - 招标过程分技术评分和价格评分,综合得分确定供应商,有经验公司有优势,新公司可通过测试参与,需控制成本[27] - 核能设备市场对新进入者开放,新公司可通过测试验证产品性能参与供应链[30] - 选择大公司可能有助于降低核聚变项目成本[31] - CFEDR 项目会参考 BEST 项目数据和目标,但不是绝对的,BEST 项目验证的新技术对 CFEDR 有借鉴意义但关联性不大[32] - 高温超导磁体带材主要采购自上海超导和东部超导,江西混合堆若成功大部分带材将来自上海超岛,也可能与东部超跑合作[22]
海洋经济迎来重磅政策利好,产业链望持续受益;两部门提出16条措施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投资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2 08:53
重要市场新闻 - 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纳指跌0.82%,道指涨0.91%,标普500指数跌0.11% [1] - 特斯拉跌超5%,奈飞跌超3%,英伟达跌超2%,微软跌逾1%,苹果涨逾1% [1] - 中概股涨跌不一,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0.2%,虎牙直播涨近13%,蔚来、小鹏汽车涨超2%,老虎证券跌超2%,富途控股跌超1% [1] - 美联储鲍威尔表示关税影响导致美国通胀率预测大幅上升,不排除7月降息可能性 [1] - 国际金价走高,现货黄金涨1.06%报3337.33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涨1.28%报3349.90美元/盎司 [2] - 国际油价小幅走强,美油主力合约收涨0.65%报65.5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涨0.69%报67.20美元/桶 [2] - 欧洲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德国DAX指数跌0.99%,法国CAC40指数跌0.04%,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28% [2] 行业掘金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占GDP7.8% [3] - 海洋经济对GDP拉动作用达11.5%,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海运业等领域 [3] - 国家医保局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研发、准入和使用 [4] - AI制药领域取得突破,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合作开发小分子候选药物 [4] - 谷歌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签署电力采购协议,推动核聚变能源发展 [5] - 中国核电建设提速,2024年核准核电机组数量创历史新高,在建机组数量全球第一 [6] 避雷针 - 无锡振华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股份 [7] - 复洁环保股东拟减持不超过3%股份 [7] - 龙迅股份多名股东及高管拟减持合计不超过2%股份 [7] - 杭州热电多名股东拟减持合计不超过4.09%股份 [8]
晚报 | 7月2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7-01 22:29
海洋经济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发展海上风电、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海运业等产业[1]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1.5%[1] - 深海科技首次被写入政府报告,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成为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深海装备和探索技术将获重点发展[1] 固态电池 -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开发出高导电率、耐水性强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解决全固态电池界面接触难题,新型高熵锂合金负极实现1分钟快充[2] - 研究团队计划8月推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制样品,目标建成10兆瓦量产线,已突破产业化制备技术瓶颈[2]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理论值超500Wh/kg)、低温性能优异(-30℃保持80%容量)和本征安全(无电解液泄漏风险)三大优势[2] 核聚变 - 谷歌与CFS签订电力采购协议,为全球第二份核聚变能源承购协议,推动行业商业化进程[2][3] - 核聚变能量密度达汽油的1000万倍,1公斤氘氚燃料相当于1万吨标准煤,且不产生长寿命核废料[3] - 科技巨头加速布局核聚变,微软已与Helion签订2028年购电协议,亚马逊投资1.3亿美元于TAE Technologies[3] 行业动态 - SK海力士有望为英特尔AI芯片Jaguar Shores供应HBM4内存,采用1β制程技术,堆叠层数达12层[6] - 全国首艘200TEU纯电集装箱船将于2025年投运青岛港航线,配备50MWh磷酸铁锂电池,续航达1000海里[8]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首款车型定位中大型纯电SUV,搭载鸿蒙座舱4.0和ADS 3.0智驾系统,预计2026年上市[8] 政策动向 - 国家医保局就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征求意见,创新药准入周期拟缩短至6个月,儿童药和罕见病药将获倾斜[4] - 上海实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最高补贴1000元/辆,覆盖雅迪、爱玛等20个品牌[8] - 济南发放12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新能源车最高补贴6000元/辆,燃油车补贴3000元/辆[8] 资本市场 -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过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40亿元),核心产品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完成III期临床[8] - 宇树科技在郑州开设首家智能机器人体验店,展示Unitree B2四足机器人,最大负载达40公斤[8] - 小米推出青年公寓项目,北京首期房源月租1999元起,配备智能家居系统[8]
国泰海通 · 晨报0702|核电、基础化工
核电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与美国CFS公司签订历史上最大的核聚变供电协议,将购买弗吉尼亚州聚变发电项目的200MW电力,标志着核聚变能源商业化电力采购的里程碑[3] - CFS的ARC项目计划2030年代初投入运营,运行寿命20年以上,设计发电量400MW,可为15万户家庭供电[3] - CFS累计融资超20亿美元,是北美最大核聚变商业化公司之一,其SPARC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2027年实现净能量增益(Q>1),等离子体体积达20立方米[4] - 微软此前已与Helion Energy签订协议,目标2028年提供至少50MW核聚变发电量,科技巨头的参与显示商业化进程加速[5] 基础化工 - 湖南海利拟回购838-1676万股股份,回购价格不超9.64元/股,总金额不超1.62亿元[10] - 中盐化工投资8443.95万元进行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技改,70%资金来自银行贷款[11] - 湖北宜化磷化工项目建成220万吨/年磷矿选矿装置及多套磷酸盐生产装置,已满负荷生产[11] - 中泰化学资源化制甲醇项目6月全面投产,5月试生产成功[11] - 渝三峡以5355万元收购并增资重庆蔚蓝时代,持股比例达51%[12] - 巨化股份增资8亿元用于1GW风电场建设[12] - 亚邦股份对子公司亚邦华尔增资1.45亿元,注册资本增至4亿元[12] 市场表现 - 本周基础化工板块涨幅前五:大东南(+50%)、佛塑科技(+14.87%)、宏达股份(+13.94%)、海新能科(+12.62%)、湖南海利(+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