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首次!《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
新京报· 2025-05-22 16:49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5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 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系统展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提供"北京实践"。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是拥有 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白皮书全文约1.3万字,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别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护理 念""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成效"和"治理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北京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索 与实践。 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经过2020年-2024年实地调查,生态系 统多样性方面,北京市共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 被等类型。物种多样性方面,共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包括藻类、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 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生态系统和物种相关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2024年开展的 生物多样性实地调查,不包含历史数据)。 ...
全省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2 16:12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 -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野生高等植物3892种,脊椎动物649种,是广东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2] - 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际重要湿地6处和国家湿地公园27处[3] - 森林覆盖率53.39%位居全国前列,近95%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3] - 正在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以14个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构建保护地体系[2] 物种多样性数据 - 全省记录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1][7] - 2022-2024年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新物种[1] - 鸟类总数达584种,2025年越冬水鸟约12.9万只同比增长超15%[6] - 深圳新增鸟类记录12种,包括蓝喉蜂虎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 珍稀物种保护措施 - 布设穿山甲监测红外相机690台,在11个地市获得2万多份活动影像[7] - 发现海南重楼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实现猪血木等极小种群植物野外回归[7] - 建立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7] - 广东拥有全国7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中的6个[6] 政策法规建设 - 出台《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建立特色保护制度体系[3] - 制定《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性文件[3] - 加强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保护重点野生动植物[7] 重点项目规划 - 推进"两园两中心"建设(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等)[8] - 南岭和丹霞山列入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进展顺利[3] - 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完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3][8]
外交部:中国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始终坚定履行承诺和义务
快讯· 2025-05-22 15:56
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生物多样性治理离不开国际社会同心协力。中国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共同建 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央视新闻) 毛宁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持续性不断增强。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始终坚定履行承诺和义务,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 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中国推动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一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发 起"昆蒙框架"实施倡议,率先出资成立并运行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 样性保护事业。 5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 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当前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上升,发言人如何看待中国 在推进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 ...
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央视新闻· 2025-05-22 15:29
5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生物物种编目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功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中 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名录"),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详情>>)。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封面 2025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其中物种148341个,种下单元14376个。较2024版新增6857个物种和496个种下单元, 动物界新增4994个物种和470个种下单元,植物界新增458个物种,减少5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新增1405个物种和31个种下单元。 2025版名录实现了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互通互补,新增中国竹节虫目51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进一步推动国际科学数据合作;还首次 收录了中国蜻蜓和蚯蚓,分别新增了895和4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填补这两个动物类群的空白。 动物领域,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32种,蜘蛛目新增309种。 研讨会还分享了2024年我国研究团队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领域分类研究取得的进展。 植物领域,新增植物新种284个,新种下类群19个,并重新发现4个多年未见物种。 微生物领域,中国学者主导发现了占全球48.5%的17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就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
新华网财经· 2025-05-22 15:18
