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35℃高烧不退!南方超长夏天背后,极端天气突发性或成新常态
新京报· 2025-10-12 11:49
截至目前,今年杭州的高温日已近70天,而去年高温总天数为61天,并刷新了杭州历史上2022年10月3 日最晚高温纪录。 为此,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许小峰表 示,"今年的南方'超长夏天'以及北方雨季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尽管今年极端气候异常显著,但不代表 每年都会完全重现,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总体趋势已经形成。 今夏气候波动性增强"超出常规预期" 在通常情况下,副热带高压会推动雨季从南向北逐步推进,但今年这一规律被打破。 即便进入传统秋季,杭州、重庆等地气温仍持续在35℃以上。在副热带高压异常控制下,南方地区高温 天数明显偏多,打破了常规的季节转换规律。 "超长夏天" 成为今年南方气候的显著特征。 10月11日,杭州、重庆最高温度依旧突破了35摄氏度。天气预报显示,杭州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网友 戏称,"杭州人的短袖穿了又穿,西湖的荷花都不下班。" 但许小峰强调,尽管今年极端气候异常显著,但不代表每年都会完全重现相同的模态,气候系统不会短 周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华北雨季提前十几天还是看作一种异常状态。 许小峰分析了今年天气异常的成因,这种气候异常现象背后是全球变暖大 ...
【特稿】研究:南极地区海底甲烷渗出速度惊人
新华社· 2025-10-11 16:40
研究:南极地区海底甲烷渗出速度惊人 西布鲁克说,"以前被认为罕见的情况现在似乎变得普遍了"。每发现一处渗出,她和同事们都会兴奋, 但这种兴奋"迅速被焦虑和担忧取代"。 研究人员指出,甲烷进入大气后在头20年吸收的热量是二氧化碳的80倍左右。从海底渗出的甲烷可能会 迅速进入大气,从而加剧全球变暖趋势,而目前许多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还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 尚不清楚甲烷渗出点突然增加的原因。研究人员计划下周重返南极,用两个月时间深入研究,评估其与 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西布鲁克说,北极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甲烷从海底渗出,且与全球变暖趋势有关。它们互为因果,相互 影响,导致更多甲烷渗出、全球变暖趋势加速。 依据研究人员说法,过去10年地球大气中甲烷含量迅速增加,研究人员测得增量与目前从已知甲烷来源 推算出的排放总量之间持续存在差距,原因不明。论文另一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海洋生 物学家安德鲁·瑟伯担心,如果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南极地区那些甲烷渗出点可能会从"一个天然实验室 变成危险中心"。(完)(新华社专特稿) 王鑫方 英国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一期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南极地区海底蕴藏的甲 ...
上海今夏已持续152天居历史第四,未来三天还可能刷新另一项记录
新浪财经· 2025-10-10 18:56
今日(10月10日),上海各区都重回30℃以上,市区徐家汇站最高气温达32.2℃,伴着蓝天和烈阳,体 感炎热,与秋意浓浓的北方地区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徐家汇站数据统计,上海常年平均夏季长度约为 134天,史上最长夏季为2021年的162天。今年夏季已达152天,跻身历史第四高位。根据目前预报来 看,进入历史前三位毫无悬念。通常进入十月中旬,徐家汇站日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0℃。1872年建站以 来,仅有11天达到或超过30℃,其中1985年10月12日极端最高气温曾达31.7℃。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上海本周六到下周一最高气温可达33-34℃,或连续刷新10月中旬同期气温最高纪录。 ...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会见国际商会主席菲利普·瓦兰
证券时报网· 2025-10-10 15:10
会谈核心议题 - 双方就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进行交流 [1] - 双方就促进贸易数字化进行交流 [1] - 双方就应对气候变化议题进行交流 [1]
天气变化如何重塑小麦生产格局?
期货日报· 2025-10-09 15:08
全球小麦供需展望 - 2025/2026作物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创下8.086亿吨的历史新高 [1] - 同期全球小麦消费量亦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1] - 中国、印度、欧盟、俄罗斯和阿根廷预计实现小麦丰收,而加拿大等国因天气干旱产量受冲击 [1] 主要国家进口与生产动态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小麦生产国和进口国,预计在2025/26年度小麦进口量增加270万吨 [1] -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孟加拉国因消费和人口增长,小麦进口量可能出现显著上升 [1] - 俄罗斯农户因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正在缩减小麦生产,美国北部大平原地区农户转向种植大豆和玉米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8]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 气温上升预计将显著增加适宜小麦种植的土地面积,例如加拿大可能新增185万平方公里的种植土地 [4] -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加快植物生长并起到肥料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4] - 然而气温超过最佳生长范围会对小麦造成损害,导致过早成熟、缩短生长周期并降低产量,极端天气已影响阿根廷和俄罗斯等主要产区 [6] 农业科技与政策支持 -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小麦品种的发展可能对供需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阿根廷、巴西已批准种植,中国批准了基因编辑小麦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未允许转基因小麦种植 [7] - 中国提出到2030年将粮食产量提高5000万吨的目标,支持使用高产量作物品种、改进灌溉系统及采用农业技术 [7] - 各国对转基因小麦的不同态度可能导致小麦市场分化为两套体系 [7] 小麦价格与市场波动 - 小麦价格波动较大,2022年上半年芝加哥软红冬小麦期货价格曾创下1,209美元的纪录高位,此后价格回落超过一半 [2] - 美国小麦价格已跌至五年低点,生产成本上升压缩了农户利润空间 [8] - 长远来看,培育更具气候适应性的基因工程小麦品种有望提高产量并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但可能导致价格下跌 [8] 未来趋势总结 - 气温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扩大种植面积并提升产量,但农户需通过抗逆品种和不同耕作方式适应变化 [9] - 主要产区面临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小麦价格可能持续波动 [9]
欧盟监测机构:全球经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九月
中国新闻网· 2025-10-09 15:01
欧盟监测机构:全球经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九月 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9日称,2025年9月全球气温为有记录以 来同月的第三高,仅比同月最高温低0.27摄氏度。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9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11摄氏度,比2023年和 2024年同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分别低0.27摄氏度和0.07摄氏度,但仍较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 水平高出1.47摄氏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上个月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2025年8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达16.6摄氏度,较工 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1.29摄氏度,也达到有记录以来同月的第三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徐世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报告显示,2025年9月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为20.72摄氏度,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的海表温度显著高于 同期平均水平 ...
