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柱养老体系

搜索文档
 一线调研看变化|养老“新支柱”扩面增效遇堵点 相关部门探索“默认投资”机制
 上海证券报· 2025-09-18 08:15
 中国养老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融体系已基本建成,包括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及商业养老金[1]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约10.7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72万亿元[2] - 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较2012年增加一倍[2]   第二与第三支柱发展规模 - 截至2024年末,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投资运营规模约6.75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超90%[2] - 截至2024年11月底,36个城市(地区)超72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2] - 2024年商业养老金业务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2]   金融机构业务布局与创新 - 农业银行创新打造养老金融财富管理中心,2024年上半年服务长辈客户新增1.2万户[3] - 建设银行完善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个人养老金可售产品超250只[3] - 平安养老险将商业养老金业务纳入公司战略规划,已完成产品设计、系统建设等准备工作[4]   行业发展建议与未来方向 - 建议优化税收激励,在现有1.2万元个人养老金免税限额基础上按比例逐步上调[4] - 建议对女性缴纳个人养老金给予更多额度,并放开对QDII产品、公募基金、REITs等更多种类产品的投资[5] - 鼓励研发更具竞争力的浮动收益型产品,以提供更长久的养老资金支持[5]
 圆桌讨论:专家呼吁多方协同发力,以全生命周期视角提升家庭养老金融健康韧性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4 17:51
 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与挑战   - 中国养老金融体系以三支柱为核心,但第一支柱基本社保难以满足优质退休生活需求,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成为关键[4]   - 中国养老金资产积累与OECD国家差距显著,OECD国家个人养老金资产占GDP比例普遍超90%,中国仅约4%[4]   - 国家电网湖北公司职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覆盖率达93%,显示自愿参与的第三支柱有较大提升空间[4]     养老金融政策不足与改进方向   - 三大支柱资金规模不足,低收入群体保障需加强,政策应扩大资金来源并推动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发展[5]   - 欠发达地区面临资金、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需通过资源转移和财政支持改善养老金融环境[5]   -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依赖财政补贴,建议发行特种国债提高流动性和收益率[13]   - 第二支柱覆盖人数仅7200万,建议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住房公积金"三金合一"扩大覆盖率[13]     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中的角色   - 寿险公司可提供长期保障和稳定现金流,将当下资产转化为未来养老现金流[7]   - 保险机构正构建"保险+服务+体验"生态网络,覆盖医疗康养、居家养老等刚需服务体系[7]   - 80后客户倾向灵活分阶段养老方式,75岁前更愿意"动起来"[7]     个人养老金制度优化与国际经验   - 中国个人养老金开户超7000万但有效参与度低,缴费人数和额度均偏低[8]   - 当前税收递延机制对中低收入群体激励不足,部分未纳税人群因制度需缴税降低参与意愿[8]   - 可借鉴国际"前端纳税、后端免税"模式或政府补贴机制,激发中低收入群体参与[8]     70/80后养老金融挑战与建议   - 70/80后面临"4-2-1"家庭结构压力,需同时承担父母养老、房贷和教育等多重负担[9]   - 30-40岁群体约10%未进行任何养老财富储备,因养老意识不足和生活压力大[9]   - 建议利用专业测评工具量化养老需求,通过"一张保单两代共享服务"增强养老规划认知[11]     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   - 养老设施设计需更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不佳问题[12]   - 人工智能可提升养老服务效率,金融机构应支持创新并提供低成本资金[12]   - 需加强养老资金管理风险控制,防范金融诈骗保障资金安全[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