国家公园概况 -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长三角地带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1][4] - 采用"一园两区"格局,由浙江衢州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百山祖园区组成,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 [4] - 创新"三员管护"队伍和生态警务协作机制,形成跨越行政边界的生态保护矩阵 [4] 生态价值 - 保存华东地区最完整的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涵盖3032种高等植物、778种大型菌物和5869种动物 [6][17] - 全球新物种发现地(70个),包括百山祖冷杉全球唯一野外分布地及黑麂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 [8] - 拥有长三角最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带谱,从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到高海拔温性针叶林全覆盖 [17] 科研与教育 - 建成3所国家级研究站,包括中科院-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等 [11] - 坚持"自然教育立园"理念,开发"1+10+N"研学模式(1个目的地+10条路线+N个基地),推出"万名青少年走进国家公园"等项目 [19][22] - 建成科普馆、暗夜公园天文馆等教育阵地,将自然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22] 社区发展 - 全国首创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全球仅19个) [25] - 投资超亿元用于周边环境整治,创造公益性岗位并培养"科研农民"队伍 [25] - 注册"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商标,联动"丽水山耕"等区域品牌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25] 旅游资源 - 拥有19个瀑布群,包括钱江源园区的飞天瀑布和百山祖园区的百瀑沟 [27] - 开发森林康养、研学旅行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 [29]
商业与生态共生标杆,植物医生石斛馆诠释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搜狐网· 2025-05-22 15:10
品牌战略与定位 - 公司通过文化深耕与生态融合开辟高端突围新路径,以石斛为核心打造中国首个单一植物美妆主题展馆[1][5] - 展馆标志着中国美妆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体现"中国特色植物成分+尖端科研+生态责任"的价值三角[5][19] - 采用"明星IP+科研背书"传播策略,邀请代言人王俊凯助推传统文化破圈,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共振[2][19] 科研创新与技术突破 - 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十年,首次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出核心抗衰成分"石斛寡糖",解决大分子胶原蛋白透皮吸收难题[13][15] - "昆植1号"铁皮石斛多糖含量较药典标准高15%,成为全球首个通过欧睿国际认证的"石斛兰护肤品零售额第一"品种[12] - "石斛活性精萃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应用"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货美妆赢得国际市场话语权[15] 文化传承与体验设计 - 展馆四层空间分别呈现生态溯源、科研解密、产品转化和人文共创,融合全息影像、古籍文献与非遗工坊体验[6][8][10] - 通过1600米高山生态实景还原、显微观察装置和石斛茶饮等设计,构建从《神农本草经》到基因测序技术的文明轴线[6][11] - 顶层设置非遗甲马拓印和石斛茶点体验区,实现科技、文化与商业的跨界共鸣[10][14]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2017年启动"生物多样性-高山植物保护行动",恢复云南高山生态超5000亩,惠及万名原住民[16] - 捐赠3000万元建设COP15永久展示区扶荔宫,形成"科研-产业-保护"闭环模式[16] - 建立种质资源库和发展生态种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核心战略,实现经济与生态动态平衡[2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实践为全球美妆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文化自信"[19][22] - 中国3万余种植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产业正从"跟跑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23] - 展馆成为自然文明与商业伦理的对话载体,证明生态保护与商业发展可共生[23]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京报· 2025-05-22 14:34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情况 -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增六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占三处(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1]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95处,中国以25处位居全球首位[1][2] - 新增遗产地覆盖巴西、墨西哥、西班牙三国,巴西增至2处,墨西哥达3处,西班牙为6处[2] 中国新增农业文化遗产详情 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 位于浙江德清县,传承800年,基于鱼蚌互利共生原理,涵盖珍珠、水稻、丝绸等多元产品[3][4] - 系统改善水体环境: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5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4] - 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珍珠深加工总量约10%,带动2.2万居民就业,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产业链[4]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 位于福建福鼎市,以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白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5][6] - 保存18个茶树品种及120多个农业物种(含41种蔬菜、14种水果、11种家畜等)[6] - 白茶为当地支柱产业,传统工艺融合生态智慧,支撑农村生计[5] 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 - 现存600年历史,拥有9000多株百年古梨树,面积超1万亩,为世界最大连片古梨园[7][8] - 年产梨超200万公斤,加工梨干等特产,平均树龄280年,最长达400年[7][8] - 传统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保存软儿梨、冬果梨等古老品种[8] 国外新增农业文化遗产 - 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整合粮食作物与森林产品,保护濒危南洋杉森林(现存原始森林仅1%)[9] -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体系:3000年历史的梯田农业,保存140个本地物种(含40种玉米)[9] - 西班牙兰萨罗特岛体系:利用火山沙与海沙种植葡萄、红薯等,覆盖1.2万公顷干旱土地[10][11]
【新华社】《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
新华社· 2025-05-22 14:24
2025版名录实现了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互通互补,新增中国竹节虫目51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进一 步推动国际科学数据合作。首次收录了中国蜻蜓和蚯蚓,分别新增了895和4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填补 了这两个动物类群的空白。 研讨会还分享了2024年我国研究团队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领域分类研究取得的进展。动物领 域,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32种,蜘蛛目新增309种。植物领域,新增植物新种284个,新种下类群19个, 并重新发现4个多年未见物种。微生物领域,中国学者主导发现了占全球48.5%的1,723个菌物新种。 中国的生物物种研究不仅深耕国内,更积极"走出去"。自201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启动 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Mapping Asia Plants, MAP)以来,通过国内外专家合作,搜集整合了亚洲48个 国家/地区的植物名录,出版了4本亚洲地区植物物种编目专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亚洲苔藓植物、北亚 与中亚的维管植物,填补了亚洲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空缺。 中国是唯一一个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自2018年新网站上线至今,名录总下载量超过20 TB,在线物种页面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被国内外期刊论文 ...
