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改革
搜索文档
 四川路桥20251103
 2025-11-03 23:4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公司为四川路桥[1] *   行业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并涉及矿业、清洁能源及海外业务[3][12][18][21]   核心财务表现与展望  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 *   公司三季度营收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川汶、川红、南川、京西等项目进入正常施工阶段,以及西乡、广棉扩容、西临高速等早期中标项目全面开工[2][3] *   贸易业务增长也为营收贡献了一定增量[2][3] *   三季度净利润显著提升,主要原因包括施工板块毛利率保持稳定(三季度毛利率仅比二季度增长约0.12%),以及去年同期合并报表中包含的矿业和清洁能源板块亏损(几亿元)已不再纳入[3][12] *   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表现良好,受益于集团内部业主加快支付应收账款,外部收款通过诉讼和沟通有所改善,以及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基金投放的支持[2][4]   2025年业务表现与全年展望 *   矿业和清洁能源业务在去年年底已出表,今年到三季度末,根据持股比例确认的投资收益约为2000万元[3][13] *   预计四季度在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基金投放的支持下,收入端将持续向好,现金流改善趋势也将继续保持[2][3][4] *   公司对完成全年目标有信心,但承认下半年任务压力较大,因上半年四川省交通投资同比仅增3.5%,高速公路投资下降5.4%[14]   四川省基建市场机遇与公司战略  巨大的市场投资规模 *   行业主管部门初步定调"十五五"期间将超万亿投资规模,包括四个投资包,总规模为7,360亿元,将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陆续启动招商[2][7] *   "十五五"期间预计超万亿投资规模,包括41个项目,总计2,790公里,将启动前期工作计划[3][9] *   四川省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完成2万亿规模的基建项目,其中包括1万公里的存量项目[19] *   未来两年内计划启动3万公里农村公路改建,大约需600亿元投入[9]   公司的市场地位与业务来源 *   公司在高速公路招投标中市场占有率较高,2024年集中推出的36条高速公路中中标多条[3][7] *   大股东渠道占公司业务量比例约为70%,提供的项目通常是优质项目[3][16] *   公司集中在四川省主战场开展相关工作,没有刻意拓展省外市场,但传统省外市场合作仍在积极推进[3][16]   战略腹地建设带来的长期机遇 *   四川省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中央政府的大规模转移支付是重要的战略投资,以增强该区域的战略支撑能力[2][5] *   战略腹地建设任务繁重,推进速度可能会逐步加快,为四川带来更多投资和发展机遇,重点工程多集中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2][5][6] *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占全国比例从2020年的6.3%上升至目前的6.5%以上,四川省是传统的军事工业备份区域,在国家战略中地位重要[7]   其他重要事项  财务状况与资本运作 *   可交债转股情况较少,大约只有400多万元,因市场对公司预期较高,大股东持股比例没有显著变化[10][17] *   对于PPP项目及相关应收账款,公司正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回购、资产盘活、ABS或REITs等方式,但进展较为缓慢[20]   业务多元化与海外拓展 *   海外基建板块有所收缩,但矿产资源端仍在拓展,公司坚持优质项目优先原则,目标是将海外板块贡献值提升至整体体系的5%至10%[21] *   公司在东南亚、中东(科威特、阿联酋)及非洲区域继续深耕[18][21]   行业生态与政策环境 *   四川省对于"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本"的三资改革持续推进,但力度和宣传上不如其他地区显著[20] *   除了高速公路,未来基建规划还包括地方公路、国道、省道、水利、港口码头和机场建设等大交通范畴,但这些领域在整个大交通盘子中占比不会超过15%至20%[9][19]
 地方三资改革探路:湖北唤醒21万亿沉睡资产
 经济观察报· 2025-10-28 21:10
