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搜索文档
希腊雅典附近野火得到控制 热浪仍将继续
新华社· 2025-06-28 19:25
当局下达的疏散令覆盖5个地区,警方已帮助40人撤离。连接雅典与旅游胜地苏尼翁的一条海滨公 路部分路段双向关闭。 这场野火起火点据信位于有人居住的区域,在强风助推下蔓延。消防部门27日说,火势已经得到控 制。当地官员季米特里斯·卢卡斯告诉媒体记者,野火导致多处房屋受损,具体损失尚待统计。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希腊首都雅典附近区域26日燃起野火,当地政府紧急疏散人员并关闭一条海 岸公路部分路段。截至27日,这场野火已得到控制。 希腊近日遭热浪侵袭,气温接近40摄氏度。消防部门发言人瓦西利斯·瓦斯拉科扬尼斯在26日举行 的记者会上说,野火在雅典以南一片海滨地区蔓延,12架消防飞机投入灭火,另有12架直升机为130名 消防员提供空中支持,海岸警卫队也出动一艘消防船协助灭火。 天气预报显示,本轮热浪预计持续至周末,整个雅典地区和多个爱琴海岛屿仍面临野火风险。爱琴 海东部的希俄斯岛22日出现野火。强风推高火势,造成停电,岛上多个区域下达疏散令。数百名消防员 耗时四天才控制住火势。一名女子因涉嫌丢弃烟头引发火灾而被捕。 希腊通常每年5月开始进入野火季。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干旱、强风等天气更常见,推高 野火发生的频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中国2024年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央视网· 2025-06-27 13:49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于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61~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 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2024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 较常年值首次高出1.0℃,为1901年以来的最暖年份。1961~2024年,中国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 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 气候风险指数明显偏高。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961年以来最高。 (二)水圈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消息,6月27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蓝 皮书(2025)》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 著加速。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 事件趋多、趋强。2024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损失量、中国沿海海平面 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一)大气圈 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 (2015~ ...
【中国新闻网】研究发现高氧环境下全球变暖仍可导致海洋缺氧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09:58
研究背景 -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自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冰室气候时期 [2] - 该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水平跨越了从工业革命前水平到未来高碳排放情景预期的范围 [2] - 大气中的氧气水平达到整个地球历史的峰值 [2] 研究内容 - 研究团队对贵州罗甸盆地3.1亿年至2.9亿年前的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开展研究 [2] - 结合碳同位素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以及火山活动、植被演化等地质事件 [2] - 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综合研究该时段的全球碳循环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 [2] 研究发现 - 海洋中有机碳埋藏的增加可能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和氧气浓度上升 [2] - 间歇性的巨量碳排放可以引起重复发生的气候变暖和海底缺氧 [2] - 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4%–12% [2] - 可能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停滞或下降 [2] 研究意义 - 高氧环境可能与海洋、陆地动物的巨型化现象相关 [2] - 可能是触发从石炭纪中期至二叠纪早期海洋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原因之一 [2] - 为理解高氧大气与冰室气候下的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2]
全球变暖让2500万美国人更加难以入睡
财富FORTUNE· 2025-06-24 20:4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气候变化的关联 - 环境温度升高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概率增加45% [1] - 全球超2500万美国成年人受OSA影响,病理机制为咽喉肌肉松弛导致气道阻塞 [1] - 气温攀升加剧OSA症状,可能引发痴呆症、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5] 研究数据与方法 - 研究覆盖29个国家116620名参与者,使用FDA批准的监测仪分析三年半睡眠数据 [2] - 样本可能低估实际负担,因参与者多来自空调普及的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代表性不足 [8] 健康与经济影响 - 2023年全球变暖导致OSA相关健康生命年折损788198年 [7] - OSA导致29国缺勤天数增加2500万天,劳动力损失成本达300亿美元 [7] - 全球变暖或使OSA相关健康恶化成本达680亿美元 [1] 未来趋势与应对 - 全球气温预计上升2.1°C至3.4°C,OSA负担可能翻倍 [9][10] - 需提升诊断与治疗率以管控气候相关OSA的健康与经济影响 [3] - 未来研究将探索温度波动与OSA的生理机制及干预策略 [11]
全球变暖竟让海洋缺氧 3亿年前气候状态警示危机
央视新闻· 2025-06-24 12:54
研究背景 - 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吉涛研究员领衔,联合南京大学、美国、新西兰、丹麦等国内外同行 [1] - 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24日在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 [1] - 研究聚焦晚古生代大冰期(3.6–2.6亿年前),这一时期是地球自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冰室气候时期 [4] 大气与海洋环境特征 - 晚古生代大冰期大气氧气水平达到地球历史峰值,约为当前大气氧气含量的1.2—1.7倍 [4] - 高氧环境可能与海洋、陆地动物的巨型化现象相关,也可能是触发石炭纪中期至二叠纪早期海洋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原因 [4] - 尽管地质记录、生物化石证据及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支持当时大气含氧量升高,但高氧大气与冰室气候下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如何演化一直缺乏直接证据 [4] 研究方法与发现 - 研究团队对华南板块贵州罗甸盆地3.1—2.9亿年前的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开展研究 [5] - 研究发现有机碳埋藏增加可能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和氧气浓度上升 [5] - 尽管大气—海洋整体氧化水平很高,但间歇性巨量碳排放可引起重复发生的气候变暖和海底缺氧 [5] - 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4%—12%,可能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停滞或下降 [5] 研究意义 - 研究表明在冰室气候和高氧化状态下,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广泛的海洋缺氧 [7] - 发现有助于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内部的关联与反馈机制 [7] - 为预测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环境变化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7]