记者手记丨让濒危野生动物重生——探访约旦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5-22 14:02
新华社安曼5月22日电 记者手记丨让濒危野生动物重生——探访约旦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何奕萍 从约旦首都安曼往东驱车110多公里,便来到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上世纪80年代,在阿拉伯半岛绝 迹的阿拉伯羚羊在这里获得了重生,并回归自然。 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约旦扎尔卡省的阿兹拉克地区,由约旦皇家自然保护协会于1975年建立,占 地22平方公里,是约旦干旱沙漠气候的一个典型自然保护区。当汽车行驶靠近保护区的时候,一排高高 的树木映入眼帘,在一大片被黑色燧石覆盖的戈壁滩上显得非常亮眼。这是保护区筹备建设之初特意种 植的,如今已成为管理区和游客休闲区的"遮阳伞"。 走进保护区,穿过游客休闲区,便是游客中心。这里和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繁殖围栏相连,透过玻璃,便 能看见圈养育种的阿拉伯羚羊。它们角似长矛,身体毛色接近雪白,腿为褐色,脸部有黑色斑纹。阿拉 伯羚羊在阿拉伯世界是坚韧与美丽的象征,诗歌、音乐和绘画中多见对它们的赞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信息显示,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环境恶化以及偷猎活动,野生阿拉伯羚羊 20世纪70年代初绝迹。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项目主管欧贝达·赫莱舍告诉记者,据记载,在重新培育 ...
记者手记丨喀布尔动物园:战乱之地动物们的安居之所
新华网· 2025-05-22 14:02
动物园运营现状 - 喀布尔动物园是阿富汗唯一国营动物园,建于1967年,目前日均游客量仅几百人,不足高峰时期的五分之一[2] - 主要展示动物包括狮子、豹子、骆驼、鸵鸟、孔雀等中大型动物,其中狮子仍是游客吸引力最强的物种[1][2] - 园内设有小型室内水族馆,面积约100平方米,展示小型鱼类、乌龟和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2] 动物保护与生态恢复 - 阿富汗现有149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中60种鸟类濒临灭绝,鹈鹕、鹤等鸟类已在该国消失[2] - 雪豹、马可波罗盘羊和多种雁类等物种接近灭绝,严重影响山地生态系统[3] - 动物园正开展狼崽、马可波罗盘羊、豹子、豺及多种鸟类的繁育工作,计划将其重新引入野外以恢复生态平衡[3] 国际合作与历史事件 -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曾于2002年向喀布尔动物园捐赠一对狮子、一对棕熊、一对鹿和一头狼等动物[2] - 园内标志性铜狮子像纪念1980年代明星狮子"马里安",该狮子因1993年袭击事件受伤后存活至2002年[1] 环境威胁因素 - 阿富汗生物多样性面临全球变暖、战乱、非法狩猎、森林砍伐及公众保护意识不足等多重威胁[2] - 专家呼吁增加自然保护投资、加强公众教育并打击野生动物走私与虐待行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