 三资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 传统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从2021年的6.5万亿元跌至2022年的4.8万亿元,跌幅超过25%[6][9] - 各地债务风险集中暴露,地方政府面临化解债务与土地收入锐减的双重压力[5][6][8] - 在双重压力下,地方转向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以寻找新的财政可持续路径[1][10]   三资改革的核心内涵与原则 - 三资改革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将沉睡的国有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金杠杆化[4] - 湖北省明确提出“三个一切”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10][13] - 改革核心是破解部门条块分割等管理短板,建立资源、资产、资本的良性循环机制[6][13]   湖北省的改革实践与规模 - 湖北省于2023年9月以化债为切入点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全面清理国有三资[10] - 2024年底,湖北省全面清理出高达21.5万亿元的国有三资[11] - 2025年初成立由省财政厅牵头的专项工作机制,加速推进三资改革进程[12]   安徽省的改革实践与规模 - 2025年10月24日,安徽省正式启动覆盖全省国有三资的统筹管理改革[3][13] -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企业国有资产达16.48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95万亿元[3] - 安徽省构建全省三资总账,开展清查、确权、统筹盘活等专项行动,注重规范监管[36][37]   资产证券化案例: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 - 通过智慧化改造和产业政策引导,大厦年产值突破15亿元,入驻率稳定在95%以上[19][20] - 选择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融资规模达3.01亿元,发行利率低至2.5%[22][24] - 此次融资利率远低于同期限银行贷款,资金可立即投入新园区建设,加速资金周转[24][25]   资源性资产盘活案例:小阳坪磷矿探矿权质押 - 湖北联投集团拥有小阳坪磷矿探矿权,矿区面积6.67平方公里,资源价值高达数十亿元[27] - 创造性地采用“探矿权质押融资”模式,不出售资产而是将探矿权质押给银行获取贷款[29][30] - 最终获得银行近18亿元的授信额度,用于矿山前期建设,且未来可还款解押收回完整矿权[31][32]   改革模式的复制与推广 - 湖北的“用、售、租、融”四字诀与湖南的“三个一切”原则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34][35][38] - 资产证券化、探矿权质押等金融工具具有普适性,可在具备资产质量和现金流基础的地区应用[38] - 成功复制需具备清晰的资产底数、专业的人才团队以及高效的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39]
 地方三资改革探路:湖北唤醒21万亿沉睡资产
 经济观察网· 2025-10-28 19:31
 三资改革背景与动因 - 地方政府面临债务风险集中暴露和化解债务的重任 [4][8] - 传统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从2021年的6.5万亿元跌至2022年的4.8万亿元,跌幅超过25% [4] - 地方在债务化解与土地财政退潮的双重压力下,从存量资产中寻找新出路 [8][9]   改革核心原则与目标 - 改革核心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资源、资产、资本”的良性循环机制 [6] - 湖北省明确“三个一切”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9][12] - 目标是破解部门条块分割、政策衔接不畅等管理短板,激活动能 [11]   资产规模与改革进展 - 安徽省截至2024年底的企业国有资产达16.48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95万亿元 [2] - 湖北省在2024年底全面清理出高达21.5万亿元的国有三资 [9] - 安徽启动覆盖全省国有三资的统筹管理改革,构建全省三资总账 [11][37]   市场化运作案例:资产证券化 - 湖北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通过发行CMBS融资3.01亿元,发行利率低至2.5% [16][26] - 该大厦经过重新定位和改造,年产值突破15亿元,入驻率稳定在95%以上 [19][20] - CMBS融资方式相比传统租赁,可一次性获得资金并灵活投入新发展 [27]   市场化运作案例:资源质押融资 - 湖北联投集团通过“探矿权质押融资”为小阳坪磷矿获取近18亿元银行授信 [28][32] - 该磷矿资源初步评估价值高达数十亿元,质押融资避免了直接出售或自主开发的两难选择 [28][29] - 此操作在不出让核心资产的前提下撬动了资本,加速了前期建设 [33]   改革模式的复制与推广 - 湖北的“用、售、租、融”四字诀和金融工具如CMBS、探矿权质押具有普适性 [34][40] - 湖南注重系统性清查与分类处置,岳阳市盘活三资规模超800亿元 [36] - 成功复制需具备清晰的资产底数、专业人才团队以及高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