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负面清单
icon
搜索文档
事关外商投资,全国“最短”负面清单来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8-09 16:53
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条例核心政策 - 《条例》突出海南自贸港特点 构建更自由便利开放的外商投资制度 聚焦外资集中关切领域 [1] - 海南自贸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全国"最短" 多个领域在全国率先开放 [1] 外资准入开放领域 - 教育领域: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独立办学 [2] - 法律服务领域:开放外商投资部分涉海南商事非诉讼法律事务 [2] - 增值电信领域:允许企业面向自贸港全域和国际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业务 [2] - 采矿业领域:取消禁止外商投资规定 实施内外资一致管理措施 [2] - 医疗领域:允许外商投资人体干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开发 支持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2] - 增值电信领域:取消多项业务外资股比限制 已有外资企业获试点批复 [2] 金融支持政策 - 提升外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便利 拓展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应用场景 [4] - 支持外资企业享受境内再投资免外汇登记等试点举措 [5] - 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股权等组合质押融资 [5] - 支持境外证券基金期货机构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 [5] - 支持外国机构设立再保险公司或分支机构 [5] - 支持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 促进基金与外资企业股权投资合作 [5] 未来发展方向 - 将持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提升投资自由便利化水平 [3] - 探索提升跨境支付效率 优化银行业金融服务 [5]
专项债又现新用途:投向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证券日报· 2025-06-23 01:10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扩围 - 北京市政府专项债券(三十五期)计划发行金额100亿元,期限10年,募集资金首次用于"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1] - 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是全国首次创新尝试,预计可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带动地方产业升级[1] - 专项债投向扩围包括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禁止投向无收益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一般房地产及商业设施[2] 政策创新与资金用途 - 国务院办公厅《意见》提出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资本金范围,未纳入"负面清单"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资金[2] - 当前专项债募集资金投向日趋丰富,涵盖土地储备、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领域[2] - 专项债资金覆盖领域从传统基建向新兴产业延伸,如低空经济等,同时用于改善企业现金流[3] 经济影响与资源配置 - 专项债投向扩围可精准激活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加速房地产库存去化[3] - 政策创新有助于吸引民间资本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并防范系统性风险[3] - 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增强,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繁荣,避免资金闲置浪费[3]
以“负面清单”促规范办学(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基础教育规范管理 - 教育部印发通知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列出16条"负面清单"以整治违背教育规律、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行为[1] - "负面清单"涵盖考试安排、校规校纪、食品安全、校服采购等新增内容,实施一年后挑战底线的办学行为明显减少但仍存在隐性违规现象[2] - 典型案例包括统一购买质次价高校服、捆绑销售教辅材料、供应卫生不达标校园餐等,家长因顾虑监督效果有限[1] 监管机制创新 - 部分地区建立"校长负责制+家长监督委员会+第三方评估"体系,实现办学行为常态化监督[2] - 多地试点智慧校园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课程开设及作业布置情况[2] - 需强化责任落实与协同联动整改,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监管漏洞[2] 教育资源优化 - 违规补课、"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等现象因片面教育观难以根除,部分学校甚至设置"阴阳课表"[3] - 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推动线上线下资源统筹及校内校外力量整合[3] - 规范办学需结合素质教育推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3] 教育生态建设 - "负面清单"将原则具体化为"不可为"明细表,旨在构建更系统有效的规范管理机制[1][2] - 规范办学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内在要求,最终目标为打造公平健康的教育生态[3] -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基点,需坚守育人为本初心,让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化发展空间[3]
经济观察|负面清单持续“瘦身”激活中国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4-24 15:24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进展 - 全国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自2018年首版151项事项缩减至2025年版106项 事项压减约三成[1] - 清单历经2019年、2020年、2022年、2025年四次修订 放宽养老、医疗等行业准入限制 依法规范传媒、金融等重点领域准入[1] - 2025年版直接删除公章刻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业务等全国性措施 部分放开其他全国性措施并取消一批地方性措施[1] 市场准入改革成效 - "非禁即入"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大幅简化准入流程 减少行政干预 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2] - 能源、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市场门槛降低、规则更透明、环境更公平[3] - 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开通运营 一批民间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落地开工 标志民营企业参与重点行业竞争性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3] 新业态准入管理挑战与探索 - 新业态新领域技术迭代迅速、发展路径多变 难以用传统行政审批方式管理 企业面临要素保障、标准制定等制度供给短板[3] - 官方将聚焦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 挖掘场景开放创新需求 推出引领性超级场景 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创新生态"正向循环[3] - 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 分批推出特别措施 推动成熟措施上升为全国制度性成果[4] 场景开放创新前景 - 场景开放创新有望成为深化市场准入改革新亮点 不仅涉及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市场需求挖掘 更重构技术创新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4] - 场景开放创新是探索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规则的重要方式和战略举措[4]