气温偏高助推韩国食物中毒病例激增
新华社· 2025-10-06 16:33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韩国政府部门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该国食物中毒病例数已超去年全 年。专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气温偏高加剧。 专家认为,食物中毒病例激增与高温天气密切相关。韩国开发研究院报告显示,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沙 门氏菌感染病例就会增加约47%。 韩志亚说:"由于气候变化加剧夏季热浪,食物中毒风险大幅提升,政府需要在食品安全方面制定全面的 应对措施。"(王鑫方) 8月6日,游客在韩国首尔明洞商圈游览。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值得注意的是,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等设有集体餐饮设施的教育机构病例增幅明显。今年前8个月, 韩国托儿机构共有810名幼儿食物中毒,数量是去年全年的17倍多;幼儿园发现370例,远超去年全年的 112例;中小学生病例数达2066例,较去年全年增加近40%。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向国民力量党议员韩志亚(音译)提交的文件显示,今年前8个月韩 国有7884人食物中毒,比去年全年病例数还多260人。诺如病毒引发的病例最多,占比近30%,其次是沙门 氏菌,占约10%。 ...
仅次于前两年 今年南极海冰范围冬季峰值为第三低
新华网· 2025-10-01 16:39
依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说法,南极海冰范围曾在数十年间长期保持稳定,甚至略有扩大。然而自2016年8月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多数年份南极海冰范围呈下降趋势。一些研究认为,这一趋势与接近海洋表面的海水变暖有关。海冰减少意味着南极洲反射阳光的能力减弱,可 能助推变暖趋势。(王鑫方)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9月30日说,今年南极海冰范围冬季峰值仅略高于2023年和2024年水平,为有卫星观测数据记 录以来第三低,凸显气候变化对南极的影响。 3月29日拍摄的秋季南极罗斯海的冰。新华社记者黄韬铭摄 南极海冰范围通常在南半球冬季接近尾声的9月前后达到顶峰,然后逐渐缩小,在南半球夏末的2月或3月达到最低点。 依据该研究中心对卫星数据的初步分析,南极今冬海冰范围在9月17日达到峰值,为1781万平方公里,远低于往年正常水平。自1979年有卫星观 测数据以来,南极海冰范围冬季峰值最低纪录出现在2023年,为1696万平方公里。 ...
【微特稿】仅次于前两年 今年南极海冰范围冬季峰值为第三低
新华社· 2025-10-01 14:41
依据该研究中心对卫星数据的初步分析,南极今冬海冰范围在9月17日达到峰值,为1781万平方公里, 远低于往年正常水平。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数据以来,南极海冰范围冬季峰值最低纪录出现在2023年, 为1696万平方公里。 【新华社微特稿】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9月30日说,今年南极海冰范围冬季峰值仅略高于2023年 和2024年水平,为有卫星观测数据记录以来第三低,凸显气候变化对南极的影响。 依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说法,南极海冰范围曾在数十年间长期保持稳定,甚至略有扩大。然 而自2016年8月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多数年份南极海冰范围呈下降趋势。一些研究认为,这一趋势 与接近海洋表面的海水变暖有关。海冰减少意味着南极洲反射阳光的能力减弱,可能助推变暖趋势。 (完)(王鑫方) 南极海冰范围通常在南半球冬季接近尾声的9月前后达到顶峰,然后逐渐缩小,在南半球夏末的2月或3 月达到最低点。 ...
第8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闭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14:24
第8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闭幕 中新社联合国9月29日电 (记者 王帆 陈孟统)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2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 当天,加拿大外长阿南德、朝鲜副外相金仙景等上台发言。阿南德表示,多边主义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 的最佳途径,各国应携手强化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共同维护世界安全与繁荣。金仙景在发言时提到核威 慑力量,强调联合国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和主权平等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 在联合国会员国代表结束发言后,第80届联大主席贝尔伯克致闭幕辞。她说,过去一周,包括124位国 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189个会员国的代表上台发言,讨论了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 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重大议题。其中,和平与安全是一般性辩论期间的突出议题。会员国代表在面 临抉择的时刻展现了团结。他们共同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加沙、乌克兰、苏丹的局势要求会员国加倍努 力,遏制战争与暴力,保护平民生命与基本权利。 贝尔伯克特别提到,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的召开,以及纽约宣言的 审议批准,标志着重要的外交突破。但即便如此,实地局势仍处于危急状态,必须将政治进展转化为具 体行动,为最终实现"两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