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项债投向扩围
icon
搜索文档
信号出现!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回升,新订单指数回到扩张区间
券商中国· 2025-06-30 15:44
制造业PMI数据 - 6月份制造业PMI为49 7%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 5% 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 7% 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 [1] - 二季度制造业PMI逐月改善 4-6月分别为49 0%、49 5%和49 7% 6月环比上升0 2个百分点 连续两个月回升 [3] - 6月产需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 生产指数为51% 环比上升0 3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为50 2% 环比上升0 4个百分点 [4] 制造业运行分析 - 中美经贸关系阶段性缓和使制造业回归正常运行轨道 市场需求止降回升 21个行业中有11个位于扩张区间 比上月增加4个 [5][6] - 原材料购进价格和产成品销售价格趋稳 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结束连续3个月下降势头 价格走势协同性较好 [5] 建筑业表现 - 6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 8% 环比上升1 8个百分点 投资相关建筑活动趋升 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建筑均保持扩张 [7] -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保持较快施工进度 专项债投向扩围有利于激活更多基础建设需求 [8][9] 非制造业与服务业 - 6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 5% 环比上升0 2个百分点 但零售、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 [11] -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 0% 多数服务业企业对未来发展乐观 暑期消费旺季来临将推动接触型服务业回升 [12][13] - 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60%以上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增强 [10] 政策与预期 - 金融政策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贷款支持 [13] - 随着政策红利逐步落地 投资和消费需求有望持续释放 推动经济运行内生动力稳步改善 [13]
专项债又现新用途:投向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证券日报· 2025-06-23 01:10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扩围 - 北京市政府专项债券(三十五期)计划发行金额100亿元,期限10年,募集资金首次用于"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1] - 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是全国首次创新尝试,预计可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带动地方产业升级[1] - 专项债投向扩围包括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禁止投向无收益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一般房地产及商业设施[2] 政策创新与资金用途 - 国务院办公厅《意见》提出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资本金范围,未纳入"负面清单"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资金[2] - 当前专项债募集资金投向日趋丰富,涵盖土地储备、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领域[2] - 专项债资金覆盖领域从传统基建向新兴产业延伸,如低空经济等,同时用于改善企业现金流[3] 经济影响与资源配置 - 专项债投向扩围可精准激活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加速房地产库存去化[3] - 政策创新有助于吸引民间资本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并防范系统性风险[3] - 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增强,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繁荣,避免资金闲置浪费[3]
专项债首次投向政府投资基金,北京发行100亿元|财税益侃
第一财经· 2025-06-21 19:16
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变化 - 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基金曾一度被禁止,2019年政策明确不得将专项债作为政府投资基金资金来源 [1][2] - 202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政府投资基金未列入负面清单 [2] - 北京市成为首个将专项债投向政府引导基金的地方,发行100亿元10年期专项债券支持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1][2] 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概况 - 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于2016年,由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出资,北京国管出资比例达99.9% [3] - 2024年该基金出资规模达891亿元,居全国政府引导基金首位,远超第二名深圳引导基金的123亿元 [3] - 基金出资额从1000.1亿元增至2500.1亿元,计划将1000亿元投向8只产业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 [4] 专项债投向基金的创新意义 - 专项债投入政府引导基金可放大财政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本精准支持产业升级 [1][6] - 基金模式通过专业管理机构市场化选项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形成"投资-收益-再投资"良性循环 [6] - 北京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对100亿元专项债的保障倍数达21.44倍,偿债风险可控 [7] 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政府投资基金是支持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但存在投资项目失败风险较高的问题 [7] - 深圳等地政府引导基金运行效果较好,部分市场化运作基金收益高于股市平均水平 [7] - 国务院要求规范政府出资预算管理,防止资金闲置,财政部门需合理安排出资规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