大国院士丨追沙院士——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新华社· 2025-06-17 16:52
大气科学研究与沙尘暴治理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团队专注沙尘暴研究20余年,发明移动沙尘监测系统和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提出半干旱气候变化理论 [5][6][8] - 团队在兰州建立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设计大模型预测天气 [16]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大风频发,沙尘传输高度达两三千米,"三北"防护林使中国北方沙尘减少40%,但无法阻挡高空跨境沙尘 [11][13] 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演变 - 黄土高原生态改善主因包括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及大气环流变化带来的降水增加,但长期趋势仍不确定 [18][19] - 西北变暖改变农作物周期,如陇南可种植冬小麦后复种燕麦 [19]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阻止沙漠扩张,但沙漠本质不会变为草原 [21][23] 国际合作与治沙技术 - 中国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技术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但需各国协作减少沙尘源 [13][21] - 全球变暖削弱西风带,导致大气环流阻塞,类似"大脑血块",引发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 [15][16] 科研精神与团队建设 - 黄建平团队扎根西北,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吸引年轻人加入荒漠化研究 [5][25][27] - 团队开发全球疫情预测系统,疫情期间每十天更新预测结果 [2]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二温暖的春天。
快讯· 2025-06-09 23:34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二温暖的春天。 跟踪全球极端天气动态 +订阅 ...
每日机构分析:5月21日
新华财经· 2025-05-21 21:39
摩根士丹利:上调美国股票和主权债券评级,美元走弱趋势持续 荷兰国际:英国4月份通胀数据高于预期,不排除英央行8月降息的可能性 星展银行:泰国第一季度外部需求增长加速,未来贸易政策对出口商至关重要 德国汉堡大学地球系统研究和可持续性中心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高温与干旱同时发生的概 率将显著增加,这将导致世界主要粮食产区面临的气候风险进一步升级。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大量气候模 型数据发现,如果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温达到2摄氏度,相比升温1.5摄氏度的情况,全球主要玉 米种植区同时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表示,英国4月份的整体通胀年率从3月份的2.6%上升至3.5%,超出了经济学家普 遍预测的3.4%。尽管通胀数据高于预期,不应排除英国央行在8月份进行降息的可能性,考虑到与税收 相关的扭曲因素,当前的英国数据似乎不足以完全忽视8月份下调利率的可能性。潜在的服务业通胀趋 势仍在改善中,而服务业通胀的飙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是一次性因素的影响。 星展银行经济学家指出,由于美国关税前期的提前下单,泰国在第一季度经历了外部需求的增长加速。 这表明一些进口商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增加的成本,提前 ...
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科技日报· 2025-05-15 09:09
远古气候研究 - 通过研究1.4亿年前的牡蛎化石,科研人员发现白垩纪早期地球存在显著季节性温差,与现今两极永久性冰川状态不同 [1] - 牡蛎壳体生长纹显示夏季高温形成"亮带",冬季低温形成"暗带",类似树轮记录气候变迁 [1] - 研究采用精密仪器分析化石化学成分,确认保存完好,发现早白垩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夏温差达10℃至15℃ [2] 气候系统新认知 - 研究发现温室气体增加可能导致季节温差扩大和极端天气增多,而非均匀升温 [2] - 1.4亿年前的短暂冰川可能是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结果 [2] - 研究打破了温室气候单一叙事,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提供新视角 [2] 研究方法与意义 - 以牡蛎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壳体被视为"自然界的时光记录仪",详细记录地球气候变迁 [1] - 气候模拟显示当时可能存在季节性冰川融水注入海洋,类似现今格陵兰冰盖融化现象 [2] - 该研究为古老气候图景打开新窗口,刷新对远古气候理解并具重要参考价值 [2]
【科技日报】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季风演变规律揭示
科技日报· 2025-05-15 08:30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的演变规律 - 通过分析过去300万年间地球不同暖期的气候数据并结合三种未来增暖情景,科研人员揭示了南亚夏季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 南亚夏季风的变化影响10多亿人口的水资源供给,数值模式预估未来南亚季风环流将减弱但降水增加,而古气候证据显示过去暖期两者均增强,这一差异对预测季风系统演变提出挑战 [1] - 研究整合了上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等地质时期气候数据及IPCC最新气候预测模型数据,发现无论远古自然暖期还是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暖期,南亚夏季风均呈现"降水总量增加,区域分布改变"的共性特征 [1] 南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影响因素 - 南亚季风降水增加主要受全球变暖使大气水汽增多(湿区降雨更猛、干区更干)和欧亚大陆及北非异常升温(导致"南干北湿"格局)两大因素影响 [2] - 科研人员创新性利用地质时期气候数据建立统计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与现行气候模型高度吻合,表明古气候记录对校正现有模型、提升季风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潜力 [2] 古气候研究的应用价值 - 该研究不仅揭示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演变规律,更凸显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 [2] - 通过古今对比研究,古记录数据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成为应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参照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